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ent
    • 封面
    • 目录
    • 寓言
      • 何不食肉糜:观念才是起跑线
      • 盲人摸象:对“沟通”的错误期待
      • 愚公移山:父权的理所当然
      • 狼和小羊:劝酒的动机
      • 揠苗助长:自尊摧毁陷阱
      • 曾子杀猪:棉花糖实验
      • 鹬蚌相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 屠龙之术:无效工作经验
      • 终章:小马过河
    • 虎牙
      • 星火
      • 努力是一种天赋
      • 两个脑袋的人
      • 世界没有那么公平
      • 嫁给一个人,不要嫁给一个家庭
      • 血汗写字楼
      • 总裁和渔夫
        • 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普通人”的标准也一再变化。
        • “普通人”的标准随着自己的成长,水涨船高。所有人都在焦虑,是因为所有人都在和别人比。解决办法也很简单,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和想象中这些年什么都没努力的自己比。
        • 一切艰辛都有意义,一切付出都会有回报。这意义和回报,只能体现在针对自己的纵向比较上。一旦开始和别人对比,那得出的唯一结论只能是“我被同龄人抛下了”。
        • 无论在领域内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也无论生活质量客观上超过了群体的百分之多少,任何人的生活都必然有缺憾的部分;而与他人对比的时候,人总是用自己的缺憾去参照他人的满足。如此一来,人必然会陷入焦虑,必然会陷入压抑的情绪,必然会陷入无休止的自我质疑。忽略成长导致的参照系的变化,一味单纯和其他人比较,就必然会产生一切努力都白费的虚无感。焦虑和痛苦,来自“怎么有人过得比我好”,来自“我要证明我胜过了身边的所有人”。你不可能证明这一点,因为生活总是有缺憾的。在你觉得缺憾的那个方面,也必然会有很多人过得比你好。无休止的对比唯一能获得的,是无休止的自我折磨。
      • “中国式父母”的傲慢
      • 死于大海的流浪
        • 选择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意味着生命中过半的体验都是压抑的,更不要说成就感和自我实现了
        • 因为普通人的选择与其说是趋利,不如说是避害,两害相权取其轻。“没办法活下去”的风险,是绝大多数人首先试图规避的。所以,只是“稳定收入”这一项优势,就压倒了热爱、情绪、自由、自我实现等。而这部分人还是年轻人,理论上还处于最有棱角的年纪。据此来看,人性的确是倾向规避风险的。只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任何选择都有代价。“稳定”的代价,就是无限的、重复的、一眼看到尽头的循环。
        • 日复一日没有希望的循环,神认为最残忍的刑罚,就是我为了“规避风险”付出的代价。所以,我越是不堪忍受重复和循环的人生,就越是羡慕有勇气冒险的人。
        • 还好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功利地思考怎么活。否则酒吧里、夜市上空空荡荡,所有人都在办公室里点头哈腰。
        • 如果一切冲动都要计算回报,一切冒险都要纠结“有没有价值”,那么那些登山队员、极地的探险家、海洋和天空的探索者……都要被质问一句“这有什么意义”?

