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gests
-
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 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 二是为了消遣, 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 阅读层次(4, 层次递进)
- 基础
- 阅读准备阶段——相当于学前教育。
- 认字——相当于一年级学生典型的学习经验。
- 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四年级读写能力。
- 几乎可以阅读所有的读物——小学或初中毕业。
- 检视
- 通过系统化略读了解书内容的整体架构、主题、观点
-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 先看序和书名页
- 研究目录页
- 检阅索引
- 从头到尾读一遍,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 依据读物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用不同的阅读速度
- 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 主动的阅读基础四个基本问题 ⇒ 参考《金字塔原理》
- 主题
- 支持论点
- 论点正确性
- 书籍与读者自身相关性
- 分析
- 在检视阅读及时间充分的基础上最好的阅读,细嚼消化一本书,特意在追寻理解
- 主动阅读的核心是在阅读时需要提四个问题:
- 大体上是在谈什么(主题)⇒ 对应分析阅读第一阶段
- 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支持论点)⇒ 对应分析阅读第二阶段
- 这本书的内容是真实正确的吗(论点正确性)⇒ 对应分析阅读第三阶段
-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有何意义(书籍与读者自身相关性)
- 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主题)
-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不同类别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简述)
-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不一定是作者原来的架构,也可按自己理解的做(拟纲架构)
- 确定作者在问或想要解决的问题
- 诠释一本书的内容(支持论点)
- 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关键字的字义双方理解是否一致)
-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用自己的话解释)
- 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 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论点正确性)
-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读懂前不要说同意与否)
-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 实用性的书
- 所有的事都与结果及目标有关。(注意作者的时代背景,是否有雄辩的成分在),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么,了解他要你这么做的目的**(为什么做)****。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怎么做)**
- 想象文学
- 要感同身受,变成其中的一员,在你衷心感激作者试着为你创造经验之前,不要批评一本想象的作品。不该反对或赞成,而是喜欢或不喜欢,不只要能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还要能表达出这本书中哪些地方是最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并说明理由。慢慢建立起批评的标准。
- 故事、戏剧与诗
- 故事书要快读,以免断点遗忘情节
- 史诗
- 集中注意力,全心参与并运用想象力(经典:《伊里亚特》《奥德赛》《埃涅阿斯纪》《神曲》《失乐园》)
- 戏剧
- 假装看到演出的实景(想象自己是导演,告诉演员如何演动作、说话),悲剧的精髓在缺乏时间(时间的紧迫性造成后续决策的失误以引发悲剧)
- 抒情诗
- 一口气读完,理解整体大意,除非一次性读完,否则无法理解大意是什么。然后重读一次,大声读出来(大部分好的抒情诗中,都存在着一些冲突,有时是对立的两方,“爱与时间”、“生与死”等)。
- 以上文学类书籍的阅读可以参考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记忆、象征、模式【《圣经》、《莎士比亚作品》】
- 历史书
- 弄清谈的是什么,没有谈到的又是什么,特别是批评这本书的时候。分辨作者在章节中谈到的经济、战争、宗教、文学等,发现他最重视的部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的前进是各因素合力促成的结果【从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到整体社会的发展,会因内部——不同人的价值观(帝王权利,个人生存、普世价值等),及外部——基本生产资料(经济、科技、环境变化等)】)——【历史是否可以理解为马斯洛《Z理论》6个需求下,各个体团体需求博弈的结果,底层X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中层Y理论: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高层Z理论:自我超越的需求】
- 当前事件
- 作者是谁,他的写作态度是什么(擦亮眼批判性思考,是否存在利益相关)
- 对于特别专业的书籍如科学数学
- 读者的目的不是成为这个主题的专家,而是要去了解相关的问题,这样阅读就会轻松许多
- 哲学问题
- 主分类:
- 关于存在与变化的问题,与这个世界上存在与发生的事有关,哲学领域中属于理论或思辨型的部分。
- 关于善与恶,好与坏的问题,和我们应该做的或探寻的事有关,即哲学中的实用的部分,规范的哲学。
- 次分类:
- 形而上学:思辨或理论型的哲学主要探讨存在的问题
- 自然哲学:与变化有关,关于特技与种类的演变,变化的条件与原因。
- 认知论:探讨的是知识的问题,关于我们的认知,人类知识的起因、范围、限制,确定与不确定的问题。
- 哲学风格:
- 哲学对话
- 哲学论文或散文
- 面对异议
- 哲学系统化
- 格言形式
- 阅读哲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现问题,或是找到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找出作者隐藏起来,并未言明的假设,是多么困难。就算自己有相反的假设,也不妨看看作者的假设会如何导引下去,假装相信一些其实你不相信的事,是很好的心智训练
- 主分类:
- 实用性的书
- 主题
- 在横向纵向上,各书观点对比,深度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了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有写 **论文 的感觉)
- 对于一个特定的问题,牵涉的书会有很多本,所以要知道读哪些书(通过检视阅读分辨)
- 主题阅读
- 找到相关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关心的主题才是重点,而不是阅读的书。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而这可能与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
- 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不同作者不同的表达方式是不是在谈一个共同的问题,理解后尽量用自己的词)
- 理清问题
- 界定议题
- 分析讨论
- 主题阅读就是面面俱到,而自己不预设立场。可以先阅读来自不同作者的一些比较短的章节,可以帮助我们在读完这些经典著作前先读进去。
- 基础
- 其他
- 以其他工具辅助阅读:思维导图、批判性思维、金字塔原理、各种方法笔记
- 以思想转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摘抄+感想+第三方观点
- 可以在适合在时间去重读读书笔记,或许会因经历产生新的想法
- 电子笔记可以建立标签:信息可包括笔记本编号、阅读日期、笔记类型、书名、作者、出版社等 在大量笔记中搜索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