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gest
    • 02. 如何证明你真的读过这本书?
    • 積ん読
      • 日语里有个很好玩的词,“積ん読”( tsundoku / 积读 )
      • 指那些买回来堆在那里还没读过的(甚至后来干脆不看了的)书……

      • 细想想,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 “積ん読”。小时候我们拿回家的教科书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其实就是 “積ん読”,虽然那时候掏钱买书的是父母,不仔细看、或者干脆不看的时候,也知道自己在偷懒…… 再后来就是 “主动犯罪” 了 —— 比如,很多人买到手里的英语词汇书是根本就没有翻到过第二个列表的,乃至于过去我常常开玩笑说,中国学生都认识一个单词, abandon ,不是吗?这个单词是很多很多人 “决心重新做人” 而后 “就这样罢” 的铁板钉钉的见证者。
      • 电子书时代,谁知道你的设备里有多少付费书籍呢?攒下那么多,其实并没有炫耀的地方,给谁看呢?据说,Kindle 的后台数据里可以看到清楚的 “打开率”,大抵上也是在 ¼ ~ ⅓ 之间,也就是说,差不多有 ⅔ ~ ¾ 的电子书籍被购买下载之后,从来就没有被打开过。
      • 如此看来,付费之后并不阅读,只能欺骗一个对象了:自己。跟心理学家们之前想象的不同,我认为人们通常是不会欺骗自己的,至少很难 “故意欺骗自己”。所以,对于 “买了之后坚决不读” 这个现象,我不认为 “给自己虚妄的满足感” 是最好的解释。
      • 更朴素一点,更接近真相的解释是:
      • 那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其实是想着给自己一个希望……

      • —— 等我有空了一定看。嗯。
      • 说来好笑,其实每个人共同拥有的目标之一是这样的:
      • 成为前百分之二十的少数人……

      • 然而,PK 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的方法真的很简单很简单啊:
      • 把买来的书都真真切切地认真读过就可以了

      • 这实在是太简单了罢?!可是…… 我知道你刚刚那个没出息的闪念:
      • 那我少买书甚至不买书不就可以了吗?

      • 你自己都知道这是荒谬的,却忍不住为你的小聪明得意 —— 其实吧,幸亏有你们在,否则我们怎么混进前百分之二十呢?
    • PoW
      • 比特币这个地球上第一个真正被证明为可行的区块链应用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叫做 “工作证明”(Proof of Work)—— 你干活了就是干活了,你没干活就是没干活,你的工作是可被证明的……
      • 借用这个思路,我设计了个方法,让你有办法证明自己就是看过这本书,就是读完了这本书 —— 你能向自己也向别人证明自己曾经的工作…… 是不是挺好? 证明的方法是使用 github.com 这个网站以及版本控制工具 git
    • 1.c 只靠阅读习得新技能
      • 习得自学能力的终极目标就是: 有能力 只靠阅读就能习得新技能。

        • 退而求其次,是 “尽量只靠阅读就习得新技能”
      • 小时候总是听大人说:

      • 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从书本里学到的……

      • 一度,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再后来,隐约感觉这话哪儿有毛病,但竟然又感觉无力反驳…… 那时,真被他们忽悠到了;后来,也差点被他们彻底忽悠到! 幸亏后来我渐渐明白,且越来越相信:

      • 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上遇到的所有疑问,书本里应该都有答案 —— 起码有所参考。

      • “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从书本里学到的……” 这话听起来那么有道理,只不过是因为自己读书 不够多不够对 而已。

      • ==在英文 (english) 世界里,你看到的正常作者好像更多地把 “通俗易懂”、“逻辑严谨” 当作最基本的素养;而在中文世界里,好像 “故弄玄虚”、“偷梁换柱” 更常见一些;在英文世界里,遇到读不懂的东西可以很平静地接受自己暂时的愚笨,心平气和地继续努力就好;在中文世界里,遇到装神弄鬼欺世盗名的,弄不好最初根本没认出来,到最后跟 “认贼作父” 一样令人羞辱难当不堪回首==

      •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

      • 知识原本就应该无国界…… 不是吗?不是吗!

      • todo 这些年我其实还读了不少中国人写的英文书呢,比如,张纯如的书很值得一看;郑念的 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真的很好很好。我也读了不少老外写的关于中国的书 —— 这些年我一直推荐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当然有中文版的,不过,能读英文版的话感受很不一样。

      • 当然,英文书里同样烂书也很多,烂作者也同样一大堆,胡说八道欺世盗名的一大串…… 但总体上来看,非小说类著作质量的确更高一点。 还有,英语在科学研究领域早已成为 “主导语言”(Dominant Language)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英语成为主导语言的结果,就是英语本身被不断 “强奸”,外来语越来越多,“Long time no see” 被辞典收录就是很好的例子。事实上,英语本身就是个大杂烩……

      • 读书越多越明白读书少会被忽悠…… 很多人真的会大头捣蒜一般地认同 “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从书本里学到的……” 另外,很多人在如此教导小朋友的时候,往往是因为 “人心叵测” 啊,“江湖险恶” 啊,所以害怕小朋友吃亏。可事实上,如若说,人间那些勾心斗角的事貌似从书本里学不来的话,其实也不过还是历史书看少了 —— 勾心斗角的套路历史上全都被反复用过了。倒是有本中文书值得吐血推荐,民国时代的作者连阔如先生写的《江湖丛谈》,粗略扫过你就知道了,江湖那点事,也早就有人给你里里外外翻了个遍…… 只不过这书不太容易买到就是了

      •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反驳:

      • 书本能教会你做生意吗?!

