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What are the things you find most beautiful in science? Science is beautiful when it makes simple explanations of phenomena or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observations. Examples include the double helix in biology, and the fundamental equations of physics.
“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 是遥远的相似性” —— 霍金
- 推荐序二: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孙志勇(志邦家居联合创始人)
-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物件与人脉关系中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的东西,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自己。
- 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 通过不断加深对断舍离的了解,我们也为企业发展找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根基。
-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怡然自得”是个好词。人生路上无论遭遇什么困境,工作上无论碰到什么难题,首先要保持心灵的“晴空”。当太阳被任性的乌云遮蔽,内心被坏情绪肆意摆弄时,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驱走乌云,重现晴空,人生才会变得阳光明媚、春风快意。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进,则出。 出,则进。 然后,再出。 它最大的目的是撼动我们根深蒂固的“物品价值观”,鼓励我们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
- 断舍离是受到让人放下心中执念的瑜伽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启发而生成的思维方式。
- 第1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明白自己“不能收拾家务”的心理机制,重新审视自我的物质观)
- 现实
- 我们身处 “物质过剩” 的世界
- 被困在水槽淤泥口的 鮎鱼
-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 消费型社会
- 物理性原因
- 洪水般的物量物品被过度制造
- 被过快流通
- 好像就是自己本来特别想买的一样
- 物理性原因
- 消费型社会
-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
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from 某位哲学家?
-
-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 假如杂物遍地,家里塞得满满当当,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这种案例不在少数。
- 压迫感十足的杂物似乎要溢出来。虽然媒体鼓吹这种“顶墙式大收纳立柜”的各种好处,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这种立柜让整个空间看上去像被封埋在杂物之中。
- 理不清的不仅是这些插电用品的电线,还有住在这里的人的思绪和活动路线。
- 那些东西可能未必都是不能使用的,但没有人考虑过将来这些东西是否有必要性,就下意识地把它们塞满了整个家。
- “如果是想留下的,咱们不扔掉也没关系。”
- 断舍离讲求的就是这种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而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因为,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 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一开始就没有断然“因为看起来将来也没有使用的需要,可以扔掉”,过后再处理的话,物品在手里就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重感,带有叫作“执念”的黏着剂,其实就是对物品的定式思维。
- 家里家外·情绪反差的痛苦
- “不穿的衣服”认为自身与主人的关系上存在一种“惰性”。 被一堆堆不穿的衣服塞得满满当当快要关不上的衣柜里,哗啦哗啦地冲出惰性的大洪流。被卷入这种惰性洪流中的人自然也会感染惰性,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来。 扔掉不需要的杂物,建立舒适的生活空间,才有可能改变人生” 可以说,当洋子小姐把大量的无用杂物清理出自己的世界后,就迎来了与“真我”十分契合的人生伴侣,开启了幸福的人生之旅。
-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 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 这类的人总是会收集和珍藏很多现在不用的旧物,小心翼翼地保留着以前的相册或是奖杯奖牌,以及带有过往回忆的信件、照片等小物件。他们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而不愿意直面现在和现实,这种类型也和逃避现实型有关系。 过多地囤积手纸等日用品。未雨绸缪并不是不好,但反应过度会给日常生活带来焦虑。
- “舍”与“弃”的不同
