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听了艺术家谭婧分享“田螺仙”的故事,里面讲到一个情节:农夫回来偷窥到田螺姑娘在屋里做饭,然后就在没有和田螺姑娘进行任何交流的情况下,偷偷藏起了田螺壳,使得田螺姑娘只能留下与他结婚生活。针对这一情节,大家有不少解读,比如有人认为螺壳代表着贞操,被夺走贞操的女子只能跟随男子;也有人认为之前讨不到老婆的农夫是因为不自信,才希望通过藏螺壳的方式留下田螺姑娘。
除此之外,这个情节让我想到了随#Me Too运动而得到许多讨论的sexual consent问题(MIT就这一问题新出了一本书https://mitpress.mit.edu/books/sexual-consent 我挺感兴趣的,但还没有看到)。在这个故事里,田螺姑娘洗衣做饭的行为被农夫解读为某种“示意”,并认为自己可以据此获得拿走螺壳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农夫并没有讯问田螺姑娘的意思,而只是简单依据自己看到的行为来推定共识,并为自己后续的行动寻找合法性。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行动确实可被视作某种意思表示,但其所表示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则需要(双方)再次确认,这应是获得共识的基本条件。 这也许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回应及理解那些行为有“瑕疵”的性侵受害者,比如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刘强东案中女方出现的“挽手”、“热情”等行为等同于“喜欢”或“同意发生关系”。在sexual consent问题上,我们固然需要对social code有一定的sense,但更重要的是,再次确认、再次确认、再次确认!
庐亭人的自我表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8JHy7M0lI
有个思维谬误叫“swimmer’s body illusion”,意思是看到游泳的人身材很好,就以为游泳会让身材变好,却忽视了游泳运动员是因为身材好才被选去游泳的。同样的道理,MBA课程宣传所说的毕业生平均收入之所以很高,也不一定是因为MBA课程的帮助,而更可能是报名MBA的人本身的收入就比较高。
可问题是,即使这些案例中的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也并不影响它实际有效。举例来说,虽然MBA并不一定会让我变得更有钱,但如果别人和我一样都误以为如此的话,那我实际上就会得到很有钱所带来的种种待遇。换句话说,不掉入思维谬误在社会交往中,不一定是一个更“优”的选择。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即使是错误的想法),才常常是“更有用”的知识。
关于沉迷手机的意外效果:一般普通的保安月薪大概5000左右,工作的时候会玩手机,如果公司因此扣钱,他们就会辞职。但是有些公司又要保持所谓专业的形象,因此就要花7-8000才能请到不玩手机的保安。所以在这里,不玩手机大概值2-3000元一个月。
我们还没有实现因为观看视频分享平台收益,但是已经实现了因放弃观看而获得补贴。 #不是新闻
“1982年,我苦苦思索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我是出生于平民阶层的叙述者。就像让·热内说的那样,我写作时使用的语言是‘敌人的语言’,我写作的能力是从统治者那里‘偷来的’。”1983年,《位置》出版,埃尔诺在这本书中使用不同于她之前三本的语言风格,用词简单、直白,极少用比喻,如实描写。埃尔诺对文风的转换是自觉的,在《位置》的开篇她把这种新风格称为“平白行文”(écriture plate)。目前人们提起埃尔诺就会想到的行文风格正是从这本书开始形成的。埃尔诺认为应当如实记下话语,应当转写(transcrire)话语和现实。她认为来自平民阶层的话语值得被原样记录,这些话语中蕴含着社会现实。选择这种文风是具有政治意图的计划,埃尔诺希望通过平白行文让特定社会阶层的体验、女性的体验为人知晓。这种风格颠覆了认为只有美文才是文学的传统认知。“平白行文”不仅是基于审美的选择,更是一种基于伦理的选择。埃尔诺选择直白的语言,是为了让平时可能不读文学的人,尤其是让她所描写的社会阶层的人也能读懂她的书。
https://mp.weixin.qq.com/s/O0RzCpOBnxZ1nQL65DNHHA 在中文写作中是否有类似的问题需要被处理:我们是否正在使用不同的中文?我想到翻译腔、共产中文以及一种普遍的词难达意的苦恼,我们的语言和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现实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些什么呢?