      • 去回驳这个反驳还真挺难,因为反驳者是脑容量特别有限才能说出这种话 —— 世界上有那么多商学院都是干嘛的?搞得它们好像不存在一样。首先,它们的存在说明,商业这事是有迹可循的,是可学习的;其次,商业类书籍非常多,是非虚构类书籍中的一大品类;更为重要的是,做生意这事,看谁做 —— 有本事(即,比别人拥有更多技能)的人做生意和没本事的人做生意,用同样的商业技巧,能有一样的效果吗?最后啊,这世界在这方面从来没有变过:一技傍身的人,总是不愁生活……

      • 更为重要的是,这才几年啊,互联网本身已经成了一本大书 —— 关于全世界的一整本大书。仅仅是 10 多年前,大约在 2008 年前后,经过几年发展的 Wikipedia 被众多西方大学教授们群起而攻,指责它错误百出…… 可现在呢?Wikipedia 好像有天生的自我修复基因,它变得越来越值得信赖,越来越好用

      • 九零后、零零后呢?他们很少有什么疑问需要向父母提问,直接问搜索引擎,效果就是父母们天天被惊到甚至吓到。最近两年更不一样了,我有朋友在旧金山生活,他的孩子整天跟 Google 说话,有点什么问题,就直接 “Hey Google…”

      • 人们阅读的选择很不同而已。有自学能力的人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在这一点上很容易分辨:

      • 有自学能力的人,选择阅读 “有繁殖能力” 的内容; 没有自学能力的人,阅读只是为了消磨时光……

      • 我把那些能给你带来新视野,能让你改变思考模式,甚至能让你拥有一项新技能的内容称之为 “有繁殖能力的内容”。

      • 人都一样,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之后,就会忍不住去用,甚至总是连下意识中也要用。

      • 如果这些人哪怕有一点点自学能力,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分辨出自己正在阅读的东西不会刺激自己的产出,只会消磨自己的时间;那么,他们就会主动放弃阅读那些杀时间的内容,把那时间和精力自然而然地用在筛选有繁殖能力的内容,让自己进步,让自己习得更多技能上去了

      • 仅靠阅读学会新技能不仅是可能的,并且,你随后会发现的真相是

      • 绝大多数情况下,没人能教你,也不一定有人愿意教你…… 到最后,你想学会或你必须学会什么东西的时候, 你只能靠阅读! —— 因为其实你谁都靠不上……

      • 讲真,你没有选择,只靠阅读习得新技能,这是你唯一的出路

    • 1.f 如何从容应对含有过多“过早引用”的知识?
      • “过早引用”( Forward References ,另译为 “前置引用”),原计算机领域术语
      • 对一个点的位置困惑,连带着它与其它三个点之间的关系把这些令人困惑的点,比喻成 “过早引用”
      • 过早引用就是无所不在
        • 存在 有太多细节,给讲了也没用,或者讲了也讲不清楚,又或者拼命解释清楚了,但就是听不进去
          • 到了工作阶段,技术岗位还相对好一点,其他领域,哪哪儿都是过早引用,并且还隐藏着不可见,搞得人们都弄出了一门玄学,叫做 “潜规则”
          • 人们岁数越大,交朋友越来越不容易。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每个人的历史,对他人来说都构成 “过早引用”
            • 理解万岁?太难了吧,幼儿园、小学的时候,人们之间几乎不需要刻意相互理解,都没觉得有这个必要;中学的时候,相互理解就已经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了,因为过早引用的积累。大学毕业之后,再工作上几年,不仅相互理解变得越来越困难,还有另外一层更大的压力 —— 生活中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脑力消耗越来越大,遇到莫名其妙的过早引用,哪儿有心思处理?
        1. 不懂也要硬着头皮读完, 然后重复很多遍
        • 这是事实:大多数难以掌握的技能都有这个特点。人们通常用 “学习曲线陡峭” 来形容这类知识,只不过,这种形容只限于形容而已,对学习没有实际的帮助
        • 充满了过早引用的知识结构,就不可能是一遍就读懂的, 更别说这种信息密度极高的复杂且重要的知识获取了
        • 从一开始就要做好 将要重复很多遍 的准备,从一开始就要做好 第一次只能读懂个大概 的准备
        • 有经验的读书者,拿来一本书开始自学技能的时候,他会先翻翻目录(Table Of Contents),看看其中有没有自己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概念;然后再翻翻术语表(Glossary),看看是否可以尽量理解;而后会看看索引(Index),根据页码提示,直接翻到相关页面进一步查找…… 在通读书籍之前,还会看看书后的参考文献(References),看看此书都引用了哪些大牛的书籍,弄不好会顺手多买几本
        • 所以,第一遍的正经手段是 “囫囵吞枣 地读完”。
      • 2/3. “只字不差” 的阅读
        • 若是为了习得新技能去阅读,就要施展 “只字不差地阅读” 这项专门的技能
        • “只字不差地阅读” 是所有自学能力强的人都会且都经常使用的技能。尤其是当你在阅读一个重要概念的定义之时,你就是这么干的:定义中的每个字都是有用的,每个词的内涵外延都是需要进行推敲的,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的内涵外延都是什么,因此,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 没有注意细节, 那么只有两种情况:
          • 要么干脆就没读过,
          • 要么是读了,却没读到这个细节……
          • 后者更为可怕,跟花了同样的钱看了另外一个残缺版本的电影似的……
      • 好的记忆力很重要
        • 在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所谓的 “记不清、记不住、甚至干脆忘了”,都只不过是懒的结果 —— 若是一个人懒,且不肯承认自己懒,又因为不肯承认而已就不去纠正,那…… 那就算了,那就那么活下去罢
      • 尽快开始整理归纳总结
        • todo Python 官方网站上的 The Python Tutorial ,是公认的最好的 Python 教材 —— 因为那是 python 的作者 Guido van Rossum 写的…… 即便如此,这本书对任何初学者来说,都很难。当个好作者不容易

        • 第一遍囫囵吞枣之后,马上就要开始 “总结归纳整理组织 关键知识点” 的工作。自己动手完成这些工作,是所谓学霸的特点。他们只不过是掌握了这样一个其他人从未想过必须掌握的简单技巧。他们一定有个本子,里面是各种 列表示意图表格 —— 这些都是最常用的知识(概念)整理组织归纳工具,这些工具的用法看起来简单的要死。

