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问我,你真的有命可以晒吗?
小学毕业那会儿没事情做,整天抱着个手机玩,总是等待别人的消息,等待聊天铃声响起的瞬间。那个时候不会书写生活,也不会发说说,反倒是都在转发别人空间里的东西,什么样的都有,我也加过几个这样的号,甚至 1 比 1 拷贝过来当自己的东西发,鲜少有人转发就算了,这件事情我做了小大半年,之后因为手机被没收等原因,这件事情就不做了,若干年后,这些事情成了同学嘲弄我的黑历史,索性一晚上都删完了。
我不知道,这个东西在当时是起号,你得有内容,才能有流量,尽量创作出一些原创性的东西喂养自己的受众,这样才能不断积累粉丝群体。小时候的我可能是刚接触社媒,可能是有样学样,学着干了大半年,没有反馈,自然觉得没意思。
但是今日我又在这样做,多年前的微博号已经找不回了,索性重新注册了一个,但是微博对新号有种种限制,就学着小红书上写的如何提升阳光信用,发内容,发自己从别的地方看到的东西,发自己的文摘,甚至随便发点什么。有时候我搜自己发的内容的片段,才会意识到同时在做这件事情的人无法穷举,不尽其数。这种感觉很微妙。
就像今天我才在微博热榜上看到的帖子,晚上又在 X 上刷到,甚至内容一模一样,但都是不同程度的热帖,但最终是谁原创的,好像压根没有人在意。创作者和抄袭者都积累了不同的受众。这件事情如果让你来说,因为传播不了几个人,平台推流权重太低,只会反应贫瘠。
这样的传播机制对「陈词滥调」来说更是一场灾难,如果你曾经搜索一些经由他人传播到你这里的「金句」,你会被淹没在众人的博文中,你无法断定这句话究竟是谁说的,所以只能草草了事。我想这也是中文互联网成为众人口中所说的「粪坑」的一个缘由。
和众多社交媒体一样,虽然微博鼓励大家发原创内容,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生活,但这对一些人来说太难了,他们可能压根就没有生活,他们只是每天睡了吃,吃了睡这般普通的活着,他们日常接触最高光的,可能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陈词滥调」,甚至连它都不如,比如假新闻、营销号、广告等等。
我很悲伤,不仅仅是因为我必须挤出几百几千条原创内容给微博,来证明我是一个「活着」的现实人,而且我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高光窗口,整日整日的陷入在工作流水线的节奏中,用每天仅剩的 2 个小时,拼命的书写自己,已是极限。于是我不由得开始思考这个规则。
是不是我注册了一个新号,就天然地欠平台一些内容?否则我就是机器人、垃圾账号1。
Footnotes
-
这种系统性歧视,不罕见,就像国外网站应对大量中国人的做法一样,内陆选择抄作业,也都是一个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