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序
- 推荐序一 像卢曼一样写卡片
- 我写作时,手边会放着纸质的卡片。我一般会先在卡片上写下一些灵感,然后再用卡片写作软件将它们正式整合成文章。同样,在阅读时,我也会不断地使用纸质卡片盒与卡片写作软件写下读书心得。
- 认知科学家将人的信息加工分为两大类(两阶操作)
- “认知” 本身
- 你感知的、你记忆的、你学习的、你思考的
- “元认知”,认知的认知
- 即对自己当前的认知进行监控:“我当前感知到了什么?我当前在记忆什么?我当前在学习什么?我当前在思考什么?”这就是元感知、元记忆、元学习、元思考等。
- “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 你会听得太明白,写入太容易,但大脑这块硬盘未来会不易提取出来。过些日子,多数内容会被遗忘。
- 如果我们略微增加写入难度,比如晚上回到宿舍或者第二天再写笔记,这样未来提取会更容易。即你有些困难地存入,会记得更好并真正学会。
- Roam Research,其背后的原理正是卢曼卡片盒写作法。组块(block)是认知科学上的一个常用概念,文本组块正是这个概念的具象化。
- 推荐序二 外脑思考,突破思维局限的写作法
- 外脑思考(Thinking Outside the Brain)
- 即使是轻负荷的卢曼卡片盒、纳博科夫卡片法,也很少有人能学成功。
- 我们可以不定期地提取先前的想法和事实,并将它们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这正是专家们推荐的学习方式
- 推荐序三 用卡片笔记积累你的知识复利
- 比如拒绝做知识的搬运工,必须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比如需要记录的是知识,而非信息;比如不需要进行机械分类,而是让关系慢慢地自动生长出来等。
- 译者序
- 一类是教授记笔记的形式,比如一页纸法、九宫格法、思维导图法;另一类则以教授原理为主,如费曼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PQ4R法等。这些内容大多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即让大家把笔记记起来,但是久而久之积累下来的笔记将把我们引向何处却很少提及
- 很难在自己的知识、情感和实践层面等找到契合点,这就是教育学上讲的“惰性知识”,自然很难为己所用
- 了学习心理学上关于成功模仿的四要素——观察、保持、复现和动机。
导论
- 写作时我们人生重要的一项课题
- 记笔记往往被忽视
- 改善写作的组织过程(包括如何记录所见所得,以及引发的所思所想)
- __"写作过程的开始远早于在空白的屏幕上落笔,而实际写下论点也只是这个过程中最小的部分"__
- 构建知识库有助于
- 长期学习
- 为写作积累更多的准备
- 如果做一件事不是因为你有意志力,而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那就意味着你离成功不远了。
- 组织写作和记笔记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 LATER 关于意志力或“自我损耗”的研究目前还众说纷纭。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从长远来看,依赖用意志力来完成一件事情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策略。参见Inzlicht/Friese 2019
第一章 绪论
- 障碍 --> 拖延和动力不足
- 不是因为找不到有趣的主题,而是所用的工作流程不合适
- 这样的流程不但不能把我们导向正确的方向,反而成为一种羁绊
- **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
- 不要做一个 计划制订者
- 计划制订者在完成考试后多半不会继续自主学习,而是庆幸考试终于结束
- 你应该 不要考虑主动放弃已经被证明是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而是会用一种能够真正产生洞见、积累和激发新想法的方式学习。
- 死板的学生 -> [[dunning_kruger]]
- 优秀的学生 -> [[syndrome/impostor]] (冒牌货综合征)
- 结合两个众所周知且经过验证的方法
- 卢曼卡片盒技术
- 一个想法、一条笔记只有在它的上下文语境中才有价值,而上下文并不一定是它的出处
- 即如何让笔记与不同的上下文相联系并起到相应的作用?