          • 这个技巧说出来、看起来都非常简单。然而,也许正因为它看起来如此简单,才被绝大多数人忽略…… 与学霸们相对,绝大多数非学霸都有一模一样的糊弄自己的理由:反正有别人做好的,拿过来用就是了!—— 听起来那么理直气壮……
          • 可实际上, 自己动手做做就知道了 —— 整理、归纳、组织,再次反复,是个相当麻烦的过程。非学霸们自己不动手做的真正原因只不过是:嫌麻烦、怕麻烦。一个字总结,就是, !可是,谁愿意承认自己懒呢?没有人愿意。于是,都给自己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上面说的 “反正别人已经做好了,我为什么还要再做一遍呢?” 再比如,“这世界就是懒人推进的!”
          • 这个自己动手的过程其实真的 “很麻烦”,但它实际上是帮助自己强化记忆的过程,并且对自我记忆强化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过程。习惯于自己动手做罢!习惯于自己不断修改罢!
      • 先关注使用再研究原理
        • 作为人类,我们原本很擅长运用自己并不真正理解的物件、技能、原理、知识的……
        •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害怕自己并不真正理解的东西,不敢去用,甚至连试都不敢去试了呢?
          • 有一个相当恼人的解释: 上学上坏了学校里教的全都是属于 “先声明再使用” 的知识。反过来,不属于这种体系架构的知识,学校总是回避的 —— 比如,关于投资与交易的课程,从来看不见地球上有哪个义务教育体系把它纳入教学范围。虽然,投资与交易,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都必须掌握的不可或缺的技能,某种意义上它甚至比数学语文都更重要,然而,学校就是不会真教这样的东西
          • 而且,现在的人上学的时间越来越长。小学、初中、高中、本科加起来 16 年…… 这么长时间的 “熏陶”,只能给大多数人造成幻觉,严重、深刻,甚至不可磨灭的幻觉,误以为所有的知识都是这种类型…… 可偏偏,这世界上真正有用的、真正必要的知识,几乎全都不是这种类型 —— 颇令人恼火
          • 现在的你,不一样了 —— 你要跳出来。养成一个习惯:
          • 不管怎么样,先用起来,反正,研究透原理,不可能马上做到,需要时间漫漫。用错了没关系,改正就好。用得不好没关系,用多了就会好。只要开始用起来,理解速度就会加快 —— 实践出真知,不是空话。有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犯过错,所以不可能有机会改正,于是,就从未做对过。
      • 尊重前人的总结和建议
        •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 这种 “讨厌” 的感觉,更多的时候是陷阱,因为那些老人言只不过是过早引用,所以,在年轻人的脑子里 “无法执行”,“报错为类型错误”…… 于是,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把 “不听老人言” 和 “独立思考” 混淆起来,然后最终自己吃了亏。可尴尬在于,等自己意识到自己吃亏了的时候吧,大量的时间早已飘逝,是为 “无力回天”。
        • 你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学霸(好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 “老师让干啥就干啥”,没废话。 比如,上面告诉你了,“必须自己动手”,那你就从现在开始老老实实地在一切必要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去 “总结归纳整理组织 关键知识点”…… 那你就必然能够学好。但针对这么个建议,你反复在那里问,“为什么呀?”,“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啊?”…… 那你就完了,死定了。
        • 学写代码的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属于 “编程语言范畴”。比如,如何为变量命名、如何组织代码,这些 “规范”,不是违背了就会马上死掉的;并且,初来乍到的时候,这些东西看起来就是很啰嗦、很麻烦的…… 然而,这些东西若是不遵守,甚至干脆不了解,那么最终的结果是,你永远不可能写出大项目,永远是小打小闹
        • 自学编程的好处之一,就是有机会让一个人见识到 “规范”、“建议” 的好处。也有机会让一个人见识到不遵守这些东西会吃怎样的亏(往往是现世报)。
    • 2.a 笨拙与耐心
      • 自学的过程,实际上需要拆解为以下四个阶段,虽然它们之间常常有部分重叠

      • 绝大多数人从未区分过这几个阶段,也从未研究过这几个阶段分别应该如何对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虽然总是忍不住阅读,总是忍不住学习,但终其一生都没有真正掌握过像样的技能……

        • 因为他们在第一个阶段就出错,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放弃,第三个阶段是直接跳过去的,总是 “对付着用”,至于第四个阶段么,想都没想过……
      • 学,就需要重复

        • 反复学,最锻炼的是 “归纳整理” 的能力。而且,最有意思的,这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自动发生的 —— 只要你不断重复,你的大脑会在不自主之间把那些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与当前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区分开来,前者处理起来轻松容易,甚至可以跳过;后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仔细处理……
        • 绝大多数人总是希望自己一遍就能学会 —— 于是,注定了失败;而面对注定的失败,却并不知道那与天分、智商全无关系,因为谁都是那样的;于是,默默认定自己没有天分,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于是,默默地离开,希望换个地方验证自己的天分与智商;于是,再次面临注定的失败;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 “证明” 为天分不够智商不够…… 于是,就变成了那条狗
          • 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狗是被测试对象。把狗关进栅栏里;然而那栅栏并不算太高,原本狗一使劲就能跳过去。但狗带着电项圈,只要它被发现有要跳过栅栏的企图,它就会被电击…… 几次尝试之后,狗就放弃了跳出栅栏 —— 虽然它其实能跳过去。更为惊人的结果是,随后把这条狗关进很低的栅栏,甚至是它都不用跳直接就可以跨过去的栅栏,它也老老实实地呆在栅栏里。

        • ==所有的手艺,最基本特征就是: 主要靠时间==. 这就跟你看人们的车技一样,二十年安全驾龄和刚上路的肯定不一样,但这事跟天分、智商真的没什么关系……
      • 以用带练