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22/10/31/no-hazmat-suit-for-halloween/
同意李君的说法,有些东西确实是盼着再也见不到。但是考虑到实际可能性之低,让我想到项飙的另一句话,「把一些原来认为是神圣的、不可摧毁的、不可震动的东西,变成一个可嘲笑的对象,至少是可以分析的对象,这本身就会给你力量」。
新时期特有的一些两难选择:
- 排队核酸途中想要去厕所
- 上班人士必须参加小区9:00-14:00组织的全民核酸
- 办公室所在地不属于风险地区但经过就会黄码
- 每天上班/上学都需要出示距离上上次核酸24小时以上且本次结果仍处于24小时以内的核酸结果
我个人不会推荐新手参考这种建议。
- 如果你才开始学习某种语言,不花时间跟着教材达到某种水平,沉浸再久也不会有任何提升,因为对这个时候的你来说,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噪音。
- 不要自欺欺人,我们已经没有机会、时间像小时候那样完全靠观察和模仿学习语言了。成年人的长处是我们的经验以及理解和学习的能力,不要放弃自己的优势。
- 使用自然素材当然是最好的,包括沉浸也一定大有帮助。但这个过程一定是从1到100,而不是从0到1。
看到一些媒体已经在视频平台启用虚拟主播了,除了声音还是很生硬,视觉上已经完全看不出了。感觉康辉很快就可以下岗了,别说22分钟,虚拟主持一万分钟口播也不会出事故啊,而且要它说啥就说啥,也不会出什么私生活问题。(当然了,等虚拟主播全面上线了,应该就可以配套虚拟观众了,他们可以一唱一和,长长久久。放其他人一条生路)
海外生活对我最大的触动是每个人的可选项的长尾都非常长。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口很多,只要一小部份人就足以撑起一款产品,但中国恰恰很少只为一小部份人做产品。 这当然有企业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确实也很少有中国人愿意选择非大众的选项。 「别人怎么都怎样」和「别人怎么没有怎样」这两个问题让生活和工作都变得极端枯燥。 #Whisper
Mastodon有什么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中文标签是 长毛象安利大会 ,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非常靠谱的推荐,从书籍电影,到月经杯的使用方法,到优秀的资料网站。 我希望更多地人可以参与到这样的一种分享之中,但如果你也想参与,我真的希望你能分享你真心觉得好的东西,拜托不要把简中世界的「种草」思维带过来,不要说你自己都没感觉的东西。 Welcome to the new game! You will have a lot of fun!
https://intheflux.substack.com/p/infrastructure-in-relation
加缪曾在《共和党人晚报》终刊社论里写下这样一段话:“不要希冀任何事,而是要做点什么。不要等待着他人从头至尾来构建你的命运,尤其是当命运仍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今年不会祝您幸福,因为知道您的身体和精神正在经历重创。但需要您保持必要的力量和清醒,去努力维持您自己的宁静与尊严。”
https://mp.weixin.qq.com/s/GRruLSJ0koPIaRJwQeHcxg
在谈到中国用户为什么用Steam上的Wallpaper Engine看毛片的时候,作者说到,Not everyone in China can afford to spend a lot on VPN services, so they have to find platforms that aren’t completely blocked, like Steam.
但是在一个扫地工都会给主播买礼物打赏的社会,每月价格类似一包烟钱的VPN真的是因为价格才没有被普遍使用的么? via: https://t.me/intheflux/1733\#gfw
我们不再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世界了,至少你的世界不再是那个世界了。我们可以继续活在自己的世界,幻想那个世界也是这样或者完全不是这样。但我们无法直接感知那个世界了。它太过混沦、破碎、复杂。它有太多开关、门窗、密道。问题回到:我是不是能继续在自己的世界生活?我是否想要进入那个世界?
要知道我们中国人搞历史就像太监拍A片,基本上就靠一张嘴,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一千年的文明史就出来了。
突然遇见一吹就是一百万年的人,大家的感受就像开着八倍速的外挂玩网游,忽然遇到了一个挂160倍速的,非常生气:尼玛你不怕数值溢出啊? 因此不难想象,李逵经常遭到驳斥。 李逵虽然是个崇尚文明的人,但是文化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他没上过学,基本上不识汉字;母语三代以内也没人会说,全靠几个长老按照记忆凑合着胡乱教。 这样一来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很成问题,说不了两句就被堵得面红耳赤。 好在他还能掏出板斧做论据。 就这样,李逵在大宋跟人辩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最近与二舅有关的讨论,让我想起了一件陈年往事。
喜欢听播客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有个老牌播客叫 This American Life,单口演员 Mike Daisey 曾在这档节目的第 454 期里,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自己去往中国探访苹果代工厂以及自己看到的工厂里的血汗现实。 这期节目一经推出,就成为了 This American Life 史上下载量最大的节目(之一),甚至惊动了苹果高层。但随后不久,就有记者发现,Daisey 所说的「亲身经历」实为伪造。当证言变成了谎言,这件事一下就引发了轩然大波,NPR也宣布撤回了这期节目。 把编造的故事当作纪实素材进行传播本就有问题,这先按下不表,但有意思的是Daisey 随后做的事情。他在这部剧的2.0版本里,说了这么一段话:
None of this is news. It never was. The only thing that’s news is why we don’t care. Because I assure you we do not care. In fact, we will do anything not to care, we will do anything to make a world, to shape the metaphor so that we will not see these things. We do not want to see them. And it isn’t ignorance. Ignorance is a gift you only get to give yourself—once. And there is no one out there in the darkness in the reach of my voice, no one watching me now, who came to this room tonight thinking, “China…is a workers paradise.” You knew. You always knew. Just like I knew, before I went, before I read the reports lit up in the glass of my laptop. We’ve always known. And that’s the lie. That’s the lie that binds us, the lie that compels us to shape the metaphor, to erase whatever we must, take whatever excuses we can find and bend them to excuse ourselves, anything so that we don’t have to see it. Because we don’t like what it says about us. We don’t want to see how everything we touch, everything we own and wear and use has had hundreds of hands on it, touching it, touching us, and those hands are tied to us by a coin whose currency we refuse to recognize. Until we see it, we will never know ourselves. Until we know it, we’ll never be free. Daisey试图提醒我们注意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那就是这些事情从来都不是新闻,我们从来都知道在苹果工厂里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假装自己不知道。