- 如果只是把笔记积累在一个地方,除了产生大量的文字,不会再有其他的成果
- 高明的工作环境事先避免了阻力
- 卢曼有两类卡片盒
- 文献卡片盒,里面有文献和对文献内容的简要说明
- 主卡片盒,主要是他针对所阅读的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
- 这些笔记都写在索引卡片上,存放在木质卡片盒里。
- 每当卢曼添加一条笔记时,他都会检查他的卡片盒中是否有其他相关的笔记,以便在它们之间建立可能的联系。
- 直接在一条笔记后面添加新笔记
- 在这条笔记和(或)其他笔记之间添加一个链接,另一条笔记可以在系统中的任何地方。
- [[getting-things-done]]
- 把所有需要处理的事情收集到一起,并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处理
- 一个成功组织的秘诀在于整体观
- 关于写作,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 重要的是 **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
- 撰写论文步骤
- 闪念笔记 (fleeting notes)
- 你手边需要随时有记笔记的工具,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
- 如果已经整理好想法, 而且时间宽裕, 直接把想法写下来, 变成永久笔记
- 文献笔记 (literature notes)
- 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
- 记永久笔记 (permanent notes)
- 仔细阅读你在第一步或第二步所做的笔记
- 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相关内容有何关联
- __不是为了收集, 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__
- 你可以为每一个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并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
id: 624d8a68-e197-4974-b967-71b10434f872
- 扔掉第一步的闪念笔记
- 把第二步的文献笔记放入你的文献管理系统
- 待所有重要的内容都进入卡片盒后,你就可以忘记它们了
- 永久笔记 -> 卡片盒
- 添加链接
- 把每一条笔记都归档在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笔记后面
- 确保你以后能够找到这条笔记
- 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
- 根据了解到的新信息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论点
- 你对某件事情越感兴趣,就会阅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进而收集的笔记越多,最终越有可能从中提出问题和想法
- 它可能正是你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东西,但更有可能是你的兴趣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洞见的作用
- 一段时间后, 你的主题是基于你所拥有的素材
- 而不是基于即将阅读的文献可能提供的未知想法
- 把你的笔记变成初稿
- 编辑、校对你的稿子, 开始写下一篇文稿
id: 624d9717-ed97-4d9f-b817-bfbdba31688d
- 关于写作,你需要专注于事情的根本,而不是把事情不必要地复杂化
id: 624d78c5-22a6-4511-904a-0698fc8a705b
-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收集和接受了各种学习和记笔记技巧, 人们在使用它们时通常都 **不考虑实际的工作流程,于是很快使事情变得一团糟**, 这些技巧之间没有真正的配合,用了这些技巧反而使工作变得极其复杂:
- 在重要句子下面画线(必要时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
- 在文本的空白处写评论
- 做摘要
- 采用 SQ3R / SQ4R 等阅读方法
- SQ3R: 浏览 (Survey) / 提问 (Question) / 阅读 (Read) / 复述 (Recite) / 修订 (Revise)
- SQ4R: 浏览 (Survey) / 提问 (Question) / 阅读 (Read) / 复述 (Recite) / 修订 (Revise) / 复习(Review)
- 写日记
- 进行主题头脑风暴
- 按照复杂的步骤清单进行写作
- 借助于无数个学习和写作的应用软件和程序
- #[[pages/tool]] 好的工具并不是在我们已有的工具基础上增加功能和更多的选择,而是帮助我们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
- 必须确保最后把所有的东西都集中放在一个地方,比如一个收集箱或类似的东西,最好能在一天之内快速处理这些记录。\
- 准备好写作工具应该不会超过5~10分钟
第二章 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
- 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 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于没想法,而无法重现的论据也根本算不上论据。如果想把一个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就需要把它写出来,供人们阅读,以此传播下去,否则这个成果没有任何意义。
- 简洁是最重要的
- 主要问题则是考虑想在哪个主题下再见到
- 传统的笔记系统中是把某条笔记存放在了哪个主题下
- Inbox 不必考虑分类问题, 全放一起 -> 发表有价值的观点
- 如果按主题分类,就会面临两难
id: 624d9c0a-c6ba-49ba-bc26-7210dd78ec00
- 在一个主题中加入越来越多的笔记,这样只会使笔记越来越难以被找到
- 在其中加入越来越多的主题和子主题,而这只会把混乱的情况转移到另一个层面
- 传统的笔记系统是为了找到你意图搜索的东西,让你的大脑疲于回忆
- 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则是为了给你呈现你已经忘记的想法,让你的大脑专注于思考
- 大多数想法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有的想法则可能成为一个重大项目的种子。遗憾的是,它们并不容易马上被区分开来。
- 优势的二阶效应
- 每一个行动都有一个后果,每一个后果又有其自身的另一个后果。
- 要适当地放内容进去, 否则就会失去价值, 分清楚三类笔记, 分开保存
- 闪念笔记 (Fleeting Notes)
- 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
- 可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
- 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
- 在句子下画线或在空白处写评论也只是做闪念笔记,对阐述文本的意义毫无作用
- 如果你已经知道不会再去回顾它们,索性一开始就不要做闪念笔记,而是做一个适当的永久笔记
