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前言
- 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社会角色的懦弱伪装,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 2004年
- 等待戈多
- 戈多象征着命运,或者说,象征着能够改变你的命运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机会。流浪汉等待的其实不是戈多,而是等待命运被改变。很可惜,他们等不到
- 人生的悲哀就在于,大多数时候,命运其实早已注定,戈多不会来。你不得不徒劳地等下去,自己欺骗自己说,也许明天就会有改变发生,这样才能免于绝望
- 体制与个性
-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体制与个性是不相容的。体制就是要抑制或消灭个性。个性强的人在体制内,往往很难有好的发展,甚至很难生存下来。
- 其实,大多数人的个性,注定没有机会显露出来,因为社会不允许你有个性。在我们的生命里,服从社会的需要远远重要于服从自己的需要。从根本上看,我们大多数人都彼此相同,是工业社会这部巨大机器上的一个标准化零件罢了。
- 奥威尔
他说自己信仰社会主义,但他对社会主义的解释一直在变化 ?????? 一个人信仰总是在变怎么面对?自己也在变
- 在和平年代里,我可能只是写一些华丽的文章,或者写一些描述性的作品,也许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政治观点。我是被迫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的
- 所有的作家都是空虚、自私和懒惰的。他们写作的深层动机是不可告人的。写一本书是一场可怕的、令人筋疲力尽的斗争,就像生了一场大病。如果不是被某些我们既无法理解、又无力抵抗的恶魔驱使,谁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的
- 他认为自己是个社会主义者,但又强烈反对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尤其反对极权主义统治。这种思想贯穿在他以后的所有作品中,也成为了他为之创作的主题。
- 奥威尔曾经这样写道:“一个人如果将他自己描述得很好的话,他十有八九是在撒谎,因为任何生命从内部审视都只不过是一系列的失败。”不过从我们的眼光来看,奥威尔在他不长的一生中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不懈的创作,不像是失败,更像是一种对命运、对时代的胜利。
- 比尔·盖茨 和 理查德·斯托曼
- 大多数软件的许可证,设计用来剥夺你分发和修改它们的自由。GPL许可证与此恰恰相反,它就是为了保护你分发和修改自由软件的自由,确保这些软件对所有用户都是自由的。
- 自由软件运动至少证明了一点,在和金钱的较量中,热爱自由的人们不一定会输。
- 自由软件不仅仅是关于软件代码的,它们也与自由、分享有关,与社会有关。它们与创造有关,与美有关。这些代码深处寄托着我们最美好的心愿以及对最丑恶的东西的反抗,它将和人们的恒心共久长。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死于一厢情愿的想象
- 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
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 省流 via: 李宗盛 - 当爱已成往事 from: 霸王别姬
- 既然已经跳了,不妨就为她再跳一次,直到她大声喊:“亲爱的爱人,戴着金帽子,跳得高高的爱人,我一定要拥有你!”
- 进步与贫困
- 地租上涨不创造社会的总财富,只是一种财富分配的手段,使得那些房地产所有者获利,而这些钱原本是应该属于整个社会的。
- 只要现代进步所带来的全部增加的财富只是为个人积累巨大财产,增加奢侈,使富裕之家和贫困之家的差距更加悬殊,进步就不是真正的进步,它也难以持久。
- 曾国藩家书
-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 等待戈多
- 2006年
- 屈原《渔父》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历史过程
- 什么叫历史过程?就是无法避免的牺牲。
- 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历史涉及的只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极小部分。人民的大部分生活,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有文字记载。”历史过程无法避免,生命就这样无意义地牺牲和痛苦着。唯愿那些为历史做陪葬的人生不要被忘记
- 生命中那些虚无的期待
- 许多人的生活,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不可忍受的。而他们之所以还在忍受,无非是心中抱着一个虚幻的期待,幻想未来有一天,生活可能会变样。这种期待之虚无,恐怕与彩票中奖的比率不相上下。但是,就是这种虚无的期待,恰恰是人们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好像很多穷人的家庭,父母含辛茹苦,做牛做马,就是为了供孩子读书,希望有一天孩子会出人头地,这样全家就可以翻身。要不是因为那么一点点虚假的亮色,恐怕生命早就被无穷的痛苦淹没了。
- 阳光在树林中静静地倾泻,诱惑着你说放弃。可是不能,期待似乎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哪怕是虚无的,心灵也会不由自主地向它投靠,真正的绝望其实是很难的
-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 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 复仇者V
-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佐罗式的孤胆英雄,单枪匹马地同一个武装到牙齿的独裁政府对抗,会是怎样的情景
- 影片中,一个人就推翻了一个邪恶的政府,是这个人本事强吗?不是,是因为他传播了思想。思想是最强大的武器,当大多数人接受了新思想,世界也就到了变样的时候了。世界上的独裁政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推行洗脑和愚民政策,道理也就在这里
- 你无法亲吻一种思想,无法触摸它、无法抓牢它。思想不会流血,不会感到痛苦,不会有爱憎。我亲眼目睹过思想的威力。我见过有人以思想的名义进行杀戮,有人为了捍卫思想而死。但是,400年后,思想依然能够改变世界
- 托马斯·林奇《殡葬人手记》
