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hne-Heute-gäbe-es-morgen-kein-Gestern
- Content
- 封面
- 版权信息
- 导论
- 提出疑问及为之寻找完善的解答,就是推动哲学前进的力量
- 首先交换的并不是立场,而是论证
- 只有无懈可击的论据跟言之凿凿的理由,才算得分
- 谁要是挡得住所有质疑,就算赢
- 幸福
- placeholder
-
澳洲的护士小姐布朗妮·韦尔陪伴过许多位临终者,聆听他们的讲述,和他们说话。她指出,最让临终者感到懊悔且希望可以重新选择的五件事分别是:希望可以过自己的人生、不要那么投入工作、可以表露自己的感受、维持友谊,以及追求更多的幸福
- 说实话国外励志文章很能提及这个论据,看过好几次了,起初也只是发布在她的博客上,之前专门找过,回头再找找,mark下
- 希望可以过自己的人生、不要那么投入工作、可以表露自己的感受、维持友谊,以及追求更多的幸福
- 健康、家庭、爱情、友谊、工作、财富以及信仰
- 相对的收入比绝对的收入更为重要。我们的幸福感取决于,作为我们比较对象的那些人有多有钱
- 因意外而半身不遂的人常在半年之后就恢复原先的幸福感。基准点会移动,因为我们会适应新的环境,这显示出习惯的力量对幸福感的作用更为强大
- 消费是新的宗教。我们像疯了一样地消费,却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因为购物只会带来短暂的幸福感。取得事物会让人满足,但是持有并不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买个不停
-
我们在处于人生中途时,幸福感是最低的。在开始时一切都还是将来,到最后时我们则更易于满足,更不会做错误的期待
- 一生的心路
-
- 身后的幸福
- 他不折不扣地勾勒出“好的人生”的理论
-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人都努力追求的那个目标,叫作eudaimonia,这是个古希腊词语,几乎无法翻成德文;有人翻译为“至福”(Glück seligkeit),有人说其意指“顺遂的”或“成功的人生”,也有人直接翻译成“幸福”
- 成功的人生从来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是我们一切作为的最终目的。
- 被链住的狗
- 你用计谋骗过了命运
-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事物,就应该试着改变面对事物的态度——就像那只被链住的狗,因为别无选择,于是就决定自发地散一个步。让内心不能宁静的,从来都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与判断
- 希望事情依照实际该发生的方式发生,那么你的日子就会过得很愉快
- 幸福只是心态问题
- 圆满的幸福
- 这种享乐,希腊文称为hedoné
- Hedonismus
- 这种持久的快乐,指的是没有痛苦,也没有强烈匮乏的状态,伊壁鸠鲁是史上第一位提出灵魂的平静(Ataraxie)的人,并将之当作幸福哲学的核心
- 叔本华认为,我们一生都被自身的需求与爱好驱赶,满足了一个就急忙赶向下一个,因此,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止的追赶;这一个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下一个需求就又开始酝酿。而在空窗期间,也就是一个需求满足了,但下一个还没出现的时候,叔本华说,我们会感觉到极度的无聊,这也让我们见识到这世界的了无意义。人生仿佛一只悬吊的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荡
- 要达到这种完全摒弃自私本能与欲望的状态,有三种方式:通过忘我地观赏美与艺术、通过同情心的感受,或通过冥想与苦行生活
- 永劫回归
- 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认定视为检验标准,来检视一个人是否过着真实的,或甚至真正成功的人生?是不是当永恒重演的念头再也吓不倒我们,甚至让我们感到欢欣时,我们才真正算是过着自己的人生?
- 你该那样生活,以至于你热爱自己的人生,热爱到希望每一个片刻都能无限次地重新来过
- “因为一切的快乐都要求永恒——要求深远的,深邃的永恒
- 在每一次抉择之前,我们应该问自己:“真的要这么做吗?”“现在这个决定将一再重复,直到永远,这样你愿意吗?”
