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ases: 佐藤谦一 created: 2021
- 面对一个新事物,为什么日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外来语,而丌是通过 和制汉语创造新词的斱法来描述它?
- 一百多年前,刚刚开放的中国和日本面对许许多多新词汇,都进行了翻译, 而进化、经济、政治这些经典词汇都来自于日本汉字,称为和制汉语,在中 日两国广泛使用,也替代了中国原有的诸如 天演 的说法。
- 但是现在我感觉日本的新词,比如电脑(コンピューター、computer),还 有年轻人爱说的词汇,比如马尾辫(pony tail)什么的,都是直接引用英语 或外国语言作为外来语,而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样大量创造和制汉 语,这是为什么呢?日语的造词能力是否有下降?
- 如果现在的日本再遇到 politics 这个词,可能会将其作为外来语,直接写作 和读作 ポリティクス 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翻译和制造和制汉语,然后 因为这个词太长,可能会慢慢简化成 ポリテ。汉字就永远少了 政治 这个词, 就好像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在日语中的情况一样。
- 我国的汉语面对外来新词,比如network,会翻译成 网络,而日本则使用 ネ ットワーク,甚至有 社会的ネットワーク 这种百年前的和制汉语和外来语 组合的情况。而一百年前,中日面对telephone,中国翻译成了 德律风(和 外来语一个意思),日本则翻译成了 电话。
- 还是说,和制汉语只局限在知识分子较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最近又 有什么新出现的和制汉语呢?
- 中文排版中有必要使用「首字下沉」吗?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chinese font
- 愚见以为,先生所指西文之『首字母』者,若严格以汉字来对应,则应为汉 字之『首部首』下沉,而非首汉字下沉。盖因西文之首字母,通常为一词之 部件,西文之中单个部件字母放大下沉后,并不会影响阅读该个单词与后续 单词的连贯性【譬:Today’s news一词,下沉者为 T而非 Today全词】。若汉 字词之首文字全字下沉,则无论在中文抑或日文之中,皆会打乱语句之连续 性,并产生了着重强调之作用,突兀而不自然,虽远观或可有视觉之美感, 但若于正式排版付梓之中使用,便抛弃了易读性。鄙人以为不可取。
- 学习英语最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English
- 诸位先生之答案皆尽详细,鄙人再补充几条实际之建议:
- (イ) 英文贵在清顺自然四字。余见中国之青年,向来词汇丰富,好用古典拉 丁文或希腊文词根之词,其实此为谬端。观乎英、米、爱等国之文人行文, 用词以清顺为准则,以达意为目的,与中文不同,向来不以古典或高端之词 汇行文。英文之用词,精准朴实即可,切莫以冗长复杂之文法或高深古奥之 词汇为荣。
- (ロ) 切勿刻意追求所谓美国式样或英国式样之口音,若有中文之口音亦不应 以此为耻,或以此嘲笑他人。习外文之目的在交流沟通,而不在炫耀出众。 吾人听过诸多唐人所谓习得之美音或英音,皆画虎不成,造作不实。口音应 为后天之养成,而不应刻意隔岸追求。如生活于英国,则自然可说得清顺自 然之英国腔调;如生活于中国,则尽量说得标准之发音便可。即使难改中文 口音,也无甚可羞愧。语言贵在诚心交流,如非为当口译家,则外文之口音 当为最末之追求,否则便是本末倒置。
- (ハ) 如若志在学习英文之生活交流语言,则可以英美之电影作品为学习工具, 但不可贪多求全,而应反复熟练一部电影(或电视),达到台词熟稔,语法 习透,单词皆尽理解事毕,方可学习下一部作品。否则若求全而不精,则不 如不浪费此时间。
- (ニ) 如若志在学习英文之书面语体,则吾辈推荐美国诸届总统之公众讲演稿。 总统之讲演,向来为字句推敲,众人合力之文章,且清顺自然,言情真诚, 可谓英文之学习典范。此与上条同,定要逐个学习,求精求实而不求全。
- (ホ) 对待英语国家之朋友切莫以学习英文为目的。否则既学不到英文,也交 不到友谊。
- (ヘ) 尽量于上下行文及情境中学习单词,而少量以字典之方式背单词。语言 学习之词汇,更应重视『如何使用』而非仅仅『意义为何』。有时一词有多 种涵义,有时则一处情境可使用多种词汇,则究竟何项为佳,全凭平日积累 之通感。通过文句学习词汇,其功用远高于列表式之背诵。其积累或许稍显 缓慢,长久来看却可习得地道之英文。
- (ト) 持之以恒。否则皆为空谈。
- 以上之建议为通论,若志于文学翻译、政治律法等学问,则可另为探讨。
- 父母总向我推荐心灵鸡汤,怎么委婉地告诉他们我不需要又不伤害他们的 感情? family
- 以前,我妈妈让我做一些老派又过时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觉得,顺着她便 好了。可是光阴的流逝,让我觉得,妈妈好可怜。如果连我,都不带她去看 看新鲜的世界,告诉她世界的进展,告诉她文明的进步,她就真的是一个住 在世界的黑洞中的人了。让妈妈的对世界的理解停留在黑洞中,即便她生活 富足,你不觉得妈妈真的很可怜吗?
- 想一想小的时候,妈妈一直告诉我们世界的一切,从来没有为了让幼小的我 们感受到一些浅薄的满足而糊弄我们,不会为了怕影响亲子关系而刻意迎合 我们。因为,妈妈不希望我们生活在黑洞中,只知吃喝,而不知智慧。
- 到今日,妈妈老了,她跟不上世界的节奏了,她有些过时了,于是我们便要 用这么残忍的方式,抛弃她于过去的时光中吗?难道我们的那些『不想影响 亲子关系』、『反正妈妈衣食暖饱便行了』的借口,真的是对妈妈的爱吗?
- 她思维变的慢了,记忆力也不那么好了,这时候,我们恰恰应该像小时候那 般,去告诉妈妈这个世界的进展,我们文明的进展。因为,我们不应该用糊 弄的态度去对待妈妈,不应该把她留在黑洞中。
- 也许,这样的交流开始会很慢。但是与妈妈将你从小教导成人的耐心与爱心 相比,我们所能付出的,真的已属微末。
-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Philosophy
- 以鄙人的理解,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所在, 所以我们要活下去。
- 论语中说:不知生,焉知死。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们连活着的意义都不明白, 又如何去想死之意义所在呢?
- 哲学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是探讨“我们为什么活着“,而更是去探讨,“我 们为什么存在?“,甚至进一步的去追问,“我们确实存在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和世界观,所以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同,但是,终究都是有意义的。 即便是对于悲观主义的人而言,“人生是虚无缥缈的”这样的价值观本身便成 为了他活着的意义所在。
-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看:我为什么不选择死亡?当你想到那些你之所 以不选择死亡的原因,其实便也是你“为什么活着”的缘由。
- 这是鄙人的一点浅见。
- 如何理解“存在”这个词?是当下?是此刻?还是根本就 无从谈及的流逝? Philosophy
- 感谢先生之提问。以在下粗浅之思考,『存在』仅是一个词语,而存在本身, 也许并不存在。当我们提到『存在』时,我们更多的考虑是我们的感受与体 验,和空间与时间上的占据——这些观念,构成了存在这个词。这个词可以 表达剎那,可以表达过往,也可以表示任何观念——木杯子是一个存在,加 百利是一个存在,神明是存在,泛神论与无神论亦是存在。存在是我们人类 的一个观念,脱离了我们的思考,我们无法对存在本身去定义。 当我们说我们存在时,我们所表达的其实是我们在思考。当我们说某物是存 在时,我们在表达的是我们可以思考它。
- 当今社会是否有抵制日货的必要? china
- 对于一个成熟的世界公民而言,抵制日货,或者抵制其他某样组织,某样产 品,其实是有必要的,这是一个人良心的选择。
- 鄙人长期的,从少年时期起,至今不买南韩产的一切电子设备、机械、汽车。 此为抵制韩货吗?从事实上而言,我用的计算机,车内的零件,用的手机, 吃的 kimchi,哪一样里面没有韩国产、韩国货。然而在尽量可能的情况下, 我宁愿不用,也不会买明显主体是南韩产造的器物,或者品牌属于南韩的制 造。这是我良心的选择。
- 我没有想过我在抵制韩货,因为我很少去表达 —— 其实也从未有想过去表 达 —— 让他人也不去购买韩货的要求,我只是默默的,在生活的范围内, 不去支持它。如果说这是一种抵制,我这十多年来的习惯可以称之为「抵制 韩货」的话,那我想,我会一直抵制下去。这不妨碍我做一个有道德的国民。
- 君子之所为、所不为,皆为自我内心的选择。若抵制日货,如果你长期的坚 持这一信念,你一定是个真正的君子。一个人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踰矩, 有道德,有信念,有坚持,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
- 如果你的良心让你无法接受使用日货,那么你默默的抵制,没有什么可笑之 处。如果他人的抵制日货的行为是在演戏作秀,并不代表你的选择和坚持是 错误的。
- 我是一个身体力行支持日本产品的人,而先生是一个抵制日本产品的人,即 便如此,我们也能够情同手足,因为我们皆是世界之公民。正因为信仰不同, 坚持不同,良心不同,我们彼此间基于同为人类手足的情谊,才如此可贵, 才称之为世界之公民。
- 更何况,先有世界,才有世界公民。保持世界的各种价值观和可能性,也是 吾辈之责任。支持某物的信念,与反对某物的信念,都同等的重要而珍贵。
- 哲学是什么? Philosophy
- 设想你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児,并且下一秒就会因为新生児的疾病死去。在这 一秒中,你会有各种念头,无论混沌的,清晰的,终究会有各种念头 ── ─ 『这么亮,是哪里?』,『身上的感觉很奇怪,是什么?』,『为什么我会 有感觉?』,『我又是什么?』,『我会不会消失?』,『为什么我刚刚从一个黑 暗的地方出来?』…
- 然后这个婴儿便死了。而这一秒,就是哲学。
- 所谓哲学家也好,人类整个的哲学思考也好,无非是变长了一些,找到了一 些答案,或者又有了些新的思索。但若用亘古而永恒的时空相比,终究也就 只是一秒。毫无意义,但又是全部的意义。
- 既然人生处处有风景,为何非得不断前行? Philosophy
- 你没有在前行,也没有什么非看不可的风景。你刚好看到了,又刚好往那里 走,你便谓之「前行」了。
- 此生一世界,由东至西也好,由西往东也好;由山至水也好,由水入山也好, 无论怎么走,难道有个首尾之分?既无首尾先后之分,又何来「前行」?即 便企定一处百千年,万物世间也瞬息而骤变,怎会是「相同的风景」?