        • 噢,难怪有那么多的人说,爱情没有意义。
        • 对他们来说,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可以换算成物质,才算有意义。
        • 屈从于理性的人,却无时不刻羡慕那些战胜了理性的人,这又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
        • 我这样的“放羊娃”,大概只能死于床榻。
      • 执念
      • 代价
      • 还是爱自己比较划算
        • 大多数人眼里,当爱情和更好的人生冲突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更好的人生。然后很多年后,我们这些功利主义分子会一脸沉痛地回首往事,感伤逝去的青春,就好像分离是无法对抗的天命似的。有很多事是天命,但这种分离不是。这是我们自己选的。
        • 我们只是普通人,我们平凡的感情也不需要为爱赴死。事实是,我们连一个工作机会都不愿意放弃,哪怕世界上有无数的工作可以选择。我们想要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却不愿意支付一丁点儿的代价。如果自知我就是一个功利冷漠的人,那其实没什么问题。但做了冷漠的选择,回过头又伤春悲秋,扼腕落泪,就会显得有点黑色幽默。
      • 情感需求的价值排序
        • 她过去的人生里,情感的诉求都不被看见和重视。她一生都没品尝过爱和被爱的滋味,当初走入婚姻也不是因为爱情,到了这个年龄,追求情感换来的还是来自家人的言语攻击和自尊打压。
        • 如果非要论“意义”的高低,那么情感诉求本来就该是最值得追求的,情感的价值应该超过其他的一切东西。从这一点上看,很多自以为成熟理智的取舍,都和真正的意义背道而驰。
      • 空心
        • 有句励志语录流传得很广:“每一个想要学习的瞬间,都是未来的我在向我求救。”不。每一个想要放弃的瞬间,才是未来的我,在向我求救。
        • 因为那些引发了自我保护机制的,内心警告我们要远离的东西,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在竞争中幸存,甚至是生存的必由之路。比如我们都经历过的应试教育。
        • 于是这成了一个死循环,活着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活着,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 如果只有握住火焰才能活下去,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压抑灼烧的痛苦,让自己感受不到疼痛。忘记自己讨厌什么,忘记自己厌弃什么,也忘记自己喜欢什么,忘记自己想要什么。不能讨厌学习。忘记快乐的体验。不能影响学习。忘记喜欢的男孩。不能厌恶工作。忘记热爱的事业。不能逃避竞争。忘记原本的自己。努力,前进,向上,奋斗。活着。
    • 蔷薇
      • 人生是一个下坠的过程
        • 具体说说年龄渐长的变化吧。希望递减(最终归零);劳动精力递减;创造力递减;健康问题的拖累愈发严重。社会和家庭对个人的物质要求递增;维持现有生活的成本递增;犯错成本及风险递增;生活被意外摧毁(如裁员等)的可能性递增。改变行业重新开始的成本增加至不可承受,丧失一切其他可能。一个年龄渐长的人,很难有余力思考未来,因为维持现有的生活都成了奢望。我们很难接受这一点,所以身边的朋友们纷纷寻找属于自己的慰藉。
        • 有人选择混一份工资,生一个孩子,享受陪伴另一个生命成长的喜悦,把“自己”完完全全地遗忘。有人没日没夜地加班,把给老板卖命当成信仰。朋友圈里全是打鸡血的励志鸡汤,落下一身病都能感动自己。当然,年龄渐长的负面效应不少来自婚姻和育儿的经济压力。所以也有不少年轻人坚持不婚不育,以此规避经济压力,在夹缝中求自由。哪一种选择能逃过下坠的命运?
        •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 但发出这一段感叹的,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上一个时代最有才华的人之一,一个姓名和作品至今流传的大作家。就连这样的人,这样的少年心气,都没能逃脱“缓慢受锤的过程”。
        • 如果连那样优秀的人都无法逃过岁月的锤打,我又哪来的自信,自己可以是一个例外呢?