- “幸福是什么?就是力量越来越大、又一个阻碍被克服的感觉。”正如另一句名言的写照:“那杀不死我的,就让我更强大。”
- 提醒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不过是告诉我们,不要只有满手计划,却忘记好好生活,因为不知道哪一天、哪一次的过山车之旅就会抵达终点,而且你将买不到第二张入场券
- 西绪弗斯与大石头
- 人类是孤立无援的存在——处在没有上帝、没有命运也没有计划的世界里。存在主义者思索着人类的存在,也关注人生黑暗的一面——死亡、恐惧、绝望与荒谬。然而超越这些现象的是,人类有绝对的自由,如同黑暗世界里的一道光芒
- 我们的一生,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
- 荒谬性就是建立在这一组对照上:人类会寻求意义,会追求目标,会为自己打算,实际上却处在漫无边际、没有意义的宇宙里。这种荒谬性,就如同西绪弗斯的处境,他也被迫从每日的劳动里找出意义来。然而终归而言,他很清楚一点:石头会再度滚下山
- 意识到人生的荒谬性,就等于发现我们的自由。我们认识到,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规范、义务、计划、忧虑等都变得无关紧要,它们随意地运作着,就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唯一能决定我们该怎么办的,唯有我们自己,我们终于把自己的命运握在手里,这种感觉真是棒得不得了
- 在没有上帝的宇宙中,不存在任何计划,除非我们自己打造一个。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如加缪所写,就是“他自己人生的主宰”,自己命运的舵手,他过着自主、完全清醒、充满热情、富好奇心且充实的生活,而且他一再地反抗其荒谬的命运,“没有任何命运是不能用鄙视加以超越的”
- 幸福机器
-
请想象一下:世界上存在一台幸福机器。如果你把自己接到这部机器上,就能体验到所渴望的一切:健康、爱情、朋友、性、休闲、成功、财富,以及名望,你将感受到毫无缺憾的幸福。问题在于:你所体验的,只是个幻觉,不过只要你一连上机器,就会认为那一切都是真实的
- 此机器白日梦意淫
- 我们想要有所认识、有所行动,并且成为某种模样
- 为什么不连接几个小时或几天就好了?为什么不趁放假时间好好利用这部机器,而还是选择要跑去海边?沉浸在幻觉里到底有哪里糟糕?还有什么比做白日梦更美妙的事吗?我们不也喜欢投入电影与文学里那虚构的世界中吗?这跟使用幸福机器又有什么差别?
-
- placeholder
- 知识
- 洞穴囚徒
- 然而当你走进山洞,只看到一片漆黑,你的眼睛几乎无法辨认墙上的影子。其他的囚徒以为你精神不正常,把你当成口出狂言的疯子,醉心于旁人无法理解的世界
- 有别于其他所谓的辩士,只会用演说技巧包装的寻常智慧来卖钱,苏格拉底十分谦虚,嘴边总是挂着“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的说辞
- 他相信有一个更高的真实存在,也就是“理型(Idee)”6的世界
-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圆之理型放在脑中,当作智性的模板,如此才能判断被画出来的图形究竟是圆形还是六角形
- 理型如同典范
- 人得先完成辛苦且漫长的哲学教育,才能认识到真正的善,这套教育需要有50年之久,在那之后,一个人才算是准备好接受最高的洞见;接着他需要进入尘世,从事政治;他必须为其他的国民指引道路,因为只有哲学家才是好的国王与统治者
- 缸中之脑
-
实际上你根本没翻书,也不是正在阅读,并没有坐在椅子上,甚至也没有呼吸,你只是一个泡在玻璃缸里的、接上许多电线的大脑。不相信吗?那你能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 怀疑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证伪. 但你也不得不承认怀疑主义诞生了更多与之对立的思潮: 存在主义, 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等等. 人们放弃理性, 放弃思辨, 无所谓怀疑, 重新回归一种混沌的状态.
- 有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无可怀疑的
- 那就是“我正在思考”的这个事实;哪怕我思考的一切内容都是被蒙蔽的,“我在思考”的这件事仍然成立
- 对大脑进行有目标的刺激,是有可能制造出特定经验来的,这个过程不需要身体,因为毕竟这些经验都是在大脑里被制造的
- 我们并不是什么事物都能指涉;我们所指涉的事物,必须跟我们有因果的联结
- 约略
- 怀疑论的主张几乎是无法击溃的,搞不好我们一辈子活在一个长长的梦境里,或者我们真的是缸中之脑也不一定
-
我们需要这种不确定感,才能过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皮隆学派”(Pyrrhoneer)
- ==“皮隆学派认为, 每种意见都存在同样有力的理由来支持与反对, 不管主题是什么, 正方与反方永远势均力敌。所有的问题都不可能做出有充分理由的判断, 你随时可以找到同样多的理由来支持一方与另外一方, 他们把这种对反观点之间的平衡称之为 ‘均力原则’ .”
- “他们认为, 谁要是明白在每个问题上, 正方跟反对方的力量都一样大, 就会停止再继续判断. 从这种停止判断的状态里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 即 ‘心如止水’ .”