当有人说出这个故事,我们义愤填膺;当那个人说谎了,我们怒不可遏。但那个我们表现得非常关心的事情仍然在那里,但我们却不敢继续触碰了。因为我们担心那件事的存在反映了我们自己的问题。 在二舅的视频发出来之前,我们难道不知道在中国有这样的人存在么?难道不知道这些人的数量还不少么?但是我们假装不知道。 我们热烈地讨论那个视频是呈现了真实还是在消费苦难,但是我们不愿意让那样的生活反映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不愿意去承认,自己正是造成了那样生活的社会里的一分子。 那样的生活正是因为你我才存在的。
如果“谣言”与真相无关,只由权力判定的话,那么真话就没有了力量,而谎言却成为公理。每次突发的公共事件,都是考验一个社会根基如何的挑战。
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 – Telegraph
【微信文章!!!微信文章或者其他网站文章自动转telegraph电报文章机器人推荐】
在Telegram上,一些文章可以预览,一些文章则不能,特别是一些需要翻墙的文章不能够预览给阅读带来很大不便,国内文章点击又会暴露IP地址。 阅读微信文章会泄漏个人隐私,如果你在浏览器中打开微信文章,腾讯将会记录阅读此文章人的IP地址;如果你在微信APP上阅读微信文章,腾讯将会记录阅读此文章人的IP地址以及身份账户信息。另外微信的审查和删贴禁言就不再多说了,大家应该都懂。 那么如何将微信文章自动转化为电报文章(可直接预览)呢?【安全上网 注意事项】频道现在推荐如下两个机器人,只要给这个机器人发送文章的链接,机器人会将文章自动转为电报文章Telegraph,然后即可预览阅读以及转发到各群和频道。 微信文章和网站文章转化机器人: @CorsaBot 网站文章(不支持微信文章)转化机器人: @chotamreaderbot 另外请不要忘记点击关注【安全上网 注意事项】 @anquanshangwang 本电报频道获取安全上网文章与软件,并且一起推荐转发给各群和朋友!
如何正确地做自我介绍, 6 个模板供你参考
做正确的事。不能公开做就私下做;说正确的话,不能公开说就私下说。尤其是对妳的父母、子女、爱人、伴侣说。就像到了派对门口临时用马克笔在大腿上画下鱼网袜线条一样:don’t be afraid。——Lawrence Li
也许人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去表达快乐,即使这种快乐是完全虚置的,但至少是合法的。
他们住在高楼
我们躺在洪流 不为日子皱眉头 答应你 只为吻你才低头 手牵手 ——周耀辉《下流》 今日被感动的一段文字
也许我们可以不止通过解决某个问题来进行沟通,而是通过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沟通。
有不少的短视频作者都会在自己的视频里加一声“呼”、“啧”或者弹舌之类的短促声音。之前一直没有想明白是为什么,今天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巴甫洛夫效应”啊,让你产生条件反射性的愉悦。(恩,都是狗啊)
https://mp.weixin.qq.com/s/QPafzsUkz725XmSUPKLM4w
虽然这是一篇谈论「举报」与「自我审查」的文章,但可悲的是,这篇文章本身的文字与音频相比,也是经过自我审查的。
最近比较集中的看了一些Art & Tech的东西,深刻地感觉自己的词汇库需要更新升级。那些所谓的“大词”实际上并不是一般词汇的高级替代,而是拥有其自身的语境和所指,其表现力常常要结合特定的理论和历史来体会。虽然,和字典的编纂者一样,我也认为使用基础词汇解释世界是一种美德和必要的思考训练,但那些生僻词汇中所蕴含的引申含义与附加的表现力也确实令人着迷。
这也提醒我们,“概念”总是在某种交互关系中才能被具体地理解。比如,当我们说mucosal immune system,想到的不仅是作为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的粘膜,也有可能是指与以antibodies为核心的免疫观相对的另一种以训练与适应为核心的免疫观。
“之所以我們還在一起,是因爲我們可以不在一起。可以不在一起,卻還是在一起,纔是真的在一起。”——談社群與集體空間
http://heterotopias.org/archives/217
关于独立媒体中心的一篇文章,中间提到了几个有意思的点:1. 独立媒体中心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自由发布,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之后,自由发布的内容无可避免地被种族歧视和色情内容所充斥。这使得最开始信奉自由价值的组织者面临了一场伦理危机:到底是否需要对内容进行编辑和筛选?也由此激发了两种回应,一是分别建立各种主题的分站,二是将筛选规则透明化而不用纠结筛选这个行为本身。2. 在一个以共识为决策机制的社群中,消极同意(只要沒有人反對,就假設每個人都贊成)和授权处理(就某一类事务进行一次授权,持续分权)在实践中的效果和挑战。
选秀节目非常好地展示了,大众某种固定的审美取向:无论表面上看来多么不同的选手,几乎都得符合这种取向。而那些真正“逆势而为”的人,仍然得不到“胜利”。所以要做困难的事,因为容易的事不会带来任何改变。而这里的工作重点在于,坚持地、不厌其烦地、充满笃定地展现、表述和争取这些“不同”的能量。
而选秀节目的危险在于,它可以让任何原本don’t give a fuck的人,迅速识别这种偏好并投身其中。另外,既然做的东西没啥特别,那又怎么让人有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呢?一个方法就是建立人设,通过作品之外的东西给观众一种特别感。
http://theowl.hk/2019/06/18/%E5%B7%A6%E7%BF%BC%E7%9A%84%E5%A4%B1%E8%AA%9E-%E7%95%B6%E9%81%8B%E5%8B%95%E5%92%8C%E4%B8%96%E7%95%8C%E5%92%8C%E4%BD%A0%E6%9C%89%E6%89%80%E8%B7%9D%E9%9B%A2%E6%99%82%E6%87%89/?preview=true&_thumbnail_id=10002652&fbclid=IwAR2Vh8v-vyZoJGjSeRW1k1Ct8eQpuzCqAEV2lQRDLaKt2WtMCw9YZuJWq8Y
一般认为,美国总统讲话比较贴近民众(也就是,不用大词,不咬文嚼字)是一种美德,体现了美国民治的特点。但是特郎普可以说是把这一点推到了极致,可以用如此小学生的方式来聊外交政策,令人大开眼界。
https://gridea.dev/
如果你用github page的话,可以尝试Gridea这个静态博客发布工具
《一天世界》博客:如何反抗
https://blog.yitianshijie.net/2019/06/10/how-to-be-radical/
“Imagine what you could do here. At Apple, new ideas have a way of becoming great products, services, and customer experiences very quickly. Bring passion and dedication to your job and there’s no telling what you could accomplish.”
