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s

Contents

  • 序言
    • 我坐在自己昂贵的家中,在高档的社区里,对那些我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的人,自以为是地进行着评判
    • 当我停下脚步去观察时,我看到人们在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东西,让生活得到升华,也创造了生机勃勃的社区
    • 但人人都明白我的钱是禁区。那是我妻子和孩子的钱,不是他们的,也不真正属于我自己。“你得对得起家人
    • 妨碍别人的习惯
    • 如果我对他们有义务,那并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什么对他们才是最好的,而是去倾听和理解他们看重的东西,他们的需要,而不是阻碍他们。
    • 我们假装认为那些药物成瘾的人是因为人品差,而不是因为服药是他们在这个经济环境下无法过上好日子而减轻痛苦的途径之一。
    • 第一章 如果你想了解美国,请来麦当劳
      • 由于没有稳定的住所,他们需要干净的水,需要给手机充电,以及免费的无线网络。麦当劳提供了这些东西,而且还有便宜好吃的食物
      • “那是什么地方?”,或者“他们总是教育你该怎么做”
      • 几乎所有人都利用教育离开了我们认为通常极度压抑、狭隘和充满偏见的家乡。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因此我们竭尽全力地去做这个制度要求我们做的一切,首先就是打造一份能让我们进入心仪的学府的简历。我们在进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个证明——本科学位证、暑期实习证明、专属组织的成员资格,我们的简历越来越丰富。我们经历了一个个小型的精英教育机构的洗礼,才有了获得精英职位的机会,最终才有机会住进专属的社区。

      • 我们基本上只重视那些我们可以衡量的东西,也就是物质财富。那些无法轻易衡量的东西——社区、尊严、信仰和幸福——基本上被忽视,因为它们很难被看见,尤其是当我们与之隔着遥远的距离时
      • 我们从未意识到,我们所看重的东西——获得更多的教育和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的
      • 有些学生没有选择求学,因为他们没兴趣,或者只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负担——家庭、朋友、大大小小的问题——没法专心学习。他们只想高中毕业,然后找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稳定工作,通常是在他们成长的社区
      • 现实就是如此。这里没有工作机会,没有工作,没有事情可以做。
      • 当我怀着 B 的时候,我从来没有那么难受,因为我孩子的父亲在监狱里,所以我没有钱,我试图戒掉海洛因。去了诊所以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个男的想要带我走,我就跟他去了。我只想过得好一点。后来我就又做了 7 年的妓女。
    • 第二章 毒品
      • 没人会注意别人的肤色和语言。他们的共同点是没什么文化
      • 生命是如此暗淡,以至于它最坏的结局——死亡——都不再可怕
      • 。只要你一直服用毒品,毒品的世界就会接纳你
      • 除了家人,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有他们,还有我的毒瘾。
    • 第三章 上帝填补了我内心的空洞
      • 通常在“后排人”的社区里,教会和麦当劳是仅有的两处开放、好客、热闹的所在。去麦当劳的人一般也去教会,他们往往会在餐桌旁或卡座里连续研读几个小时的《圣经》。
      • 在街上游走是一份极其危险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过被刀砍、被攻击、被威胁的经历,或者听过别人被杀害的故事。每个人都要应对这种危险。有时靠的是毒品,有时靠的是信仰。
      • 信仰宗教也是帮人摆脱毒瘾的良方,可以终止这个恶性循环。
      • 这就是街头的生活。信仰真实存在,为人们带去希望。科学遥不可及,未必有什么用。
      • 教会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它是我们道德的基础。
      • 对于我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终身朋友,我可能会说,我现在是不可知论者,或者仍然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我欣赏宗教。
      • 我们甚至能让死亡离我们远远的:凭借足够的研究和足够的资源——正确的饮食,做正确的事,去看矫正医学专家——不可避免的事情可以被推迟,死亡可以很遥远
    • 第四章 这里是我的家
      • 我们的社会真的要歧视那些留下来照顾父母的儿女吗
      • 他们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不需要花钱的好东西将不复存在
      • 这里以前比较繁华。当城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人气就转移到购物中心了
      • 不会,在这里盖一座大房子就够了
    • 第五章 种族歧视
      • 密尔沃基的黑人被限制在一个贫穷的社区,即北区。他们在这里享受不到任何资源,只是离工厂很近。虽然面临种族歧视,并且只能读二流学校,住二流房屋,在工厂做二流的工作,但他们仍然建起了自己的社区——工人阶级的社区
      • 人们进行种族歧视的方式更加精明。他们从来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们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告诉我这里没有种族歧视。简直是在放屁。哪有这回事?如果你是黑人,你就不能去中央大街的北侧。如果你去了,你就回不来了。
      •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种族歧视的情况有所缓解,但人们内心深处的恶意和仇恨从来没有消失,只是在掩盖之下暗自发酵和翻涌。然后我实践了黑人孩子(甚至白人孩子)很少有过的选择:我离开了家乡
      • 随着我进入几乎全部由白人占据的不同学校、大学和社区,慢慢走到前排,来到纽约市,我开始忘记儿时看到的一切。每走一步,我都忘掉了更多可怕的事情,最终我环视着周围说:“情况在改善。”
      • 生活在成功的纽约,你很容易认为美国正在慢慢远离种族歧视,至少你自己、你的朋友和你的城市是这样的
      • 一切都是老样子,只不过有了不同的伪装
      • 这种制度不仅以合法的方式让他们处于劣势,还与他们的整个世界观背道而驰。它不利于那些在地域和信仰中寻找意义的人。这种制度告诉你,不能因为肤色拒绝任何人,但是你可以而且应该拒绝没有适当文凭的人,而少数族裔很少拥有合适的文凭。
      • 通向成功的路无比狭窄,它需要人们彻底脱离原生家庭和故土,接受“前排人”的世界观。这种制度对获得文凭渠道少得可怜的少数族裔无比严苛
    • 第六章 尊严、鲁莽与抗争
      • 我们的年轻人受够了警察的侮辱,受够了记者和非营利组织的调查和过度分析。这种行为,以及他们的服装、音乐,有时还有毒品和暴力,是这些年轻人仅有的工具。他们渴望得到尊严和保护。
      • 精英教育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它希望改变那些根据肤色、性取向和性别而对人进行奴役、贬低、限制和区分的不公现象。然而,为了纠正这种丑陋和公然的排斥,我们却创造了另一种排斥制度,这种制度狭隘地把成功与学历和收入等同起来。
      • 在搬到住房工程中不到一年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必须专注于一种兴趣爱好,学习一种技能,才能不被周围的毒品、暴力和绝望所吞噬。“我想要有一项特长,这样就能获得奖学金,于是我选择了跑步。”
      • 你必须明白,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就不能再失去尊严了。”
      • 你必须明白,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就不能再失去尊严了

