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s

有趣的是,不足 1100 的文字却足够让我震撼。在高三那段一个人的时间里,情感堆积,这本书成为了我短暂的情绪宣泄的出口,坐在图书书架下埋头一个小时看完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和往日看到的画作不同,他讲的是一个个个人的悲剧,将视角拉近,一个人内心的私欲被揭而讽刺。看完之后自然很是压抑,但是我们还是必须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因为真的有源源不断的希望等着我们。祝福你我。 🎈

Contents

这部作品从记录下第一个点子到十八个短篇最后成书,这中间用了六年。

这六年是我被迫笨拙地适应社会的过程也是我学习与日常焦虑相处的过程。

我知道在每一天的疲惫和焦虑中,人最需要的就是便捷的逃避。

在过度的感官刺激中遗忘真正的自我,遗忘那些造成我们困境的真相。

我常怀疑自己创作的意义,我不能鼓励悲伤中的人去寻找希望,更不能帮助他们逃避现实。

各种可消费的逃避带来的慰藉是极其短暂的,被剩下的我只能直面真相。

常人总是不愿面对真相 比如无法逃避的死亡。

面对真相却无力改变令人感到绝望。

为了对抗这焦虑,我宁可相信事情会有转机:

木炭会结为钻石,汕子可以幻化成黄金。

创作是我拙劣的尝试,为了弥补自己社会化程度的不足。

在对自身困境的观照中,

我将高山看作途路,将火焰视作野风,

将内心曾经认为不可逾越的,看作日转流长。无法逃避和自欺.

在说服自己之前,我没有信心说服别人。

在对抗虚无的一个人的长城上.我努力不跌落山谷,

努力澄清视野、积累资粮,一心想着去点亮哪怕是一处天边的烽火。

为了我们再次相遇。

创作《我希望自己足够融小》用了六年,从作品完成到付粹出书,又过了六年。

十二年后的今天我还是不得不直面当时留在作品中的困惑,

六年前,我为自己的作品不能鼓励悲伤中的人们而感到惭愧。

那时候我认为问题全在自己.自己还没有“活开”。

后来我发现,人都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所谓“能鼓励人”的作品是可以通过有章可循的写作技巧采实现的。

即便被传达的概念不能自洽,只要表达技巧足够高超、熟练,一般读者常常乐于接受。

在我的现实生活圈子里,不乏所谓“聪明人”和“成功者”,

但少有真正“活开”的榜样。我始终憧憬那种通达的生命状态,

并且愿意相信那样的生命状态是可以达到的

但由于自己还没做到,所以在表达时始终缺乏确信和勇气。

” 愿意相信 ” 不是“真正相信 “,更不是“坚信”,“诚实”能成为动摇的借口吗?

高超的叙事技巧可以给读者带来暂时的情感释放。

虽然这些小小的心灵火花无法带来真正的信仰,

但它恰恰证明了每个平凡的内心都愿意相信一些美好的事情。

哪怕挫败之后的理性反复告诉我们现实的残酷,

人性中这点小小光亮总在通过各种方式传递。

虽然历经战争和屠戮.黑暗时代和文化断层.

文明仍然幸运地延续到了今天。

这是无数人内心小小光亮的薪火相传。

所以即便做不到“坚信 “,哪怕是“愿意相信”这样的信念都仍然值得传递。

先圣如孔子亦有郑城东郭之子立,

穆罕默德盖过赫蒂彻的被子

疲惫、怀疑和动摇是人的常态,

所幸它们不常是所有事情的终点。

我们口耳相传的言说中总有些东西能使人在逆境中继续走下去。

这些东西总是被幢憬希求,又常常被漠视遗忘,

它如此珍稀却又可以转念升起。

也许每个人对它都有一个独特的命名,

而我把它称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