短短几句,气魄十足 https://jobs.apple.com/en-us/details/200054961/senior-ios-engineer-apple-corporate-systems
https://www.iyouport.org/%e5%a4%a7%e5%9e%8b%e8%bf%9e%e9%94%81%e9%85%92%e5%ba%97%e5%a6%82%e4%bd%95%e6%88%90%e4%b8%ba%e7%9b%91%e8%a7%86%e5%9b%bd%e5%ae%b6%e7%9a%84%e6%ad%a6%e5%99%a8/amp/?__twitter_impression=true
邻里的守望相助与“看到就说出来”,“看”的两种目的。
SupChina做了一个关于中国的推特百人列表,除了圈子问题之外,似乎也可以看到人们对“中国话题”这个话题本身所涉的范围的理解。
https://supchina.com/2019/05/23/china-twitter-100\#chinese-twitter
发现除了“艺术家”之外,另一个比较好用又不需要认证的title——文化学者。
现如今,温润的中文不多见。
https://developers.google.com/tech-writing
谷歌的技术写作指南,大半天就可以学完。 虽然课程的名字是“技术写作”,对象也是“软件工程师”,但其实课程内容对一般需要使用英文进行清晰说明的朋友都有一定参考。
https://archive.is/24ARL
今天,仍然以一种“A可以实现B”的口吻来报道技术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们需要关心的是“A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多么稳定地做到多少B” (if not more specific)。技术是具体的,而不是一种魔法,声称A可以实现B,隐去了技术背后真正有价值的细节,这种表述也常常是误导性。(说起没有细节,这篇报道也没有提研究背后的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任奎团队、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与多伦多大学学者团队,只是在最后引用了两篇其他报道。让我们不要忘记,技术是由一些人发展的,它所拥有的能力和问题是同样显著的。)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00221/wall-street-journal-china/
“真相不会消失,它只会潜行。” “每个独裁者都需要订阅《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哪怕要像旧时的淫秽杂志一样,装在不起眼的棕色信封里。”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其实是乘客心态,所谓「必有」和「自然」,不过是因为自己无法控制,所想出来的开解之道。而如果你是驾驶的人,就会知道从来就不会有「自然而然」的事。
乘客不知道是因为他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知道,但却至少应该知道「自然」是需要别人努力才能达到的,进而应该去考虑驾驶的人是不是知道。而驾驶员则必须从「没有路,直不了」开始训练,不能简单凭借自己当乘客时候的经验来判断。
我觉得我患上了「受骗后压力症候群」(Post-Fucked Stress Disorder, PFSD),具体表现是:不敢相信任何信息,认为所有信息都可能不准确,即使是那些让自己感觉高兴的信息。想要远离信息,却在过分地获取信息,并因此感到痛苦和无所适从。即使是对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信息,也无法控制地要进行事实核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vxfXopvYc 群友yidi推薦的另一個香港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9tfQak5Tyk
这个节目不简单,不仅是让对立的人在一起旅行,也让大家知道,哪些是不同观点,哪些是不同价值,哪些是不同人格。哈哈哈 《跟住矛盾去旅行》(英语:Travel with Rivals)是由香港电视娱乐制作的真人实况旅游节目,为ViuTV开台后首轮播放的主打节目。节目会邀请背景、身份、价值观矛盾对立的社会名人,一同出游外地,展开另类行程。(来自维基百科)
李醫生是小粉紅、護旗手、反港青,他沒有吹哨,最多只是竊竊私語了一下。但他去世之後爲什麼會被冠上「吹哨人」的身份?