        • 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带动刻意练习。 练和学,是多少有些重合部分的。比如,你可能反复 “学” 了第一部分两三遍,而后就进入了第二部分,开始接触 “用”,在 “用” 的过程中,只要有空,或者只要有需求,你就可能回去 “复习” 一遍第一部分的内容
        • 每次自学什么新东西的时候,你就把自己想象成 “再次出生的婴儿” —— 其实每次自学,的的确确都是重生。一旦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你就不再是从前的那个自己,你是另外一个人了.刚开始用一个技能的时候,笨拙其实就是可爱 —— 只不过这时候旁人不再这么觉得而已了,只不过因为你披着一张成年人的皮。然而,你的大脑中正在学习的那一部分,和新生婴儿的大脑没有任何区别
      • 心理建设, 一切 “主要靠时间” 的活动都一样,都需要在从事之前认真做 “心理建设”

        • 通常情况下,读一本教程,上个学习班,就 “会” 了 —— 几乎肯定是错觉或者幻觉。
        • 首先要明白,这肯定是个比 “天真的想象” 要长得多的过程。 其次要明白,并且要越来越自然地明白,哪儿哪儿都需要很多重复。读,要读很多遍;练,要练很多遍;做,要做很多遍……
        • 人们缺乏耐心的常见根源就是 “之前根本就没准备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当然很容易超出 “时间和精力的预算”,当然相对更容易焦虑 —— 就好像没多少本钱的人做生意常常更容易失败一样。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心中锁定的目标群体是大一学生和高一学生(甚至也有初一学生)
        • 他们最有自学的 “本钱”……
        • 离开学校之后,绝大多数人很难再有 “一看一下午”、“一练一整天”、“一玩一整夜” 的本钱。又由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对 “能够使用” 新技能的 “需求” 越来越紧迫,
      • 预算观念 非常重要 —— 这个观念的存在与否,成熟与否,基本上决定一个人未来的盈利能力。 大多数人对此不仅不成熟,甚至干脆没有预算观念!——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适合创业的最根本原因。 不夸张地讲,未来的你只需要恪守一个原则,就很可能会因此超越 99% 的人:

      • todo 绝对不做预算不够的事情。#墨菲定律

      • 又过了好几年,我去新东方教书。2003 年,在写词汇书的过程中,需要统计词频,C++ 倒是用不上,用之前学过它的经验,学了一点 Python,写程序统计词频 ——《TOEFL 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到今天还在销售。一个当年 10 块钱学费开始学的技能,就因为这本书,这些年给我 “变现” 了很多钱。

      • 当然,学到的东西多了,就变得更聪明了似的。有高中学历的人通常情况下比只有小学学历的人更聪明 —— 其实就是这个原因而已。而这个现象与天生的智商并不总是正相关。

      • 有个现象,不自学的人不知道。 真正开始自学且不断自学之后,刚开始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 因为当时的自己和其他人没什么太大区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差异会出现,自我认知差异也开始越来越明显:别人的时间都白过了,自己的时间都有产出…… 到了下一个阶段,在其他人不断焦虑的情况下,自己却开始越来越淡定:因为早已习惯了投入大量时间换取新技能…… 等后来真的开始用这些技能做事,不断地做其他人因为时间白过了或者因为投入的 “预算” 不够而学不会做不到的事情 —— 并且还能充分明白,这并不是自己聪明、有天分的结果;只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情,投入了该投入的 “成本” 和 “预算” 而已……

      • 于是,就真的能够理解下面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 人生很长,何必惊慌。

      • 反正,这事跟天分与智商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 2.b 刻意练习
      • 我们说,手艺么,主要是靠时间…… 这里的 “时间” 就是 “刻意练习” 的时间
        • 我当过很长时间的英语老师。异常苦于一件事:最有用的道理最没人听。 学英语根本就不应该那么难,学了十六年也学不明白. 学英语最简单的刻意练习就是朗读。每天朗读一小时,一百天下来就会超越绝大多数人,也会超越自己原本可能永远跨不过去的那个坎 —— 神奇的是,朗读什么无所谓,反正现在有声书那么多…… 更神奇的是,刚开始朗读得好不好听,甚至好不好都无所谓,反正没几天就能体会到大幅进步…… 最神奇的是,这么简单的事,99.99% 的人不做 —— 你身在中国,能理解这个比例真的没有夸张 English
          • todo 英语朗读百天;

            SCHEDULED: <2024-07-03 Wed 06:00 .+1d>

            • 话说前天看到一个不错的TED视频;
            • 我觉得适合找下 Transcript,跟读一下;
        • 许多年前,资质平庸的我,一直苦恼一件事:为什么自己无论干什么都笨手笨脚、差这儿差那儿的……为什么与此同时,总是能看到另外一些人,给人感觉 “一出手就是高手” 呢?!
          • ==我花在刻意练习上的时间 太少 了==;
          • ==没有 刻意思考 哪些地方我应该去刻意练习==。
      • ==所谓的 “混”,解释很简单:不做刻意练习的人就是在混时间==
      • 需要刻意练习的地方,因人而异。
        • 每个人都一样,都有各自必须刻意练习的地方,都有对别人来说无比容易可偏偏对自己来说就是很难的地方,而且,在这件事上,大家的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需要刻意练习的部分比例都差不多 —— 虽然说不清楚那个比例到底是多少。
        • 比如,在学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时,我常常做这样的刻意练习: 在纸上用笔写程序…… 而后,看着纸上的程序,把自己的大脑当作解析器,去判断每一句执行后的结果…反复确认之后,再在编辑器里输入这个程序 —— 用很慢的速度,确保自己的输入无误…… 然后再一运行,十有八九出错 —— 要再反复检查修改很多次才能顺利执行到最后……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我发现自己一旦学另外一个语言的时候,自己的大脑就会经常把这个新的语言与之前学过的其他语言相混淆,这很痛苦。我必须想出一个办法,让之前的也好,之后的也罢,干脆刻在自己的脑子里,不可能相互混淆 于我来讲,这就是 我需要刻意练习 的地方 —— 这也是我 刻意思考 之后才找到的需要刻意练习的地方。
        • 你需要刻意练习的地方,需要你自己去刻意思考 —— 你和别人不一样,没有人和你一样,就这样。
          • 这种事情,过去还真的是所谓 “书本上学不到” 的东西 —— 因为没有哪个作者能做到 “遍历世上所有人的所有特殊情况”…… 不过,互联网这本大书貌似正在突破这种限制,因为有无数的作者在写书,每个人所关注的点也不一样,再加上搜索引擎,所以,你总是可以在互联网这本大书中找到 “竟然与我一样的人”!
      • “刻意思考” 才是关键 刻意思考哪里需要刻意练习”
        • 准备个专门的地方记录
      • todo 有时候,刻意练习是很容易的,比如,为了让自己记住当前正在学习的编程语言的语法规则,直至 “刻在脑子里一般”,需要做的无非是把编辑器中的 “Auto completion”(自动补全)先关掉三个月 —— 麻烦一点就麻烦一点,坚决不让 Tab 键帮自己哗啦哗啦写上一大片…… 那不叫麻烦,那叫刻意练习。 programming

