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ent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康德、黑格尔,
- 对思考者的排斥和嘲笑
- 上篇:理性的崛起
- 第一章 哲学好讨厌
- 美国司法采用陪审团制度。
-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的陪审团判死刑的
- 人民真的想让他死
- 如果他把对哲学的思考压抑在心里,表面上就是跟普通人一样的饮食男女,偶尔开开黄色玩笑,大伙就能跟他坦然相处了
- 第二章 少年国王
- 哲学的发展非但不是一马平川,反而在好几个世纪里都处于命悬一线的危险境地。一不留神,哲学前辈们的努力就会从地球上彻底绝迹
- 实用的技术想留下来还容易点。政权更迭,医生、铁匠、工程师都不会失业。但统治者有什么理由留下哲学这玩意儿呢?
-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
- 正因为亚历山大是个可爱的皇帝,没有进行文化统一,所以他死后,亚历山大帝国马上就分裂了
- 我只知道对于知识来说,宽容永远代表着光明
- 第三章 使徒行传
- 罗马公民在当时属于有权阶级,可以受到很多照顾
- 蛮族一看打仗打不过罗马,投降后自己的神灵还能进入那么雄壮的神殿中,所以一点抵抗力都没有,成批成批的都投降了
- 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发展来的
- 区别是,基督教认为救世主就是耶稣,而犹太教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他们认为救世主还没有到来
-
旧约
- 着重读
- 按照犹太教的传统,男性要行割礼(切除包皮),这事就记录在《旧约》里
- 基督教预言世界将要毁灭,但没说清楚到底什么时候毁灭。就因为这预言,给基督教添了很多麻烦
- 基督教有分食葡萄酒和面包的习惯。酒和面包象征着耶稣的血和肉
-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这是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
- 哲学继承了苏格拉底讨人厌的疑问精神。只有弱者在面对强权的时候,才有质疑权威的需要
-
教父哲学
- ==“教父哲学(patristic philosophy)是指处于圣经神学与经院神学之间的基督教神学思想。教父们为了使基督教更具吸引力和知识更充实,教父开始将《圣经》教训与古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融合。而在早期基督教时期(公元2-5世纪)的教父思想,由于是根据《圣经》和利用新柏拉图主义建立的,一般称为“教父哲学”。在圣经神学与经院神学之间,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早期基督教神学发展中,教父哲学可谓是影响力最大的神学思想之一。”
- “教父哲学以哲学论证很多现今的基本教义,主要的有神论、三位一体论、创世论、原罪论、救赎论和天国论等。教父哲学可说是经院神学的基础。另一方面,教父哲学与托马斯主义都有相当的关联。”
- 内容参考wikipedia==
- 奥古斯丁
- 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
- 奥古斯丁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而痛苦万分
- 他并不是单纯把哲学当作神学的工具,而是真心想通过哲学来探求真理
- 上帝既然知道亚当和夏娃会偷吃禁果,为什么一开始不去阻止他们?奥古斯丁的解释是,关键在于自由。上帝给了亚当夏娃和人类自由意志,所以也必须让人类有作恶的可能。更具体地说,上帝是善的,而上帝的善表现在上帝对人类的行为要进行公正的赏罚。既然要赏罚,前提是人类必须拥有自由意志,必须有能力自己选择行善还是作恶,否则人类就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上帝允许人类有作恶的自由。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上帝看来,自由比善更重要。 可是等一等,上帝不是全善的吗?