細想一下,這次事件弔詭的地方在於,「吹」這個行爲和「哨」這個信息是分離的。有哨的人沒有吹,想吹的人沒有哨、或者只能借用別人的哨。同時,官方的懲戒和闢謠,有反向地使哨聲被更多的人聽到,只是這哨音也只在事件爆發之後才真正響起。 所以並沒有什麼吹哨人,他們要麼吹不響,要麼沒去吹。而官方的「反向吹」實則是爲了“不吹”,因此這哨音總是延後的。 所以,如果沒有多元的信息渠道,和足夠豐富的人際網絡,那麼我們就永遠聽不到事件發生之前的哨音。
實在有點受不了動不動就說,我做這個、喜歡這個,是因爲我/我爸爸/我爺爺/我媽媽/我奶奶/我……是一個軍人/醫生/導演/難民/少數民族/……了。我承認也許你真的是因爲這個原因,但我实在听不下去了。
我現在就宣佈,我喜歡的這些東西,要做的事,都是我自己鬼使神差、誤打誤撞、莫名其妙喜歡上的,是我去尋找、挖掘出來的,和我家裏沒有關係。
除了愤怒,有没有觉得找不到任何现有的组织和机制可以帮助你改变这一切?对于「结构性问题」,渐进式改革从来都只是安慰剂。看不到推倒重来的可能,那不如从基础建设开始。
我们可以从离开微信开始,从重建彼此联络的多种通路开始。在微信之前,人们照样可以彼此联系;而微信提供的便利,实则垄断了人际关系网络,成为一种底层框架。 如果我们今天在联络信息(甚至是敏感信息)时,仍然在使用完全没有隐私可言的微信,那就不仅是一种懒惰,更是一种愚蠢。
关于可能的行动的一些提议 – Telegrap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t03BNPExo
在这个令人郁闷的晚冬,听抽烟喝酒的大叔口吐莲花。
https://www.vice.com/en_asia/article/xgqjad/unreal-photos-coronavirus-lockdowns-impact-environment
人类活动暂停,环境似乎开始变好。
https://qz.com/1836040/americas-digital-divide-is-more-urgent-during-a-pandemic/
数字带沟,宽带人权
https://idlewords.com/2020/04/let_s_all_wear_a_mask.htm
Don’t wait until it’s too late.
https://archive.is/3B4T9
需要声明的越来越多,讨论越来越累、越来越难,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说也不想说了,也就没有人知道对面的这个人是谁了。 可以结合之前沙丘研究所的《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一起看。
https://mp.weixin.qq.com/s/Ul0ZQMBsuBn0KK9v_DhoKQ
其实,除了罗老师,所有教刑法和刑诉的老师都很好玩的,比如爱讲强奸罪的方鹏老师。
作者顯然清楚RSS機制及其在商業上的侷限,但卻不明白RSS背後的獨立與開放精神,他甚至不認爲這些精神有討論的必要。
至於「微信公众号……的精神内核就是RSS,并且……它的创造者们,是把RSS的一切都理解透彻了。」完全是鬼話,即刻所提供的「现在Twitter上在流行什么」這種依靠算法投喂信息的做法,也是一個熱愛rss的人所不屑的東西: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什麼是有趣的,我自己知道並希望自己選擇什麼是有趣的。 當然,這並不是要全盤否定推薦算法,不管是基於社交關係還是基於興趣關聯,推薦都有可能拓展我們的知識邊界,但用戶的選擇權是否得到了尊重是一個在設計上一眼就可以趕出來的東西,騙不了人。
观点
「RSS二十年」 https://kyth.hedwig.pub/i/rss-er-shi-nian 来自「 即刻 」的首席产品官 kyth。
https://www.douban.com/note/757761124/
縮略版翻譯,豆瓣網友真棒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00331/china-ren-zhiqiang-censorship/
「去年12月,任志强举办了一个他的木雕作品展览,这是他退休后的晚年爱好,越来越严格的审查制度使他无事可做。他把自己关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小工作室里,参观者只能通过一个小窗或开放的房顶看到他。 任志强跟朋友们解释,这是行为艺术,在政府禁止他使用社交媒体和发表演讲后,他以此表达他的孤立。」
https://telegra.ph/%E5%A6%82%E4%BD%95%E8%AF%84%E4%BB%B7%E4%BD%9C%E5%AE%B6%E6%96%B9%E6%96%B9-04-07
「實事求是」很好,只是感覺可以再「事實求是」一點。比如問問Bruce Aylward採訪裏說的情況是如何被他瞭解到的,告訴他的人又是基於什麼樣的數據說的,這些數據具體是多少、是如何採集的。還可以走到現場自己去看看。
房间里没有大人,你就得像哄小孩一样说话。说得重了怕他不敢说真话或者撂挑子,说得轻了又怕他不长记性或者啥也不做。
https://www.ft.com/content/19d90308-6858-11ea-a3c9-1fe6fedcca75
隐私与健康不是二选一的对立选项,而是可以同时拥有的两项权利。请不要用粗鲁和懒惰强迫公民放弃其中一项。 监视技术不应只是被政府用于监控国民,也应让公民可以更好的监察政府。
尽管我们在微博上看到了女性的需求如何被视为特殊,女性医护如何被男性照片代表,既被牺牲也被消失。但依然没有将疫情与加剧性别不平等更深刻地联系起来。在此,我们可以读一读王笑哲的新文章《全球疫情治理的性别坏账》