      • 凡事,就怕 琢磨……

      • 所谓的琢磨,其实真的不是很难,只不过,在此之前,你不知道该琢磨什么而已,一旦知道了,剩下的都再自然不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 2.e 刻意思考
      • 刻意思考哪儿需要刻意练习

      • 刻意思考,就是所谓的琢磨。琢磨这事,一旦开始就简单得要死,可无从下手的时候就神秘无比。
      • ==这东西能用在哪儿呢?==

        • 更多的时候,需要你花时间去琢磨,才能找到用处。 找到用处,有时候还真挺难的 —— 因为人都一样,容易被自己的眼界所限,放眼望过去,没有用处,自然也就不用了,甚至不用学了,更不用提那就肯定是感觉不用练了……
          • 那些在学校里帮老师干活的小朋友们,更多情况下还真不是很多人以为的 “拍马屁”(不排除肯定有哈),只不过是在 “主动找活干”…… ==找活干 ,是应用所学的最有效方式,有活干,所以就有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就有机会反复攻关,在这个过程中, 以用带练== …… 所以,很多人在很多事上都想反了。 人们常常取笑那些呼哧呼哧干活的人,笑着说,“能者多劳”,觉得他们有点傻。 这话真的没错。但这么说更准: 劳者多能 —— 你看,都想反了吧? 到最后,一切自学能力差的人,外部的表现都差不多,都起码包括这么一条:眼里没活。他们也不喜欢干活,甚至也没想过,玩乐也是干活(每次逢年过节玩得累死那种)—— 从消耗或者成本的角度来看根本没啥区别 —— 只不过那些通常都是没有产出的活而已。
          • 看看 “别人想出什么用处没有?”
            • todo 比如,我去 Google best applications of python skill ,在第一个页面我就发现了这么篇文章:“What exactly can you do with Python?”,翻了一会儿觉得颇有意思……
      • 这东西 能用在哪儿呢?

        • 当我读到在编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 “约定” 的时候,就琢磨着
          • 哦,原来约定如此重要……
          • 哦,原来竟然有那么多人不重视约定……
          • 哦,原来就应该直接过滤掉那些不遵守约定的人…… —— 那这个原理(东西)还能用在哪儿呢? —— 哦,在生活中也一样,遇到不遵守约定的人或事,直接过滤,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
          • 学编程真的很有意思,因为这个领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群之一开辟出来并不断共同努力着发展的,所以,在这个世界里有很多思考方式,琢磨方式,甚至可以干脆称为 “做事哲学” 的东西,可以普遍应用在其它领域,甚至其它任何领域。 #index
          • 比如,==在开发方法论中,有一个叫做 MoSCoW Method 的东西==,1994 年由 Clegg Dai 在《Case Method Fast-Track: A RAD Approach》一书中提出的 —— 两个 o 字母放在那里,是为了能够把这个缩写读出来,发音跟莫斯科一样。
            • 简单说,就是,凡事都可以分为
              • Must have
              • Should have
              • Could have
              • Won’t have
            • 于是,在开发的时候,把所谓的需求打上这 4 个标签中的某一个,以此分类,就很容易剔除掉那些实际上做了还不如不做的功能……
      • 除了编程之外,其他应用领域挺多的,这个原则相当地有启发性……
        • 我写书就是这样的。在准备的过程中 —— 这个过程比绝大多数人想象得长很多 —— 我会罗列所有我能想到的相关话题…… 等我觉得已经再也没有什么可补充的时候,再为这些话题写上几句话构成大纲…… 这时候就会发现很多话题其实应该是同一个话题。如此这般,一次扩张,一次收缩之后,就会进行下一步,应用 MoSCoW 原则,给这些话题打上标签 —— 在这过程中,总是发现很多之前感觉必要的话题,其实可以打上 Won't have 的标签,于是,把它们剔除,然后从 Must have 开始写起,直到 Should have ,至于 Could have 看时间是否允许,看情况,比如,看有没有最后期限限制…… 在写书这事上,我总是给人感觉很快,事实上也是,因为有方法论 —— 但显然,那方法论不是从某一本 “如何写书” 的书里获得的,而是从另外一个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领域里习得后琢磨到的……
      • 所谓的 “活学活用”,所谓的 “触类旁通”,也不过如此
    • 3.a 战胜难点
      • 所谓的 “学习曲线陡峭”,无非就是难点靠前、难点很多、难点貌似很难而已。 然而,事实上都可以被拆解成更小的单元,而后在逐一突破的时候,就没那么难了。逐一突破全部完成之后,再拼起来重新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那所谓的难常常只不过是错觉、幻觉而已 —— 我把它称为 ==困难幻觉==
      • 把一切都当作手艺看的好处之一就是心态平和,因为你知道那不靠天分和智商,它靠的是另外几件事:不混时间,刻意思考,以及刻意练习
      • 无论学什么都一样,难的部分不学会,就等于整个没学