        • 人生,本就是一个下坠的过程
      • 养儿方知儿女恩
        • 他们当时的生育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期待回报的投资——养儿防老。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强迫孩子对他们“感恩”的原因。这也是当孩子因此产生伤心、难过、无助和愤怒等情绪的时候,他们不会产生任何愧疚感的原因。因为他们眼中的孩子根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投资标的。人不会在意一只股票今天开不开心,只会关心它今天给自己赚钱了没有。
        • 问题是,如果养育孩子是这么痛苦的一件事,那么你当初为什么选择生孩子呢?这不是孩子选的,这是你们自己选的啊
        • 一些人会说觉得自己无法给孩子好的童年,这个结论来自年轻人自己的过往;而另一些人会认为成为父母是一件无比痛苦和压抑的事情,这当然是父母给他们留下的印象。
        • 但这些新任父母却说,与有幸陪伴一个孩子成长的满足感相比,这些麻烦都微不足道。
        • 这就是即刻生效的“情绪价值”。他们说,他们发自内心地感谢孩子,让作为普通人的他们在事业瓶颈、朋友断联、爱情埋葬、身体滑坡、未来不可知的三十多岁,重新找寻到了意义、理由和动力。
        • 但正如上文所言,如果你的孩子只被视为一个投资品,那么生育只会同时产生痛苦的、相互敌视的两代人。而另一种人认为,孩子给予了他们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旅程,甚至给予了他们新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 如果父母感激孩子的到来,那么孩子也会回报相同的温暖。如果孩子意识到自己只是养老的工具,那么当孩子痛恨父母的时候,也知道如何打碎父母的算盘——以一种极为惨烈的方式。就像那个拉开车门跳下大桥的孩子,就像那个思考了两分钟后跳楼的学生。你说生养我是天大的恩情。那好,我还给你就是了,咱们两清。
      • 我所理解的及时行乐
        • 错过人或事,或能前缘再续。错过自己,此生不能相逢。
        • 记忆中味蕾被刺激产生的愉悦感占据了我的每一分意识,但此刻的体验,并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夸张。
        • 我的味觉在衰减。爷爷奶奶的味觉也一样。不是当年的肉好吃,是当年的自己拥有更好的味觉。作为吃货,我对此着实特别失落。这意味着那些曾经我想挣了钱再回来吃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都再也吃不到了。更令人遗憾的是,人的感知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这件事,并不止体现在饮食这一个方面。
        • 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情绪敏感度降低,感知迟钝导致情绪共鸣减少。这或许是因为生存压力挤占了思维带宽,或许是因为大脑本身正在缓慢老去,或许兼而有之。
        • 无论游戏还是爱情,“沉迷”这种体验,都只有年轻的时候才能拥有。
        • 人们越来越难快乐,越来越难和当下身边的人产生纯粹的情感联结,越来越难以找到意义和价值。于是,人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怀旧,从虚无缥缈的记忆中支取从前的感受和情绪。怀念过去的食物,怀念过去的生活,怀念过去的爱人,怀念过去那个或许一无所有但还有“感觉”的自己。或许这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救,毕竟人总要依赖点什么活着。所以,我理解的及时行乐,并非因为未来不可知,就抛下一切的寻欢作乐。而是因为任何一个此刻,都是余下的人生里最能感知情绪的时刻。
        • 其实长大的过程中,我常常安慰自己还有以后。烤鸭没吃饱,以后再来。喜欢的人不敢表白,以后还有机会。想去的地方没有去,反正人生还长。想做的事没有做,以后再做也不晚。如今想起那桩桩件件的结局,总是忍不住叹息。如果说人生是由很多的不快乐和很少的快乐组成的,那么年轻的我很擅长放大那一点点的快乐。可惜,这个能力我没能保留。不要等以后。
      • 猫为什么咬人
        • 诶,这个人咋闷闷不乐的?蹭他都不动?怎么办呢?哦!以前咬他一下就会跟我玩了。来,走起!