https://mp.weixin.qq.com/s/Zn32gNTnrQI1i5_shoPE3g
微博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适合获取信息的地方了,大部分时候都充斥着着辱骂、威胁和反人类言论。但还是有些博主坚持发布优质信息。比如@PoliGraph ,ta与其他几人坚持在微博翻译、发布关于疫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
在这里摘录一条: @PoliGraph: 房间内哪些地方会沾染/附着病毒?以病房为例preprint文章,仅供参考 来自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联合美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对COVID-19患者的医院隔离病房的污染程度进行了相关检测。 【研究方法】 1)收集了30个(27个普通病房,3个ICU)AIIRs(airborne infection isolation rooms),即负压隔离病房的【245份】房间内【物体】采样和【3个】房间内的【空气】样本采样。 2)所有病房的患者均有症状。 3)样本均来源于患者和医务人员频繁触碰的物体,比如地面、监护器桌面、床轨、病床的控制杆、呼叫铃、电开关、床旁储物箱和椅子。 此外,ICU房间的通风机和吸痰泵也被检测。 【研究结果】 1)住在被污染和没有被污染的病房的患者在临床数据上【没有】差异。 2)在被污染的房间里,【地板】是最容易被污染的,接着是【床轨】和【床旁储物柜】。 3)27个房间中,【5个】房间厕所的【坐垫】和【冲水按钮】被污染,而这5个房间里的患者都是在采样前出现过【胃肠道症状】的。 4)在ICU病区【没有】发现任何物体表面的污染。 5)经过分析,发病【第1周】,环境表面污染发生率较【高】,且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有关,峰值在【第4~5天】。 6)表面污染和是否出现症状以及是否使用氧疗设备【无关】。 7)随着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和体内病毒载量的【减少】,高频触碰物体表面的被污染程度也【降低】。 8)患者体内的病毒量和环境样本中存在的病毒量【没有】相关性。 9)3份空气样本中的【2份】显示SARS-CoV-2为【阳性】,颗粒直径>4 μm,或在1-4μm之间。 (译注:个人认为这个研究结果对于【居家隔离】和【医院防控】工作都具有一定价值。无论是居家隔离还是住院隔离,患者发病的第一个星期,家庭物体消毒工作和病房消毒工作一定要更加频繁和严格,以减少家庭其他人员和医务人员感染的概率。) 翻译/主编:@Sirius_YOLO Source: http://t.cn/A6Zl0etT
转:因疫情,Project Muse 限时免费,
包括康奈尔、乔治亚、哈佛、港中文、ACA,、Early Theatre等40多家出版社基本都开放了自己的电子资料库, 大部分是到6月。连19年出版的书都可以down了, 机不可失: http://t.cn/A6ZyZPoV
weibo@ 陆召袂 :不知道是我阅读倾向的自然筛选,还是实际如此,回顾今年新出版的英文文学,好的小说大多有着非常扎实的政治关怀,比如Sally Rooney的Normal People或者是Ducks, Newburyport。而当这些英文文本跨越语言和文化壁垒被中文读者捧在手里时,就我的阅读体会而言,读者仍然需要一定的国际视野(或者直白一点说 — 基于第一世界视角的自由与左翼意识),才能一览无余书中最精妙、最叫绝的东西(无论是语言还是情节还是什么)。
此处需明确的现实前提是,追随英文文学市场动向的中国读者本就是极少数的、受过精英教育的人群。但哪怕是这样一个群体,我的观感是他们对新进英文文学中的政治调性不仅难以理解,甚至会因为文学与政治的结合而对文本感到厌恶。于是,sally rooney(91年生)和Marilynne Robinson(47年生)二人——前者是文坛新秀,后者是殿堂级大家-——2019年的新书在豆瓣上分别是7.9和6.6分。 对比今年布克奖的得主Girl, Women, Other(也是一本契合时下性别议题的好书),在豆瓣上因为评价人数不足还没出分数,但留言评论的6、7个人中,除了一位男性用户因觉得“(性别)议题已经被写了太多”之外,其余的高评分大多是从书中的女性命运共同体的起始点出发,进而给予了这本书不错的评价。可见,对政治的文学性的审美,确实有助于对文本本身的品位能力的培养。 当然,我不是说读者不具备独立批判的政治意识就读不好当代英文小说了,只是,在越来越多英文小说家们出于对性别、难民、战争、环境、经济不平等、假新闻等社会议题的敏感而进行创作时,中国读者却好似越发地失去了对这种创作情怀的理解,甚至说,当有些文本原可以独立于它们的政治语境、单纯因为行文的魅力而成立时(就像Girl,Women,Other),“它讲的这个太政治了”反而会成为这本书不被看好的原因。 这里有一个反例,就是Ocean Voung今年出版的On Earth, We are briefly gorgeous。这本书的文字非常好,文学性级高,没什么政治性,豆瓣评分理所当然地就8.9了。所以中国读者们其实完全保有着对好的小说的甄别能力。但为什么,一碰到政治(尤其是性别)议题时,这种能力就好似萎缩起来了呢。 值得一提的是,Ocean Vuong本人是个gay,88年生人,因为文笔极好的缘故,履历上有许多赞助和奖学金。不知道喜欢他文字的中国读者,有多少会进一步深思,中国的同志社群若有谁想以公开的、同志的身份写一本书并出版,或者去竞争一些文学资助和奖项,这当中会遇到多少阻力?
