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一章 关系的病态:对爱上瘾
- 不惜一切代价取悦他人
- 追寻爱、赞许、认可
-
病态情感依赖者的“行为规则”不断地支配着他们对他人的行为。他们会选择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人、钱),承担他人的问题(无论对方是否表达了意愿),为他人的幸福负责,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分歧和冲突,避免不愉快和被批评,隐藏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情;他们也会随叫随到,善解人意,有同情心,有怜悯心。“只要我让对方快乐,我就快乐”,言下之意就是,只要他需要我,他就会喜欢我。因此,病态情感依赖者学会了顺应他人的欲望(他们自认为的欲望),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极少承认自己的需求),而他们唯一真正重要的需求就是被爱。
- 20240114 藉此萌发出的爱意是不是也是一种病态心理?
-
- 完美主义的陷阱
- 过度适应对方的欲望
- 从角色扮演到操纵
- 追寻爱、赞许、认可
- 地狱三角
- 当情感依赖者是“拯救者”时
- 如何识别拯救者
- 一对拯救者:矛盾的关系
- 当情感依赖者是“受害者”时
- 如何识别受害者
- 一对受害者:艰难的关系
- 当情感依赖者是“迫害者”时
- 如何识别迫害者
- 一对迫害者:危险的关系
- 当情感依赖者是“拯救者”时
- 情感不成熟
- 孤独恐惧
- 融合:在对方身上失去自我
- 无法被满足的期望
- 不爱自己,怎么爱对方
- 不惜一切代价取悦他人
- 第二章 摇摆不定的感觉:爱的黑洞
- 为何会产生过度情感依赖
- 童年故事
- 教育和伦理
- 有毒的父母
- 那么多痛苦的情绪
- 自我厌恶
- 从悲伤到抑郁
- 从不安到焦虑
- 从失落到愤怒
- 内疚
- 共生依赖
- 对控制的需要
- 共生依赖的夫妇
- 拒绝现实
- 否认现实
- 自我中心
- 依赖和责任
- 为何会产生过度情感依赖
- 第三章 摆脱情感依赖:承担爱的责任
- 心理治疗师的作用:给予内在小孩存在的权利
- 摆脱否认的困境
- 重新审视信念
- 重新找回情绪
- 重新理解行为
- 重新了解自己
- 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
- 修复童年
- 承担情感生活
- 建立内部边界
- 培养自尊心
- 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 进行必要的放弃
- 建立外部边界
- 迈向情感成熟
- 承担对自己生活的责任
- 敢于真实地爱
- 真实的爱是由什么组成的
Comment
- 《戒掉恋爱脑()》
- 西尔维·田纳本 22个笔记
- 第七章 追寻爱、赞许、认可
- ◆ 2024/01/12发表想法
- ◆ 自恋型人格的主要表现是:需要被赞扬、缺乏同理心、幻想理想的爱情、需要过度的爱,以及喜欢利用他人。
- 第九章 过度适应对方的欲望
- ◆ 服从对方是优先事项,他们不太考虑自己的快乐,并且几乎永远不会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
- 第一十一章 地狱三角
- ◆ 这个三角形被斯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称为“戏剧三角形”,我称之为地狱三角,它是沟通分析[插图]的主要模型之一(见图1-1)。它为解读人类互动行为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指导框架,并完全适用于分析病态情感依赖人格。
- 第一十七章 一对受害者:艰难的关系
- ◆ 奥利维耶没有童年,他的童年被偷走了。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迫担任父母的角色,他有抑郁倾向的母亲对他进行的情感勒索也迫使他快速成长。
- 第二十二章 孤独恐惧
- ◆ “他们值得更好的,他们太不快乐了,考虑分手会好很多。”任何试图让他们明白这些道理的人,都会立即被视为敌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强度和孤独恐惧混为一谈,即越是害怕孤独,就越是坚信要付出爱。“只有生活在伴侣关系之中,生命才有价值。”“只要我没有伴侣,我就没有价值。”我们听过很多次这样的想法了,伴侣会提供“安全价值”、给人安全感这类想法被深深地埋藏在集体无意识中,根深蒂固。
- 这也正是对方,即赋予病态情感依赖者生命的人,(非常无意识地)沦为“风箱”角色的原因:风箱吹旺炭火并创造火焰——生命。丈夫、妻子、男性朋友和女性朋友以及家庭成员,通常都可以被当成风箱使用,他们的存在是为了排解病态情感依赖者的孤独。病态情感依赖者认为这些人是与众不同的,比他们自己更强大,而他们正将这种力量为己所用。对方必然具有他们所缺少的力量,与对方的相处能使他们在一段时间内获得力量。被爱的不是那个人,而是他带来的东西——保证自己不会孤独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病态情感依赖者必须不停地取悦他人,必须永远保持完美。