        • 一是烦烦吃猫粮。猫粮很硬,吭哧吭哧的。它咬东西的力气远远不止能留下那一点浅浅的牙印。二是工作日我很累的时候,在家有限的几小时里和烦烦唯一的互动,就是追着它满屋跑。
        • 就像我用训练告诉烦烦到固定的地方上厕所一样,烦烦也用训练告诉我,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一点互动。它没办法说话,于是它摸索出了我的行为模式,用咬人创造互动的理由。
        • 其实很多家人都不像家人。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形同陌路。或许原本也有很多破冰的可能,有很多缓和的机会,但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保持理智,选择维护自尊,选择把内心藏得严严实实。没有人主动,没有人打破沉默。先开口多没面子。人很在意面子。于是冷漠的更加冷漠,陌路的更加陌路。于是最后的离开也显得理所当然。
      • 炸鸡,奶茶和熬夜
        • 由于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整个人群不约而同地试图用高热量的食物来对抗负面的情绪。我自己焦虑或者压抑的时候就会吃炸鸡,并且根据负面情绪程度的不同,选择的炸鸡可以小至吮指原味鸡,大至手枪腿甚至一桶吮指原味鸡(最后这个当然还是会努力克制一下)。
        • 对身体而言是垃圾的食品,却有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
        • 多做喜欢的事,多陪身边的人,不要以后再说,不要那么辛苦。在下坠的时代里,把所有精力都押上延迟满足的赌桌,就像指望一个老赖能够按期还钱。
      • 棋如人生
      • 键盘之死
      • 生活之外的生活
      • 假作真时
        • 你看着一个灰色的头像发呆,心里想着说不定它下一秒就会亮起,说不定它永远不会再亮起。而如果它不再亮起,你就连小心翼翼地发个新年快乐都没有机会。每一秒都是希望和失望的交叠,而你甚至不知道那个寄托了自己这么多思绪的人,在现实里叫什么,有多高,长什么样子,你甚至连Ta是男是女都不能确定。承载所有思绪的,只是一个关掉电脑就消失的影像。所以当你和现实的朋友们说起这些时,没有人会懂。朋友会说,你傻不傻,那只是游戏啊,假的。
      • 校园白日梦
      • 我们说好的
      • 每一秒都无法挽回
        • 世界上所有忽然的“懂事”都需要一个契机,一个原因,一次当头棒喝。大人们总是对孩子的懂事表示欣慰,却对拯救了孩子的东西畏之如虎狼。
        • 有可能影响学习的东西很多,电视剧可以,小说可以,糟糕的老师和不合格的父母更加可以。而在所有的因子里,恋爱最有可能把叛逆的少年变成更好的人。
        • 好,那我们来看看大人们有多么懂爱情。相亲的男女将各自的筹码摆上天平,房、车、行业、家庭、收入,像一场等价交换的生意。夜场里乐声震耳欲聋,男人在刚认识半小时的女人耳边大喊,明天上午我送你回学校好吗?夫妻二人坐在沙发的两端玩着各自的手机,一晚上都懒得抬头看对方一眼。所以我一直无法理解,成年人在孩子的爱情面前,那份优越感到底从何而来。他们趾高气扬地说着“小孩懂什么恋爱”,却不看看自己的一地鸡毛。
      • 恰好
        • 在人们相遇的时候,分离的岔路口,已经在远方等待了。
        • 所有这些恰好,同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只要一个恰好没有发生,就是告别的日子。
      • 不会后悔的人
        • 我也总是后悔,如果自己再努力一些,再成熟一点,如果能重来一次,结局是不是就会不一样。我还明白了很多道理。
        • 可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没有忘了这个故事吗?这五年中,站在不同时间点的我一次又一次回首前尘,想象着成长了的自己能够重新选择一次,然后时光流转至今,结局会有什么样的不同。每一次的推演,结局都没有改变。
        • 人们跪在道路尽头的悬崖边痛苦,后悔自己没有选择另一条路,错失了“更好的未来”。其实,另一条路的终点,也是悬崖。但我们没有机会知道。我们会后悔,我们会遗憾,如果当初选了另一条路就好了。
        • 无论怎么选,都不影响最终的分离。当时是这样的男孩和这样的女孩互相吸引,可是几年过去,两个人都褪去校园的青涩成为社会的螺丝钉。这时候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来说,当初吸引自己的那个人已经消失了,那种能孕育爱情的环境也消失了。人和环境的变化,才是导致爱情终结的最大原因