- 死者一无所求。……不管死者现在变成了什么,他们只存在于生者的信念之中。
- 自己的葬礼不需要自己操劳,那是你们的事。我死了,是你们所有的人面对死亡。所以,一个很好的忠告是:别太在意。另外一个赠言是:“一切安排,均合我意。”
- 爱好读书的强盗
- 卡尔维诺
- 我喜欢这个强盗,喜欢所有因为对现实世界绝望,而丧失了斗争意志的人。这样的人无处可去,他们只有两种选择,就像小说的最后一幕,要么是绞刑架上的那个强盗,要么是看着他被绞死的柯西莫。
-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 如果你曾经对时间感到恐惧,曾经为期待而兴奋,曾经为现实而失落,那么你会体会到我的阅读感受。
- 技术类专业和思想类专业
-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技术类专业的知识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活动,而思想类专业的知识,除了改造人的思想以外,没有其他直接作用。
- 美国电视剧《英雄》
- 这是两条非常不同的道路。要想真正得到快乐,一个人绝对必须生活在当下,不要回忆以前,也不要去思考将来。但是,如果你想过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你不得不苦苦地思考着过去和将来,而这是非常痛苦的。最终来说,你逃不过自己的命运。
- 权证的骗局
- 由于权证交易是零和游戏,有人盈利,必然有人亏损。所以,这些证券公司的飞来横财只可能来自那些中小投资者。
- 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
- 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是土地?是金钱?是高技术?都不是,是有创造力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就是投资那些杰出的个人。
- 为什么给坏人辩护?
- 大多数刑事案件,在对被告的定罪中,政府都使用了非法的、侵犯公民权利的手段,来获取证据。这是不能够被接受的,因为“罪犯的逃之夭夭与政府的非法行为相比,罪孽要小得多”(
- Book People Mailing List宣布关闭
- Book People Mailing List
- 中国图书出版业
- 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却不爱读书,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呢,又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呢?
- 暴力的根源
- 我们反对恐怖主义,但是也不能忘记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暴徒固然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但是这些人为什么选择暴力作为表达意见的手段,这个问题却是不能被忽略的。我们不能不深思,暴力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他们为什么恨我们。
- 一个寻找作者的读者
- 在生活中,我像一个作家一样思考,这和我是否继续写作又有什么区别呢。
- 它们里面全是你在现实世界里无从得到的所有东西,诗一样浪漫的语言,高质量的关怀……一个好的作者可以使你有所认识,有所关注,这是很伟大的天赋
- 鲁迅是乐观主义者吗?
-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 我只能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着的人
-
- 十年
-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谷歌开放了一个“Search2001”功能,专门提供2001年1月1日时的搜索结果。很有时光倒流的感觉,一切正如官方所说,“同那时相比,互联网和这个世界都改变了许多”
- 从这件事,我得到了一条很宝贵的想法:不要幻想一切会自然发生,也不要幻想其他人会做。哪怕你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小人物或者外行,只要动手做了,世界就会不同。
- 互联网和改造社会
- 当你拥有成长的机会时,你会把精力放在对梦想的追求中。当你无路可走时,你会把精力放在愤怒上。
- 必须让年轻人感到希望,而不是感到愤怒。否则他们将释放他们的愤怒,用于破坏社会,而不是将潜力用于建设社会。
-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似乎永远是好的。如果一个社会给人希望,互联网会让它变得越来越好;如果一个社会让人绝望,互联网会放大对抗和对立,激化矛盾,加速它的灭亡。
- 《绍兴晚报》的“每月悲情”
- 据说,世界人口中有很高比例,是因为父母一时疏忽,忘戴了安全套,或者一时激情,才来到这个世界。对比上面的死亡,真可谓,人生就是随随便便地就来了,然后随随便便地就死了。
- 屈原《渔父》
- 2009年
- 经济学是无用的
- 有一个笑话说,经济学第一定律就是“每个经济学家都有一名意见相反的同行”。
- 所有政治家都觉得自己懂经济;所有经济学家都觉得只有参与政治,自己的主张才有机会实行。
- AIG副总裁的辞职信
- 贪得无厌、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并且因此获得高薪奖赏的金融从业者和这样的一个行业,我们这个社会才像现在这么糟糕。金融证券业是一个鼓励投机、奖励贪婪的行业,人人都在不顾一切地追求利润,动用所有社会资源为私利服务。当经济繁荣时,投机的暴利被少数人攫取,而一旦经济发生危机,他们种下的恶果就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尤其是主要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来承担。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有害的。
- 硕士学位的贬值
- 说实话,硕士学位本来就是一个很尴尬的学位。一个硕士生毕业以后,论理论,他比不过博士;论实务,他比不过在同样岗位上已经干了二年的本科生。
- Unix40岁的感想
- Unix的发展史,进一步确立了我的一个想法,那就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技术。
- 我的想法是,如果想要推动社会进步,不一定要走政治这条路,而可以改从技术入手,用新技术来推动社会改造。
- 小说《追踪恐龙的人》
- 三十年过去了,物质早已不再贫乏了,可是人们却丧失了追求。除了挣钱以外,大多数人对未来都说不出其他期待。整个社会就像一部机器,日夜不息地制造金钱,鼓励所有的居民都去消费。那种曾经的探索精神去了哪里?