- 人生境界,无高低之分,无前后之别。佛性本源,始终都在那里,无有前后 上下。玄妙寂然,无动无静
- 淘宝上有爱马仕的东西卖,价格比专卖店便宜很多,真的假的?
- Hermès 的东西,如果你不在它的本店购买,那么通常只会比它贵,不会更 便宜。不像一些意大利的时尚品牌,H 记的定价是很实在的,用了什么料, 花了多少工,就定多少价,所以不存在工场价或者代理价之类的名目,也没 有各项明折暗扣。六千欧的包,你花五千欧买到,都一定是假的,何论几千 人民币。
- 看过 H 记的工场,非常有工匠心,没有一个产品是糊弄人的中档货,也没有 一个环节是外行人在上手。画丝巾模板的艺术家,烧玻璃的师傅,糅牛皮的 工匠,打铁扣的铁匠,每个人都专业而充满热情的工作,有闲情,有逸致, 所以他们能够打造出真正的好东西。H 记尊重传承和职人,在世界范围内寻 找最好的材料,牛皮,鳄鱼皮,羊皮,不一而足。
- 对于这些工匠和艺术家们的作品,用标价的方式去贩卖,已经有些不体面。 所以如果一定要标价,也必须是一个公道的价格,而不可能打上水份。
- 品牌之溢价,并非是水份,而是对于职人的尊重和应有的报酬,是对匠所公 平的支持,因为维持职人体面且富足的生活,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 当你 使用一个由四名职人用一个月的时间缝制出的马鞍时,当你用八名工匠和两 个艺术家用两个月的时间印染出的丝巾时,这些工匠和职人,也同样需要一 个体面的生活。
- 因为 Hermès 卖的,从来都不是『奢侈品』,而是你生活中质量上乘的『必需 品』。扑克牌、小托盘、日志本、玩具布偶、餐具和刀叉、马具和马裤,这 每一样东西,都是我们在 Hermès 所购买的生活用品,而不是时尚用品,或 社交用品,更不是什么奢侈品。诸位想必都知道,Hermès 的衣物,无论男 装女装,都不是以时尚而著称。甚至可以说,在意大利的时尚品牌面前, Hermès 的设计是有些平庸的 —— 这就是生活的日用品应当呈现的质朴模样。
- 所以,同时,关于这个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你是为着什么,要买 Hermès ? 如果你给的出公道的价格,那么 Hermès,或者相应的其他匠所的产品,自 然是你生活的必需品,而非奢侈资源。
- 如果,你给不出那样的出价,或者不愿意去消费这样的日用品,那么更好的 做法是,在你所能承担的范围内,去找寻属于你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去找 一个与 Hermès 很像,但并非 Hermès 的产品。
- 你要知道的是,也许它可以很像,但其实它们是两样东西 —— 它不是假的 Hermès, 它是另一样东西(@葛巾 先生经已说的很详备了,诸位可以详细 睇先生的答案)。如果你总是找寻这样的包,这样的价位买这样的产品,那 么,其实你从来没有使用过 Hermès。 将日用品当作奢侈品,已经是不太体面的事,更何况使用一个并非货真价实 的产品。
- 你的收入,应当用在更好的地方才是
佐藤謙一 - 知乎
- 由学习日语的中国人书写的日语是否会更倾向于使用汉字? Japan chinese
- 中国人在写日文时候的汉字使用能力,真的很高,经常让人感觉是不是东大的教授在写论文,或者是两班贵族把谚文全部替换成了假名就拿来给我看了。我是这么认为的。
- 有很多很多日文,我根本不觉得有、也完全没有可能有汉字的词,在我看到正在学习日文的中国朋友轻松写出汉字来之后,真的很震撼。「这个竟然还能写成汉字」,觉得很厉害。
- 有一次在京都,带领一位中国的朋友去定做黑留袖的和服(虽然不明白为什么,平时又穿不到,又是没有结婚的,不是应该做一身平时穿的了的和服吗。不过终究是别人的事情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呉服店的老板娘很相熟,所以聊天也很开心。因为朋友的日文刚刚入门,所以很多时候我也要当作翻译。在谈到和服上的某个纹样的时候,朋友问日文叫做什么,老板娘立即就说出来了。可是,这位朋友竟然紧接着又问「那么,汉字怎么写?」,老板娘痛苦地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来。
- 后来,老板娘向我诉苦(佩服)到,「真不愧是中国人啊,连这么小的事物都要问汉字的写法」。
- 学了快二十年的汉文和中文白话(普通话/广东话)了,我正常地书写全部是汉字的中文也没有问题,但是从来也不会想到要将日文中的汉字词和熟字訓全部都还原成汉字的写法,而且很多实际上也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写。一般对古典文化或者中华文化没有什么兴趣的日本国民,使用汉字就更少了。
- 一般书写日文的原则就是,能不写汉字就不写汉字。这样会比较有亲切感。(当然一般一定会写成汉字的也请一定不要写成假名,不然会让人觉得是小学生之类的没有受过教育的阶层,或者是战前的老奶奶)
- 这些年似乎也有将许多词用和语来表达,让人感觉温柔清风般的和风的感觉的倾向。这一点与三韩的去汉字化倒是很接近的了。看到一些(当然非常少的)韩国年轻人,连名字都用了韩文(고유어)而不是汉字。这在三韩的李朝时代,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非常喜欢很多很多汉字的日文,偶尔写一下,好像是很有学问的感觉,就像另一位答题者 @蛋喜 先生所写的日文那样。怎么说呢,萌中带帅。
- 如何评价「偽中国語」? chinese
- 就是傳說中的全部都是漢字的日語,更準確地說,並不是傳統上的那種因為真的在書寫漢文而導致了「全部都是漢字」,只是單純地去掉了類似於送仮名
- 或者用作助詞的仮名,等等的所有的仮名。
- 對於真正寫漢文的學問而言,這種玩法大概也屬於和臭/和習的一種吧(另一個話題)。不過很有趣就是了。
- 類似於用中文在一張自己非常滿意的自拍照下面寫「今天の我是不是美美の」这樣的日語風的感觉吧。
- 不過偽中国語更有一種「酷酷的」或者「有學問的」有趣感覺,不是「萌」的感覺。
- 所以說如果有日本男生寫出一手漢文風的情信真的是非常戰國武將風,非常帥氣的⋯⋯雖然收到情信的女生大概會很困扰就是了⋯⋯(所以⋯還是寫給另一位男生吧⋯)
- 因之多數的日本國民之漢文水準比較低,便只能用「偽中国語」這種方法來達到類似的效果了。偽中国語的话,無論寫的人還是看的人,因為实际上都是使用現代日本語,所以都能夠看得懂,但是因為削去了仮名,視覺上产生了「全部都是漢字啊!」的冲击力,很有趣。
- 有些比較懂中國文化和語文的,也會寫出更加符合漢語語法的「偽中国語」,那便更加高級了。真正的全部都是漢字了,也許中國人能看懂了。
- 大概就是這樣的一種玩法吧。
- 拥有超过 1000 本个人藏书,是种怎样的体验? book
- 因为几处家里的书实在是太多,哪一处都有装满完完整整的房间的书。因为这样,前几年的一段时间内,我已经完全投入了 Kindle 和 iBooks 的购买习惯中,并且也因此开心了一段时间(或者不如说是得意吧),在「果然!还是电子书方便啊」这样的现代人的复杂心情下,除了一些杂志外,我已经完全不买纸质书了。
- 所以在现代社会,至少以我有限度的体验来看待,拥有大量藏书的心情首先就是很开心终于可以不用买纸质书了。尤其是想想看如今大阪和伦敦的地价,放满整个房间的书如果全部卖掉腾出来的地方,岂不是可以在泰国买一个游泳池了。作为某星座的我当然不会如此这样继续奢侈地购买占地方的纸质书了。
- 但是从去年十月开始,某一天我去中国玩,在南师大附近的古南都饭店喝茶,结果喝完茶散步了对面的先锋书店,抱着随性的午后般的散步心态却在书店逛到了天黑,买了快两千人民币的书,几十公斤,硬是全部带回了欧洲 —— 这下家里连放 whisky 的地方都全部用来放这批书了。(十五年二十五年的余市宮城峡竹鹤全部被塞进了洗衣柜里)
- 于是我又开始了读纸质书。很熟悉的感觉,原来果然还是纸质书最好。之前一直很有志气的想说我要做一个现代人,所有的纸质书都是过去的事物了,结果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重新开始了阅读纸质书、将藏书继续扩大化的生活,回到欧洲后也开始任性地买书了。(我的在泰国的游泳池!)
