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算法导论》第 2 章 - 算法基础 - wzzkaifa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算法导论》的第 2 章 —— 算法基础。这一章是算法学习的入门内容,主要介绍了两种经典排序算法(插入排序和归并排序)以及算法分析的基本方法,非常适合初学者打好基础。本文会结合实例代码和图解,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2.1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我们整理手中的扑克牌。
基本思想
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的元素逐个插入到已经排好序的部分数组中,直到所有元素都插入完毕。
具体步骤如下:
- 从第一个元素开始,该元素可以认为已经被排序
- 取出下一个元素,在已经排序的元素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
- 如果该元素(已排序)大于新元素,将该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 重复步骤 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于或等于新元素的位置
- 将新元素插入到该位置后
- 重复步骤 2~5
插入排序代码实现(C++)
下面是插入排序的完整 C++ 代码,包含详细注释:
这段代码可以直接编译运行,它实现了对整数数组的插入排序。我们使用了 vector 容器来存储数组元素,使得代码更加灵活。
插入排序综合案例:学生成绩排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更实际的应用案例: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序。我们将创建一个 Student 类,包含学生姓名和成绩,然后使用插入排序按照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这个案例展示了插入排序在实际应用中的用法。我们通过重载>运算符,使得插入排序算法可以直接用于 Student 对象的比较,体现了面向对象编程的灵活性。
\n2.2 分析算法
分析算法的目的是预测算法的资源消耗,以便比较不同算法的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最关心的是算法的运行时间。
分析框架
我们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算法:
- 最坏情况分析:确定算法在输入规模为 n 时的最大运行时间
- 最好情况分析:确定算法在输入规模为 n 时的最小运行时间
- 平均情况分析:确定算法在所有可能输入上的平均运行时间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更关注最坏情况分析,因为:
- 它给出了算法运行时间的上界,保证了算法不会比这更差
- 对于某些算法,最坏情况经常出现
- 平均情况分析往往比较复杂
大 O 记号
在算法分析中,我们使用大 O 记号来描述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大 O 记号表示的是算法运行时间的增长率上限。
例如,插入排序的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是 O (n²),表示当输入规模 n 足够大时,插入排序的运行时间不会超过 n² 的某个常数倍。
常见的时间复杂度按增长率从小到大排列:
- O (1):常数时间
- O (log n):对数时间
- O (n):线性时间
- O (n log n):线性对数时间
- O (n²):平方时间
- O (n³):立方时间
- O (2ⁿ):指数时间
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当输入数组已经排好序时,内层循环不需要执行元素移动操作。时间复杂度:O (n)
- 时间复杂度:O (n)
- 最坏情况:当输入数组逆序排列时,每个元素都需要与前面所有已排序的元素进行比较和移动。时间复杂度:O (n²)
- 时间复杂度:O (n²)
- 平均情况:考虑所有可能的输入排列,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O (n²) 最好情况:当输入数组已经排好序时,内层循环不需要执行元素移动操作。
-
时间复杂度:O (n) 最坏情况:当输入数组逆序排列时,每个元素都需要与前面所有已排序的元素进行比较和移动。
-
时间复杂度:O (n²) 平均情况:考虑所有可能的输入排列,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O (n²)
算法分析案例:比较不同规模数据的排序时间
下面的代码演示了插入排序在不同规模数据上的运行时间,帮助我们直观感受算法复杂度的含义:
运行这段代码,你会发现当数组规模翻倍时,最坏情况和随机情况下的运行时间大约会增加到原来的 4 倍(符合 O (n²) 的特征),而最好情况下的运行时间大约会增加到原来的 2 倍(符合 O (n) 的特征)。
2.3 设计算法
算法设计是指从问题出发,构造出求解问题的有效算法的过程。常用的算法设计方法有:分治法、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回溯法等。本章重点介绍分治法。
2.3.1 分治法
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算法设计思想,其基本思想是:
- 分解(Divide):将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规模较小、结构与原问题相似的子问题
- 解决(Conquer):递归地解决这些子问题。如果子问题的规模足够小,则直接求解
- 合并(Combine):将子问题的解合并为原问题的解 分治法的典型应用是归并排序(Merge Sort)。
归并排序的基本思想
归并排序正是基于分治法的思想实现的:
- 分解:将 n 个元素分成两个各含 n/2 个元素的子序列
- 解决:递归地对两个子序列进行归并排序
- 合并:合并两个已排序的子序列,得到最终的排序结果 归并排序的关键在于合并步骤:如何高效地合并两个已排序的子序列。
归并排序流程图
归并排序代码实现(C++)
这段代码实现了归并排序的完整功能。mergeSort 函数负责分解问题和递归求解,merge 函数负责合并两个已排序的子数组。
归并排序综合案例:外部排序
归并排序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外部排序,即当数据量太大无法全部装入内存时的排序方法。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外部排序模拟实现:
这个案例模拟了外部排序的过程,它将大文件分成多个可装入内存的块,分别排序后再逐步归并,最终得到整个文件的有序版本。这展示了归并排序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的优势。