- “谁要是能从所有固定的意见解脱出来, 也就能放下所有忧虑, 不再受愤怒与急切之扰.”==
- 皮隆学派
-
- 明希豪森的三重困境
- 你可以给出循环的论证
- 无休止的论证序列只会没完没了,而独断地终止问答过于专横,最后的循环论证却根本是无效的。
- 我们所能判断的,仅仅是事物如何出现在我们眼前,却从来不能判断,事物的真实存在到底是什么模样
- 同时既什么也不知道,但却又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这一件事,而这是互相抵触的
- 皮隆学派的人认为,所有的问题都不可能做出有充分理由的判断,你随时可以找到同样多的理由来支持一方与另外一方,他们把这种对反观点之间的平衡称之为“均力原则”(Isosthenie)。他们认为,谁要是明白在每个问题上,正方跟反对方的力量都一样大,就会停止再继续判断,他们用Epoché8来表达这种不做判断的状态:从这种状态里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即所谓的“心如止水”(Ataraxie)。因为谁要是能从所有固定的意见解脱出来,也就能放下所有忧虑,不再受愤怒与急切之扰
- 尽管支持与反对的理由似乎势均力敌,他们却依然倒向其中一方,而且不需要理由——也许顺从他们所受的教育、所属的文化,或者单单只由于当下的心情。他们并不反对这种不需要理由的倾向性
- 如果我们硬是要坚持其中的一种解读,那就可能发生一个情况:未来的世世代代会把我们的观点当成笑柄。人们一度相信地球是个圆盘、有女巫的存在、黑人是次等的,以及科技进步必定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等等谬论,虽然直到今天,我们还对动物的价值低于人、机器人无法有感觉、我们不能永远活下去等说法深信不疑,但是,等着看吧!
- 因为我们对支持两性平权,比起反对两性平权,有更好的理由。可是,问题又来了,什么叫好的理由?
- 任何给出理由的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给出理由到了某个阶段,就不得不中断,而且没有理由。因此,我们用所有信念所堆成的高塔,其实只是奠基在散沙之上,随时都可以崩溃倒下
- 这种要求根本违反现实,也没有人提,所以我们并不这样说
- 用记忆来证明一个说法是可靠的,这样够吗?如果这样不够的话,那我们就得把一切事情都记录下来,以便隔天还能确知我们昨天都做了什么。这太荒谬了
- 我们永远不能确定明天太阳还会升起。虽然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应该就此停止判断明天太阳是否升起吗?大概不用吧。所有迹象都指出会,没有证据指出不会。所以呢,我们完全有理由这么说:“我知道明天太阳将会升起。”但是我们还是有可能是错的。这种哲学立场是“可谬论”(Fallibilismus),而且或许是当今最显赫的哲学立场,可谬论区分知识与确定性
- 可谬论论
- 即便无法绝对确定,我们还是可以拥有知识。这样说很好,因为绝对的确定性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此一洞见正是拜怀疑论论者之赐
- 缺少的蓝
- 理性所掌握的一切,无一不先在感官之中
- 柏拉图——理性论的始祖—
- 哲学洞见不能通过感觉与经验,只能靠纯粹的沉思来获得,也就是通过回忆的方式。柏拉图把知识的学习视为一种回忆
- 主张特定的洞见与理念,并不是经由经验才进入我们的心智的,而是打从一开始就已存在。他们指称的这些天生的理念,包括逻辑法则、“我”的概念、同一性原则、数字、善的理念或者上帝的理念
- 这个无限者的概念不可能从我们之内产生,因为我们是有限的存有者,这只能从上帝那里而来
- 休谟认为,所谓概念,不过是对感官印象的粗糙拓印,或是不甚准确的复制品而已,而没有感官印象就没有概念
- 观察才是检验一切确信的试金石,所以任何超越感官的论述,打从一开始就应该受到怀疑,都被当作是没有内涵的凭空嘟囔。事实上,许多经验论论者最大的关怀,就是要把玄想的形而上学清扫一空,转而信赖实事求是的、建立在观察与实验之上的科学
- 可否证性
- 无法否证的,所以都是违反科学的
- 大多数占星术的文字是如此地模糊,如此需要多方诠释,以至于几乎无法被反驳,也因此或多或少适用于我们所有人
- 故障的钟、正确的时间
- 一个正确且有理由支撑的意见
- 一个意见要能算作知识,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方法之上
- 我们能否认识真实”这个问题,不只取决于我们与世界,而且首先取决于我们的知识概念。在这里我们再度确认:我们必须先厘清这些概念,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个问题。只有在那之后,我们才能开始寻找答案
- 洞穴囚徒
- 道德
- placeholder
- 效益论/道德价值由行为的结果衡量康德/永远不要把人类当成达成目的的工具亚里士多德/我应该做哪一种人?辛格/有能力的,就该救人普雷希特/可不可以吃动物?汤普森/人总是拥有正当防卫的权利
- 后设伦理学(Metaethik)
- 任何意见,如果不能说明理由,就不要说出来。这样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意见一大堆,好理由却很少。
- 电车与胖子
- 什么东西让行为成为道德正确,什么又让行为在道德上错误?为什么这样做是好的,那样做又是坏的?
