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放弃了 iPad Pro?

数字工具指南

2023-03-15

主理人:

  • 赵赛坡

作为常年鼓吹 iPad 生产力的内容创业者,放弃 iPad Pro 的行为无异于宣告自己是一个“叛变者”,但与此同时,这些尝试与探索,也让我更有底气回答一个问题:iPad Pro 产品线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以至于让我这样的重度用户也选择放弃它?本期【洞察】提供一些思考角度。

【应用】聚焦近期移动应用的两大趋势:AI 驱动与 TikTok 化;【硬件】谈谈苹果、荣耀新机以及华为即将发布的手机相机技术。

流程·洞察

2023 年,我开始放弃 iPad Pro

上周去上海出差,机场安检时拿出 MacBook 的时候一阵恍惚,上一次带着 Macbook 出差应该还是 2016 年,过去六七年时间里,我的背包里只有 iPad Pro。

但在 2023 年,我已经放弃使用 iPad Pro,不仅出掉了陪伴我度过四年的主力办公设备 11 英寸 iPad Pro,还把另一台放在家里使用的 12.9 英寸 iPad Pro 送人。是的,自 2013 年算起的十年内,我的生活与工作里首次没有了 iPad 系列产品。

在机场的那种恍惚感也伴随着出差使用 MacBook 的陌生感,比如我没有准备 USB-C 的充电线,仅有的一根 USB A 到 TypeC 接口的充电线充电速度极慢,这导致我在出差的第二天傍晚,因为跑了一个 ChatGPT 脚本,电量消耗巨大,让我出现了严重的电池焦虑,恨不得马上去浦东的苹果零售店再买一根充电线;再比如,由于之前 iPad Pro 支持蜂窝网络,我也习惯了使用 iPad Pro 上的 4G 网络,很少再去寻找酒店或咖啡馆的公共 Wi-Fi,但携带 Macbook 外出的时候,我不得不考虑如何平衡使用公共 Wi-Fi 和利用 iPhone 热点的问题。

作为一个常年「鼓吹」iPad 生产力的内容创业者,而且这份邮件通讯的名称也叫「iPad Power User」,我现在的行为无异于宣告自己是一个「叛变者」,但与此同时,这些尝试与探索,也让我更有底气回答一个问题:iPad Pro 产品线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以至于让我这样的重度用户也选择放弃它?

1.软件与硬件的失衡

在一些消费电子业务人士看来,苹果的真正竞争力其实是在软件领域。毕竟,硬件层面的外观设计、材料甚至内部的元器件,都可以从模仿中逐步超越,而软件领域的复杂性完全不是一个维度,远非简单的 UI 模仿、换个图标那么简单。

但在 iPad Pro 上,苹果却出人意料地展现了自己孱弱的软件能力,一方面,历经近五年的迭代,iPadOS 除了在复杂性上提升了几个数值之外,其基本体验与前 iPadOS 时代并无本质差异;另一方面,第三方应用可以发挥的空间依然受限,大量桌面级别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Chrome、Photoshop——更像是一类简化版本。

与此同时,iPad Pro 的硬件又是在不断堆积,从激光雷达到 M 系列芯片,从 miniLed 屏幕到 5G 网络支持,苹果似乎在一次次展示一台平板设备的跑分边界在哪里,而没有真正考虑到用户、开发者如何将如此强大的计算能力,落地到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场景里。

2.交互逻辑的混乱

2023 年,一台手机的交互方式主要是触控,一台电脑的交互方式无外乎触控与键盘鼠标(触控板),而一台 iPad Pro 的交互方式有多少呢?你既可以通过触控,也可以使用 Apple Pencil,当然还有键鼠、触控版,这些不同的交互方式相互叠加,的确丰富了 iPad 的使用方式,但也带来的交互逻辑的混乱。

什么时候点按屏幕上的图标、什么时候拖拽图标、什么时候可以使用 Apple Pencil、触控版的光标如何与触控结合……这些复杂的交互与不断堆叠的功能叠加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混乱。