- 永久笔记 (Permanent Notes)
- 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
- 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
- 把每一条笔记都划分到“永久笔记”的范畴
- 导致优秀的笔记被其他或许只与特定项目有关、或许实际上不那么好的笔记淹没了,因此永远也无法实现群聚效应
- 项目笔记 (Project Notes)
- 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 永久存放在卢曼卡片盒里的笔记只有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前者可以非常简短,因为上下文很明显就是它们所指的文本。后者则需要写得更加谨慎和细致,因为它们需要一目了然
- 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
- “写作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过程”
- “如何找到一个主题来写” ---> “如何处理可写主题太多”
- 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 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 任何试图用外部奖励哄骗自己去工作的尝试都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非常脆弱
- 比如在完成一章后做一些喜欢做的事
id: 624d78c5-97c5-4723-b46d-ab38d5cc72f3
- __建立积极反馈循环__
- 寻求反馈,而不是回避反馈
- 没有什么比体验到自己对所做之事非常擅长更能激励我们了,而唯一能提高我们做一件事的能力的就是及时而具体的反馈。
- 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
- 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
- 在阅读时随时记录
- 更好地感知到自己的理解能力
- 提高自己清晰简明地表达的能力——这反过来又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抓住想法
- 理解新的信息就变得更容易
- 知识既不是被孤立地保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学习,而是聚集在一个思想网络中,或者说是“思维模型的网格”中
- 这不仅使学习和记忆变得更容易,而且提取信息及其可用之处变得更容易了。
第三章 成功写作的 6 个步骤
-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 全神贯注于每一项任务, 屏蔽所有的通知, 否则**长期下去会变成傻逼**
- 反例如频繁的邮件和短信不断干扰
- 工作效率和智商降低
- 不要一心多用, 注意力转移并再集中, 会消耗我们大量的精力
并会**延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时间**
- 区分不同的注意力
- **集中注意力**
description: 需要意志力来维持的注意力
- **心流**
author: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created: 1970s
description: 不需要过多依赖意志力和努力的其他形式的注意力
- **持续注意**
description: 需要我们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对一项任务的关注
- >[!tip]
> 集中的注意力必然会受到持续增长的外界干扰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练习专注力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注意力的平均持续时间似乎也大大缩减了
**How to 练习专注力?** #workout
- 写作的流程 #writing
- 打字
- 阅读
- 理解
- 思索
- 产生想法
- 建立联系
- 区分术语
- 寻找合适的词语
- 结构化
- 组织
- 编辑
- 修正
- 重写
- You need something like
- 正确的心态
- 组织工作流程 (结构性)
- 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关注度
- >[!tip]
> [^4] 批评家的角色并非完美, 但已足够;
[^2] 一边写作,一边进行自我批评,并不会有多大用处;
[^1] 把稿件的大纲打印出来,一直放在眼前;
[^3] 提纲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应当经常处理;
[^1]: 如果我们不用同时考虑文章的结构,就更容易集中精力琢磨正确的词语
[^2]: 写作阶段,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如果每遇到一句话不完美就过早地反复修正,就永远写不出任何东西
[^4]: 论证中的漏洞,以及由于不需要向自己解释而略去的部分
#writing
- 诺奖获得者和别人的工作流程区别
by 奥辛·瓦塔尼安 (Oshin Vartanian)
- **灵活的关注** (集中的注意力” + “漂浮的注意力”)
- 即那些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像孩子一样的人似乎是最有创造力的
- 做专家, 不做计划制订者, **培养实践的直觉, 积累失败的经验**
- 为了保持灵活性,需要一个灵活的工作结构,不会在每次偏离预定计划时就崩溃
- 能够判断什么事对完成任务有帮助,而什么事只是干扰的**直觉**
- 没有一个通用的规则可以预先告诉人们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因为每个新的项目都是不同的,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最好的选择可能是阅读一些东西,回顾一段话,讨论一个想法,或者修改大纲。没有通用的规则能够让你预先判断出在哪个阶段沿哪个想法、矛盾或者脚注展开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 根据德雷福斯的模型理论([Dreyfus model of skill acquisition - 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eyfus_model_of_skill_acquisition)),正确运用学习到的规则,可以使你成为一个称职的“胜任者”,但它不会使你成为“精通者” / “专家”
- 专家在复杂情境中的决策不是通过长时间理性分析做出的,而是来自直觉
- 直觉是一种融入了过去的经验,
通过无数次成功或失败的反馈循环,深入学习、反复实践的沉淀。
- 写下来为大脑减负, **将你难以忘怀的事项外化**
- 我们最多可以同时在脑海中保存7±2件事 (短期记忆, Miller,1956)
- 理解的东西比不理解的东西更容易记
- 我们所理解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或是通过规则、理论、描述,或是通过纯逻辑、心理模型或解释
- 写作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如下问题:
- 这个事实如何与我的某个想法相对应?