- 道德方向感怎么运作,以及,它哪里需要修正
- 使用外语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理性计算的思维也会被启动
- 伦理学有“双重效应原则”,是指一个行动常常有两种效果,其中一种是我们希望达到的,另外一种则是我们希望避免的,可是得到好的效果的时候,却无法不同时接受坏的结果。关键词出现了——“附带性损害”(Kollateralschaden)
- 把人类工具化的行为,会激起我们的道德愤慨,我们内在的道德方向盘在这里有明确的指向,即便因此有五个人丧生也不行。双重效应原则在这里不适用,因为道德感要求,坏的效应不应被当成实现好结果的工具
- 刑讯
- 如果我希望所有人都根据这个企图来行事,那么此企图就是善的
- 针对各种利益不同的人,这守则要求的行为也不同。相反地,定言令式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一样——被虐待狂依照黄金守则会变成虐待狂,但是依照定言令式他却不会改变
- “自身即目的表述”(Selbstzweckformel)
- 我们有义务实现我们的天分与可能性,谁要是日复一日地成天坐在电视前面,那就是犯下道德的错误。这是个有趣但是引起争议的想法。你觉得呢?有什么事情是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对自己做的?
- 特蕾莎修女与精神病患
- 了德性伦理学(Ethik der Tugenden)
- 依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这个人不会幸福——他无法发展他自己,他的本性只能停滞不前。
- 勇敢位于胆怯与冲动冒进之间,慷慨大方位于浪费与吝啬之间,友善可亲则介于谄媚与动辄争辩之间。每一项美德都是各自向度上的黄金中点,拥有黄金比例。
- 美德是一种态度,人人都可以通过锻炼而取得。知足、勇气、大方,以及同情心这些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都可以后天习得。只要反复做出正确的行为,这些正确的态度与性情就会在心里生根:胆怯会消失,挥霍无度会减少,同情心会增长。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要有讲求快乐的教育——毕竟我们不只应该实践道德之善,也应该要为此感到快乐
- 池中小孩
- 我们有义务去帮助贫困的人,就像我们有义务把小孩从池塘中救出来一样吗
- 辛格
- 距离不同
- 许多慈善机构都会滥用捐款
- 在池塘边,你是唯一能拯救小孩的人
- 完全不救人,会比任意救一个,但是让另外两个死去更好吗
- 每颗螺丝钉都大有可为
- 消极义务与积极义务
- 有能力的,就该救人”
- 在每个购物决定中,我们都对这些关系造成极小的影响——我们支持了一些人,忽略了另一些人。此外,作为生活在民主政体里的人,我们可以参与决定明天的全球游戏规则该是什么模样,可惜我们能转的那颗螺丝钉却是极其微小,就像一小滴冷水落在滚烫的石头上
- :只要你相信石头的温度会随着每滴冷水降低一点点,我们就还是大有可为
- 吃人肉的外星人
- 这些低等的生物并不享有跟我们一样的尊严,他们的意识非常原始,就跟他们的沟通方式一样简陋。他们的生命并不跟我们有同等的价值。
- 而且严格素食主义者
- 。世界最大的独立营养组织美国营养和饮食学会(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认为,均衡且纯植物性的饮食是健康的,且适合人类的各个成长阶段
- 我们最多只能预先思考50年的事,对我们自己仅拥有肤浅的意识,对于宇宙生物更高等的快乐没有微乎其微的体会
- 道德思维应该是公正不偏的,这点我们最晚从康德的时代起就知道了,我们自己的视角与利益不可以被特别优待。但是公正不偏的思维可以用视角转换来练习——只要把自己置于他人的处境就可以。
- 而一切理性的道德,恰恰就建立在这种能换位思考的能力上
- 背上的小提琴家
- 是如果我们动手术把小提琴家从你身上移走,他就必死无疑——这件事我们不能做。每个人都有生命权。你当然也有权利决定与自己的身体相关的事,但是小提琴家的生命权是更重大的,因此我们不能把他从你身上分开
- 胚胎根本上是否具有生命权,有的话又是从什么时候起。许多人会用人格的概念来论述生命权,并主张只有具有人格地位的才拥有生命权,于是关键的问题就变成:胚胎算不算具有人格
- 而他的生命权与你身体不受损害的权利相抵触
