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ent
    • 不幸消息的通报者
      • 布莱希特诗歌的政治倾向性也是他与其他德国现代诗人不同的一个因素。批评家托尼·戴维斯在收录于罗纳德·斯佩尔斯主编的论文集《布莱希特的政治流亡诗》(2000)里的论文《力量和清晰:布莱希特、奥登与“真正的民主风格”》中说,避谈政治并非仅限于德国或英国。叶芝曾在《政治》一诗中断言,私人、创新和情欲远比政治重要,以此回应托马斯·曼的一个说法。托马斯·曼说:“在我们的时代,人的命运是以政治方式来表述其意义的。”但当时托马斯·曼恰恰是自称“非政治”的。托马斯·曼在1918年说:“‘人性’是以一种人道方式思考和观察,任何人若不同意‘人性’是明显意味着一切政治的反面,在我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以人道方式思考和反省意味着以一种非政治的方式思考和反省。”戴维斯说,这种反政治的人文主义在德国文学中有多根深蒂固,可从奥尔巴赫对歌德厌恶其时代的革命运动所带来的历史后果的省思中看到。奥尔巴赫认为,歌德“从未有力地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并说歌德在被迫对他的时代的公共生活发表评论时,“总是以泛泛的省思来谈,而这些省思几乎总是价值判断,并且主要是不信任和不同意”。戴维斯认为,这种否定政治的姿态在英国浪漫派及其继承人那里获得一种特殊的紧迫性,而对他们来说,马修·阿诺德对个人的圣化具有权威的代表性。
      • H. R.海斯在其1947年版英译本《布莱希特诗选》的导言《布莱希特,反个人主义者》中说:“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诗人总的来说是非政治的。哪怕当他们尝试做社会批评的时候,他们也依然在巴黎知识分子创造的传统中运作。这类社会批评大多数以个人抑郁、对丑恶和标准化的不满或较晚近的无政府主义绝望的面目出现。**这种类型的抗议在本质上也是个人主义的。它源自艺术家作为精英分子,作为敏感性、好品味和诚实看待人生的维护者这一理念。**尽管有一些小小的反弹,但是个人主义基本上是近期美国诗歌的典型特征,并且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一个政治诗歌流派。布莱希特是德国文学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他成了反个人主义的使徒……在笔者看来,他几乎是当今仍在写作的唯一的社会诗人,唯一其形式与题材一致的社会诗人,唯一名副其实的政治诗人。”
      • 布莱希特本人在谈到他的早期作品时曾说:“当时我的政治知识是丢脸得可怜:但我意识到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差异,而我觉得我的任务并不是去消除我强烈感到的这些不和谐和干扰。我在我的戏剧的事件中和在我的诗行中捕捉它们;而我这样做的时候,尚远未意识到它们的真正特性和它们的原因。如同可以在这些文本中见到的,它并非仅仅是在形式方面‘逆流而上’,不仅仅是对墨守成规的诗歌的顺滑和悦耳的抗议,而是永远试图把社交表现为某种矛盾、暴力和残忍的东西。”
      • 在我看来,自客观、智慧、近于全知全能的歌德之后,德语诗歌基本上是朝着与歌德相反的方向走。我曾在一篇笔记中提到:“歌德以后的诗人,都只能回避或抗拒歌德。歌德是理性的,所以,歌德以后的诗人,多数是非理性的。歌德的文字清晰,所以,歌德以后的诗人,多数是晦涩的。歌德是平和的,善于跟世界妥协,歌德以后的诗人,则多数是激进的,跟世界过不去。”像里尔克这样的诗人,则干脆回避歌德,直到年近四十时读到友人来信摘录的一首歌德诗的片断,才开始“逐渐和带着谨小慎微的态度,赞赏起歌德”。唯有布莱希特,在经过早期的非理性洗礼之后,逐渐和带着开放的态度,隔着好多个时代,对歌德的客观和智慧,尤其是说教诗和哲理诗,做出难得的回应。回想起奥登对布莱希特的喜爱,似乎并非偶然,因为奥登曾在一首诗中说过:
    • 妓女伊芙林·罗传奇
      • 春天,当她来到天堂门口圣彼得把门关上。“上帝对我说他不要妓女伊芙林·罗。” 但是当她去到地狱门口地狱的门也闩上。魔鬼大喊:“我可不要那虔诚的伊芙林·罗。”