- 这个现象如何用那个理论来解释?
- 这两个观点是矛盾的还是相辅相成的?
- 这个论点不是和那个论点类似吗?
- 难道我以前没有听说过这个吗?
- 尤其是像“X对Y意味着什么?
- ....
- [[zeigarnik_effect]] 现象
- 通过记录所思所想,可以把想法从脑海中逐渐清除出去
id: 49fd0caa-b5a7-4d76-a096-2073462febff
这就是戴维·艾伦的 [[getting-things-done]] 系统有效的原因
- 把所有的琐事从我们的短期记忆中清除出去,既然不可能立刻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一个可靠的外部系统,把所有关于烦人的待办事项想法都保存进去,并相信它们不会丢失
- 减少做决定, 爱上自己讨厌的工作(?), "**大丈夫不拘小节**"
- 有限的资源
- 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的注意力
- 一次最多只能容纳七件事的短期记忆
- 驱动力或意志力
- 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能导致自我损耗
- 自我损耗
description: 由于先前的意志力消耗,导致再进行其他需要耗费意志力资源的行为 (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等行为) 时,自我的能力和意愿出现的暂时降低
author: Baumeister et al
- 最聪明的方法是“欺骗”
- **想办法让我们感觉自己喜欢去做那些能够推动项目前进的事情**。在不需要运用太多意志力的情况下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
- 决策是最令人疲惫和厌倦的工作之一
- 这也是为什么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只穿深蓝色或深灰色两种颜色的西装,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早上少做一个决定,把更多的决策力资源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
- **阅读和理解**
- 阅读时要手中有笔
- 无论你是否手写,都要记住,做笔记的根本**目的是理解它,并为下一步做准备,也就是将想法转移到卡片盒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中**
- 保持开放的心态
- [[Confirmation Bias]]
- 尽管应该寻找一些反面论点和事实来挑战既有的思维方式,但我们仍然会被那些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物所吸引,即那些证实我们已经相信自己很博学的东西
- 反抗 确认偏差
- 查尔斯·达尔文强迫自己写下那些对他的理论最具有批判价值的论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 > “我曾经在许多年里都遵循着这样一条金科玉律,即每当我遇到与自己的结论相反的已发表的事实、新的观察或思想时,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立即把它们记下来。因为我根据经验发现,这种事实和思想比我喜欢的那些更容易从记忆中溜走。由于这种习惯,很少有人对我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至少我没有发现过。”
- Solution
- 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
- 自上而下的写作方法都提前预设立场, 观点一定是片面的;
- 专注于那些颇具见地的想法,乐见那些最意想不到的事态转折;
- 把动机从寻找证实性的事实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而不去管它支持什么论点
- 不是以支持或反对为标准,而是以相关或不相关为标准
- 培养抓住要点的能力
- 提取一篇文章或一种思想的要点,并以书面形式加以说明
- 这绝不是单纯的练习,而是每天要重复多次的刻意练习
- 拥有“普世智慧”的人
description: 拥有大量思考工具并知道如何应用的人
author: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 副主席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
- 如果没有指导,那该如何掌握这样的能力呢
- **最好的方法不是摘录,而是做笔记**,就是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浓缩重写
- 重写能够训练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框架、模式和类别中来,或者是转移到文本的条件或假设上面,注意到这些以后,你的表述就会变得与之前不同. 有效的办法是在阅读过程中时刻谨记以下问题:当文章中提出某个主张时,作者想要说明的是什么,想要排除的又是什么?