- ==看得有点懵,这里的逻辑是 “如果上帝造出罪恶,上帝就不是至善(全善)”
- 参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17850/answer/995828355==
- 在宗教看来,思考本身就是不对的
- 宗教天生拒斥思考
- 因为荒谬,我才相信
- 信仰这种事用哲学来论证,这本身就是错的。对于宗教,信就信了,你不能质疑,不能思考
- 第四章 上帝之城
- 有句俗话叫“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其实还可以说一句话:“必须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强者对弱者使用暴力的时候,正说明强者没有别的招数可用了,也就说明他离失败不远了。政权屠杀革命者,说明政权快要灭亡。革命者反过来屠杀群众,说明革命即将失败。朱元璋拼命屠杀官员,结果崇祯临死的时候还是要感慨“诸臣误朕”。
- 况且基督教为每一个信教的人准备了死后可以居住的天堂,使得人世间再大的苦难都无法阻止他们的信仰。再坚持一步,基督徒们只需要再坚持一步就能迎来胜利
- 共和制,没有独裁者
- 比如《聪明的一休》里面那个足利将军就是名义上的臣子、实际意义上的皇帝
- 屁民就是屁民
- 他以为四个皇帝可以为了罗马的利益精诚合作,可以忍得住权力的诱惑,就像他自己那样
- 第五章 异教徒
- 对于一个把幸福寄托在来生的宗教来说,用来探索现实的哲学完全是无用的知识
- 狂热的教徒在军队和信仰的双重保护下纵情暴虐,没有什么比这事更爽快了——施加暴行既不会有今生的惩罚,还可以获得来生的奖励
- 杀异教徒不是罪,死后能上天堂呢!杀个把人算什么?烧书算什么?基督教不再需要希腊哲学的帮助。既然《圣经》里没提到哲学,这世上就没有容纳它的位置
- 第六章 神们自己
- 平时自私悭啬无恶不作
- 这种情形连哥伦布都看不下去了,他说:“凡拥有金钱者,就具有使灵魂进入天堂的权力。”
- 垄断了对权威的解释,就等于垄断了一切。
- 说某西方邪恶国家号称最法制,拥有历史上最完善的法律和最严格的司法制度,但是法律全是用老百姓看不懂的“权威语”写成的。用《动物庄园》的话来说就是,猪庄严地宣布:在这个庄园里,每一只动物都应该平等地遵守法律。但动物们却发现:法律只有猪才看得懂、有解释权。
- 第七章 群魔
- 第八章 异端的权利
- 第九章 奇怪的论调
- 第十章 童年的终结
- 商业和哲学很有关系。商人善于谋划思考,因此孕有思辨精神。同时,商业城市人口流动大,所以对外来和新兴的文化更为包容。而不像农业社会那样,强调的是社会稳定,强调的是循规蹈矩。
- 我靠,这是首诗好不好?如果当年的牛顿也是照着这个风格写《原理》,把力学定律通通藏在十四行诗里,他们英国人能赢鸦片战争鬼才信呢!可老实说,刘徽也是被逼的。他要真的老老实实写成数学公式,他这本书恐怕就更没人待见了。因为中国知识界向来有重视文学的传统,连当官考试都得靠文采,写数学书自然也免不了要风雅一番。
- 这就是虽然西方哲学比中国哲学枯燥无聊,我们却仍要学习它的原因。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坚持介绍西方哲学史,而不是搞一本《道德经新解》之类的东西,每章引一段原文,塞两个励志小故事,凑成一本书把您糊弄过去。那样的书也能让我们有所得,但是假如它不把怀疑当作戒尺、不把逻辑当作纸笔,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它所说的都真实可信?