        • 什么都没有的人,尊严反而更加重要
      • 谁不愿意跟医生和律师做邻居呢?管他是黑人还是白人。但我们的社区里不会有这些人。这里主要是失业者,领取国家补助的人,多数是住在住房工程里的非裔美国人,这让我们的犯罪率升高,房价下降。我觉得富裕社区的人也不愿意跟这些人做邻居吧
    • 结语
      • 虽然我对老邻居、儿时的朋友以及社区的其他人很有感情,但我一直没有回来过,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
      • 那时,我已经受够了我的家乡,受够了这种狭隘,我想要离开,我也确实离开了
      • 我居住的布鲁克林的富人社区也是排外的,但它至少在为种族包容而努力
      • 但我们这些“前排人”有特殊的义务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因为我们现在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一生都致力于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美好。我们得到了优厚的薪水和地位,因为我们声称自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 然而,我们制造的是一种常常只在名义上具有包容性的现状。我们建立的制度仍然把太多人排斥在外,主要是少数族裔,而且几乎排斥了所有穷人
      • 我们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已经远离了他们,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我们靠的是数据翔实的论文和书籍。我们研究贫穷和落在后面的人,靠的是表格和统计。我们认为自己有着良好的初衷,认为我们真的在乎他们。相反,实际上我们却在轻视他们,把他们看作可以操纵的数字。
      • 抛弃了更加难以量化的价值,比如社区、幸福、友谊、尊严和种族融合
      • 这让所有在教育和经济上处在底层的人——无论是黑人、白人,同性恋者、异性恋者,还是男人、女人——注定感到被排斥、被拒绝,最重要的是,感到屈辱。我们夺走了太多人的尊严,留下了一个太容易被毒品、愤怒和怨恨填满的真空
    • 译后记 为了谦卑地倾听和注视
      • 你可以在贫穷的同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生活,还有尊严。
      • 万斯在谈到家乡的贫困与悲观时说:“我们从未如此脱离社会,而我们还将这种孤立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