        • 有什么必要干前功尽弃的事情呢?要么干脆别学算了,何必把自己搞成一个半吊子?—— 可惜,这偏偏是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学什么都一样,容易的部分糊弄糊弄,困难的部分直接回避…… 其实,所有焦虑,都是这样在许多年前被埋下,在许多年后生根发芽、茂盛发达的 —— 你想想看是不是如此?
      • 虽然别人认为难,你刚开始也会有这样的错觉,但只要你开始施展 “读不懂也要读完,读完之后再读很多遍” 的手段,并且还 “不断自己动手归纳总结整理”,你就会 “发现”,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你会有错觉: “突然” 之间一切都明了了!
        • 那个 “突然”,其实就是阿基米德的 Eureka ,那个他从澡堂里冲出来大喊大叫的词汇
        • 其实吧,泡澡和冥想,还真是最容易产生 Eureka 状态的两种活动。原理在于,泡澡和打坐的时候,大脑都极其放松,乃至于原本相互之间并无联系的脑神经突触之间突然产生相互关联;而那结果就是日常生活中所描述的 “融会贯通”,于是,突然之间,Eureka!
        • 自学者恰恰因为遇到的 “困难” 多,所以才有更多遇到 “Eureka” 的可能性,那种幸福,还真的难以表述,即便表述清楚了,身边的人也难以理解,因为自学者就是很少很少
      • 对很多人来说,阅读的难点在于起初的时候它总是显得异常枯燥
      • 开始 “自学” 的活动,本质上来看,和 断奶 其实是一回事。
        • 知识就是知识,它没有任何义务去具备幽默生动的属性;
        • 手艺就是手艺,它没有任何义务去具备有趣欢乐的属性。
      • 幽默与生动,是要自己去扮演的角色;有趣与欢乐,是要自己去挖掘的幸福 —— 它们从来都并不自动包含在知识和手艺之中。只有当它们被 “有心人” 掌握、被 “有心人” 应用、甚至被 “有心人” 拿去创造的时候,也只有 “有心人” 才能体会到那幽默与生动、那有趣与欢乐。 所以,有自学能力的人,不怕枯燥 —— 因为那本来就理应是枯燥的。这就好像人生本无意义,有意义的人生都是自己活出来的一样,有意义的知识都是自己用出来的 —— 对不用它的人,用不上它的人来说,只能也只剩下无法容忍的枯燥。
      • ==能够 耐心 读完那么多在别人看来 “极度枯燥” 的资料,是自学者的擅长==。可那在别人看来 “无以伦比” 的耐心,究竟是哪儿来的呢?如何造就的呢?没断奶的人想象不出来。其实也很简单,首先,平静地接受了它枯燥的本质;其次,就是经过多次实践已然明白,无论多枯燥,总能读完;无论多难,多读几遍总能读懂…… 于是,到最后, 只不过是习惯了而已
    • 3.d 战胜难点

感觉总是最大的坑

  - 耽误人的幻觉很多。
    - **时间幻觉**。人们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了,所以学东西的时候总是很急…… 可实际上,练成一门手艺,到够用的地步,一两年足够;到很好的地步,三五年足够 —— 至于极好么,那是一辈子的事。结果呢,很多人瞎着急,乱 “省时间”,学啥都不全面,练啥都不足数足量,一晃三五年就过去,然后又开始焦虑,换个手艺再学学再试试…… 然后循环焦虑
  - 原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最终,都被自己的感觉给干掉了,直至全然失去自学能力 —— 虽然其后也经常学习,但其后一生从事的全都是学习这个行为里最初级的模式:“模仿”。 为什么 “模仿” 是学习行为最初级的模式呢?
    - 首先,模仿必须依赖模仿对象,受自己的视野所限。 其次,模仿只能处理表里如一的简单知识和技能;一旦遇到那些深层次的、表面上看不大出来的,模仿就无效了,即便是非要模仿、愣模仿,结果就只能是 “东施效颦”。
    - 人么,总是对追求的事情形影相随;又有谁会对曾经放弃的事情念念不忘呢?于是,下一次还是会再做 “预算不足” 的决定。 最终失去自学能力的人,都是因为对 “刚需” 的判断失误 —— 这就是我说的 “刚需幻觉
  - > 不要问学它有什么用,学就是了…… 《 [把时间当作朋友](https://github.com/xiaolai/time-as-a-friend) 》
    - 当面对一项新技能的时候,“觉得并非刚需” 肯定是幻觉。因为一个技能到底是不是刚需,在掌握它之前是不知道的……
    - 只有真正掌握了那个技能之后,那个技能才会 “变” 成刚需。并且,一旦掌握了某项技能,它只能是刚需。

刚需幻觉

  - “刚需幻觉” 的==根源在于:**你不会的东西,对你来说感觉上就不是刚需**==。
    - 当你没有学会它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它的时候,感觉上,你不可能觉得那是个刚需 —— 因为你一直都活得好好的,甚至在你全然不知道那个东西竟然存在的情况下。 你略微学了一下,没学会、没学好、或者干脆放弃了之后,在感觉上,你也同样不会觉得那是刚需。因为你不会用它,所以你当然 “用不上它”…… 你根本没办法知道你不懂正则表达式这个事实让你 “未得到” 什么(不是 “失去”,因为你不曾拥有)。
    - 然而,==只要你花了一点力气,真的掌握了它,你会有两个 “发现”==:
      - ==你根本离不开它==
        - 重要,因为但凡哪怕只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你就可以永久摆脱 “刚需幻觉” 的诅咒
      - ==它其实真没多难==
  -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神奇的功能 —— “无论如何都会用已有信息拼成一个完整图像的功能”。 “无论如何” 的意思是说,不管那已有信息有多么凌乱、有多么残缺、有多么无意义、人脑竟然还是可以拼出一个完整的 “有意义” 的图像。 这一点也经常被人利用。在==新闻学里,就有著名的 “Framing Effect”==, 这个原理也经常被各路营销使用
    - 当我们被刚需幻觉所左右的时候,我们明显是使用 “片面的信息” 拼出了 “完整的意义”,而后被其误导,严重误导,且全然不自知 —— 最气人的是,误导我们的竟然不是别人,竟然是我们自己的大脑!刚需幻觉如此,时间幻觉、困难幻觉亦如是
  - ==**在决定学任何东西的时候,最好不要去咨询身边的人** —— 除非你确定对方是高手,最好是自学高手。否则,你遇到的永远是怀疑、打击、甚至嘲笑==。最令人遗憾、最令人无奈的是,那些人其实也不是坏人,他们其实也不是故意,他们只是被自己的 “刚需幻觉” 误导了而已,他们(竟然)以为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 然后,若是你(居然)听信了他们的话,那就实在是太惨了!
  - **要学,想学,那就自顾自去学吧,用不着征求别人的意见!**