2.3.2 分析分治算法
分治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通常需要求解递归式。递归式是一个用较小输入的函数值来描述函数的等式或不等式。
递归式的求解方法
求解递归式的常用方法有:
- 代入法:猜测一个解,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其正确性
- 递归树法:将递归式转换为一棵树,其节点表示不同层次的递归调用产生的代价
- 主方法:用于求解形如 T (n) = aT (n/b) + f (n) 的递归式
主方法
主方法给出了如下递归式的解:\n T (n) = aT (n/b) + f (n)
其中:
- a ≥ 1,b > 1 是常数
- f (n) 是一个渐近正函数
- n/b 可以是 floor (n/b) 或 ceil (n/b)
主方法有三种情况:
- 若 f (n) = O (n^log_b (a-ε)) 对某个常数 ε > 0 成立,则 T (n) = Θ(n^log_b a)
- 若 f (n) = Θ(n^log_b a),则 T (n) = Θ(n^log_b a * log n)
- 若 f (n) = Ω(n^log_b (a+ε)) 对某个常数 ε > 0 成立,且对某个常数 c < 1 和所有足够大的 n 有 af (n/b) ≤ cf (n),则 T (n) = Θ(f (n))
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归并排序的递归式为:\n T (n) = 2T (n/2) + Θ(n)
应用主方法:
- a = 2,b = 2,所以 log_b a = log2 2 = 1
- f (n) = Θ(n) = Θ(n^1),符合主方法的第二种情况 因此,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T (n) = Θ(n log n),这在三种情况(最好、最坏、平均)下都是成立的。
分治算法分析案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分析分治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这个案例分析了用分治法求数组最大值的时间复杂度。递归式为 T (n) = 2T (n/2) + Θ(1),根据主方法的第一种情况,我们得出其时间复杂度为 Θ(n)。
思考题
- 比较插入排序和归并排序:什么情况下插入排序比归并排序更高效?如何优化插入排序使其在实际应用中表现更好?
- 什么情况下插入排序比归并排序更高效?
- 如何优化插入排序使其在实际应用中表现更好?
- 算法设计:设计一个基于分治法的算法,求一个数组中元素的和。分析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 设计一个基于分治法的算法,求一个数组中元素的和。
- 分析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 算法分析:求解递归式 T (n) = 3T (n/2) + n^2 求解递归式 T (n) = T (2n/3) + 1
- 求解递归式 T (n) = 3T (n/2) + n
- 求解递归式 T (n) = T (2n/3) + 1
- 实践题:实现一个版本的归并排序,当子数组的规模小于某个阈值时,改用插入排序。尝试不同的阈值,观察算法性能的变化。
- 实现一个版本的归并排序,当子数组的规模小于某个阈值时,改用插入排序。
- 尝试不同的阈值,观察算法性能的变化。 比较插入排序和归并排序:
-
什么情况下插入排序比归并排序更高效?
-
如何优化插入排序使其在实际应用中表现更好? 算法设计:
-
设计一个基于分治法的算法,求一个数组中元素的和。
-
分析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算法分析:
-
求解递归式 T (n) = 3T (n/2) + n
-
求解递归式 T (n) = T (2n/3) + 1 实践题:
-
实现一个版本的归并排序,当子数组的规模小于某个阈值时,改用插入排序。
-
尝试不同的阈值,观察算法性能的变化。
参考答案提示:
- 当数组规模很小或数组已经基本有序时,插入排序可能更高效,因为它的常数因子较小。可以通过二分查找来优化插入排序中寻找插入位置的步骤。
- 分治法求数组和可以将数组分成两半,分别求和后相加。时间复杂度为 Θ(n)。
- 第一个递归式用主方法第三种情况,解为 Θ(n²);第二个用主方法第一种情况,解为 Θ(log n)。
- 这种混合排序算法结合了两种排序的优点,通常能获得更好的实际性能。最佳阈值通常在 10-20 之间,但也可能因具体实现和数据特征而变化。
本章注记
本章介绍了算法分析的基本框架和两种重要的排序算法:插入排序和归并排序。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O (n²),但实现简单,常数因子小,适合小规模数据或接近有序的数据。归并排序采用分治策略,时间复杂度为 Θ(n log n),适合大规模数据排序。
算法分析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技能,大 O 记号和递归式分析是评估算法效率的重要工具。分治法是一种强大的算法设计范式,不仅用于排序,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查找、矩阵乘法、快速傅里叶变换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应该掌握:
- 分析算法时间复杂度的基本方法
- 插入排序和归并排序的原理及实现
- 分治法的基本思想和应用
- 递归式的求解方法,特别是主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算法需要考虑问题规模、数据特征和实际运行环境等多种因素。理解不同算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是成为一名优秀程序员的重要一步。
希望这篇学习笔记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算法导论》第 2 章的内容。如果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以上就是《算法导论》第 2 章的全部学习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代码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相信大家已经对算法基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算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议大家多动手实现,多思考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算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