https://thecorrespondent.com/378/why-social-distancing-wont-work-for-us/50043118356-4fbed697
当我们担心非洲可能面对的挑战时,我们可能无法具体地想象当地的状况。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非常贴地的描述。 当我们把Social Distancing当作重要的防疫手段进行推广的时候,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根本没有条件隔离或者停止工作,同时,密集的人际互动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力量来源。 在一个日常风险比新冠病毒更大的国家,在一个即使确诊曲线再低也无法应对的国家,在一个非正式经济「雇佣」了三分之二的劳动人口的国家,“It’s time for us Africans to start thinking about solutions that are not based on the legitimate fears of other nations, but on our own established realities.”
http://telegra.ph/女性论文数量下降男性数量稳定问疫情期间在家带孩子的是谁-06-30
市面上流行的驭男术基本都是抑女术。所谓驾驭男人,翻来覆去讲的都是如何讨好男人,迎合男人,满足男人,充满着被设计的物化,矮化,附庸化与宠物化。许多精致的小心与细腻的谨慎只服务于一种目的:怎样不触怒男人。
市面上流行的驭男术基本都是抑女术。 譬如,如何维持男友的热情,如何拴住老公的心,如何让他远离狐狸精。 所谓驾驭男人,翻来覆去讲的都是如何讨好男人,迎合男人,满足男人,充满着被设计的物化,矮化,附庸化与宠物化。 让他欲罢不能,让他死心塌地,让他失魂落魄,听上去像是赋赐了极大的操控力,仿佛几条金句便真能把真实且恒久占据在权力上游男性驯化在情感皮鞭之下。把精力与意义都诱向了虚妄的陷阱,实则是对女性精神自主与情感独立的软性抑制。 真切的爱与不爱、相聚与分离、相守与告别,都是可贵的,我们无需贬低任何关于情感关系的研究,亦不可在什么更高贵的“智识生活”下,将其轻视为不值得讨论的末事。然而,在流行的驭男术与以两性理论为假衣的驭男术中,我们往往看到技法与哲学往往是—— 不要在男人喝酒时催其回家,不要在男人烦躁时问东问西,不要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指出男人的缺点.,不要频繁翻男人口袋以及检查男人手机… 许多精致的小心与细腻的谨慎只服务于一种目的:怎样不触怒男人。 这样的两性生存智慧在维持特定的关系上或许真的“有效”,对恒久与完满的焦虑,总是驭与役的绳索。可唯独缺了一样发问,为什么要这种智慧,凭什么要这样生存。 是否存在更平等与自然的相待,解除花繁的颈圈与华美的脚镣,终于无需驭男,不必驭女,也不再被驭与忧虑被驭,对于所有人,无论女性还是男性,无论主体还是客体,免于一切借引自畜与牧的修辞,离开一切关于驯化与驯服的比拟,更要紧的,是在语言之外,真正地跳出一切精通于操纵与控制的文化事实。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AyNTYwMg==&mid=2650506044&idx=1&sn=96e0bd30ec1da6b048f710eebd897532&exportkey=Alupwq5m2vy6JYPlUdOG9CA%3D&pass_ticket=kSNOcJYQzOogUt%2BLjWF2h4vo4SOrlImUhJfJ3QwfbwI7hVfnbX0a0xYVbO6DVw3a&wx_header=0
既要追求真理性,又要放弃唯一性,还不是简单的相对主义。这确实不是论述的问题,而是如何活着的问题。 「不敢引用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说什么我们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只敢说,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不过,我们仍应留意,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其不要因袭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说到底,并没有谁应许过送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 不是先有善才去理解,而是:善本身就包含去理解的努力。我相信的东西,希望别人也相信,我追求良好生活,希望别人也过上良好生活。或者说,分享善好也是善好的题中之义。 但你要让别人来分享好的时候,你也要留心,这可能会伤害他,因为他有他自己的生活,你想的是分享,从他那边看却可能是强加。所以,真正要与他人分享,你就得理解他人,知道他真正要的是什么,如何以正当的方式让他来分享,而不是机械地把善分配给他人。所以,善本身就要求对他人的理解。 我们种花草,保护流浪狗。可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可能缺乏诚信,卖假货的,往河里排污水的,只要能挣钱,无所不为。有偷盗的,有吸食麻醉品的。那只是少数人吧,大多数人呢?大多数人挣钱,然后消费和娱乐。我们也许从小就是这么长大的,我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天经地义,挣钱,消费,娱乐。但我们在努力理解别种人群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一眼自己的生活,难道这种生活真的是那么自然吗?真的是天经地义,可以一直这样过下去吗?如果我们的社会,从开明的自由的理念开始,最后长成了一个消费与娱乐至上的社会,可能都等不到极端主义分子来毁灭了,这样的社会可能直接就把自己毁掉了。 …… 是啊是啊,影响力。在美国,有几个宗教领袖天天上电视,有大批信众。要这样的影响力干吗呢?教给民众什么是最道德的? …… 我一向希望哲学有更广泛的社会作用,但无论怎么广泛,它都只能达乎那些本来愿意思考的人,希望参与对话的人。要是没几个人愿意来对话呢?何须道场热闹,二三子就蛮好。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b
https://lab.magiconch.com/nbnhhsh/
tool 首字母缩写查询
http://archive.is/eIlNP 英国驻华使馆就微信文章被删除所发表的声明。然后这篇还没有被删,但是限制分享与复制链接。
被删原文清晰明确地回应了前段时间中文媒体上的一些言论。只可惜这是一个不允许「自证清白」的社会。
https://mp.weixin.qq.com/s/jkhh0cRxC2qCetrcE88hIw
不开美颜的她们,我每个都记住了。
最近几篇文章收到的回应总是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明明是文中已经说了的事情,为什么好像没看到一样?