- 现代人为什么焦虑?
-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物质极大丰富,大部分的生产力都被用来生产消费品。“富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大量的商品不断被生产出来,然后被消费掉。如果生产和消费停滞,“富裕社会”就会崩溃。为了促进消费,就必须鼓励每个公民进行消费,必须把消费变成人的本能和欲望。企业和政府通过宣传工具,传播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刺激人的欲望。最终,大多数人感到,活着的目的就是消费,而且消费得越多越好,这个社会鼓励多消费的人。一旦你不消费或者无力消费,就会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受到其他人的鄙视。这就造成了“富裕社会”中,个人的紧张和负担。所以,这就是现代人焦虑的根源。一方面,内心的欲望和外界的压力,都要求他更多地消费,另一方面他又感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充满了对失去消费能力的恐惧。
- 我为什么喜欢编程
- 许许多多的人选择编程,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宁愿将自己的时间花在一个公平有序的地方,一个严格的能者上庸者下的地方,一个只要你是对的就能赢得任何争论的地方。
- 现实中,如果你想不撒谎、不干坏事、并且被公正地对待,那么可能你只能去编程了。
- 关于唐家岭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小说《醋栗》中 看
- 幸福的人之所以感到幸福,只是因为不幸的人们在默默地背负着自己的重担。一旦没有了这种沉默,一些人的幸福便不可想象。这是普遍的麻木不仁。真应当在每一个心满意足的幸福的人的门背后,站上一个人,拿着小锤子,经常敲门提醒他:世上还有不幸的人。
- 为什么我不喜欢现行的版权制度
- 真正伟大的发明,都是出于爱好或者出于“增进人类福利”这样崇高的目的而做出来的,不是为了钱!
- 决定,还是做决定
- 当你遇到危险,你肯定大喊“救命”,要是喊“请做出救我的动作”,不死才怪呢。同理,如果想写出受欢迎的文章,一个窍门就是尽量不要使用长句。
- 我要翻译Paul Graham了
- 当你踩水的时候,你把水踩下去,你的身体就会被托起来。同样的,在任何等级制社会中,那些地位得不到公认的人,就会通过虐待他们眼中的下等人,来突显自己的身份。我读到过这方面的文章,讲述为什么美国的底层白人是对待黑人最残酷的群体。
- 经济学是无用的
- 2010年
- 为什么要容忍错误言论?
-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异端的权利》
- 六六的《心术》
- 我忘了是谁说的:摆脱一个制度的有效方法,就是成为这个制度里的成功者。真是糟到不能再糟的一句实话。
- 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明明都是精神胜利法啊。这就是小说《心术》。怎么当一个好医生?它也不知道答案,或者知道但是不愿意承认,那么就精神胜利一下吧,让三个主人公最后都在个人生活中如偿所愿。
- 被拒绝,也是一种肯定
- 你个人的项目,应该有四分之一会失败,否则就说明你的冒险精神不够
- 詹宏志
- 现在的教育系统,帮你把答案都找好了,而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气和能力。这个系统太重视知识数量的累积,而不重视得到知识、处理知识的方法。
- 论文的版权属于谁?
- 我对自己说,任何值得做的事情,往往值得你用真名去做。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往往值得你用真名去做 !!
