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
不是和对的人能走一辈子,和你走一辈子的人就是对的人 —— KnowYourself
你觉得你好爱好爱Ta,再也无法这样爱一个人了,其实不是的,你还可以这样爱甚至更爱另一个人。 —— KnowYourself
斜视注定为偏见
看到的天空俞小
未来的自己指派着人去杀死过去的自己
为了自己不犯下错事
因为未来人的一句话而几近奔溃
这样的一个梦
我想知道那个线索到底是什么
我现在已经不太记得清楚了
这样的故事
故事里面有一只猫
我教育那只猫不要尿床
但是我又希望提供给他温室
20200518
实用主义
对 “懂得音乐的五线谱和节律,但是几乎不怎么爱听歌” 以及 “很喜欢听歌,但是对音乐方面的知识是一窍不通” 这两个命题有点过分的焦虑,我不知道方向,我向往乐理学的知识,但我又欣赏不来古典的乐曲,我总两个极端徘徊。我要么触碰不到他们,要么回头就会忘记,这让我苦恼。
20200521
直到清代,粮食的亩产量最高也不过280斤,抛去一半的地租和赋税,在没有副食的情况下根本不够一个人吃的,人均占有粮食很少。所以大多数人处于一种丰年半饥半饱,灾年饿死的状态。不说买书、笔墨纸砚、请教书先生这笔巨额开销,单单让一个劳动力脱产很多家庭就做不到。这是90%文盲率的经济原因,男性尚且无法做到大部分脱盲,遑论女性。于是社会舆论炮制出”女子无才便是德“,先把女人忽悠住。而今天不一样了,2014年中国人均拥有粮食1088斤,工业社会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人们能够负担起一部分人脱产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脑力劳动的普及使得女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权才成为可能。 中国古代为什么不允许女子入学?
女性想要维护自己仅有的那点权利,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娘家。但凡正常人,都不会看着自己的姐妹受欺负的,这是人亲情的本能。一根稻草重要么?溺水的时候,一根稻草也是无比重要的。为什么现代社会,感觉舅舅就没那么重要了,甚至越是大城市,越感觉不重要?是因为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提高了。 为什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母亲的兄弟(舅舅)扮演很重要的地位?
可能这是我坚持最长的事情了,这不也因为自己生活多多少少有点难过,不是吗?要不怎么又想给夏梦雪写信了啊?
人到底怎么才能长大,得经理多少分离,感觉到时间随着焦虑空耗带来的窒息,当我想去寻求其他人的心理慰藉的时候,发觉自己是一座孤岛,那种还没有展开的翅膀有点疲倦,我开始怀疑自己所爱之物和自己所处的一切。
老师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国家对于新一代的意志体现,如果把我们比作流水线上的一种普通商品(真的想让人感觉好绝望啊),**如果理解为自我的意志,也许只能顺着这个流水线在肆意被网络剥夺时间的撕扯中找到灵魂喘息的一丝机会吧。**老师为我们设立的只是到这个阶段必须达到的目标,是一个下限,他不能是你的上限,要不然你课外所做的那些功课又有什么用,你永远或不在当下。
是焦虑让我被迫跨越时间的维度去思考 如果不这样,我可能无法生存
跟着听了ACM的直播课,发现很像过去的一位友人,真的特别怀念那段有她可以聊天的时间,但是像很多事情一样都过去了,不失为一件好事情
想到一个归因理论:学生时代因为得紫癜的人不就是也是因为父母给的钱不多吗?如果给的多我为什么会考虑那些相对更便宜的东西。
最近看动漫的频率逐渐下降,再也找不回以前的感觉了……
交流时,我们为什么总在人身攻击 from ZHC
有一次,同学的书遗忘在教室,让我陪他去取。我表示答应,嘴上顺口说了一句:“你可真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
没想到同学听完这句话轻轻地皱了皱眉头,然后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不应该这样随意定义一个人,很不礼貌。”
听了他的话,我当时只是有些诧异。但随后的一整天我开始思考,竟然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我说出“你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这句话时,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实质上是一种极不负责,毫无根据的人身攻击。我仅仅因为同学没有带书,就肆意地对他进行了负面地评价。这不仅让听的人很不舒服,更体现着说话的人低下的情商和教养。
而且,当时他回应我时,说的是:“你这样做很不礼貌。”,而不是“你是一个很不礼貌的人。”前者让我第一个反应是思考自己到底如何不礼貌。尽管是反驳,他说的话却完全没有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想到这里,我的无知和对方的教养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愧疚和自惭形秽的感觉。
同时,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在肆意评价别人时那么的轻易、理所当然?
想到这里,我惊恐地发现从小生长的环境竟然就是这样的。
中国到现在为止,许多家长和子女交流的时候依然是从不考虑子女的心理感受,接受能力,只顾着输送自己的价值观念,完全不在乎子女做事的初衷。他们会通过一件小事、小错误强行上纲上线到对你整个人格的评价上。
比如:
女儿:“妈,我想养一只狗。”
妈妈:“养什么狗,整天就知道做这些没意义的事,学习上怎么不这么花心思呢?”
女儿:“……”
这里的母亲完全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养狗得出了女儿对学习不上心,从而肆意指责女儿一番。如果她稍微考虑一下女儿的心理感受,可能就会说:“养狗需要大量时间,会耽误学习。”
再比如:
“儿子,你袜子洗了吗?”
“还没,我等会洗。”
“等会什么!你这人怎么这么懒惰!做事就不能麻利一点么?”
这里,母亲同样通过没洗袜子,直接得出儿子是个懒惰的人。但这里的儿子一定懒惰么?他可能是一个每天熬夜到凌晨学习的勤奋少年呢?
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久而久之会误以为这样的交流方式是亲密的人之间正常的交流方式。
当他的性格成型以后,高中大学期间便很难再纠正过来。而造成的影响就是,他会把这种交流方式潜意识地带入到未来的生活中去,然后随时随地让身边的人不舒服。
比如,
“我为什么这么胖啊。”
“你好吃懒做呗。”
“……”
2020052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94873/answer/316742290
我觉得是尽早的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尽可能的努力。
尽早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身不由己,身上的羁绊也越来越多。年少的我们可以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中,大体不用为生活而操心。还未结婚的,自由时间容易分配。而没有孩子的,生活压力相应的会少一些。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是自己的身体问题越来越明显,还有父母也逐渐衰老,更容易出现不可能控的因素。
所以说,年龄越大,很多事不是你想就能想,时间也不是你想省就可以省。
付出更多的努力是因为如果能够把这件事做出名堂的话,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资源。如果这件事只是一个爱好,那么沉溺于其中的时间让自己感到开心就可以了。
就怕是,想要达到某种高度,那么不够努力,最后不是被淘汰,无可奈何的离开,就是自己选择了放弃。并且世间万物,对于基本功的训练都是没有捷径的,只能花费时间一定一点的去磨练。
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好好的得到休息,在时间的摧残下已经度过了大半辈子,我真的很心疼,在父亲住院的时候,非常的不安分,他害怕花钱,疯狂地解释说自己没有病,父亲关于人生的所有遗憾无奈全都寄托在了抽烟喝酒身上,我紫薇儿子也感到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