- 比起消极地让母亲死亡,积极杀死胎儿在道德上更值得谴责
- 积极杀害与消极坐视让人死亡的这一组区别,在道德上是否有其意义,还是很难说的,至少并不是在一切例子上都能成立
- placeholder
- 美与艺术
- 无生命的朋友
- 他认为对象体现了人类的性格特质
- 我们对美的感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我们的美感偏好会反映出我们的生活理想
- 这些事物如果是一个人,那大概会长成什么模样,他有哪些偏好跟性格特征,他过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如此你常常会发现,你为什么会喜欢某件物品,或者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很难看。好好练习一下这种拟人化的艺术,你将会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世界,也将探寻到美感之谜的线索
- 我们对这类风景的审美偏好是在非洲大草原上产生的,最早出现在700万年前游牧形态的猎人与采集者的身上。这个理论主张,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美丽的地方是适合生存的——一眼就可以看清危险,也提供保护、水、食物与捕猎的机会。于是,那些喜欢沙漠的族群则灭亡了
- 没有感情的音乐
- 人需要一定的敏感度,才能正确使用美感概念,西布利称这种敏感度为“品味”
- 音乐情绪失读症
- 这部新的007电影很烂,但是我还没有看过”,这就毫无意义,因为没有美感经验就没有美感判断
- 当我们采取审美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对象时,我们是为了观看而观察,并不带有实用或理论的兴趣,唯一重要的是体验
- 我们并不关心对象实际上具备的性质,只在乎对象如何对我们显现
- 康德曾经指出,要做出美感判断,需要一定程度地摆脱所有既定立场,我们之所以喜欢一朵玫瑰,往往是因为那是爱人送的,或者我们觉得一个人很迷人,只是因为我们很想与她交往
- 同样一种美感性质如朴素、强劲、高雅或复杂等,不只可以提升,也可能减损事物的审美价值
- 文化过滤器
- 审美判断不能用论证来支持或推翻
- 艺术里几乎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诠释
- 红色四方形
- 。贝尔提出“有意涵的形式”,也就是具有意义且传送内容的形式
- 谈及艺术时;不能把内容跟形式分开,就如同我们无法把诗歌丝毫无损地转译成散文,如果把歌德的著名诗作《魔王》(Erlk nig,1782年)用平淡的散文重述一次,就会丧失许多重要的韵味,同样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没办法简单地转化成画作或电影。
- 你大可以依照需求,自由地关注这些或那些艺术品。无论是享受还是疼痛——重点是,你能够得其所欲
- 无生命的朋友
- 自由
- placeholder
- 一切都只是概率问题
- 自由意志是依照较高层次的愿望来行为
- 烟瘾操控了意志,意志便成了烟瘾的傀儡。然而从哪里开始算是成瘾呢?什么叫作强烈的渴望,从哪里开始算是内在的强迫?
- 如果有人宣称,我们的意志从来不是自由的,那我们就应该首先厘清,“自由”究竟是什么意思
- 世界是否依循不可更改的法则运行,以及这对我们的自由意味着什么
- 我们能否预测未来
- 由于世界的每个状态,都是从紧接的上个状态里产生的必然结果,这个魔鬼就可以从他对世界的认知,推导出每个片刻的状态
- 决定论(Determinismus)
- 骰子在丢出去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哪一面会朝上了,这个物理法则大家是知道的,只是计算起来非常复杂而已
- 在次原子的领域里,存在真正的偶然事件,而且在这种微小尺寸的世界里,每个事件都是不能确定的。原子会在什么时候分裂,是不可能计算得知的,因为原子本身就不稳定——物质的内部充满了混乱与偶然。一切可知的都是概率事件,我们无法断定基本粒子接下来要往哪里移动,只能以概率论之
- 我们的自由似乎取决于此,如果一切都是早被决定好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是自由的
- 我本来可以做出不同决定吗?