- 所以拥有大量藏书的第二个感觉便是,怎么说呢,请想象一只突然进了寿司店的猫的心情吧,便是那样的心情 —— 进了书店之后便无法收手,收手之后又会期待下一个书店。
- 家里的书虽然多,但是一本书不读完,通常便不会开始读下一本,所以绝大部分的书我都读过一遍,除非是真的很难读下去的书,(《1933 年的吐火罗语B即龟兹语考》)。
- 虽然读书多了,但是也很少觉得自己长了什么知识,增进了什么智慧。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很了不起的体验,大概是有了更平常的「平常心」了吧。毕竟读书也是消费,而不是产出。能够产出的人才是了不起的,能够写出书、写出音乐、设计出用心的雨伞的人才是了不起的,而消费了多少多少书,实在说不上是什么很值得夸耀的事情。我是这么认为的。
- 外国人对中国的哪些刻板印象会令国人很惊讶? china
- 第一次看到「秀水街」的時候,覺得這麼漂亮秀氣的名字,非常江南水鄉風,所以便以為是上海的。所以每次有人問我說「佐藤,第一次去上海玩到哪裡買那種便宜的好東西」的時候,我都會說「秀水街啊」。
- 我現在才惊悟到我給人家帶去了多大的麻煩⋯⋯仅仅想像一下一群外國人對著上海的出租車司機/路人/保安瘋狂的地詢問怎麼去一條北京城裡的路的那種詭異場景,此刻的我都會羞愧難當。
- 無論如何,第一個我知道的刻板印象是,大家都覺得去中國一定要買到高級仿製的名牌商品。
- 第二個大概是我自己小時候的,或者說日本人韓國人才會有的刻板印象吧,就是,中國人真的看一本全部都是漢字的書嗎?整本書全部都是漢字⋯真的可以看得懂嗎沒有問題的嗎⋯⋯
- 雖然說「中國人嘛,使用漢字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是我每次把中文雜誌或者中文書給日本朋友看的時候,大家還是會非常難以置信。全部是漢字的書,感覺能看懂的人非常了不起。東大教授級別的吧。
- 所以,我有時候在飛機上看中文小說,就會感覺自己非常有文化,全部是漢字的書,被日本朋友看見了也會稱讚半天,有一種「哇!我的遠房親戚竟然是大富豪」般的非常不切實際的榮譽感。
- 学日语后你染上了什么毛病? Japan
- 大家回答的都好奇怪……
- 雖然沒有「學過」日語,現在也不是每天都需要說日語,不過作爲二十年的日語者,我好像從來也沒有覺得口語習慣中非要有「啊咧」「寒っ!」「ええと」這種東西。
- 如果你家小孩學日語之後嘴上停不下這些,最好的方式真的還是打一頓比較好…
- 當然,我最討厭的還是一些在說他自己國家的語言時卻習慣性說「そうか」的外国人,也就是中文所说的 sōga。(顺便想问一下为什么不是sōka?明明不是 ga 啊…)。
- 遇見那样的人士,是真的會上我的黑名单的,从此之後不要想進我家門,不要想吃我做的任何東西。就是這样的心情。
- 吃飯前也真的不必非要用日文对不會日文的大家说「いただきます」的吧?用中文說「我好好吃飯啦」之類,不是一樣的嗎。
- 所以,我覺得這些個根本就不是語言導致的問題,這個是幼稚的問題。不禮貌地說一句,這個純粹是希望別人知道自己在說外文吧。
- 總之,如果跟我學習日文的朋友嘴上動不動就「啊咧咧」,我肯定要把他頭打到啊咧咧。
- 威士忌与水的几种搭配饮法在味道呈现上有何不同?
- 按照威士忌源頭的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的語言,「在威士忌中只加自來水是惟一 decent 的喝法」。我有時想用礦泉水,哪怕高地自產的水,都會被鄙夷。
- 除非純粹喜愛濃烈到煙燻糖漿般的口感,否則威士忌還是加水後更能體現出香氣。我曾經的認爲是,「喝純威士忌才夠男人」,現在想想,真是錯到家了。在日本養成的一個壞習慣是凡威士忌都要加冰,非要看到塊狀或者大球型的冰在威士忌中才覺得「嗯,在喝威士忌」。其實味道已經沒那麼好了。
- 有些威士忌加冰當然是好的。許多日本產的威士忌,譬如「竹鶴」這樣的威士忌,通常有水果味,很香甜,冰會比水更搭這樣的口味。與冰混合的狀態下威士忌的味道是含蓄,香甜不那麼快速或者濃烈。
- 大概是日本發明的吧,在威士忌中加氣泡水。蘇格蘭愛爾蘭人大概不會贊同這樣的飲法,但其實是相當好喝的。對於像我這樣的酒鬼而言,下午的時候來兩杯氣泡水做的 Talisker 之類單一麥芽的威士忌,又清爽又跳躍,碳味和木頭味完全不輸只加自來水的,但是說不上來好像哪裏的的確確被削弱了一些煙燻的感覺,正好適合不正經的下午的喝酒。
- 我其實是一個僞君子,天在亮的時候總是不好意思飲用酒精,氣泡水做的威士忌因爲「飲料感」比較強,偶爾在天黑前這麼喝一下,心中的道德便防守住了。(當然,自欺欺人的)
- 那麼,自來水和礦泉水做的威士忌。說起來我真的試過相當不少的礦泉水來做威士忌,總的說來義大利的不如愛爾蘭的,愛爾蘭的不如法國的,法國的不如高地的。無論是 Johnnie Walker 或者高檔的愛爾蘭 Midleton 混合威士忌,還是各樣蘇格蘭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好像都確實是只加水的時候更好喝。我的感受是,在只有冷水且不加冰凍的情況下,威士忌的味道彷彿被「放大」了。在不加水的情況下,威士忌聞起來很香,但喝到口中時的辛辣感受和煙燻、木頭的味道會非常濃縮;加水後聞起來沒有那麼香了,可是喝起來卻是「不加水的威士忌聞起來的味道」,很完全,每種單一的味道會一個一個跑出來,你可以更清晰地分辨出這杯威士忌裏面有哪些口味。既是混合的整體,又有辨識度。
- 總之,無論是便宜的威士忌,貴的威士忌,混合的威士忌,單一麥芽的威士忌,日本的香甜口味的威士忌,真的都是太好喝。威士忌很少有不好喝的。雖然高地人瞧不起日本式的喝法和加冰的喝法,但各自有各自的妙處。
- 威士忌這種可以隨意加水的酒也真是適合招待朋友。「你不喝酒的嗎,那給你多加一點高地礦泉水吧,很好喝的」,「沒精神嗎,多加點氣泡水,很清爽的」。就是這樣,我身邊不喝酒的朋友們終於都愛上威士忌了。
- 茶道里的「一期一会」是什么意思? Japan
- 「一期一會」,真是被誤解很深。
- 「無常」,是一期一會的礎石,但不是一期一會在表達的意思。人人世間過,每一念都是一期一會,但是知道這又有什麼意義呢?你珍惜也好,不珍惜也好,當下珍惜也好,轉瞬的緣分卻經歷很久後才珍惜也好,都是無關緊要的。你若是處處珍惜留戀,不恰恰是「我執」太強了嗎?連我執都無法摒除,又如何在佛學上有所修爲呢?
- 「一期一會」,是一個種子,當你看到這句話,你反倒要立即將它忘卻。人生的每一個當下,你都不應該一直保持着「我要珍惜」的心情,否則你心中一旦閃現了這個「一期一會」的概念,你不是恰恰被雜念所干擾,沒有專注於當下了嗎?
- 你戀愛時,就好好愛那個人,不要想着「我要珍惜緣分」,「我要珍惜每個回憶」。你只應當拼命地愛,不做別的念頭,不去想什麼「一期一會」,這才是愛的完全的意義。
- 或者你飲春茶,幾位好友,有風有閒,你完全不要生起「珍惜眼前緣分」的心,而是自然而然,燒水喝茶。你人生日後想起來,大約地記得喝了一次好茶,或者已經完全不記得了,又有什麼分別呢?「一期一會」,正是你在飲茶的當下瞬息體會到了那份茶的全部氛圍,沒有旁的念頭,如同水在水中。
- 你看到了「一期一會」,於是你要忘記它。不是因爲你真的忘記了它,而是因爲你本身就成爲了「一期一會」。茶在水中,才有水茶之分別;茶湯入碗,哪有兩者?
