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 | 2020 | Next >>

20200809

国外的软件行业这些问题都有,但是并没有内卷到这种程度。 如果说是因为国外人少,我承认,有这个原因,但绝不是全部。 我国互联网行业的管理其实是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换句话说跟国际不接轨。越来越多海归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可以证明的,早年建立当今这套管理体系的人,如果打着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旗号,那绝对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首先,全体KPI。国内的程序员羡慕国外的同行不用996,没有一个接一个的迭代,有时间学习新技术,work life balance. 你想过那源源不断的需求是怎么来的吗?有没有抱怨过不知所谓还催的要死的需求,今天做了,明天再改回去?因为产品经理也有KpI,也要写周报,PPT,晋升等等。很多时候你已经忙的不可开交还要给他们跑数,接紧急需求。 为什么会有产品经理?注意,这是我国互联网独有的职位,很多海外回来的同行一开始都会被他们的工作性质所震惊。旧社会的监工又回来了。一群叉着腰反着白眼冲你咆哮“”产品经理不需要懂技术,需求你必须要实现”的人们,拿着比你还高的工资,提着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的需求。这不是小公司独有的现象,我说的是BAT。 在海外互联网和传统软件行业,需求是项目经理与客户沟通后指制定的,然后由技术主管逐一拆解,分配到人。项目经理一般是有十年以上开发经验的资深人员担任,懂但是不插手具体技术实现,技术主管总揽全局,把控整个项目的技术选型,进度和难点攻坚。反观我国的互联网行业,技术主管多数做的是合并周报,向上管理的工作。其中很多人已经多年不写代码了,项目经理很多根本不是技术出身的。在全民拼绩效的环境下,一线开发人员的绩效由技术主管决定,与他关系的远近直接决定了绩效高低,能否晋升。不是主管嫡系的人技术再好,干的活再多也是被排挤的角色,完全没有努力工作的动力。而项目经理连低下技术人员的名字都认不出几个,更不可能提携。 是什么形成了这种畸形的管理机制?国内互联网一个项目组动辄几十人还算少的,顶着项目经理头衔的人根本不可能亲自管理,这才派生出产品经理这一四不像的职位。 产品经理的定义是管理产品而非人的经理,但绝大部分产品既不懂产品逻辑也不懂技术,只知道坚定不移地执行老板的想法,不是监工是什么呢?带来的结果就是程序员疲于应付各种奇葩需求,反复修改做无用功,也不利于技术的提高和积累。更加因为需求不明确不专业而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沟通上,沟通与开发时间竟高达8:2,很多人白天开会晚上加班写代码。更雪上加霜的是,程序员还要与运营,测试等对接,这些人同样不懂需求和功能的逻辑,随时都在提问题。 以上是绝大多数国内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常态,还不算某些特别奇葩过分的行为。总的来说一句话,国内互联网打着高科技的旗号,做着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实行高度官僚化的管理,这样怎么可能有希望呢?


充值 Steam。

20200810 写播客

I waana move some thought to twitter from netease music and fb, mostly i don’t like tencent qq and wechat. From zurkerber i realise i really a b* in technology like most people arounding me,such as saying some bull s* to my country easily. New year i wanna study hard in my career

20200811 获得 Planet,白跑数实,获得油,红笔。

20200812 修 Ubuntu 的Steam,二维码,屏幕,RJ。

20200813 修 ADUI 的更新,后放弃。

20200814 PDD换券买水月雨。

20200815 今日打工,出掉了Air的小米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