- 断舍离,不是要求人们随意地“弃”,而是把“舍”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舍”即为“出”。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人与物,两者都是在某一个时点出现,又在某一个时点消失,区别不过时间的长短之分罢了。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是极为短暂的、微弱的缘分。只有尽力去珍惜爱护这种缘分,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太可惜了”这种感叹的回应。
-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 而我们本来就拥有以下三种自由:●放手的自由●保留的自由●取舍选择的自由 那时候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 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你认为它对你已经没有价值了,感觉已经不适合你、不会给你带来好心情了,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处理它,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眼光,没有必要为东西本身留情。
- 现实
- 第2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 根据八个技巧和五个收纳指南,了解断舍离的工作机制和“放手”的效果,
- 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 知晓断舍离的工作机制,明白舍弃东西的效果,更新对待事物价值的观念,只有这样,身体才能觉醒,我们才会自觉地做出行动。 观念上的断舍离1.认识现状2.停止自我否定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杂物上的断舍离1.拿出杂物,俯瞰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收纳指南1.“三分法”2.“7·5·1法”3.“1 out 1 in法”4.“one touch法”5.“自立·自由·自在法” 5.“自立·自由·自在法” ● 收纳空间的物品量合理,没有过度过量,偶尔出现“凌乱”情况。 ● 收纳空间已经满载,甚至出现物品“溢出、过剩”情况。 ● 东西已经好多年没有整理过,出现了“堆积”情况。 先确认物品的“量”,接下来再判断居住空间的“质”处于什么水平。 “不管怎么样,请尝试先从淤积着垃圾废品的蓄水池跳出来吧!” 实际上,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搞清楚这个目的后,显而易见,“收拾东西”仅仅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这种模模糊糊的念头可以帮助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也会变成我们实践断舍离的原动力。 在开始实践断舍离时,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单位越小,将物品从收纳柜取出来所花的时间就越少。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经济学上有个“巴莱多定律”。 它指的是“公司80%销售额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80%的成果是在所花全部时间的20%中产生的”等这些现象,又简称80/20定律。 你家里是不是住着很多“陌生的大叔”(忘却物)? ●从这些角度进行杂物取舍,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接纳喜欢上自己●掌握以物品与自身的“关联度”为焦点的思维方式●清晰地展现随着时间变化,自身与物品关联度的变化 而以“自我轴”为基准进行取舍时,只需要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 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也有不同的关联度。这是所有的人·事·物三者的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 ●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首先从容易对付的“忘却物”开始,然后再对付无用处的“留恋物”,在处理这些杂物的过程中,你的“断舍离EQ”也会提升。 只有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东西是“不合适”“不愉快”的。有意识地以这三个标准进行取舍选择,才能不断地磨炼自己 她从“必要·合适·愉快”这三点开始实践断舍离。 最正确的“打扫”程序是首先清除那些垃圾、废品,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之后再转而进行杂物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 而断舍离正好相反,它是以东西的代谢为前提的。 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 “7·5·1法”指的是进行杂物收纳时,对收纳空间的物量进行的大致估测。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 即便多么想拥抱崭新的有魅力的人、事、物,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把之前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收拾”干净,整理清楚。这才是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因为先处理之前的关系才能切实地提升再一次的“获得”的质量。 所谓“解愿”就是当一件事情了结之后,不管结果如何,都去神社感谢神灵和陈情。 杂物拿出放入的动作就是:“打开门→拿出来(放回去)”。只需要把动作压缩成这两步,以one touch(一键式)取出来,这样一来既没有了什么多余的压力,也不会觉得“太麻烦”。 尤其是觉得“家务事真烦琐”的人,一定要动动脑子,下点功夫去减少“花时间的、烦琐的”做法,这样的话,家务活做起来会越来越有意思。 “物如其人”,杂物收纳的样子就是你本身的样子。 自由根据杯子的不同形状种类排列,方便自由拿取。[插图]自在底裤、袜子等小件衣物团着折叠扔进收纳盒中,自在滚动。