- 我们想要主张的是,在完完全全相同的条件下,我们本来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决定
- 因为我们想不出来,在完全相同的处境下,要如何随意做出不同的决定
- 我们的“我”并没有脱离我们的身体、性格、情绪、信念、思想、记忆、价值观与利益,扣除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就不再是我们了;缺少这些因素,我们的意志也将失去方向
- 我们是有意地顺从自己的冲动与愿望,并不是在外在或内在的强制之下
- 人类从孩童时期起,就接收着所处环境的信念与价值观,性格特征、世界观与生活理想都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是像是在不知不觉中潜入我们的自我。在这过程中,偶然性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父母、朋友、偶像、书籍、电影以及际遇都在塑造着我们,使我们成为现在的模样。现在所称的这个“我”,就像由过去的偶然事件留下的痕迹所组成的拼贴图。就自由的问题来说,这里的关键是,我们与外在影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 自由从来不是全然是或否的问题,大多数的决定都介于是与否之间
- 我们觉得哪些是外来的,哪些是属于自己的?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但不一定能分得清清楚楚——常常两者皆是
- 凶手无法不行凶
- 你唯一能做的决定,就是杀死邻居
- 我们不断谈论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更糟的是,我们丝毫不关心自己所说的话是真是假。只要我们有张嘴表示意见,那就够了
- “必须负责”有个前提,就是我们可以在两个选项间做决定,至少看起来是如此
- 我们固然需要有一定的自由,才能为自身行为负责,然而这样的自由并不预设我们一定有别的选择
-
兼容论论者主张:无论是自由还是承担责任,都不预设你有别的选择。如果反对此说,就等于主张:你在上述例子中,哪怕是出于自主意愿而杀人,也无须为邻人之死负责。这只是因为你不论怎么决定都会杀人,邻居都非死不可
- ==“不相容论认为决定论和自由意志是不可能共存的。不相容论者大致分为两种:自由意志主义和严格决定主义。前者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从而可推出决定论是错误的。后者则认为决定论是正确的,所以可推出人是缺乏自由意志的。”
- “相反,相容论者则认为就算在一个决定论为真理的世界中自由意志也是有可能存在的”
- “古典相容论者认为即使一个人的行为是被过去众多不可控因素所决定的,她依然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其他行为。这是因为古典相容论者以条件性分析(conditional analysis)方式理解“能够选择其他行为”。在这种分析下,如果在历史改写的情况下一个人有意向去做某些行为并且成功,那么这个人就能够选择这个行为,即使在真实世界里她并不会这样去做”==
- placeholder
- 法理与公平正义
- 野蛮人
- 无知之幕
- 谁拿最大块蛋糕?
- 而在分配正义的问题上,适用的是贡献原则:贡献大的人,应该得到相应的那一份
- 在这个情况里,有需求是不够的,他大可以啃面包来填饱肚子。也许其他孩子不管怎样都还是会给他一块蛋糕,但是保罗至少应该要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又或许下一次就不再找他烤蛋糕了
- 心智与大脑
- placeholder
- 哲学僵尸没有意识
- 蝙蝠的秘密
- 因为我们根本无从进行这个实验
- 内心出发我们唯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心智。我们从来不能体会在另一个存在的内心里,究竟进行着什么,包括其他人类在内
- 在特定情况下,他人的行为能够让我们论断他的心智状态:如果一个人倒在地上,表情扭曲,还流着血,那么就十分清楚,他一定感觉到疼痛。如果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还主张不知道他的内心状态,是十分荒唐的。不过如果讲到动物,维特根斯坦认为,那就是另一回事,特别是当它们的行为跟我们差异很大的时候。生物的行为离我们越遥远,我们就越难以断定,身为这种生物是怎
- 脑中漫步
- 玛莉与颜色
- 我的邻居是好僵尸
- 大脑义肢
- 中文房间
- 智能手机里的心智
- placeholder
- 上帝与信仰
- 可设想的最高存在
- 上帝——这颗绊脚的石头
- 上帝与瑞士钟表匠
- 帕斯卡的赌注论证
- 道德的拐杖
- 帮超人辩护
- 太空茶壶
- 逻辑与语言
- placeholder
- 在语言里,字词的含意就是其使用方式
- 问题出在哪里呢?语言误导了我们。因为“没有东西”这个概念并不能指涉出叫“虚无”的对象,而是什么都不能表达
- 研究逻辑时,必须特别留意语言的陷阱,到处都可能发生误会
- 沟通成瘾,失去语言,生活就变得寂寞、无聊,甚至可能致命,因为交谈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他人跟自己
- 这类语言表达,这些词汇都不指涉世界上的任何对象,却仍然有其含意
- 语言就是西方哲学的课题
- 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详细地检视我们的语言;那样的话,哲学问题就会自动消失。因为,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问题都是些假命题,只因为我们误解了自己的语言才会产生
- 研究哲学的人,必须精准地判读、周详地陈述,并且厘清重要的概念。语言就是哲学家的工作素材,因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概念说清楚、讲明白
- 理发师
- 二律背反(Antinomie):从论题中会导出自身的相反命题,而从论题的相反命题中又会导出论题的本身
- 如果这句话为真,那就是错的,而如果这句话是错的,那这句话却又说对了
- 问题是,那这个克里特岛人在撒谎吗?