    • 路西法的黄昏之歌
      • 别让他们误导你,人生就这么一丁点儿。
      • 别让他们欺骗你过难熬和匮乏的日子。现在没有恐怖能接近你,你会像任何生物那样死,死后就什么也不是。
    • 献给母亲
      • 当她死了他们让她躺在土里,她上面花儿生长,蝴蝶嬉戏……她这么轻,几乎没有在土里留下压痕,她要受多么大的苦,才变得这么轻呀
    • 奥尔格对有人送他一根涂肥皂的绞索的回答
      • 等到他咽下的仇恨和厌恶已涨至他的食道难以吞忍他将从口袋里拔出一把刀懒洋洋地划过他的脖子。
    • 第四赞美诗
      • 因为一切都太过不确定,很多人宁愿讲真话对危险不屑一顾。
    • 关于他难免一死
      • 你我都知道:没有谁值得羡慕。恐怕每个人都有个十字架要背负。
    • 关于杀婴犯玛丽·法拉尔
      • 她将向你证明所有活着的人,怎样活得像一根草。你们这些在洗干净的床单上生儿子并把你们的怀孕叫作“幸福”状态的人不应谴责那被遗弃者和弱者:她罪孽重,但苦也深。
    • 马利亚
      • 但她尤其忘记了穷人中普遍存在的那种没有隐私的强烈羞耻
    • 好生活谣
      • 我听过有人称赞那些单纯的心灵,他们空着肚子证明他们为知识而活,住在老鼠横行、曾经用来储藏饲料的棚屋。我绝对支持文化,但有些界线。简朴生活对那些适合它的人来说很好。我不是会被这种生活吸引的人。从这里到哈利法克斯没有一只鸟会叼起如此难以下咽的果实。自由有什么用?在一个像这样的世界只有富人才知道什么是生活。 那些闯劲十足的人活蹦乱跳,仅仅为了乐趣而拿脖子去冒险,然后大摇大摆回家,不慌不忙写回忆录,费力把故事搬上星期日报纸——你真应该瞧瞧他们夜里被冻成什么样子,郁郁难眠,与寡欢的妻子缩在冷湿的床上,瞧他们怎样梦想取得成功,看见他们的未来延伸到视野之外——现在告诉我,谁愿意选择过这种混账日子?只有富人才知道什么是生活。 他们应有尽有。我知道我缺乏,应该加入他们,风光地与世隔绝,但是当我再仔细想一想,我便告诉自己:朋友,你玩不起这个。受苦使人尊贵,但也使人丧气。荣耀的道路只通向坟墓。你曾经贫穷又寂寞,智慧又勇敢。还是设法把裤带勒紧些吧。对幸福的追求可归结为这个:只有富人才知道什么是生活。
    • 人类行为不够格之歌
      • 人类靠脑袋生活,其脑袋看不穿人类。看看你自己的吧。它养活什么?至多是一两只虱子。为应付这荒凉的存在人总是不够聪明。因此他对所有诡计和骗术抵抗力才如此弱。 那就给你自己订个计划,使他们对你依赖有加!然后给你自己订第二个计划,然后把整件事情抛掉。为应付这荒凉的存在,人总是不够坏,尽管他那锲而不舍确实也蛮可爱。 那就追求幸福,但别追求得太快。当大家都追求幸福,幸福最后才来。为应付这荒凉的存在人总是不够缄默,他所有喧嚣的坚持都是一大堆瞎扯。 人反而可以善良,所以给他脑袋一拳。如果你可以狠狠揍他,他也许就会保持善良然后死去。为应付这荒凉的存在,人总是还不够善良。别期待协助。给他脑袋一拳。
    • 一切新事物都好过旧事物
      • 这群肤浅的乌合之众,为新玩意疯狂,他们从未把鞋底穿破,从未把一本书读完,老是忘记自己的想法,而这是世界的天然希望。即便不是,一切新事物也依然好过旧事物。
    • 下坡路
      • 当你躺在尘土下面,你就再也不用走下坡
    • 当你离开世界
      • 要做到当你离开世界不仅你是好的,而且留下一个好世界。
    • 一张过夜的床
      • 我听说在纽约在第二十六街和百老汇的拐角冬季几个月里总有一个男人每天晚上站在那里为了给无家可归者弄来几张床而向过路人呼吁: 这不会改变世界,这不会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不会缩短剥削的时代,但几个人有一张过夜的床,使他们夜里免受寒风吹袭,使要侵害他们的大雪落在路面上。读到这里别搁下你的书,老弟。 几个人有一张过夜的床,使他们夜里免受寒风吹袭,使要侵害他们的大雪落在路面上,但这不会改变世界,这不会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不会缩短剥削的时代。
    • 德国
      • 在你的屋子里,谎言喧腾。但真理必须沉默。是这样吗?