-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 而断舍离也正是要从非常简单的小地方着手的。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的不断累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难问题。 东西多的人往往面临的事情也多,首先压缩一下自己要处理的事情。然后从最简单的一小点开始实践断舍离。 以前那位“只剩下15分钟,什么也干不了”的稀里糊涂过日子的人逐渐变成了“还有15分钟呢,看看有什么地方还能做断舍离”的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
-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 ●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出”,因此,在家中实践断舍离时先从“出”这一点着手,恢复家里的流动感。
- 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 “没有穿的衣服=没有想穿的衣服”相当于还没有稳定的自我意象。 处理掉忘却物象征清理潜意识中的沉淀混浊物。同时,把“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整理成无论对谁都能大大方方展示的状态,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自我肯定感。 ●Step3 壁橱基本上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断舍离的步骤】 ● Step1 完全打开橱柜,拿出所有东西,摆在面前。 Step2 从已经过期的食品、不能用的工具和碗筷开始处理,逐步以“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物量。 Step3 厨房橱柜和抽屉基本上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断舍离的步骤】 ● Step1 完全打开餐具柜,拿出所有东西,摆在面前。 ● Step2 从有裂纹的、有缺口的餐具开始处理,以长期未用的餐具或待客用餐具为重点,逐步以“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物量。 ● Step3 餐具柜基本上是“看得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5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在对冰箱进行断舍离时,如果看食物的视角从“反正可以放冰箱,饭做多了也没关系”转化成“只做好够现在吃的量就OK”,那么饮食习惯就会出现很多转变,不知不觉身体就会变得结实紧致起来,成功去掉多余的脂肪。我的很多熟人都做到了这一点。 按照断舍离的铁则——勿从执念强烈的杂物开始实践断舍离,新手应该先从其他地方开始锻炼选择取舍的能力,之后再挑战书籍的断舍离。 厕所最重要的是“清洁感”,尽量不要放杂物。 玄关是家的颜面、入口。一进门是让人舒一口气还是让人觉得好累,全部取决于开门的那一瞬间。如果玄关放满了杂物,就会影响对家的整个第一印象,所以要重点收拾玄关。 最重要的是做到“不要把东西放在看得见的地方”,这样才能让空间显得干净清爽。 如果不能立刻全部清理,那就进行局部的小清理,比如说“今天可以做15分钟的断舍离,那就只清理这个抽屉吧”,规定好清理的时间和地方,逐渐完成客厅·餐厅的整体清理。 “一放手,减压力,笑容多。”
- 第3章 断舍离改变人生
- 舍得便是获得。 复位人生。 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和决断。 重拾自信心。 成就自在·从容的人生。
- 一阵莫名的清爽感抚过心头
- 最有名的“断行”就是“断食”。连续几天除了喝水,不吃任何东西,是考验克制和忍耐力的禁欲式修行。 那一摞一摞满满当当的衣物并不是衣物,而是我背负的“执念”,只不过这种“执念”具象化成可见的衣物而已。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 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 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
- 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
- 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结合体。 “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附着在物品上的沉重的‘执念’是不需要的。”——怀着这种态度处理杂物,会让物品和内心产生更剧烈的联动性。当处理掉作为情感依附的物品后,上面附着的情感越是沉重,内心就越能感受到什么叫轻盈。 从表面看来,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枫女士为什么没有处理掉前夫的家具呢?那是因为枫女士觉得离婚是件丢人的事情,心里的某个地方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离婚的事实,所以就把这些家具当作不存在似的,随意扔在了一处。
- 获得深刻的智慧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 舍得难舍的,获得应得的。(千贺一生)
- 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 ●Step1 “关联度的质量”上升,带动“思维的质量”上升。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Step2 “思维的质量”上升,带动“行动的质量”上升。思维流畅无阻,会让我们针对“现在·这里·自我”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 ●Step3 “行动的质量”上升,带动“结果的质量”上升。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提高决断的精度。