- 如何评价村上春树? book Japan
- 村上先生的工作我是读過的。去年村上的《全部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的几篇在 The New Yorker 上登了好几期,还做了个一个小型的专访,看到的時候很親切,才發現自己读村上的作品真是有十年了。
- 我原本对村上这位作家是相當不屑的,但是后来一位摯友很喜歡村上,在他的逼迫下便看了一兩本。因爲他的母語是英文,所以我看的頭几本村上全都是他(硬塞给我的)的英译本,以至於到後來我再买来看村上原本用日語写成的書,完全不慣習,觉得「也太不村上了」。到很久之后才能坦然地用日文面对村上。
- 如果一个人希望了解村上春樹作为个人,反倒是不应该看他的小说的。他的随笔和游记倒是比较符合村上先生本人的習性。我有幸和村上先生喝过酒,是个挺闷乐的人,和那些随笔里的作者很像,和小说里的「我」则完全不像,根本联想不到一个人。話很多,但不太用长句。在外国看到他时他身上真是自备了一套很强烈的「是日本人」的气氛,可是在国内看到时他又完全不是典型的日本人,至少他说话我是喜欢听的,比起一般的有啰啰嗦嗦的口语习惯的人要好太多。令人感叹
- 日本社会要是多一些这样子简明轻快的日语使用者该是多美好的事情。
- 村上先生是一个彻底的魔幻写实主義的作家,只看村上先生的故事而忽略了魔幻的层面的话,在某些情节上可能会不太好顺畅地理解。村上先生多次说过自己不是那种「很有天赋」的作家,就一般的观点来看,他的作品中也确实没有「很有天赋」的感觉。这恰恰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这是他的作品之所以如此真诚的所在。
- 魔幻写实主义的作者,如果愿意的话,是很容易「很不真诚」的。反正读者也未必能理解,天赋不够的作家在胡诌的时候故弄玄虚一下,便被捧为大师的也不在少数。但村上先生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作家,只写真诚的作品,这是最令我感动的部分。因为天赋不够,又不愿意写出仓促流俗的作品,所以才要全神贯注地去写作,为了能够全神贯注而开始练习长跑,为了能够好好写作和长跑,便要有一个更为规律的作息。这就是村上的思路。
- 评价村上先生当然是说不上,但如果一定要说出一条他的作品中不断在大声呼喊的,是**「习以为常的事物正以你无法察觉的方式产生着联系」**,而对于这一点的仔细审查,是小说家的任务。
- 从佛家的角度怎么看待「优越感」?
- 「優越感」,大體還是因爲自己的格局境界比旁人高,這是現實,所以優越感是很尋常的感受。
- 但是,你要知道的是,但凡講究境界,就有了局限。無論怎樣的境界,即便是中國人最崇尚的「看山水」的境界,也終究有着限界。因爲,你的境界,恰恰便是你的極限。你若講求「人生的境界」,講求「優越」,其實反倒是將自己框困在了一個有限的空間。
- 人生若講究境界高低,便有了局限。佛法無有境界高低之分,所以佛法無邊。
- 为什么佐藤謙一会经常删除之前的回答?
- (因爲這個提問對於知乎沒有建設性,我已經提請關閉)
- 逐一回答。
- 【冬月】 我十四五歲先前,隨先生學曆法、天文、周易知識。天文曆法,畢竟也是屬於陰陽道的內門知識;我悉數寫出,雖然已經是現代社會,但終究對不起先人的規矩,所以所慮頗多,就刪除了。
- 【電影音樂收費】 這個問題下,我原本的回答只是爲着拋磚引玉,卻被贊同過多而居前位,而許多好答案卻沒有許多人贊同,所以刪除此答案。玉已引來,便不需要磚了。
- 【共濟會】 透露了家族信息,考慮再三,削除了。
- 【中國建築】 我現在主要的愛好和學習,是日本和中國的傳統
- 大木作
- 。雖然都是小技,但也大體隨着宮中作法學習着古來經驗。吾輩向真誠作答,但此題的許多評論,流於「民科」般的攻訐,我又無法每時間逐一回應,是故削除。
- 【髒詞】 這個回答我覺得是得體的,但是我關閉了評論,因爲覺得無有什麼可探討的。可是不斷有人發私信於我討論此題,不堪其擾,所以只得削除。
- 【佛學相關】 知乎上許多先生,都對佛學和禪宗很感興趣,但是尚在初步的時刻。而我的一些回答,並不是爲了初信者的受衆,所以如若被誤讀,反而對他人的佛學精進有相反的效果。作爲佛的子弟,不願誤了他人修行。
- 【宋朝歷史】 此處我討論的是「歷史是什麼」和「發生了什麼」,而不是「該怎麼看待」宋元歷史。知乎暫時還不是一個嚴肅討論歷史的平臺,所以先刪除了。如果日後有較多的歷史研究的先生在知乎,我當然願意繼續討論。
- 【語言學】 這題的回答,我彷彿在誇讚自己,很不得體,是故刪除。
- 汉语里「公司」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chinese
- 這個問題很好,因爲現代漢語中,有許多數的名詞來自日本翻譯,但「公司」這個詞則是中國學者的翻譯,與日文無關。
- 這個詞的書面,出自官修《海國圖志》的卷二,籌海篇四。以下早稲田大學收藏(這個版本已加漢文返點,所以應當是日本的印刷),是最早出現「公司」這一名詞的資料。這本書解釋了什麼是
- 英吉利的「公司」,以及紹介了當時英吉利「公司」的概況。朱紅部分是我加註的具體解釋「公司」的段落,以助諸君閱覽:
- 【釋義英吉利「公司」的段落】:「…西洋互市廣東者十餘國,皆散商無公司,惟英吉利有之。公司者,數十商輳資營運,出則通力合作,歸則計本均分,其局大而聯…」
- 根據有些學者的說法,雖然這一詞是由於海國圖志而傳播,但至早可能出現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佐治刍言》。如果是這本書,則是出自 John Fryer(傅蘭雅)先生的譯筆。Fryer 先生是英吉利人,而精通漢文,想來「公司」二字確乎有可能譯自先生之筆。不過我手上目前沒有這本書,等日後收藏到了這本書,再做定論。
- 日本的貴族子弟,在當時廣泛閱讀《海國圖志》此書,所以這本書對於日本社會和其他東亞諸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而深刻的。
- 在你所做过的事情中,最有创造性的是什么?
- 我學中文的時候,知道一個詞,叫做「牛油」,對應的是 butter。
- 『butter 就是牛油,牛油就是 butter』,如此這般記了下來。
- 後來我很喜歡吃中國麻辣味的食物,也喜歡了重慶火鍋。於是有一次,我就準備自己做一次。
- 看到食譜上說,需要「牛油」,於是我就想當然的買了兩塊「牛油」,也就是 butter。
- 結果做出了濃郁奶油味的
- 麻辣重慶火鍋
- 好難吃
- 如何应对怀疑你消费能力且不愿意搭理你的服务员?
- 聽祖母說過中國的舊時代,她曾在上海和南京居住。那時候,無論多麼高檔的商號,無論什麼樣的客人進來,店員都只是問聲好,然後不遠不近的站着。你有所需,便來服務;你什麼也不買地離開,也依然有禮有節。彼此間留着距離,留着尊嚴,不卑不亢。
- 我今年在中國六七日,也碰到了些勢利店員的境況。當時在幾家英國商號想要買些東西,店員都是中國人,看我穿的土,穿着清朝的衣服,又是小孩臉,沒有店員理我。我想看衣帽,找尺寸,也都在衣架上自己找。後來找到的一件衣服,來中國前看到過,只是當時沒有我的尺寸。剛好中國的這家店有更大的尺寸,於是我便對一個店員說,「請把這件衣服包起來」。一瞬間,戲劇性的,有三四個店員上來向我熱情的問好,問我還需要些什麼,給我端茶水,其中有一個店員從頭至尾的貼身服務,沒有離開過半步(讓人很不好意思,以至於有些原本可以回歐洲再買的東西,也一併買了)。
- 經歷過幾番之後我才發現,原來中國的每一家商號,都是如此。我穿的很土,自然沒有人理我;我穿着質量上乘的衣物,也不一定有人理我。但是當我一買東西,或者曾經在這家商號買過東西,便沒有任何店員會怠慢 ─── 想來也是極簡單的策略:店員們所看的,不僅僅是一位顧客是否有購買力,還要看這位顧客是否有「購買我家東西」的傾向。對於閒逛的、來對比參考的、或者沒有基礎購買能力的人,店員們便不願意花精力去應付了。
- 然而,怎樣的社會,造就了怎樣的民風 ─── 或者反過來說,怎樣的民風,造就了怎樣的社會。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風氣,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有力回擊」一家商號的普通店員,不會帶給你任何的榮譽感,也不會爲你購買的東西增值,這只會爲已然浮躁的社會徒增了一些煩躁的情緒而已。
- 如果你生活在中國,如果你是教書的先生,或者是醫者,或者是公務員 ─── 無論什麼職業,你是否能對你所服務的對象也保持着彼此不卑不亢的尊嚴?能否儘量無差別的、無論貴富的,對待你的學生,病者,和公民?**社會的問題,終究要以善意去解決。**今日你「有力回擊」一個店員,明日「有力回擊」教書的先生,再「有力回擊」勢利的醫者和公務員,國民和國民之間互相的不順心,這是你所喜歡的社會嗎?
- 中華這個國家,我對它愛的很深。諸位先生們如若也愛中華,覺得這個社會是需要一個良善的民風的,請你不要回擊別人的勢利,也請你,保持自己的正直。
- 這是我輩的一些看法。
- 如何理解「存在纯属偶然,人生全无意义」? Philosophy
- 人生之存在,並無預設之意義,而此恰恰是生而為人之最積極意義。試想你出門散步,遠方旅行,唯獨走在陌生街巷之中,山川風景之中,才可體會到旅行的驚喜與美妙。若是因公出差,或出門上班,行預定之路線,看預料之風景,為特定之目的,耗費預定之時光,則有何樂趣與美妙可言?