- 在解决理发师的谜团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为什么二律背反在20世纪初时让逻辑学家与数学家想破了头。罗素这个理发师的例子摇撼了数学家脚下的地基,几乎让整个数理系统应声倒下。因为集合论(Mengenlehre)在当时被认为是数学的基础,罗素的例子却显示出集合的概念(也就是数学的基本概念)会自相矛盾。如果我们可以建立任意的集合,比如蓝色小屋的集合,或包括十个项目以上的集合的集合,那我们也可以建立“由所有不包括自身在内的集合所组成的集合”。然而如果有人问,这个集合是否包含自身在内,就会导致二律背反,就像问理发师自己到底刮不刮胡子一样。作为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就此摇摇欲坠,而数学又被视为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又负责解释这个世界,所以罗素就此撼动了科学解释世界的地基。
- 集合不能包含自身
- 说来幸运,这套解释体系并没有就此倒下。罗素不只发现了问题,同时也找到了解答。他的“类型理论”(Typentheorie)可以防止二律背反的发生。类型论要求,集合虽然可以包括其他集合在内,但其他集合必须属于另一类型,层级也要低一层;集合总是比其包含的项目高一层,即便那些项目本身也是集合。
- 。然而如果有人问,这个集合是否包含自身在内,就会导致二律背反,就像问理发师自己到底刮不刮胡子一样。作为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就此摇摇欲坠,而数学又被视为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又负责解释这个世界,所以罗素就此撼动了科学解释世界的地基
- 集合虽然可以包括其他集合在内,但其他集合必须属于另一类型,层级也要低一层;集合总是比其包含的项目高一层,即便那些项目本身也是集合。也就是说,集合不可能把自己当成项目之一而包含在内
- 依照罗素的集合论,理发师不可能自己刮胡子,因为那就等于集合把自己当成项目之一而包含在内
- 秃头
- 沙堆悖论(Sorites-Paradox:Sorites是古希腊文,意思是“堆”),当时的问题是:几粒沙子算是一堆?或者,我能从一堆沙里取走多少粒,让那堆沙子不再算是一堆?
- 这全都是非常困难但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模糊不清不只是哲学框框内的玻璃珠游戏,而是真正的问题,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层出不穷
- “模糊性知识论”(Epistemischen Theorie der Vagheit:episteme是古希腊文“知识”的意思,Epistemische Theorie即“知识论”)的支持者主张,在一堆与不成一堆之间确实存在清楚的界线,只是我们无法认知而已
- 我们无法确知,只能猜测。界线是有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就好像颜色的情况:极微小的色调差异是眼睛无法察觉的,当红色被一滴一滴地掺入黄色,到了某个时候就会变成橘色,然而我们无法辨认出使红色变成橘色的那一滴
- 只有在可以清楚界定的情况下,才有命题为真或假的问题,牵涉到临界状况的命题,则既不为真也不为假。
- 在100到200粒之间的沙子则落在临界状况里。在这个灰色地带中,你可以自己选择要把界线划在哪里,无论怎么划你都不会错。你若说“134粒沙子构成一堆”,则既不为真也不是假。命题只有在不管清晰程度为何的时候都为真,才是真的为真,不管你把界线放在灰色地带里的什么地方都不影响
- 小松鼠
- 是:我们对世界的各种理论,首先应该要有效益;至于理论能否客观地反映真实,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但这也并不重要
- 我们不清楚“绕某物走一圈”的说法是否适用在上述的状况上;应该说情况十分清楚,但是概念并不清楚
- 哲学问题就是概念定义的问题,尽管不全是,但大部分都是(如果讨论到我们该如何行为,或正义的国家该怎么样,那么单靠概念分析就不能得到多少结果)。语言与含意在哲学里几乎总是扮演重大的角色,哲学问题的解决也总是从概念厘清开始
- Gavagai
- ,每一种翻译都是不确定的,外语总是同时有许多可能的翻法。奎因认为,语言学家永远都无法确定Gavagai究竟是什么意思
- 最后,你必须决定要用哪一种假说,奎因建议,在存有怀疑的时候,要选择尽可能善意的诠释,不要把原住民当成傻瓜
- 在诠释的时候,最基本要预设对话者具有理性,思考与行为方式也与你相差不远。不过说到底,你也没有别的选择
- 启明星与长庚星
- 为什么“启明星就是长庚星”仍能传递讯息,“金星是金星”却是废话一句?