2022 年苹果为 iPad Pro 提供的「台前调度」最具代表性,它并没有解决 iPadOS 多窗口/多任务切换的效率问题,反而因为复杂且割裂的逻辑,比如开启或关闭后的操作逻辑完全不同,以及诸多 Bug 而让整个交互变得非常混乱。这也是一个为了创新而进行创新的典型案例,用户为了使用某个特性而放弃更简单的方法。

3.奇怪的电池问题

在苹果现有的产品线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iPad Pro 最容易让用户感到电池焦虑,甚至远超 iPhone、Apple Watch。即便是和配备同一颗 M 系列芯片的 MacBook 对比,iPad Pro 的功耗依然惊人(这里没有数字对比,只有我的个人感受)。

至于原因,或许是 M 系列芯片的功耗太高、或许 iPad Pro 的屏幕刷新率太高、或许是 iPadOS 16 的调度、或许是外置键盘提高耗电量等等……原因实在有太多,而且新老设备出现电池问题的概率大概相当,但至今苹果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当然优化也无从谈起。

4.写在最后

最近的一则传言是,苹果即将在 2024 年发布首款搭载 OLED 屏幕的 iPad Pro,起售价高达 1500 美元(约合 11000 万),这个传闻的真实性待考,不过的确符合最近几年 iPad Pro 硬件配置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的基本态势。

iPad Pro 依然是一款优秀的计算设备,从屏幕素质到整体体验,它是这个市场上的绝对王者,只不过,如何给 iPad Pro 定位,苹果似乎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市场,但并没有听取来自市场的反馈,然后苹果的天才产品经理们继续「埋头」解答这个难题。

应用·发现

关键词:AI 驱动。

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将 ChatGPT 的技术集成到自己的应用里,并成为新卖点,比如笔记工具 Notion,其「Notion AI」功能的售价为 10 美元/月,再比如社交媒体 Snap 新推出「My AI」功能,也需要支付 3.99 美元/月的 Plus 费用才能使用的特性,「除了每天与朋友和家人交谈外,我们还将每天与 AI 交谈」。

最近还有两个社交媒体集成了 AI 特性:

• Discord 升级聊天机器人 Clyde,基于 OpenAI 对话技术,成为一个可以对话并且帮助用户完成部分任务的人工智能助理,你可以在更新 Discord 之后获取更多 AI 新特性;

• LINE 在其应用程序中增加了对 ChatGPT 的支持,允许用户每天最多免费发送五条消息,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支付 5 美元/月订阅费用发送无限消息;

ChatGPT 也在重塑搜索体验,两款搜索产品最近相继发布了新功能:

• 隐私搜索引擎 DuckDuckGo 发布 AI 助理 DuckAssist,使用 OpenAI 和 Anthropic 的技术,可以为用户生成来自维基百科的搜索内容摘要;

• 开源浏览器 Brave 在自家搜索产品 Brave Search 里集成了搜索摘要功能,可自动将长篇文章转化为简洁的摘要,目前支持英文;

无论是使用 Bing 还是 Google 还未问世的 Bard,或者上述两个搜索产品,用户都需要注意这些 AI 产品生成的摘要可能随时会出现错误,Brave 在其官方博客里这样写道 (由 ChatGPT 翻译):

鉴于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醒用户不应该相信 AI 系统产生的一切,就像不应该相信 Web 上发布的一切一样。毫无疑问,我们不应该为任何我们消费的东西放弃批判性思维,无论人工智能模型的结果有多么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对所有热衷 AI 生成内容的用户的忠告。

而在苹果看来,当一款应用集成了(生成式)AI 特性之后,如何保障应用不会生成攻击性语言或含成人信息的内容,就成为审核的重要纬度,前段时间一款邮件应用因为推出 AI 邮件撰写功能而被要求增加年龄分类,这里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创新,势必增加内容过滤的难度,而过滤责任如何划分?