- 実存主義之最大貢獻,即在於此:人生無有意義,並且,存在先於本質。
- 人生並無預設之目的,亦無預設之價值觀、道德、魂靈、信仰。正因存在毫無意義,因此人具有絕對的選擇自由。人之存在本身,先於所有後天之意義,意義是人之選擇,而非存在之本質。人必須於生命中做出無數的選擇,並且為之負責,包括選擇死亡的自由。
- 人生無預設之目的,而你卻有選擇的絕對自由,這自由,便是生命美妙與精彩的基礎。如同精力充沛之旅行者,雖行走於陌生之旅途,無特定之目的地,卻沿途思考,沿途欣賞,沿途尋找,並且自我承擔選擇之後果。人生因無意義而積極。
- 存在無__預設之意義__,卻並非無__選擇之意義__。你為什麼活著?活著的因由是什麼? —— 你只需看看你__為什麼不選擇死亡的因由__即可。
- 死亡僅僅是你無數選擇自由中的一項而已。
- 一些中国大陆青年人在公共场合的提问显得质量不高,原因有哪些?
- 吾輩與大陸青年之座談交流中,普遍感受到如下之問題:
- 其一、雖曰『提問』,但大陸青年往往混淆『提問』與『發言』之區別,慣於將提問視作發表自我感受之契機。其所言雖有理有據,卻往往並非提問,也並非希望對方回答,而僅僅是發表『我認為』和『我覺得』,或者『我所知道的是』。
- 其二、所問之問題,通常為『如何看待』類問題,而非真正之疑惑,亦非基於自我修養而提煉出之提問,因此便少建設性。例如於哲學座談上問諸位學者『如何看待康德之思想』,或『如何解讀薩特之學說』。此類問題非真正之問題,缺少提問者自身之思考與疑惑,若傾向於此類提問,便略顯缺乏尊重。
- 其三、在多數之場合,大陸之唐人青年愛問宏觀之問題,愛問泛論之問題,而絕少問細節之問題。例如愛問『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文化』(亦落入『如何看待』類中),或『日本教育有什麼值得中國學習借鑒的地方』。此類問題,提問者雖有心交流,卻__流於泛泛之談,或老生之談__,答者亦難給出精彩之答案。若能於此類場合提出具體而微之問題,如問農業專家之機器耕作細節,問歷史教授明代漕運之具體方式,則於問答雙方皆會有所裨益。
- 其四、愛問常識類問題。所謂常識者,便是通過今日之一般資訊渠道(如Google)便可得到之答案。此類問題顯得缺乏誠意,便自然難成為好問題。
- 鄙人誠願指出可能問題之所在,而非意在批評唐人之青年。既為鄙人個人感受,則必定會偏頗有失,願請諸公指正。
mingfunwong/cogito: 收集知乎用户@佐藤謙一 先生回答86个
-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有哪些?
- 若以基督神學或其他亞伯拉罕諸教派的觀點來看,我們人類的存在本身即是神存在的證明。當然這僅僅是以被創造物的身份而言,因為我們也無法肯定,上帝本人是否可以證明它自身的存在——或者說,上帝之所以創世,是否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
- 這個問題在邏輯上是無解的,因為從神創論的角度而言,邏輯這種東西本身也是神所創造的,而作為造物主,當然不需要也不能夠被他自己所創造的“邏輯”體系所演繹證明,因為造物主顯然是在這個論證體系之外的。
- 然而回歸本源的來看,“存在”又是什麼?在這一點上,基督教或者亞伯拉罕諸教派是無法給出答案的,亦即以基督教來看,我們可以根據經文來定義“上帝”,卻無法定義“存在”。
- 而以佛學來看,“存在”本身即是“無”。神明作為六道之一的存在,其本身並不是永恆的,因此神明的存在與人的存在、牲畜的存在等,在本質上是完全一樣的。你以怎樣的世界觀和理念去證明自己的存在,便可以同樣適用於驗證上帝的存在。
- 书面写作时应否坚持区分「的、地、得」?
- 諸位先生皆認為應區分此三字之用法,以堅持漢文之傳統。然以鄙人之愚見,若需秉持漢文漢字延續今日之傳統, 則切不可區分此三字,否則離純淨漢文之退化不遠矣。
- 『的、底、得、地』四字,並非漢文之固有文法,而為近代五四時期中國學者所獨創,其緣由,在於當時一味以西洋之傳統為文明,而視乎中華之傳統為鄙陋。當時之學者,對於近代中華文明之發展,固然功不可沒,然而對漢文語法進行系統之歐化改造,對漢文之漢字則努力創造方案使其拉丁化,卻為昔人之過錯。漢文已發展為分析語,卻強行訂立標準以歐化、科學化之名使其倒退向綜合語發展,為時人之弊。
- 中華之語言,與藏語同源。上古時期與歐羅巴諸語言相同,皆為綜合語【synthetic language】。後漢文之發展迅速,於東周至秦漢時已接近於分析語【analytic language】。由綜合語而向分析語之進化,為世界各語言之趨勢,蓋因分析語為邏輯之語言,並不以詞形與格之曲折變化(inflexion)表達涵義,而以獨立之虛詞與靈活之詞序表達句間意義。而漢文則為世界範圍內少數最早發展為分析語之語言,其餘民族之語言如英、法、日語等,累世而進,亦不斷汰去詞形變化,當中以英語為發展最快者 , 語法亦最接近漢語 、 泰語等分析語 。
- 純正漢文之書寫,向來以邏輯之語法而非規律之語法表達義涵,以靈活之語序與發達之虛詞避免歧義。若舉一譬,則綜合語如計算機之汇编語言,分析語則為Java, C++等諸語言。汇编雖語法嚴謹,規律嚴格,毫無歧義,卻終究是低階之語言,非自然之語言;而分析語則側重整體之邏輯,表達之自由,雖偶有故障與歧義,卻是高階之語言,進化之語言。
- 時人欲中華強,欲中華之文明強,其心焦慮,吾今人固可理解。然吾輩今日回溯各民族語言之發展,則應當知曉,唐人雖有諸多弊端,不利文明與科學之發展,然唐語卻是諸文明中最為科學與進化語言之一,為語言學之優例。若捨本求末,歐化漢文,倒退發展,實為唐人之悲。
- 为什么英国人尚未废除君主立宪制度?
- 鄙人常年生活於英愛兩國,故也許可對先生之提問做出些許實際的回答。溫莎王朝之君主,於中文雖一直呼為『英女王』,但其實伊莉莎伯殿下,為英格蘭、蘇格蘭(英格蘭、蘇格蘭 、 威爾士為三個獨立之國家,有獨立之議會、傳統、政府,只是統一在聯合王國之框架下)、加拿大、牙買加、紐西蘭、澳大利亞等等眾多國家之元首,亦為斐濟國之最高女酋長。伊莉莎伯之長子,亦為威爾士王國之君主。而以伊莉莎伯為元首之國家,有1.25億之人口,16個主權國家,故而皇室之廢存,需要各國政府之聯合討論、修改憲法、修改禮儀規範等等。而實際上目前尚無廢除君主制之必須,各國臣民之多數仍然支持皇室之存在,蓋因皇室之存在,為傳統之象徵,君主本人與皇室家庭成員亦於歷史和現代社會中長期鼓勵臣民,穩定政府,捍衛法統與文化傳承,支持藝術與公益事業,所以不僅無有取消皇室之需要,反倒有長期堅持皇室領導之民心。英國之女王對於聯合王國內部政務,仍然具有相當一部分實際權利,而不似日本之天皇,僅為像徵。
- 關於稅務與皇室花費,英國皇室之開銷依賴於自古遺傳之家產所獲利。英國不似中華之傳統,而是公私分離,皇室之私產不與國家之稅收混淆。英國皇室之收入,有地租、股票盈利、基金盈利等等來源,由聯合王國之國會統一管理,分派三分之一予皇室開銷,其餘三分之二則捐獻給國家。故而若廢除皇室之存在,則英國國民每年人均需多繳稅2~3英鎊,而非減少。
- 綜上之緣由,於文化上,皇室之存在維繫了傳統與國家之體面,亦為各英制國之聯繫紐帶;於法律上,若要廢除皇室則過於繁雜,且並不為大部分國民所支持;於經濟上,皇室之收入之大部皆貢獻於國家,而非國民長期貢養皇室。此三理由皆利於皇室之長期存在,尤以文化上之考量為重。
- 没有宗教信仰是否是现在很多中国人感到不幸福的原因?