- 因为前一句话的真实性需要经历辛劳的发现过程才得以确立,而后一句话连对小孩来说都是显而易见
- 如果“树”所代表的不过是我心里主观的想象,那你怎么知道我用“树”表达了什么意思?我们怎能确定知道,当我们听到“树”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同一回事?万一彼此的想象不同,那么我们会不会从头到尾都只是在鸡同鸭讲?
- 他认为,“树”的含意,是我们使用这个字词的方式,不是客体,而是实践。这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们很快就会知道了
- 家族的类似性
- 孪生地球
- 会咬人的狗
- 奥斯丁(John Austin,1790年—1859年)特别指出了语言也有实践的面向:语言不只是用来说的,而且也用来行动,我们说的话,就是行动
- 表达含意的言说行动(Lokution)、产生行为的言说行动(Illokution),以及产生效应的言说行动(Perlokution)
- 产生行为的言说行动都是如此:在正确的时刻说出正确的话语,然后行为就完成了
- 理解的循环
- 我们能从脉络中看出字的意思,部分文字的意思,放在整个背景里就很清楚。
- 研究这种理解问题的哲学是诠释学(Hermeneutik),其字根是“赫尔墨斯(Hermes)
- 我们并不是要么完全理解,要么完全不理解,而是一点一点地越来越理解
- “理解的过程总是从整体通往部分,然后又从部分回到整体。”
- 我们对文本的期待,即诠释学所说的“预先的蓝图”(Vorentwurf),会在阅读的行进中不断地修订与调整,就像模型不断被修改成符合现实的模样
- ,对所有的文本,都不存在没有预设、完全中立的阅读,并没有所谓纯粹的事实,一切都在特定的诠释下出现。所以,我们带着对意义的期待所遇到的并非纯粹的文本,而是个人对文本特定的诠释,而这个诠释又要取决于个人对意义的期待,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
- 所谓了解他者,其实是在他者中看到自己,同时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他者。为此我们必须拓宽思考的视野,以使自己与他者的视野互相交融。
- 沉默的意义
- 从这个基本原则里可以导出几条对话规则。格赖斯列出下列几项:参与谈话时,信息量应该不少于也不超过必须的程度。不要说你认为是错误的或者缺乏适当理由支持的话。说相关的话,不相关的就别提。表达要清楚,避免模棱两可,叙事时顺序不要跳跃。
- 因为他的表达没有提供必需的信息量
- “前面就有个加油站”虽然言下之意是加油站在营业中,然而“前面就有个加油站,但是已经停止营业了”却既没有自相矛盾
- 因为你没有理由在这种状况下赞美这位朋友。显然你有意地违反了对话的规范,即:“不要说你觉得是错误的话。”你通过“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这句话所传达的,是相反的状况
- placeholder
- 空间与时间
- 阿基里斯与乌龟
- 时间能静止多久?
- 祖父谋杀悖论
- 如果没有今天,明天就没有昨天
- 现在是介于未来与过去之间的、没有扩延可言的界线。所以既没有未来、过去,也没有现在,又既然时间由这三者组成,所以时间也不存在
- 问,我们怎么能够测量时间,既然时间不存在?没有扩延的东西要如何量其长度?究竟说来,时间该怎么量
- 今天我们依据原子钟里基本粒子稳定的振荡过程来给时间设立基准,比星体的运行还更精准
- 奥古斯丁解救时间的办法,是把时间放入我们的心里,未来的、现在的与过去的,奥古斯丁认为,都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与想象里。我们记得过去的事,期待未来的事,也体验现在的事。我们的心智能回头伸入过去,预先伸进未来,因为它把过去的与未来的都呈现在眼前。同时我们的心智也赋予现在一个扩延。记忆把现在抓牢好一会儿,同时新的感官印象大量涌向我们,而且我们也想着接下来我们还有哪些事
- 当我们聆听旋律时,我们听的不是个别的音符,而是把已经过去的音符留在脑海里,也预先掌握了接下来的音符。在我们内心的耳朵之前,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我们能掌握完整的、从头到尾的旋律
- 时间是被经验的时间,没有心智、没有灵魂的话,时间就不存在。在心智之外没有现在、未来也没有过去。唯有对我们人类来说,才有现在的、未来的或过去的事物可言
- 自我
- 忒修斯的船
- 斯科特,把我传送出去!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