- 我对自己说,任何值得做的事情,往往值得你用真名去做。
- Michael S. Hart去世了
- 我被它震惊了,世界上居然有人做这样的“傻事”:辛辛苦苦把一本书输入电脑,然后放上网供用户下载,一分钱也不收,只为了让你看到它,只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
- 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明白了,有一种人生叫作分享,有一种方式叫作合作,有一种态度叫作开放,有一种精神叫作奉献。生命的意义或许就是让别人得到更多。后来,我在维基百科和开源软件中,一再目睹这种模式的威力,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也走这条道路的决心。
- 乔布斯的告别
- 我深信,保持前进的唯一动力,就是我热爱自己所做的事。(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 活着的三个理由
- 罗素说,人活着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追求爱情”(longing for love)。因为爱情会带来“狂喜”(ecstasy),这是其他任何经历都做不到的;爱情能减轻孤独,让你对生活不再那么恐惧;爱情能创造最美好的人类生活,仿佛天堂的缩影。第二个理由是“追求知识”(search for knowledge)。因为知识能让我们理解人的内心,理解自然界,满足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第三个理由是“同情心”(pity for the suffering)**。当你看到他人受苦,看到饥饿的孩子,看到被压迫的人民,看到被虐待的老人,看到人类的孤独、贫穷、痛苦,你的内心都会难以平静。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减轻一些这种苦难,不仅为了帮助他人,还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这种苦难的受害者。
- 痛苦造就性格,也许还造就产品
- 创业是艰难的:多工作,少喊累,别发牢骚
- 言下之意,软件业就是一个很累的地方,要想成功,就必须拼命,哪怕放弃正常生活和休闲,也在所不惜,否则你失败就是活该。
- 他用我的话,支持这种观点。我很反感,因为这不是事实,而是诡辩。事实是,风险资本家的商业模式需要这种宣传。只有你放弃你的生活,才能使他变得更富有。他鼓吹,如果你忙得一刻不停,不休息不睡觉,你就会致富。因为干他那一行的人致富的唯一方法,就是那些年轻的、不擅于社交的、天真的程序员相信他那一套鬼话!没有这些垫背,风险资本家可能就必须自己动手谋生了。一旦那些孩子们失去利用价值,他们就接着去骗下一批人
- 你去做那些你喜欢做的事,只要喜欢就行。如果这意味着长时间工作,那很好。如果这意味着每天6点钟准时下班,参加潜水培训班,那也很好
- 他是Mozilla这个名字的创造者,也是第一个提议将“网景浏览器”开源的人。当同事们决定彻底放弃以前的代码,从头编写一个全新的浏览器,他心灰意冷,辞职离开,在旧金山买下一家酒吧,不再编程,改当一个小店主,从此退出江湖
纪录片Code Rush 看
- The Netscape Dorm
- 睡在Netscape的日子
- 编程是一种非常单调枯燥的工作,长时间、全身心、独自一人地与机器打交道,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难免会受到影响。这份日记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程序员怎么看待这些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值得吗?乐趣在哪里呢?……
- 我只是没有正常的生活,看不到任何一个与工作无关的朋友,我正在浪费自己只有一次的青春
- 现实是我守在荧光灯下,往计算机里输入一个个比特位,只有其他与我一样的怪人才会对这种事情感兴趣。我看着一张最新的电影排片表,发现一部也没有听说过。怎么会这样?
- 这份日记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一下子就打动我了。时间总是淡化痛苦,让一切变得比实际情况更轻松。但是谁说生活一定是轻松的?痛苦造就性格。(也许还造就产品。)
- 为什么要容忍错误言论?
- 2012年
- 胡适的三个主义
- 待人时要在有疑处不疑,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 失败的总和
-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 Linus Torvalds自传
- 14.关于Unix你在 nix 上完成的大部分任务都是通过六个基本操作完成的,它们被称作“系统调用”(system call)。第一个基本操作是“创建子进程”(fork),一个程序把自身完全复制出来,这样你就有了两个相同的副本。第二个基本操作是复制出来的程序,再用一个新项目替换自己。其他四个基本系统调用——打开、关闭、读和写——都是为了访问文件的。这六个系统调用便组成了Unix的简单操作。然后,你只需在程序之间创造出交流渠道(pipe),就能解决复杂的问题。
- 这花费了我大量的精力:编程——睡觉——编程——睡觉——编程——吃饭(饼干)——编程——睡觉——编程——洗澡(冲冲了事)——编程。
- Linux所取得的许多成功,其实可以归结为我的缺点所致:(1) 我很懒散;(2) 我喜欢授权给其他人。
- 寻找乐趣,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增加财富和提高名声。
- 胡适的三个主义
- 2013年
- 苹果公司与分工原理
- 苹果公司控制一切的做法,明显违反分工原理。这注定了它的成本不会低,因此苹果产品总是比同类产品贵很多。
- 熵的社会学意义
- 从熵的角度看,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人类无法继续发展。
- 向着未来而生——《黑客与画家(精装本)》序言
-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应该“向死而生”(Being-toward-death)。意思是人面对死亡,才会停止那些无谓琐碎的关注和困扰,体会到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从而达到真正的存在。
- 苹果公司与分工原理
- 2014年
- 技术有什么未来?
- 所谓刺激消费,很大程度上是在鼓吹和放大人类享乐纵欲、贪婪懒惰的本性,以及金钱至上、及时行乐的价值观,将人类异化成消费工具。
- 技术只是刺激消费的工具
- 技术有什么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