    • 临终的诗人致年轻人
      • 能做的,就是告诉你们不要服从我们腐烂的口中发出的哪怕一个命令,不要听那些如此彻底失败的人的任何建议,而是要自己决定什么对你们才是好的,什么才能够帮助你们
    • 当做坏事像下雨
      • 最初报告我们的朋友被屠杀时,有人惊呼。然后是一百个人被屠杀。但是当一千个人被屠杀并且屠杀不会停止时,沉默便扩散开来。 当做坏事像下雨,没有人会叫声“停”! 当犯罪开始堆积起来,它们就变得看不见。当痛苦变得难以忍受,呼喊声便听不见。呼喊声也如同夏天的大雨。
    • 每年九月
      • 每年九月每年九月,当新学期开始,女人们站在市郊的文具店里,为孩子们购买课本和练习簿。她们绝望地从破旧的手袋里掏出最后几块钱,抱怨知识的代价如此高。她们完全不知道那规定给他们孩子的知识有多坏。
    • 那些把肉从桌上拿走的人
      • 那些把肉从桌上拿走的人那些把肉从桌上拿走的人教导人们满足。那些获进贡的人要求人们牺牲。那些吃饱喝够的人向饥饿者描绘将来的美好时代。那些把国家带到深渊里的人说统治太难,普通人不能胜任。
    • 在墙上用粉笔写着
      • 在墙上用粉笔写着在墙上用粉笔写着:他们要战争。写这句话的人已经阵亡。
    • 行军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
      • 行军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行军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的敌人正走在他们队伍前。那个向他们发出命令的声音是他们的敌人的声音而那个说到敌人的人正是敌人本人。
    • 将军,你的坦克很强大
      • 将军,人是很有用的。他能飞他能杀。但他有一个缺陷:他能思想
    • 焚书
      • 烧我!他飞快地写道,烧我!难道我的书不是一直在报告真理吗?而你们竟然把我当成谎言家!我命令你们:烧我!
    • 政权的焦虑
      • 一个外国人从第三帝国旅行回来后被问到谁在实际统治那里时,回答说:恐惧。
    • 世界唯一的希望
      • 1压迫是不是像池塘边的苔藓那样古老?池塘边的苔藓是不可避免的。也许我所见一切都是自然的,而我有病,想除掉那不能除掉的东西?我读过埃及人,那些建造金字塔的人的歌谣。他们抱怨他们的重负,并问何时压迫会停止。那是四千年前。看来,压迫像苔藓,是不可避免的。 2当一个小孩眼看就要被一辆汽车撞倒会有人把他推到人行道上。不是他们为之建造纪念碑的善良人推他。任何人都会把那孩子推离那辆汽车。但这里有很多人被碾过,很多人经过却不愿这样做。是不是因为受苦人那么多?难道我们不应因为他们是那么多而更加帮他们吗?我们反而更少帮他们。就连那善良人也经过,之后又依然像他们未经过时那样善良。 3总之,他们愈是受苦,他们的受苦似乎就愈自然。谁会去阻止海里的鱼受潮湿?而受苦人自己也用这种漠不关心对待他们自己,缺乏用善良对待他们自己。多可怕,人类如此容易忍受现状,不仅忍受陌生人受苦,而且忍受他们自己受苦。所有那些思考世风如此败坏的人都拒绝呼吁一群人同情另一群人。但是被压迫者对被压迫者的同情是不可或缺的。那是世界唯一的希望。
    • 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
      • 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这是人们说起就沉默的一年。 老人看着年轻人死去。傻瓜看着聪明人死去。 大地不再生产,它吞噬。天空不下雨,只下铁。
    • 我,幸存者
      • 我,幸存者我当然知道:这么多朋友死去而我幸存下来纯属运气。但昨夜在梦中我听见那些朋友说到我:“适者生存。”于是我恨自己。
    • 情歌之二
      • 当你令我欢喜,有时候我便会想:如果我现在就死去那我就会终生都很幸福。 这样当你老了想起我,我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那你就有了一个依然年轻的情人。
    • 事物变化
      • 1我时而老了,时而年轻黎明时老了,夜来时年轻,是一个回忆各种失望的小孩和一个忘记自己名字的老人。 2年轻时悲伤后来悲伤我何时会快乐?最好早些。
    • 我总是想
      • 我总是想:最简单的话已足够。当我说出事情是什么样子的大家的心一定会被撕成碎片。如果你不挺身捍卫自己你就会倒下去这你肯定明白。
  •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v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QnK7dz0SZY
- {{youtube-timestamp 1260}} 资产阶级戏剧 - 颓废派 - 看喜剧是去消遣 - 激进派 - 看喜剧是看自己 - 布莱希特认为更好的戏剧 - 无产阶级戏剧 - 符合时代的人民戏剧 - {{youtube-timestamp 1463}} 戏剧观念 - 教育剧 - 史诗剧 - {{youtube-timestamp 2002}} 亚里士多德戏剧 #vs 史诗剧 - 亚剧 - 情节性 - 情节包含因果, 更容易诱导观众卷入戏剧 - 消耗观众能动性 - 出发观众情感, 让观众怜悯 - 感同身受 - 诱导方法 - 关注戏剧的结局 - 情节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具有必然性 - 史诗剧 - 叙述性 - 观众只是观察者 - 激发观众能动性 - 迫使观众做出判断 - 探讨问题 - 说理的方法 - 观察事件的进行 - 具有跳跃性 - <核心> - 打破共鸣体验 - 一旦产生共鸣体验, 就丧失了思考能力 - 打破第四堵墙 - 意识到演员在演 - 恢复思考能力 - {{youtube-timestamp 4070}} 美学观点(间离化) - 斯坦尼体系 -> 布莱希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