- 第十一章 理性主义
- 第十二章 形而上学
- 第十三章 二元论
- 感官上的痛苦并不难忍受。因为感官体验是相对的,快乐得到得越多,人对快乐就越不敏感,就越难以忍受痛苦。反之亦然。这就好比富翁吃鱼翅不会觉得多快乐,但是饿汉吃一口饱饭就能感到无上幸福。所以只要不是即将死亡,忍受感官上的痛苦总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回报
- 不过,上述这个人生观有一个痛苦解决不了,那就是我们关心的人对我们的负面评价。说白了,二元论可以让你放下压力不好好工作。但是当父母因此伤心的时候,二元论就没办法了
- 第十四章 唯我论
- 第十五章 寒冬夜行人
- 第十六章 双星
- 第十七章 名利场
- 第十八章 巨匠与杰作
- 第十九章 机械论
- 第二十章 决定论
- 第二十一章 暴风雨
- 第二十二章 哲学怪兽
- 第二十三章 谎言的衰落
-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嚣
- 因为在康德看来,人类的心灵会加工客观世界,所以他属于唯心主义。康德学说的说法叫“人的理性给自然立法”。
- 课本里说唯心主义,就说它讲的是“心灵决定物质”“先有心灵后有物质”。仿佛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类都是魔术师,脑子一想,前面就会蹦出一个蛋糕。又或者唯心主义就等于在讲有鬼有神的宗教迷信,在讲“我”自己出生之前父母乃至整个宇宙都是不存在的。孩子们一看,想蛋糕就蹦出蛋糕?这是多么可笑、多么荒谬的学说呀,哈哈哈。可算能在课堂上开怀大笑一回了,就好像历史上那么多一辈子苦心思考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全都是连三岁小孩还不如的笨蛋。
- 第二十五章 王者之风
- 黑格尔对这种情况厌烦透了,他形容说,这样的哲学史如同堆满了死人的骸骨
- 黑格尔认为,他们对于哲学的一个根本概念理解错了。过去的哲学家们,也就是形而上学家们,他们认为真理是固定不变的,静等着人类去发现
- 哲学家们的工作情形就好比有一块大石头,叫作“理性”,哲学家们打算去研究这玩意儿了。但哲学家们唯一能用的工具也只能是“理性”。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们,用手中的理性工具去钻研面前的理性石头,一番努力之后,面前的理性石头变了模样。最终,哲学家们看着石头,抹抹头上的汗说:“我的工作完成了,我终于发现终极真理了!”但是这帮哲学家们都忘了,眼前的理性石头变样后,他手里的理性工具也随之变样了
- 你还得重新研究一遍啊。这就是之前哲学家们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却免不了被后人推翻的原因
-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讲到辩证法了
- 别人批评一个现象,你非要说“要辩证地看这件事,这件事也有好的一面嘛”。这是对辩证法的极大误读。这不叫辩证法,这叫诡辩法,它的唯一作用是把所有的事实都捣成一片糨糊,逃避一切有意义的结论
- 第一章 哲学好讨厌
- 下篇:理性的陨落
- 第一章 傲慢与偏见
- 第二章 悲观主义
- 我们该怎样才能摆脱生命意志带来的痛苦呢?
- 叔本华认为,应当增强自己克制欲望的意志力。
-
我们的很多行为受到性欲的驱使,性欲满足的目的是为了诞生新的生命。而新的生命又意味着新的痛苦。
- 打破了痛苦的轮回也很伟大🫂
-
叔本华认为,生殖行为就好像人和生命意志签订的卖身契。因此在人类社会里性行为总和可耻相连
- ???????