- 写下来有助于真正理解
- > 原则是你不能欺骗自己,可你偏偏又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
---- 费曼 Feynman,1985
- 阅读,尤其是重复阅读,很容易使我们误以为自己理解了一篇文章
- >[!warning]
> 重复阅读是特别危险的,这是因为存在 [[Mere Exposure Effect]]
- 不要熟悉, 要尝试用自己的预言表述出来, 消解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感受
#TODO/deliberate_practice
- 在阅读过程中学习
- 卡片盒负责处理细节和参考资料,存储的是一种长期的记忆资源,它能保持信息的客观性不被改变。这使得大脑可以专注于要点、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学科大图景,并更具有创造力
- 记卡片盒笔记
- 坚持每天记几条笔记
- 非虚构写作花费的时间可能要比虚构多, 因为
- 阅读
- 研究
- 思考
- 修正想法
- 寻求信息间的关联, 并从多方视角看待问题要比单方面地写回报更大, 像复利一样
- 在大脑之外思考
- 卢曼很明确地指出:不写作,就不可能系统性地进行思考(Luhmann,1992)
- 告别死记硬背的学习
- > 选择是构建我们思维之船的龙骨,从容量有限的记忆来讲,选择的作用更为明显。相反,如果我们什么都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应该与什么都没记住是一样的,并且**我们再次回想某个东西时所花的时间和第一次学习它时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这样我们的思想就永远不能进步**
William James, 1890
- 遗忘并不是记忆的丧失,而是在我们的自主意识与长期记忆之间竖起了一道思维屏风,心理学家称这种机制为主动抑制(MacLeod,2007)。这样做的好处也很容易理解,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彻底的过滤器,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地被记忆所淹没,也就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的事情上了
- 学会,意味着理解了,意味着按着某种意义和已有的认知建立了联系,这样的信息是几乎不会再被遗忘的,并且一旦被正确的线索触发,这些信息还可以很稳定地被提取出来。而且,这些新学的知识可以为将来的新信息提供更多可能的联系
- 将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
- 发展想法
- 因为卡片盒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只是用于思考的工具,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它当前是否完整。只有在它对我们自己的思考有帮助时才需要写;而不必为了弥补笔记序列中的空白而写下什么。
- 构建主题
- 选择关键词要慎重,不能过多,因为卡片盒不应被用作存取笔记的档案馆,而是要用作辅助思考的工具箱,所以笔记之间的引用关系要比目录与内容之间的索引关系重要得多。
- 建立智能链接
- 比较、纠正和区分笔记
- 特征存在效应(the feature positive effect)。这种现象是指,我们倾向于高估(在心理上)容易获得的信息的重要性,并使我们的思维向最近获得的事实倾斜,而不一定是最相关的事实。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我们可能只会考虑自己知道的东西,却考虑不到已经忘记的那些信息
- 将卡片盒作为思考的工具箱
- 将卡片盒作为创意机器
- 在卡片盒内思考
- 通过设限来促进创造力
- 分享你的洞见
- 从头脑风暴到卡片盒风暴
- 在选择话题时,我们想找的是那些重要的、有趣的、能利用现有素材的话题,但实际上大脑却会优先考虑当前容易获得的想法。这是因为大脑提取信息的方式并不符合脑力活动的最佳要求,大脑更偏爱最近遇到的、有情感附加的、生动具体的,或者是押韵的想法(Schacter,2001;Schacter,Chiao and Mitchell,2003),而那些抽象的、模糊的、没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或者是听起来不顺耳的想法都会被我们置之脑后。
- 我们的工作之所以能不断推进,靠的不是事先计划,而是过程中的试错。
-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 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任务
- 完稿和修订
- 第确保文本具有结构化和灵活性。
- 尝试同时写多个项目的手稿,这样才能发挥出卡片盒的真正威力。
- 放弃做计划才能成为专家
- 我们要吸取的教训是,需要对计划持普遍的怀疑态度
- 另一个教训是,不是说我们无法从经验中获得成长,而是说只有获得即时反馈的经验才能让我们得到成长,并且可能需要不止一次的经验。把“写论文”这个大的挑战分解成小而便于管理的任务,有助于设定实际可行且可以定期检查的目标
- 根据著名的帕金森定律,工作时预留再多的时间都不会有剩余,就像空气会充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一样(Parkinson,1957)。
- 反复修改
- 养成习惯
- 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卡片笔记写作法实践
- 《程序员的修炼之道》的作者安德鲁·亨特(Andrew Hunt)有一个观念值得思考:你应该像管理金融投资组合一样来管理知识。
- 不写,就无法思考。
- 2022 扫了一遍, 忘的差不多了, 今天下午又扫了一遍, 还是太厉害了, 一本正经地讲写作 (非虚构/学术) 太棒了, 感慨初高中写作是什么东西🙄; 一堆的认知偏误, 费曼, GTD, 第二大脑, 全都串起来了, 当然还有大量的引用还没细看😂
description: https://weread.qq.com/web/review/detail/203895941_7FvvkT3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