        • 大概十年前就听过《爱情转移》,脑子里一直记得那句歌词:把一个人的温暖转移到另一个的胸膛,让上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因为这辈子一直在反省。
      • 落井下绳
        • 我的一句“为什么”卡在喉头,因为一抬头,就迎面撞上了她的目光。脑子迷糊了一秒。我的作文其实写得还不错,但那一刻脑海里没有任何形容词,只冒出四个字:真是漂亮。
        • 比起课程本身的难度,更难逾越的障碍是当时的我对应试知识的强烈厌恶,至今我还记得我把数学课本狠狠砸在墙上,十分钟后强迫自己把它捡起来的画面。正是那句老话,我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每一天因为违背本心的刻苦学习而积攒的愤懑,日日压在我的心头。
        • 两害相权取其轻。
        • 我想,或许她只是不想看一个同学就这么走错了路,又或许那时候我也算得上是她的好朋友之一,又或许她只是习惯了伸手去拉身边“溺水”的人,就像捡起一只脏兮兮还脾气不好的流浪猫。你当然不会对流浪猫产生爱情,哪怕你确实关心它。但对于流浪猫来说,这是能够扭转命运的相遇。如今,距离“流浪猫”第一次找到生活的意义,已经过去了很多年。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小白的感念越来越深刻。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HR,我非常明白如果那天前排的女生没有回头,那么今天只能拿着高中毕业证投简历的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 他们没法说服一种人,即认为自己不值得的人。不值得那些辛苦,不值得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当然,也不值得好运和成功。我不值得。除非有人认定我值得。那年幼稚的男孩,今天还是没有长大。
        • 我只是想说,如果你也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动力,那么追逐一颗遥不可及的启明星,也不失为一个前行的方向。在这本书的最后,我想感谢每一个曾为我点亮星辰的人。感谢那些年的陪伴。也感谢我们的分离。
    • 后记:相逢不朽
      • 我很庆幸,这个世界很温柔,而且它爱过我。
      • 内心认同的意义和价值是一个人的“锚”。锚是帮助一艘船在无垠的大海上找到位置,固定自身,让它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倾覆于风浪之中的存在。
      • 当然,关于努力的意义和价值,大人们已经给出了参考答案。答案里写着,好好读书,考大学,找工作,挣钱,买房买车,结婚,生孩子
      • 他们心里似乎总有一种渴望,这份对成功的渴望让他们忍受过程,甚至享受过程。他们没有迷惑,因为意义是那么的明显。某种程度上,我很羡慕他们。在人群中行走,顺流而行总是要轻松一些。
      • 后来的很多年里,竟然有一个又一个的人,在我身上寄予了希望,或者愿意陪伴我走过一小段的人生。当我质疑一切努力的意义,当我确信自己的确不行——这正是19岁之前我的全部——总会有人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对我说,我觉得你可以,我希望你做到。总有人对我说:你相不相信自己不重要,请你相信我,试一试。
      • 今天的人都在说,一个人很酷。我不一样。我最深刻的恐惧,是孤独。大学里没有人认识我,于是我努力扮演一个外向开朗的人,因为有人希望我开朗一些,不要那么偏执和沉闷。我迈着颤抖的双腿走上舞台,在几百人的哄笑中第一次唱了半首歌。我花费一个又一个晚上学习那些天书一样的习题,因为有人希望我能够拿到毕业证。我第一次想要多赚一点钱,第一次开始思考事业的方向,是因为那时喜欢的女孩因为买了一件地摊上的衣服而喜上眉梢,高兴了好几天——那时候我们过得很拮据,虽然她没有抱怨过一句,我依然觉得这是我的问题。
      • 我是一个会把别人的期望当成意义,甚至当成指令来执行的人。哪怕你们都失散在人海,我也不会让你们失望。
      • 那段时间我很是压抑——那意味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坚持的理由,都不应该存在。
      • 什么“兴复汉室”,什么“还于旧都”……那是另一个人的梦想啊,他不是早就不在了吗。总有一些活在回忆里的人,总有一些学不会放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