- 第三章 理性的危机
- 第四章 瞧!这个人
- 是啊,人生中有太多比了解一个已死的疯子更重要的事。所以,凡是我们不理解的人,都当作是精神病算了:唯心主义是精神病,怀疑主义是精神病,尼采是精神病,一切哲学家都是精神病。当你在书店里眼睛扫过那些看不懂标题的书脊,心中是否在想:他们肯定都是故弄玄虚的骗子、自找麻烦的呆子,他们的书既看不懂也没有用。这样的世界才简单、才可爱嘛。
- 第五章 钢铁之躯
- 第六章 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 第七章 科学新发现:理性的反击
- 第八章 人猿星球
- 第九章 科学倒打一耙
- 第十章 寻欢作乐
- 第十一章 快乐王子
- 第十二章 逻辑实证主义
- 第十三章 实用主义
- 第十四章 终结形而上学
- 第十五章 实用主义的科学
- 第十六章 科学是什么
- 相对论的胜利来自于观测实验的胜利,是经验的正确证明了理论的正确,而不是相反。
- “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
- “大样本”是说,我们验证某个方法可靠不可靠,光看一个例子是不行的,要找很多很多的例子一起验证。
- “双盲”是说,要把实验对象分成好几组。
- 有的实验做不到“双盲”,也可以只做“单盲”,只瞒着病人。
- 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的作用,在于寻找两件事(如实验药物和疗效)之间真实的因果关系,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 双盲实验在这个问题上,排除的是“巴纳姆效应”的干扰。这是一个心理学效应,说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模糊的性格预测,而不管这个预测是不是真的准确。
- 双盲实验在这里排除的是“幸存者偏差”的干扰。这个意思是说,只有被验证为正确的预言,人们才会广为传诵,才愿意记录在历史书上。那些出错的预言,人们没兴趣传播。因此光从历史书上或者邻里的传闻里听说的某大师灵验所留下的印象,和现实是有偏差的。
- 或许有某个神医一接受实验就紧张,发挥失常,真正看病时却没这个问题。
- 大样本实验的成本非常高,药物实验耗时很长,很多治疗方法没有条件接受这样的实验。
- 我们评价两者孰优孰劣的标准是非常清晰的:立足经验主义的实用主义
- 教会当年用了成千上万个宗教裁判所、遍地而起的火刑架都没能统一观点。科学家们只靠着几本学术期刊就搞定了。这不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吗?
- 第十七章 永恒的终结
- 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大半是在焦虑、恐惧、悲观、绝望的时候才需要追问“人生的意义”,来驱散这些负面的情绪。
- 消灭上述负面情绪
- 就是在通过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原则,尽一切手段来驱散各种负面情绪,追求充实和快乐的生活吗?
- 您如果想最简便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去找各种人问一问,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答案就是了。
- 如果你觉得普罗大众的回答太“低端”,不够适合你,也没有关系。还有一门科学专门负责解决这些精神困境。它叫作心理学。无论是焦虑、恐惧、悲观,还是绝望的情绪,心理学——特别是临床心理学,有大量简便易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 心理学不能告诉我们,这世界有没有终极存在,不能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当心理医生为你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他考虑的不是这些问题的真假,而是该怎么回答才能让你的心里更舒服一点、更健康一点。这是标准的实用主义,对你效果最好的答案,医生就会当成真理告诉你。但是你相信吗?
- 在理性的领域里,面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形而上学问题,要么去求助心理医生,要么就没有答案了。这就是本书的结论。
- 形而上学走不通,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 硬要回答,答案一定是独断论的,或者在推理上有错误。
- 形而上学的任务之一是保证一切知识的来源是可靠的,如果它连自己的可靠性都不能保证,就正好说明它是独断论。
- 我认为,一半对,一半不对。信仰宗教等行为,的确像克尔凯郭尔说的,是非理性的一跃。光靠理性辩论是没用的。但是另一方面,人要讨论、思考任何问题,都离不开理性。
- 归根结底,你放弃二大爷靠的还是理性的思考。这就是说,理性在我们评判信仰等非理性问题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不靠理性去评价宗教、理学、心学等非理性理论,理论上是不错的,但实际上很难行得通。
- 从理论上,宗教信仰的确是超越理性的,可以拒绝理性讨论。
- 如果有一个人,一面告诉别人信教有多少好处(“好处”就是一个理性概念)、告诉别人有多少“神迹”可以作为宗教真实的证明(“神迹”“证明”都是理性概念),与此同时,在辩论不过别人的时候,便用“不能用理性来评判宗教”当挡箭牌,拒绝理性讨论。我认为这样是双重标准,是不妥的。
- 该怎么回答“人生意义是什么”的问题呢?最直接的答案是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 如果相信了绝对的不可知论,那人就连拿起杯子喝一杯水的能力都没有。如果相信了绝对的虚无主义,那人只能走向精神崩溃。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真正接受这个答案。
- 终极问题没有答案,最聪明的人们追求到最后,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是一条绝路。
- 第十八章 存在与虚无
- 第十九章 西西弗的神话
- 第二十章 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