- 当对方是被利用的时候,很明显,他并没有好好被爱着,而是被以一种非常不完整的、片面的方式被爱着。偶像崇拜不是真爱,可以说它根本不是爱。崇拜是仰望对方,祈求对方的爱与保护。偶像崇拜就是把自己置于偶像前,像小孩子在父母面前,信徒在神面前一样;就是相信自己是如此软弱无力,以至于没有对方,任何生命都没有可能。这个“供给者”赋予了崇拜者生命和被爱的幻觉,他垂怜地看着这个狂热的粉丝。这个粉丝是如此渴望得到爱的标记,以至于可以为这个让他有存在感的偶像付出一切,他也渴望对方为此表示感谢。在进行偶像崇拜时,患者相信自己是讨人喜爱的。然而,对方绝对不能移开这种充满爱的目光,否则这种关系将面临严重威胁。
- ◆ 被爱的不是那个人,而是他带来的东西——保证自己不会孤独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病态情感依赖者必须不停地取悦他人,必须永远保持完美。
- 第二十四章 无法被满足的期望
- ◆ 2024/01/12发表想法
- 突然感觉那些喊爹的别有韵味
- 原文: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够向另一个成年人倾注父母之爱,遗憾的是,病态情感依赖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期望对方是世界上对他们最重要的人,而这是一个完全虚幻的要求
- ◆ 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够向另一个成年人倾注父母之爱,遗憾的是,病态情感依赖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期望对方是世界上对他们最重要的人,而这是一个完全虚幻的要求。
- 第二十五章 不爱自己,怎么爱对方
- ◆ 真正的亲密关系需要自我表露,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不被爱而不敢向对方敞开心扉,如果一个人拒绝发现对方的深层身份以免自己失望,那么我们给了亲密关系这块“真爱的基石”什么样的地位呢
- 第二十八章 童年故事
- ◆ 我们能理解吕西安对他人评判的恐惧,以及为什么他无法理解一个人要怎么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觉得父母是麻烦的家伙。他有一种“独自完成”的感觉,这很正常,他的父亲和母亲没有帮助他面对世界和其他人。
- 第二十九章 教育和伦理
- ◆ 愤怒只是个体对自己身上不喜欢的东西的一种反应。
- 第三十三章 从悲伤到抑郁
- ◆ 大多数抑郁是由未表达的、转向自己的愤怒产生的。当一个人有不被重视、不被好好爱的感觉时,当他被误解、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时,他怎么可能不感到悲伤、痛苦和忧郁呢?
- 第三十五章 从失落到愤怒
- ◆ 当一个人最好的精力都用在寻求爱和认同上,用在取悦对方上时,失落会不断积累,最终变成愤怒。
- 第四十一章 否认现实
- ◆ 病态情感依赖者就是这样一直依恋着幻想出的幼稚需求,一直沉浸在爱的幻觉中。
- 第四十七章 重新审视信念
- ◆ 案例中还有一些关于为爱付出时的态度的信念。比如:“我要为对方的幸福负责。”“对方必须是我的一切。”“对方必须是我唯一的牵挂。”“我必须成为对方的一切。”“对方必须永远在我身边。”“我必须是对方唯一的牵挂。”“只要我让对方快乐,我就快乐。”这些话的言下之意(通常是无意识的)有以下几种:“只要他需要我,他就会欣赏我。”“我之所以这么担心,是因为我爱你……”“对方要对我的幸福负责。”“当我们相爱时,我们必须一起做任何事,彼此无所不谈,毫无隐瞒。”“对方必须满足我。”“我必须满足对方。”“对方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能依靠我。”“我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能依靠对方。”“我必须是对方最重要的人。”“我不明白没有我她怎么能幸福。”“我设身处地为你着想。”“为了好好爱,必须忘记自己。”这些话语间满溢的是对对方糟糕的爱。
- ◆ 完美意味着进化和进步的结束,即死亡。
- 第四十八章 重新找回情绪
- ◆ 2024/01/13发表想法
- 海绵宝宝
- 原文:在整个童年时期,人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父母和周围亲近人的情绪。
- 第五十四章 建立内部边界
- ◆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清晰的内部边界,那么当他在过去的生活中经历不愉快,他在现在就仍然遭受着与过去同样强烈的痛苦,因为他没有遵循我所说的情绪时间线。此外,他还会把自己的折磨投射到未来,比如“我已经受了很多苦,今天我仍然在受苦,我不知道我将来如何能停止受苦”,由此经他创造了痛苦的未来表征,且认为没有任何改善的希望。
- 第六十章 承担对自己生活的责任
- ◆ 自由意味着拒绝停留在无知的状态。
- 第六十三章 总结
- ◆ 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有机会产生或奉献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