优势策略

  - 理解这个现象及其解释:对任何一项技能来说, **刚需是自学的结果**,而不是自学的原因。
  - **做个自驱动的人**,而非被外部驱动的被动的人。
    - 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发现” 某个技能是刚需,然后再去学,但可惜却肯定的是,到那时候预算总是并不充裕,总是捉襟见肘
  - **找活干**
    - 有活干,真的很幸福。
- <h2>影响下一代</h2>
  - **一切的技能都是刚需**,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选择。
  - 至于学还是不学,其实从来都不是从 “有没有用” 来判断的,真正有意义的判断依据只有一条:
    $$有没有时间?$$
    - 有时间就学呗!没时间就挤时间呗!学得不足够好怎么办?花更多时间呗…
  • 3.e 全面 —— 自学的境界
    • 全面
    • 那些 “貌似一出手就已然是高手” 的人就是在这一方面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 在每个层面上,他们都学习得更全面,练习得更全面,使用得更全面,在使用此技能去创造的时候,思考得也就自然更为全面。于是,就产生了 “全面碾压” 的效果
    • 从另外一方面,外人更希望他们拥有的是个 “秘密”。于是,因为自己并不知道那个 “秘密”,所以,自己做不到他们那样 —— 这样看起来就合理了,自己的心里也够舒服了,毕竟看起来理所应当了么
    • 也正是这个原因,几乎所有自学高手都懂这个道理: 绝对不能只靠一本书
    • 绝大多数人事实上从来没有习得过自学能力,他们终生都在被指导、被引领。而在校教育少则九年,多则十几年二十年,他们体验过太多 “不过尔尔” 的学习过程。他们肯定不是没花过钱,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就花了父母很多钱,后面若是上了大学,花钱更多…… 花过那么多钱,却总是没什么收获,在他们的经验中,“这次我应该小心点” 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第一次突破” 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有过一次只通过阅读书籍即获得一项新技能的体验,那么,他们内心深处(更准的说法是大脑的底层操作系统)的那个成本计算方法就会发生改变
    • 到最后,这种习惯会慢慢延伸到生活中。比如,我在遇到好歌的时候,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到那首歌的很多版本,首唱者可能有很多版本,录音版、现场版,不同年份的版本等等;还有很多翻唱…… 看电影也一样,若是有翻拍版本,一定会找过来看 —— 不同国家的翻拍版本对比起来特别好玩。 甚至,到最后,你做东西的时候都会想着顺手多做几个版本。我这本 “书”,就肯定会有印刷版、电子版…… 到最后还会有个产品版 —— 这基本上是目前尚无其它作者做到的事情。
    •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 这真的不是我的总结,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这个现象了罢?
    • 孔老夫子在《礼记・学记》里就 “曰” 过: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到了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解读《兑命》中所提 “学学半” 时,说到: “学学半者,上学为教,下学者谓习也……”
    • 许嘉璐先生[2]有一本书,《未央续集》,提到这段解读的时候讲了个自己的例子: “我当了五十年的教师,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备好课了,上讲台了,讲着讲着,突然发现有的地方疏漏了,某个字的读音没有查,文章前后的逻辑没有理清楚,下完课回去补救,下次就不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了,这就是教学相长。” 所以,别说老师了,学生更是如此。
    •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下学” 者永远等待 “上学” 者整理好的东西
    • 哦,对了,其实所有的读者,都可以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影响下一代: 有同学问,你就一定要耐心讲讲 —— 对自己有好处。 当然,最直接的方法是把自己变成 “上学” 者,保持开放,乐于分享,而孩子只需通过 “耳闻目染” 就可以了。
  • 3.f 自学者的社交
    • 事实上,在任何领域,社交都是必须的,只不过,很多人没有建立、打磨过自己的社交原则,所以才被各种无效社交所累。就算讨厌,讨厌的也不应该是社交,而是无效社交

    • 在自学的任何一个阶段,学、练、用、造,社交都可能存在。 哪怕是在最枯燥,看起来最不需要社交的 “练” 的阶段,社交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 在自己累了的时候,看到有人还在练,看到很多人都在练,看到很多人其实也挺累的但还在练…… 这些都是让自己感觉没那么费劲的好办法。

    •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叫做 镜像神经元 (Mirror Neuron),它会让我们 “感同身受”,当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正在做什么的时候,镜像神经元会尽力给我们足够的刺激,让我们 “体验” 那个人的感受。以前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哈欠竟然会 “传染”,现在科学家们很清楚了 —— 那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使得我们有模仿能力、有通感能力、有同情心、有同理心……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天然有社交需求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的大脑皮层上都有很多的镜像神经元。

    • 只有看到人的时候,镜像神经元才会被激发

    • 一切的学习起初都基于模仿,一切的模仿,都源自于看到真人的行为 —— 哪怕是在电影里看到,虽然只不过是影像而已,并非真人,但毕竟是真人的影像。 所以,无论学什么技能,都要找到用那种技能的人,这样我们的镜像神经元才可能更容易被激发,学习效果才会好。若是能找到热爱那项技能,乃至于一使用那项技能就很开心(最好的情绪之一)的人,那就更好了。激情这东西,是少数幸运儿才长期持有的东西,大多数人小时候挺多,过了十五六岁之后就开始有意无意磨灭了激情,且并不自知