- 此論斷有些許舛誤之處:唐人千年來即缺乏真正意義之宗教信仰,是故今日唐人幸福感之缺失,其根源在於缺乏安全感而非信仰。
- 其一、唐人之信仰 吾人觀乎國中國外對於唐人之批評,皆傾向於將唐人之民族特性而強解為唐人之弊端,凡與歐米或日本不同之處便解為唐人缺失落後之處。唐人信仰之特性,亦常落入此論中。
- 中華傳統上為祖先崇拜,此為遍及鄉野民間及朝廷士大夫間真正宗教意義上之信仰。除卻專業之修道之人,道教或佛教於中國歷來並非普遍之信仰,而介乎於傳說或奇談之範疇,偶有功利實用上之意圖(拜佛求仙皆為求助紓難,而非為心靈之依托)。唐人對於鬼神宗教之事,自古皆近於似有似無、亦可有可無之心態。東周時之孔子便提倡『不語怪力亂神』。
- 而今日唐人之於佛教道教,甚或鄉野間對於基督教之看法,依舊與古無殊。無確切嚴格之宗教信仰為唐人自古之特性,而非弊端,與幸福感更無相關。北歐諸國今日即早已脫離基督教之信仰,其國民罕有其他特定之信仰,余也未嘗聞談及北歐之人缺乏幸福感。
- 其二、安全感之缺乏 今日中華之地,缺乏自由與公正,此為社會結構之病,非國民之病。若本末倒置,以國民之缺乏信仰而論斷為國民缺乏幸福之根源,則謬矣。若中國有獨立之司法,健全之醫療保障,規範化之商業環境,則安全感歸矣。
- 不然,則國民冤無所伸張,身無所保障,工作無公平之待遇,畢業學生無平等之機遇,即便人人皆篤信某種宗教,亦難有幸福感。
- 西方人的道德水平真的比中国人高吗?
- 『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此句,今日已然濫用。
- 人類社會之道德準則,其實並無高下之分。惟禮節與教養,先至為今日中華大陸之國民所至為欠缺者。此非吾輩對唐人之批評,而為吾輩對今日唐人社會之痛心。
- 唐人與西人,雖傳統相殊,習俗各異,然皆崇尚文明禮節之諸民族。即便倉廩俱空,衣食無著,唐人與西人於歷史中亦罕有放低教養之時代。如1949年之前後,大陸之難民蜂擁至香港地調景嶺之難民營 ;亦有大部滯留於泰北與越南之地,所居之處,猶如集中營。其中上萬之唐人,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居無所遮,食無所足,卻依舊有禮有節,不卑不亢,互幫互助,有同胞之愛,不曾忘卻文明人之教養。若有大學畢業之教書先生,難民營中之鄉親便想方設法湊足一本算術書,一本『古文觀止』,以授業於各家各戶之少年子弟。即便是此般衣無豐而食亦無足之境況,依舊養育了諸多科學家,大學校長,詩人,以及今日之馬英九。
- 管子此句,為今日中國之肉食者多番宣傳,以為其 愚民教育之開脫。諸位唐人當知,中文亦有云『不食嗟來之食』,是故骨氣與尊嚴,非與衣食相關。唐人今日若繼續以衣食為追求,為前提,則唐人之骨氣何在。
- 西人有禮節與教養,蓋因其教育為健全之教育;而今日中華大地之教育,肉食者所宣傳者則向以成功為信仰,以衣食足為追求,而毫無國民之教育,無尊嚴之教育。此等教育理念下之國民,何談善愛,何談教養,又何談禮節。
- 人人生而有對等之尊嚴,此信念為教養與禮節之發端。此與人之地位無關,與衣食無關,亦與國家政府之經濟發展進度無關。
- 平成24年9月25日之补充: 吾輩感謝諸位先生之批評。然而今番之論,卻實不能贊同毅南先生之論斷。
- 道德無高低之分,此先生與吾之共同信念。而對等之尊嚴,平等之人格,此為生而為人之底綫,而非奢侈。若社會之公義不能發展,則國民應當竭其所力倡導公平公義,而非容忍不公,亦不可靜默不言。 無論窮人富人,無論城市之民或鄉野村夫,皆有對等之尊嚴,而不應區別對待,此我輩決不可退讓之處。教養亦並非附庸風雅之物,而實在為平等對待他人、尊重他人之觀念與言行。
- 國民尊重國民,人尊重人之社會,此為底綫。
- 如何评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中國需要鼓勵,而不僅僅是批評。
- 今番莫言先生得獎,既是先生之榮耀,亦實是中國文學之幸,更是唐人社會之幸。
- 莫言先生雖是大陸體制內之作家,而我輩卻不應唯身份論,不應以身份或立場之不同,而否定其文學上之成就。先生之作品,底蘊深厚,擅以獨立之人格與家族脈絡而反映唐人社會之歷史變遷,此亦符合文學獎之一貫宗旨。
- 先生今番得獎後,於中國大陸之社會意義,則更為深刻:中國將第一次真正體會到身為文明國家的尊嚴感。
- 我輩長久以來,批評北平政府之不自由,批評北平政府對於文藝事業的嚴加管控。諾貝爾獎項雖為國際上最高之盛譽,其所頒之中國大陸公民,長久以來,卻皆為異見人士。北平政府對於此尷尬狀況之處理方式,已使中國於世界輿論中陷於野蠻與不自由之形象。
- **批評是為使其改正,而批評終究不如真正之肯定。**對於莫言先生之肯定,對於先生雖處於體制內卻仍然具有極高文學水準之肯定,將使中國之風氣逐漸改善,使北平政府認知到:批評或讚譽,并非基於立場或身份之不同;讚譽,是願其進步,而批評,亦是願其進步。
- 前年劉先生獲獎,北平政府多有恐慌,以此為恥,亦對西方世界與國際輿論產生隔閡。而今次莫先生之得獎,將使中國有尊嚴的接受自北平建政以來,首次來自全世界之真正之褒揚。吾輩相信,北平政府亦將因此學會,如何有尊嚴的接受真正之批評。此為先生今番得獎之社會與歷史意義。
- 此吾輩之愚見。
- 应试教育是否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或初衷?
- 吾辈以為,考試与應試,並没有背离敎育之初衷。然而纯粹應試之敎育,却並非好的敎育。
- 今日唐人与日本敎育之應試问题诸多,但其関键之所在并非考試本身,而在于究竟该以什么方式考察學生之所學。当検討者,非『是否該考試』,而為『該如何考試』。
- 中国式考試当下之問題便在于,以技巧代替學****問,考题只注重考察重复性訓练之成果,注重學生之杂技程度,而非考察學生对于一门学科之眞正掌握程度;更為重要的是,中国之考察内容,对于人文精神极为缺乏。
- 敎育之初衷,于今日之社会为公民之敎育。leemoo 先生之答案中说,精通数学杂技、历史杂技、艺术杂技之学生,能更好生活于中国社会之中,吾辈认为此恰恰為社会之悲,而非敎育之幸。唐人耳熟能详之文章,钱鐘书先生谈伊索寓言时便说:这全看我們造了怎样一个社会。
- 應試教育之症结,在于考試本身成为了一项技术,一项杂技。考試之内容侧重于重复訓练、侧重于應試技巧,便自然会造成應試教育之変化。若考試之内容侧重于學問本身,侧重于學問之精髓,便自然不会有纯粹應試教育之產生,也自然会有良性的考試与應試模式:
- 基础数學之考察,應当侧重于数學思想与数理哲學,而非三角函式之杂技解法;
- 音乐与艺术之考察,在于創造能力,而非艺术史之数据资料,或鉴赏技巧;
- 国文敎育之考察,则應当注重文学素养与书写清顺自然之本国语言之能力,而非考察冷知识或文學评论技巧; ……
- 若中国之敎育当局以考察上述之前项而代替后项为考試内容,以人文精神为第一,以培育公民为信念,则自然会探讨出不同科目之不同考察方式。但中国之现状下,敎育部长、敎育局长、敎育委员会之成员,向来皆為官僚阶层,而非术业专攻之學者与敎育家。其敎育之理念与考试之理念产生偏颇,片面追求訓练而不重视公民培养之现状,便实在难于改变。吾辈不愿批评中国之体制,却扼腕悲伤中華之少年。
- 考试与應试,皆不可缺少,不但无违教育之初衷,反倒可以帮助教育之顺利实施。但唯有正确之考察方式才能因材施教,達到考察之目的。若不然,便是考察學生于各門术业之杂技水平耳。
- 學生以最优之策略与訓练通过考試,此为正確之事体。唯编撰考試、検定能力之敎育者,舍本而逐末,以技巧代替學問,方为敎育之所患。
- 「欧洲各语言都属屈折语,日韩语最低级属粘着语。中文是发展最高级的语言,典型的孤立语。」这段关于孤立语比黏着语高级的看法是公认的吗?
- 註:陳浩先生的答案與呈述是正確的,鄙人雖識幾門語言,卻非語言學者,所給之答案,僅為呈述兩個觀念,其一為「科學與藝術,不應有政治正確的存在」,其二為「若以分析語為標的,各族語言以中國文、泰文之改變速度為快,此為客觀之現象」。語言學上之分析,鄙人這兩日思索後,全然讚同陳浩先生與梁海先生之觀點,以及其他諸位先生之補充。以鄙人之所答為陳浩君、梁海君答案之側面之補充。
- 陳浩先生所說的『語言是平等的』觀點,是政治正確的一種說法,與科學上的『語言有高級低級之分』,並無矛盾。
- 所謂高低之分,並非指語言表達能力上有高下,而是指對於人類文明之發展而言,何者發展較快,何者發展較慢。中文泰文發展最快,便稱之為高級,並不代表其表達方式便高級;德文法文發展較慢,亦並不代表其表達方式便較弱。
- 鄙人母語為大阪日文,自幼學習英文、漢文文言、南京白話,後又習得法文,韓國文,上海話,和廣東話,大學時代學習了拉丁文,泰文,西藏文,和中文國語。今生活於愛爾蘭,對於古典愛爾蘭文与德文亦有些許了解。吾輩所知雖不多,亦不精,卻仍然感受到語言之逐漸進步之種種現象。國中時學習索緒爾之書,對於基礎之符號學與語言學亦有所了解,並不認為語言 —— 於科學之分析上 —— 無演化快慢之分。
- 平等,是指應當平等對待。如同人與人之社會,人人應被平等對待,公平對待,卻並不代表人無實際上的聰慧與愚笨的差別,美麗與丑陋的差別。我輩若否認有愚笨的人,否認有不美麗的人,否認語言的發展進度不同,而以政治正確代替實際現實,此 極危險之境地,不利我輩客觀觀點之形成。
- 人類學的課上,大學的先生對我們強調,人類之文明,只有不同,卻沒有高低之分。非洲捕獵的部落文明,與倫敦的商業文明,只是不同之文明,而不應區別看待。
- 但是,從歷史的長遠來看而非從倫理角度來看,人類從捕獵部落之社會,步入了商業文明之社會,科技文明之社會,這期間的進步,有任何一人可以否認嗎?誠然,演化並非進化,只有最適之文明方可存活。但是,當我們討論語言進展的高低區別之時,我們其實是有一個基本的前提,便是:從人類的文明史至今日,為了達到最適之方式,我們的語言有無快慢演化之分?
