变更日志
周报
直到现在,我还在尝试属于自己的可能,虽然我还无法给出正确答案,可至少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不是下述几种:
夸夸报
夸夸报,顾名思义,受早起互联网的夸夸群启发,以月报的形式发布。
上半部分相对固定,关注社会时事、社交媒体、阅读、播客与生产力;下半部分会有自己对生活的一些体会与理解,主张断舍离、多快好省,争取定期走出「舒适圈」、「同温层」。其大部分内容为夸奖自己最近一个月的成就,算得上一个款非常自恋的月报。
坚持对宏大叙事保持质疑,对个体的声音侧耳倾听。首期见 夸夸月报,显然这是个只实行了一个月的烂尾想法。所以不会再有第二期。
Loghub
你可以从夸夸报的第一期中发现大部分问题:如「陈词滥调」、「信息茧房」。因为大量的信息整合于 telegram,如果按月发布,那可就太长了,所以此时月报提升为了周报。
浪费精力是小事,周报慢慢退化为了永远不会再看第二次的 Saved Messages,这在我接入 rss-to-telegram-bot 后达到了巅峰,直接导致了我放弃再写周报的想法。
短短几天,我的数字花园就成为了别人的垃圾场,内容虽然包含万象,但只是毫无意义的堆砌,缺少审查和筛选,非常 Mess。这绝对算是一个错误的 用例,笔记不应该由自动化全面接入,思考不应该是如此机械、廉价的事情。
不再用人生纪年法作为周报标题
一直以来我都用命令行 https://github.com/bGZo/life-progress 记录自己的人生进度。
但我发现这个数字对除自己外的任何人毫无帮助,反而会拖垮移动端的浏览体验,好端端的标题被无端的数字挤为两行。
另一方面,我想要将周报的一些内容非激进的内容同步到博客园,如果能有一些人看,那可就太好了。
所以,还是决定回到解放前。
20251012 打破每周一篇的束缚
最近上班复盘,自己其实总是纠结于这几种笔记形式:
- 传统文章
- 大纲笔记
- WIkipedia 类型的笔记
每种格式各有利弊,传统笔记冗长,写起来麻烦,时间久了就容易变成流水账;大纲笔记简洁,但是太简洁的结构外人看不懂,读起来更是一场灾难;WIkipeida 类型的笔记愿景虽然美好,但是还是会陷入传统笔记无限更新的地狱,检索困难,且一个人的工作量无法实现。
因为用 Logseq,深受大纲笔记折腾,所以我最近决定延续我没周发篇笔记的频率,命名上来说也会带上我独特的纪年方式,但是为了和最近新建仓库做搭配,组织结构上要大改一番。
总的来说,我会放弃大纲笔记和 WIkipedia 类型的写作方式,pages 和 journal 终究只是个索引,真正所做的事情,是值得单独放成一篇文章的。
中文翻译计划
最近看了这个帖子 1,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语言习惯,常常上一段用中文,下一段就直接开始写英文了,断断续续,可读性大打折扣。所以决定对自己的「第二大脑」做改进。
在当前阶段,黑曜石 和 quartz 几乎不支持双语写作,所以多语言这方面只能我自己去做,一个简单的思路就是按文章区定,如果这篇文档决定用英文写下去,那就一直保持用英文的思路去组织思路,相对的,中文也是如此。如果一定要在穿插着用,一定要在括号中注明,或者另起一个 Callout 段落注明缘由。
目前 Golden Circle 几乎是我所有页面的组织方式,他有三个维度,对应中文也好理解:
| Golden Circle/English | 中文 | 
|---|---|
| Why - purpose, cause, or belief | 我在意它的理由 / 我为什么记下这件事 / 初心 / 缘起 | 
| How - principle, methodology to reach why | 核心思路 / 关键方法论 / 路径 | 
| What - what we see | 结果 / 信息 / 行动 | 
它当然不是银弹,对于理论来说事香饽饽,但对「事实」/「数据」/「方法」/「流程」有局限,你无法对这些东西加入更多个人化的表达,他们是客观事实,真理,无需多言,甚至是没有必要。
Footnotes
- 
https://www.v2ex.com/t/1160762 #19 楼的回复,部分如下:我一直是和中国人说中文,和外国人说英文。除了需要引用原文或者技术名词不方便翻译的,才会换语言。说英文最自然的状态是大脑用英文思考,这时候要切换中文是很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