关键词:TikTok 化。

TikTok 的影响还在持续,进入 2023 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采用类 TikTok 的风格进行重构:

• 流媒体应用 Spotify 未来将以视频方式呈现个性化推荐的歌曲、播放列表和专辑;

• 社交媒体 Reddit 将提供「图文」和「视频」两个信息流,供不同需求的用户使用;

这其中,Spotify 的改版最具争议,一款流媒体音乐服务正在变成一款社交媒体应用?这给很多老用户带来的心理冲击非常大,比如下面这位:

但另一方面,和社交媒体一样,Spotify 需要不断吸引新用户,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了 TikTok 式的内容发现与消费方式,Spotify 也希望通过这样的 UI 与体验争取更多年轻用户,从而增加整体的用户数量。

关键词:古典音乐应用。

苹果终于要发布独立的古典音乐应用了,上周苹果宣布 Apple Music Classical 上架 App Store,并将在 3 月 28 日正式发布。

早在 2021 年 9 月,苹果收购古典音乐应用 Primephonic,引发外界对于苹果如何布局古典音乐的猜想,不过苹果的整合速度显然慢了许多,现在,苹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该应用目前需要 iOS 15.4 及以上系统,未来会推出 Android 版本;

• 所有订阅 Apple Music 的用户,将同时可以使用 Apple Music Classical;

• 首批上线的国家里,不包括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 该应用覆盖 500 万首古典音乐曲目,包括 192 kHz/24 bit 无损、空间音频等不同音质;

我在之前曾经推荐过相对平民化的古典音乐服务 IDAIGO:

• 免费用户:可收听电台模式,曲库超过 200 万;

• Premium 会员:9.9 美元/月,支持自建合集、离线功能,最高音质为 320kbs;

• Premium+ 会员:12.9 美元/月,音质提高到无损(16bit 44.1KHz)

还有一个叠加音乐会的套餐,每月 29.99 美元,可以直接通过该 App 观看大量音乐会演出视频。

需要补充一点,根据 IDAGIO 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该应用在不同平台、不同地区的价格也并不相同,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借助汇率变化,寻找更优惠的价格。

近期还有一组值得关注的应用更新:

• Outlook for Mac 已免费,用户现在可以单独下载该客户端,而不用通过订阅 Windows365 的形式获取这款邮件客户端;

• Google One 扩大「福利」覆盖的订阅等级,以美区为例,现在仅需 1.99 美元/月就能够获得旨在保护用户隐私的 VPN 服务,此前该服务只有在订阅 9.9 美元/月的套餐时才能获得;

硬件·系统

手机。苹果上周为 iPhone 14 系列发布新颜色——黄色。推出新颜色版本的手机,是苹果每年春季的特色之一,此次新推出的黄色版本 iPhone 14 和 14 Plus,在硬件配置方面与其他颜色并无差异,价格也保持一致。

2022 年手机市场,iPhone 系列依然买得最好,Counterpoint Research 给出了下面这组数字:

荣耀上周已经在国内发布 Magic5 系列,在相机、电池等层面做了众多探索与突破,结合对荣耀 CEO 赵明的采访来看,海外市场会成为荣耀接下来的一个发力点,一方面要提升海外市场的出货量(翻倍),另一方面,欧洲市场会成为荣耀海外扩张的重要领域,荣耀把今年定义为欧洲市场的元年。

与此同时,华为 P60 系列手机发布时间正式定档 3 月 23 日,参考之前的产品定位,P 系列主打拍照,或将搭载 5000 万像素的主摄以及 6400 万像素的长焦镜头,余承东等华为消费者业务高管也相继晒出 P60 系列拍摄的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余承东展示的这张照片(上图)显示前景(广州小蛮腰)和后景(月亮)都得到了精准曝光,这项技术此前也是 Pixel 系列手机所专注的方向,当时负责 Google 手机相机业务的 Marc Levoy 曾在 Pixel 4 发布时透露过相关信息,不过随着 Marc Levoy 离开 Google,而且该公司也调整了 Pixel 手机的定位,这个功能也就随之放弃了,一个佐证是,Pixel 7 就不具备这一特性。

系统。Google 上周发布 Android 14 的第二个 Beta 更新,依然只面向 Pixel 系列手机,几个值得关注的新功能:

• 在应用需要读取用户相册时,更进一步细化了权限,包括「允许访问所有照片、选择某些照片、不允许」三个选项,这和现在的 iOS 权限设置一致;

• 集成了无密码登录功能;

• 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并优化电池功耗;

如果你有 Pixel 系列手机或者使用 Android 模拟器,可以根据这个教程安装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