- 如何會沒有?
- 人類語言之演化,其方向如同電腦語言之發展,由以嚴格之語法表述世界,而演化為以邏輯之語法來表達。中文與泰文,為邏輯之語言,分析之語言,演化較快;英文與藏文次之;而法文、德文則又次之;拉丁文、梵文、與古希臘文便是較原始之嚴格屈折語。今日歐洲之諸國語言,皆不斷向邏輯之分析語為演化方向。
- 如同電腦語言從汇編逐漸步入了Java,此為進步(當然亦有人會說:汇編與 Java 只是不同,而無高級低級之區別)。為何人類語言由屈折語演化為分析語,卻不是進步?各族之語言皆以分析語為演化方向,此為明證。
- 高低,非能力之高低,而為演化之快慢。若人類文明發生改變,人類生活方式與交流發生改變,造成屈折語為最適之語言,則德文法文便是發展最快之語言。
- 此問題, 僅有於當下人類之文明階段考量,方為有意義之問題。若以絕對宏廣之角度考量,便無意義。
- 請諸君察之。
- 日本曾经将汉字当作官方文字吗?
- 看到提问者最初之所敘与目下更改后之提问,鄙人皆未觉察到族种主義之歧视,不知为何诸位先生如此激烈之反驳。鄙人以为,漢字与文言対于日本之影响,不亜于対三韩之影响;日本以正統文言为官方语言、以漢字为官方文字,为历史之事実,此非耻辱,亦非栄誉,仅为事実。
- (イ) 漢字至今日依然为日本法定之用字。虽然当用漢字表中之漢字数量仅两千餘,却仍旧为国家法定地位,而不似朝韩两国,已全然废除漢字之使用。是故无论中古日本或今日之日本,漢字依然有合理合法之官方使用地位。
- (ロ) 古时之日本,有新罗、百济人渡来传授漢学,是故日本最初之漢学先生、帝王之师,皆尽为韩半岛之移民,此为日本间接接受中国文明之発端。后大和朝廷正式派出遣隋使 (けんずいし) 与遣唐使 (けんとうし),擧国唐化,国家正式书体爲正统漢文文言(即书面语使用中文),与中国无殊。此与欧洲诸国官方与贵族阶层历来使用拉丁文而非使用本国语言相同。
- (ハ) 文书虽然以文言为书写方式,其阅读方式,却使用返り点之帮助,向来为日式读法,此与朝鲜吏读式漢文相同。譬如:文书上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而日本人却读作『外人の為に道ふに足らざる也』,因此,日本虽使用漢文,却并不使用漢语。
- (ニ) 假名(仮名)之使用,为辅助之符号,即文人或官吏将原本之文言以使用返り点后之日语顺序写出。以上例而言,即将『不足为外人道也』写为『外人為道足不也』,而仮名则以小写之方式置漢字中,以辅助阅读。诸君参看此图,为明治四十三年之新闻纸,即是以此方式书写小写平仮名,且今日依旧不时可见。而图乙为二战前之『大日本帝国宪法』,便是此书写方式之片仮名(ハ、ノ、ヲ、ス)。
- (ホ) 日本亦有一种特殊书面语体,称之为宣命 (せんみょう),此为某些情况下天皇之口语而由官吏直接记敘为文字,助词与虚词不使用仮名而使用漢字表音,现今日文之漢字仮名混写方式即脱胎于此。如孝謙天皇之宣命,『天皇我大命良末等宣布大命乎衆聞食倍止宣』,其中,我、良末等、布、乎、倍止,与が、らまと、ふ、を、へと为一一対应。若以现代方式写出,便是『天皇が大命らまと宣ふ大命を衆聞食へと宣』。从中可以看出,仮名之发明与价值,在于其为漢字之补助,乃至二战时之日本依然以漢字漢文为本位。例如日本战场结束之象征,天皇之终战诏书(終結ノ詔書),便依旧为传统之宣命(图己)。 (例如其第一段为:『朕深ク世界ノ大勢ト帝國ノ現状トニ鑑ミ非常ノ措置ヲ以テ時局ヲ收拾セムト欲シ茲ニ忠良ナル爾臣民ニ告ク:朕ハ帝國政府ヲシテ米英支蘇四國ニ對シ其ノ共同宣言ヲ受諾スル旨通告セシメタリ』,漢文为『朕深鑑世界之大勢与帝国之現狀,欲以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忠良臣民:朕已旨令帝國政府通告米、英、支、蘇四國,願受諾其共同宣言』。)
- (ヘ) 是故,今日日本使用漢字为官方文字之一,而古时以漢字为最主要之官方表记文字,以漢文为最主要之官方表记语言;而后逐步使用表音漢字(如万葉仮名)、片仮名来辅助官僚和臣民阅读漢字文言文;后又逐步演化为今日使用此方式来书写日语口语。
- 其间之变化,由纯文言,而为添加辅助符号之文言,至调换语序并添加符号之文言,再至添加符号之口语,便是今日常见之日本书面语。而漢字、漢文之使用,対于日本语言文化而言,実在影响颇深。
- 为何 @佐藤謙一 君惯用文言文,而非白話文?
- 関於文言: 自幼學習漢文時,先生所用的課本初是【昭明文選】和【史記】,後學習昌黎韓退之的文章。使用返り点來學習,而不涉及中文的發音與現代語中的意義。年長後學習漢語口語,於我則是另一種語言。如同拉丁文與通俗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的區別,漢文言與口語的區別也如同兩種語言。
- 中文語者可熟練混合此兩種語言,而我比較困難。思考問題時若以生活中之口頭漢語,則通篇為白話;若以文言方式思考,則只能都是文言。同時使用兩種語言來說話思考,對我而言,比較不容易。
- 思考嚴肅問題時,傾向於使用文言。我的漢文並不好,但是如果是回答中文的提問,便自然是使用中文來思考問題,而不是使用日文或英文思考後再翻譯為漢文。
- 関於漢字: 小的時候,先生會教我許多漢字的小篆寫法,長大後對照文物,以及辭典,也對甲骨文的書寫有些許興趣。從甲骨文,到金文,篆體,隸書,等等的流傳變化,也可以看出北京政府對於漢字的簡化,其初衷雖好,所提出的方案中也有許多民間約定俗成的簡化字,但總體來說,大量的漢字被拆毀,解構,而傳統的、一脈相承的漢字六書也盡數消失,實在是很令人痛心的事。
- 我自然希望中華大陸的青年可以看懂我所說所寫,但是對於書寫漢字而言,我確實更習慣於漢字的正體字,傳承字。這是我的一點細微的堅持。
- 知乎应如何尊重用户对弯引号的使用习惯?公共编辑区域应该使用哪种引号?
- 更新:
- 无论如何,本着善意而行为,以善意而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才会有积极的意义。许多先生关于此问题的回答已经采取了消极对抗的态度,以私有领域、个人喜好为原因而消极的对待讨论,我希望诸位先生可以以理智而积极的态度讨论,这是知乎与其它中文社区相比最为可贵的地方。
-
- @Clerk Ma、@Rainvoo 等先生指出知乎规范本身也许具有许多不合理性,吾辈也十分赞同。@徐歆皓先生从法理角度讨论中国大陆目前的规定与知乎规范相左,并且知乎的规定带有强制性。吾辈也认为此确实为当前之现实问题。但是大陆之法律目前仅针对非古籍类或学术类的公共出版物,而对于互联网社区并无相关规定,因此知乎团队所订立之规范就应当是当前知乎社区的原则。
-
- 比照 Wikipedia 的架构模式和规范,Jimmy Wales 为维基社区之善意独裁者,则创建及运营者知乎团队也可以是知乎社区的善意独裁者。在目前纷争情况之下,知乎终究需要一个统一的文字描述和符号使用惯例,知乎团队行使善意独裁权,并无不妥。若日后诸位同仁探讨出新的共识,我相信知乎团队也会跟进规范,采纳为用。
-
- 就目下情况而言,知乎已订立规范,且于网路社区中并不与中国大陆法律冲突,我辈应当尊重此规范,并保留个人意见,日后从长讨论,有理有据地去分析两种符号究竟何者符合现代中文行文,究竟何者更为科学。不拘束而有理性的探讨问题的本质,这才是知乎社区真正重要的意义所在。
- 初答案
- 吾辈认为,尊重个人之习惯与个体之自由,此为公民社会之基本标准。而基于善意讨论公共问题,亦为公民之基本修养。吾辈见朱蓓英先生之答案,感到知乎实不应有如此偏激之言辞。若讨论问题却无善意,以发泄情绪为讨论之方式,则事事将皆悉沦为詈战。
- 首先,知乎之标点使用规范,于提问之内,并非『个人习惯』或『个人自由』之问题。诸位于个人之答案中,无论有怎样的标点使用习惯,都不会被他人编辑,此为对个人习惯之尊重。而提问之描述方式与标点规范,则为公共之领域,一个问题一旦被提出于知乎,便进入公众领域,而非私有领域。提问者仅为最初之编辑者,而非此问题之拥有者,怎会有『冒犯』之感受?知乎规范中已有明确共识,提问应当尽量减少个人特色。
- 是故,提问领域为公共领域,而非私有领域,并不会有对于个人个体之冒犯,此其一;知乎建议使用传统中文引号,此为提问之规范,吾辈社区之使用者应当尽量遵守。于个人答案之内当然可以使用自己所习惯之方式表达,但于提问之内,传统引号之优先级较其他引号为高,若有其他用户以善意与责任之心代为修改,统一社区内之书写风格,此对于全体用户皆大有裨益。
- 若有先生之输入法不支持输入传统引号而只得采用西式引号,那么其他先生帮助修改为统一规范,此甚为友善,何来冒犯?何来歧视?又何来『二等公民』之意?