清除闭塞感,疏通人生路
- ● 清理掉桌子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后,找东西也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工作也能顺利开展。
● 清理了电脑桌面的图标,工作起来更方便了。后来养成了整理桌面的小习惯。
● 利用“7·5·1法”,缩减杂物量,自觉地早早起床,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可以早早回家享受自己的小世界。
● 减少厨房一次性用品数量,逐步学会收拾厨房,享受做饭的过程。
● 利用“one touch法”,取东西的动作只分为两步,而且做饭时会尝试一两道新料理。
● 只入手特别上心的衣服,不用辛苦地多次熨烫。
● 团好底裤或袜子放进宽松的收纳箱里,叠放衣物时很享受。
“有舍,便有得”,是千真万确的。断舍离,人生新陈代谢的催化剂。
意识到自己的苦恼和焦躁都源于缺少对自我的肯定,断然放手曾经折磨自己的执念,迎来了新的心境和人生。
- 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 其实,重现类似高野山上感受到的令人神清气爽的“场”和“空间”,并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和昂贵的家装,只需要有“空间”的“留白”以及不由自主想深呼吸的“空气感”就足够了。
它不是“要·不要”的短视视点,而是:●我想要什么样的状态?●空间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能通过对居所整体的断舍离,将思维方式从物品轴转化成空间轴,掌握俯瞰式思维方式,那我们就会成为“人生达人”:
● 与地位、名誉、学历、财力无关的人生达人之路
不仅如此,遇到任何事情,并不是仅仅归结于“幸运或不幸”,应该将其作为某种体验,能以一种从容豁达的真我视角来看待人生各种各样的不同境遇。
- “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
- “一看居所,就知道住这里的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的状况。”
“一看钱包,就知道这个人的居所状况。”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之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人生的入口即呱呱坠地,出口即寿终正寝。而人生中的各种事情、各种邂逅、各种离别,又或者是学校、公司、自治体等都属于出入口之间的流动的空间。假如把这些都理解成有机生命的日常代谢通道,那么这些人·事·物所应有的理想状态,我想也是不言自明的。
- 沟通力显著提升
- 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
距离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到孤单;接触频率太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
越是亲密的关系,双方越要有意识地保持恰当的时间和空间的密度。
有意识地利用时间·空间·手间(精力)的“间”意识,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人际关系机能才能更顺畅地发挥作用,与他人的沟通才能更有效率,人生才能更上一层楼。
断舍离也是“间”的创造。
在断舍离的不断实践中,创造出时间的“间”、言语的“间”、沟通的“间”,让人们在当时·当地建立起对人际关系恰当的“间”。
人生之路的达人”就是“间”之达人
- 比想象更怡然的人生就在不远处
- 断舍离保留的、获得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这就是锤炼执念心的结果。
- 第4章 断舍离,怡然生活
-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镌刻心中,不断地深入断舍离,找回自由呼吸的美好空间,怡然自得地享受人生。
- 没有“出”,则难获自在
- 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 自身要尤为注重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而不是受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 首先就是打开盖子,让感情发泄出去。无论花多长时间也没关系,只有把感情全部释放出去,才能迈出真正的第一步。
- 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 “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生活产生“流动感”●人生出现新陈代谢●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不久,物品量压缩成适度,生活范畴也得到最优化
- 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 越是介意别人东西的人,其实越没有充分收拾自己的东西”。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第二天,她就这么对先生说道:“让我收拾一下你的房间吧,我会让书房变成让人舒舒服服的新书房。”她并没有说“赶快给我扔掉”,而是换成“先把东西放在一个临时保管地吧”。 这就像北风和太阳谁能最快让人脱下衣服的故事一样。美香女士并没有强硬地处理先生的东西,而是让丈夫感受到什么叫舒适的空间,让他主动行动。
- 遵守三大原则,收获怡然人生