    • 很多人误以为他们眼里的成功者靠的是 “坚持”、靠的是 “毅力”,这完全是自己的镜像神经元 “尽力” 的结果,是 “调用自己过往经验去 感同身受 的结果”…… 事实上呢?那些 “成功者” 其实并不在意成功,因为到死之前成长不应该也不可能结束,因为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进步、探索、迂回,甚至折腾、挫败和迷茫,都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最初不自觉的选择,谈不上什么 “坚持”,谈不上什么 “毅力”……

    • 再进一步,这也是为什么要选择朋友的原因。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异来自于性格养成,大多数人会沦为表现型人格,只有少数人才会在不断调整中保持、呵护、进一步培养 “进取型” 人格。他们自然而然地更为乐观,更有耐心,更有承受力,更有战斗力,更能生产更能体验学习与进步的乐趣。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学习会更容易 —— 只因为镜像神经元会更容易地被正确激发。说清楚了,道理其实挺简单的

    • No matter what you choose, build stuff and be around smart people. 无论你选择了什么,都要造出东西来,要与聪明人打交道。

    • 在我看来,有好作品的人都很聪明,但还是那句话,那不是天分和智商,那分明是有效积累。 我个人最看重的个人品质之一,就是 有没有像样的作品

      • 地球上有效社交密度最高的地方,是 Github 。有些程序员们常开玩笑,说 Github 是全球最大的同性社交网站,事实上,他们不知道,女性程序员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而且女性在科学上,从来就没有屈居二线过
      • 在 Github 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而后为那项目贡献一己之力,用自己的工作赢得社区的认同…… 这就是 Github 上的社交方式。若是自己做了有意义的项目,就会有更多人关注;若是那项目对很多人有用,那就不仅有很多人关注,更有很多人会像当初的你一样为这个项目做贡献…… 这就是程序员们的 有效社交
    • 手艺人不怕做的事小。而且,“小” 无所谓,“完整” 才是关键。

    • todo 顺带给你看个 Wikipedia 上的链接列表,在编程领域里,有无数可以借鉴到生活中的哲学、方法论:

    • 给自己足够长的时间去学;在充足 “预算” 之下耐心地练;不断找活干,以用代练;然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尽快尝试着做出属于自己的 完整 作品,无论大小。

    • 只有这样,你才是个值得被交往的人。

  • 3.h 避免注意力漂移
    • “注意力所集中的焦点总是不断被自己偷偷换掉……”
    • 令人恼火”,是因为那注意力所集中的焦点,是被 自己 偷偷换掉的! 好奇心越重的人,越是容易被注意力漂移所拖累。 好奇心是好东西,而且是必须认真呵护的东西 —— 几乎最重要、最强劲的自学动力,都混合着好奇心出现并持续
    • 多年前,我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时候,经过思考,就接受了一个事实: 注意力漂移不是能杜绝的现象,但必须在关键时刻有所应对……
    • 在罗列并比较众多策略之后,我选了一个看起来最不相干,却最本质的策略: 把 “全面完整” 放到最高优先级。 而后,这些年全靠这个策略挺了过来……
    • 一旦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这上面的关键之时,一旦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漂移到其它当前并不重要的事项上,就马上纠正
    • 谁都知道应该先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可问题在于,如何判断 “是否重要” 呢? 全面完整 这四个字就会给我指引。
    • 再后来就明白了,这绝对就是 自己的毛病 —— 做事不分轻重
  • Q 如何成为优秀沟通者
    • 内容第一

      - 形式,并非不重要,但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 内容质量

      - 内容第一,就决定了另外一个事实: 不要讲或写你并不擅长的事。 换句话说,不要分享你做得不够好、做得不够精的手艺
    • 内容组织

      - 重点之间会产生逻辑关系

输送价值观

  - 万别扭曲了自己,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造化”

  - 这里所谓的 “造化”,指的应该是一个人的 “融会贯通的能力” —— 有 “造化” 的人,不过是把大量其他领域里的技能、技巧、甚至手艺学来而后应用到自己的手艺之中……
    - 他们自学很多看起来不相干的手艺
    - 他们对自己的手艺充满尊重与热爱
  - **学无止境**
  • R.自学者的终点
    • 首先,我们把自己当作老师 —— 英文中,Self-teaching 这个词特别好,它描述得太准确了。很多的时候,想在身边找到好老师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我们只能把自己当作老师去教自己
    • 其次,就算我们 100% 只依靠阅读,那内容不还是别人写的吗?写那内容的人,实际上就是老师。没错,书本,是历史上最早的远程教育形式,即便到今天也依然是最重要最有效的远程教学形式。阅读的好处在于,对老师的要求中没有地理位置的限制,若是能自由阅读英文,那就连国界限制都没有。“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句话,显然是并不好色的人说的,因为他更爱书……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
    • 各路牛人都在书里……
    • 反正,写书的人群中,牛人比例相对较高,这是事实 —— 古今中外都一样。
    • 进而,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你把整个互联网当作一本大 “书”,把 Google 当作入口,实际发生的效果是: 你把 “老师” 这个角色 去中心化了……
    • 一方面 “老师” 这个角色的负担降低了,他们不用管你是谁,也不用管你怎么样了,他们该干嘛就干嘛;而另外一方面则对你更重要 —— 你学不同的东西,就可以找不同的老师;即便是相同的东西,你也可以找很多老师;对于任何一个老师,你都可以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也就是说,只挑他最厉害的部分去学…… 不就是多买几本书吗?不就是多搜索几次、多读一些文档吗?
  • the-craft-of-selfteaching
  • todo #python https://github.com/selfteaching/the-craft-of-selfteaching/blob/master/markdown/S.whats-next.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