- 吾辈惯用正体中文,书写知乎之个人答案亦习惯以正体书写。但是修改他人之提问时却一向使用简化中文,以尊重今日大多数唐人之阅读习惯。及至今日,吾辈于此处亦逐渐改变习惯,以简化中文为书写方式。此吾辈之善意,愿先生朱蓓英亦可以善意对待其他诸位先生。
- 公有领域之内,规范先行,此良性社会之前提。吾辈为文明社会之公民,而诸位唐人亦向来为东亚文化中之最倡导规范与礼节者,吾辈皆不应以个人习惯为理由而拒绝规范,拒绝他人善意之改进。
- 请诸位先生察之省之。
- 更新:
- 星巴克就是比雀巢好喝吗?
- 所謂的世家,便是保持著教養和禮儀的各個階層。漆匠的子弟,有漆匠的吃穿用度;大學教授的子弟們,有大學教授的吃穿用度;即便黑社會的社團家族,也有其自己的吃穿用度、交際方式。講話該如何講,起身坐立又該如何禮儀;該如何表達感謝,如何表達憤怒,如何飲茶,如何起箸,如何謙卑,如何驕傲,如何應對西洋事物,如何祭拜,如何祀祖,這些,都是教養。可是在中國,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階層消失了,世家也消失了。究竟怎樣才是有品味?不知道。什麼是教養?忘卻了。
- 於是,只得向西洋學,向日韓學,向台港的老唐人,從頭學起,這吃穿用度的教養和品位。
- 而在這從頭開始的學習中,在這二十年來不斷富足的社會進展中,不同的富裕階層對品位產生了偏差,便集體的焦躁,彼此的看不順眼。一方證明了自己的品位後,另一方往往以「關鍵是我喜歡怎樣就好」來回應。
- 可是品位,是無法證明的,它是一種學習來的能力。若你試圖向他人證明品位,只會讓你喪失了你自己的品位。而「你的喜好」,也並不應是沒有教養、不虛心學習的代名詞。很多時候你喜歡一樣東西,並不是因為你真的只喜歡它,而在於你可能並不知道其他的可能性。了解了更多的可能性,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是哪一個。而若以「你的喜好」來抗拒學習其他的可能性,你其實是在犧牲自己所真正愛好的 —— 因為在你喜好它之前,你已經失去了去認識它的可能性。
- 其實,穿衣吃飯,飲茶燕居,永遠也無法「彰顯」任何的品位和教養,因為它們原本就是品位的結果,而非原因。
- 你鍾愛的咖啡,是因為你鍾愛它的口味,鍾愛店家的用心;此外生出任何旁的批評或讚賞,通常便都是出於虛榮 —— 而虛榮,是教養徹底的反面。
- 新約裡記載耶穌所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便說不是。其他多餘的話,便都是出自那惡者。」
- 一個人的教養,是他品位的底線。若你自詡為有品位的國民,有教養的階層,便不應無端指責他人的品位,也不應過高估計自己的視野;相對應的,也不應以吃穿用度作為品位的衡量標準,無論是對於自己,還是對於他人。
- 關於星巴克本身,這實在是一家很好的咖啡店:它做著好咖啡,用心選料,用心佈置,當初在北美出現時,人們簡直可以用「震驚」來形容 —— 原來在美國,也可以享受這麼有品質的咖啡。而速溶咖啡,原本就是新鮮咖啡的權宜之計。
- 無論如何,當你真的了解和用心品嚐了不同的咖啡後,你的選擇,才是你真正所愛的。這對於咖啡是如此,對應於人生其他的,亦復如是。
-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顯的看法。請諸君指正。
- 很多民族都侵略过中国,为何中国人最恨日本人?
- 我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世界公民,而非一國一土之捍衛者 — 愛鄉愛土,固然可敬,可這世界之上,誰人不是你的手足呢?
- 由於時間的長久無涯,民族之間的欽慕與矛盾,隨著時間的發展,終究是會被遺忘的,這與民族性無關,與慘烈程度無關,與理性或感性也無關。
- 五胡之亂,靖康之恥,嘉定三屠,無論它們多麼的殘酷與恥辱,今日之唐人也早已悉數忘卻。惟日本近世之侵華,記憶猶新,也全是因為當事之人尚保留記憶,戰爭之影響也尚且持續存在的緣故。唐人並非只恨日本人,也並非日本人尤其可恨。只因歷史的尺度太短,使得我們無法忘卻。
- 消除恨與痛,雖有時間的治愈作用,但時間不可保證永久的和平。唯一能夠讓我輩彼此善愛的,是意識到,你我本為一體。
- 族群與族群之間的恨,彼此之間的傷害,只有一個出發點,便是「你與我不同」。
- 但你我,究竟有何不同?
- 我們仍然以國別與族別來看待彼此時,我們是無法消除心中之恨的。只有當我們都認可我們人類的文明是一個整體,吾輩皆是世界之公民,則中華之痛,便是世界之痛,而日本之惡,也是世界之惡。
- 惟獨有此認識,才是真正和平之発端。
- 若有唐人痛恨日本,則隨他去恨;若有日人痛恨中華,也由他繼續痛恨下去。當有越來越多人相信自己是世界公民之時,則恨痛終究會被善愛所取代。在今日的世界,仍然宣揚國族的不同、文明的有別、文明與文明間有高低優劣之分,便實在是最為愚蠢的事體。
- 費先生孝通,對於文明發展的幾個階段有這樣的看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 任何民族的痛,都是整個人類的痛,如同你的左手攻擊你的右手。若要避免此般事體的發生,需要的,是我輩完全的善愛,是沒有國別、而只有出於對人類文明整體的善愛。
- 左手與右手,雖有左右方向的區別,但他們,又究竟有何不同?
- 现在某些网上看电影也要收费,还听说音乐也将收费,大家有何看法?
- 我覺得先生的邏輯是很古怪的,先生说的「我个人觉得免费观看或听歌,但是可以提供收费下载」,这个完全等價於「我个人觉得在餐厅应该免费吃饭或喝饮料,但是可以提供拿回家吃的收费」;或者,「我个人觉得酒店应该免费让人住或者用,但是可以提供长期住的收费」。
- 這種邏輯不是說「好」或者「不好」的問題,而是說,我真的覺得它太古怪了。
- 音樂家、導演、作曲家,他們都是手藝人。給予手藝人的產品報酬,這是再簡單不過的理由。
- 一碗 10 美元的拉麵,它價值 10 美元。除卻湯、麵、店,師傅的手藝也包含在這10美元之內。
- 而一首0.99美元的音樂,它的成本可能是一萬美元,除卻錄音、後期、人工,音樂人的手藝也包含在內。你購買一首音樂,你購買的不是它的版權,而是購買了一份 copy 的權力,大部分情況下,只限於你自己或者親近的朋友、家人視聽,或者類似的用作個人用途的多份 copy 通常也是許可的。
- 「屌丝」是个脏词吗?
- 判斷一個詞是否屬於髒話、不得體的話,其實很簡單,即如果你在一家人的餐桌上避免使用的詞,就是髒詞。
- 此外的理由,真的都沒有什麼意義。
- 不要強調它的詞源、本義、現義、語境、淵源流變、時代特點。如果你在和父母子女的餐桌上不會用的詞,無論怎樣,它一定都是髒詞。
- 业余和专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 業餘就是,電視劇和電影播什麼,他就懂什麼;暢銷書的話題是什麼,他就懂什麼。
- 譬如電視劇熱播日本戰國,熱播唐朝宮廷,他就變成是日本戰國史的專家、變成了唐史專家;暢銷書熱賣 Steve Jobs 的傳記,熱賣 Dieter Rams 的設計書,他便能關於設計哲學侃侃而談。
- 業餘就是,他自認爲自己最專業的、看起來很頂尖的想法、「衆醉惟我明」的念頭,其實全部都是大衆傳媒告訴他的,都是有時效性的。
-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業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