-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 “心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磨合”。 断舍离并不是花时间费精力的家务劳动,而是充满“愉快感”的居所保养方法、让人生获得自在·自由的护理工具。 度 程度、力度●间 间隔、节奏感 于是,她把所有的积分卡都扔掉,明确了自己买东西的标准——自己需要的不是积分卡,需要的是商品。 知华女士以前梦想的家是“能感受到阳光和风”,而如今她的家能看见山峰、能沐浴夕阳、能感受海风,每天睡在柔软的床上、穿上漂亮的衣服时,她都能闻到太阳的味道。她觉得很幸福。
-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 在不断坚持断舍离的过程中,居所的空气流动起来,新陈代谢加速循环,这时候自然而然上升的境界被定义为“自在”。它指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悠然的、各方和谐的状态。无拘无束,并非是任意妄为,而是得到周围自然而然的协助。 面对新信息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瑜伽师的告诫“不信、不疑、亲自确认” 良友有三:一为乐善好施之人;二为医病疗伤之人;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 空间和杂物就显得“易取、好收、美观、清爽”。同样道理,日程安排的时间能坚持做到“镇定、宽松、充实”,就仿佛有凉风吹过,呼吸也变得顺畅, 我们把烦恼的种类进行大致分类,分为以下三种:●金钱●健康 断舍离并不是一个一个消灭具体的烦恼,而是要改善人本身的“烦恼体质”。对于烦恼的人来说,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本身自动解除。 实际上,节约的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三类:●金钱●精力 不要被人们口中的“常识”所束缚,从自己独特的“必要·合适·愉快”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或者减少浪费,或者投资理财。这才是超越节约本身,将各自人生中的杂物进行精简智能化。 我们经常说的“结婚”有三个观点:●精神性的结婚●动物性的结婚●社会性的结婚 本来结婚是“结不结婚”的问题,但不知何时被偷换成“能不能结婚”的问题,导致很多女性的自我肯定感下降。现在不管我们有没有结婚,一直笼罩在“社会性的结婚”的结婚制度的大伞下。 从这些角度来看,想要挑战“结婚”这项“冒险旅程”,最重要的是像维护“空间环境”一样,不断地坚持“保养”和维护夫妻关系。重要的就是“保养”。也就是,通过家务劳动来体现对对方的关心和爱护。 癌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幸福的死亡方式。并不是像心脏病或脑中风这种突然死亡的病症。在死亡来临之前,还有力气来做想做的事情。还能在死亡来临之前,全身心地用力生活。 日常生活中必要的并不是“未来”,而是“当下”。
- “搬”家,遇见新的自己
- 一种是清零式的断舍离。 ● 与物品打交道是个愉快舒适的过程。 ● 物品不是大麻烦,而是小伙伴。 ● 空气清新、舒爽,让人想多待在这样的环境里深呼吸。 断舍离,并不是充斥徒劳感的“收拾整理”,而是提升空间次元的“搬家”,同一个地方,同一所房子,却有完全不同的风景,还有崭新的自己。
- 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
- 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因为处理掉多余杂物,人生才重新恢复光芒”的人远比“因为扔掉了某些东西,之后特别发愁”的人要多得多。怀着愉快的心情,利用“加分法”,积极地、反复地实践断舍离,这个过程让我们即使碰到什么困难,也能带着明媚的犹如乐天派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 “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
- 恢复“呼吸空间”,获得自在人生
- 呼吸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吐气”。所谓“呼吸”,先“呼”后“吸”。从吐出阻塞的气体开始。呼吸又称为“调息”,发生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是“结合”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 “吐”,是“自力”的行为。 她说:“开始减少家里的东西后,有些以前怎么也不会扔的东西也显得特别碍眼,特别想处理掉。”而且原本打算将来再拿到网上拍卖掉的那些“入手之后又后悔的东西”很快被她痛快地处理了。 原本为招财才打扫厕所卫生(日本民间认为财神在厕所),现在自然而然地想保持清洁。
-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所谓“占有”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长河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所谓“占有的物品”之间极为偶然的缘分。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
- 不断地追寻“出”之美学
- 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的引导下,将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 后记
- 8年时光,埋头讲述“断舍离”。8年时光,一心宣传“断舍离”。8年前,从第一本《新·整理术·断舍离》问世以来,我一直在加倍地努力实践断舍离。 要传播一些前所未有的新价值观,就必然会引来反对的声音,也必然会因为对方的种种条条框框而愁云满目。 曾经,仅仅是私人生活哲学的“断舍离”升华成了“人生实践哲学”,接着又成为每个人都能实行的“改变人生的断舍离”,从“哲学”逐渐升华成“美学”。
Comment
- 物质的 redundancy (冗余) 离不开我们的
- 焦虑
- 未来
- 欲望
- 拥有的愉悦
- 焦虑
- 并且这个冗余我觉得是必要的, 因为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通过市场解决的
- 物质抽 → 空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