今天看到这么一句话:“面向大众的文章从舆论影响效果来说:标题 > 插图 ≥ 第一段 > 最后一段 > 中间 ” 虽然说出来感觉只是稀疏平常的见解,但是作为作者,真的很容易误以为读者会像你自己一样在乎那些文字,而实际他们可能根本不会认真读。 但好像,八卦作者虽然写的漫不经心,读者却是锱铢必较。 难道还有「关注力守恒原理」?
https://mp.weixin.qq.com/s/ZzYtMQION071hLb2gNZqTQ
微软小冰 成了 上音 音工系 的荣誉毕业生
“以前我们可是得拿着木棍敲打衣服清洗呢,还要烧柴火煮衣服消毒,蹲在地上扫啊拖啊,样样都来。现在洗衣服有洗衣机,还有吸尘器不是吗?现在的女人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 老医生看着屏幕上显示的病历,为她开了一些喂母乳也可以吃的药,点击着鼠标。金智英不禁想,以前还要一份一份翻找患者病历、手写记录和开处方,现在的医生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以前还要拿着纸本报告书去找主管签字,现在的上班族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以前还要用手插秧,用镰刀收割水稻,现在的农夫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却没有人会这样说。不论哪个领域,技术都日新月异,尽量减少使用劳力,而唯有“家务”始终得不到大家认同。自从成为全职主妇,金智英最深刻的体悟是:人们对“持家”的双重定义。有时持家会被看作“整天在家里闲着没事做”,充满贬义和歧视;有时则被看作养活一家老小的事”,把你捧得高高在上,却又不会用金钱来换算这件事情,因为一旦有了定价,势必得有人支付。 — 《82年生的金智英》
https://en.pingwest.com/a/6875
字节跳动开始使用一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系统切断其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的数据后台。 这可能是中国科技公司第一次真正成为一家「国际」公司的案例。
https://telegra.ph/%E4%BD%9C%E4%B8%BA%E7%9C%8B%E8%B5%B7%E6%9D%A5%E6%8C%BA%E6%AD%A3%E7%BB%8F%E7%9A%84%E5%A5%B3%E5%AD%A9%E6%88%91%E4%B8%BA%E4%BB%80%E4%B9%88%E7%BB%99%E5%A4%A7%E5%AE%B6%E7%A7%91%E6%99%AE%E8%BF%99%E4%BA%9B%E4%B8%8D%E6%AD%A3%E7%BB%8F%E7%9A%84%E8%AF%8D%E5%84%BF-%E7%AB%A5%E5%A7%A5-%E4%B8%80%E5%B8%AD%E7%AC%AC768%E4%BD%8D%E8%AE%B2%E8%80%85-06-20
如何用英文表达61个重大国家战略常用关键词: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6/23/c_1126150997.htm
「他们这里洋文好的人多得很呐」
见证历史:“blacklist”等表述将逐渐从源代码中消失! | 原文
https://github.com/SaekiRaku/vscode-rainbow-fart
在家也能拥有自己的程序员鼓励师……有爱的拓展
如果输入了 fuck 或者 shit,竟然会说「怎么了,是不是产品经理又改需求了」~ 会不会哭啊
按照国际法惯例,某国在别国设立的大使馆所在的物理空间属于该国领土;未来是不是也要算上虚拟空间呢?(我可能就是好奇,这七国声明还能在微信上存在多久)
https://youtu.be/t32QvpfOHqw
因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会带动空气震动,导致房间里的灯泡随之发生微小的震动。通过捕捉这些微小的灯光变化,研究人员可以复原房间里的对话。 (结合之前提到的,用手机里的陀螺仪来监听的技术,越来越多曾经无用的微信息现在正在被利用,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信息可能蕴含什么内容。)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619-technology-escape-from-wechat/
我会希望本频道也能为tg社群提供一些alternative contents
不可能的协商
A:B错了,我们同意友好协商来解决这个问题。 B:A错了,我们同意友好协商来解决这个问题。 体面人的公共困境 (在电视或任何公开场合上) A:太阳是方的,地球是平的,我觉得…… B:快别说了,你说的都是错的。 A:你能不能不要打断我,让我说完,你再说话。 B:在你公开发表错误观点的时候,打断你是很重要的。 A:你这个没礼貌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JL2cvmeeQ&list=PLS7Ix7BP1Vuoi3Hl46nUnDHukb52xQWx2 小朋友的 Roam Research 教程,so cute!
-#tool#resource https://www.notion.so/Artificial-Brain-Networked-notebook-app-a131b468fc6f43218fb8105430304709 这个清单齐全得可怕
The architect Christopher Alexander on how to design a room that people love:
如何设计令人喜欢的房间: Light on two sides of every room. When they have a choice, people will always gravitate to those rooms which have light on two sides, and leave the rooms which are lit only from one side unused and empty. This pattern, perhaps more than any other single pattern,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a room. The arrangement of daylight in a room, and the presence of windows on two sides, is fundamental. If you build a room with light on one side only, you can be almost certain that you are wasting your money. People will stay out of that room if they can possibly avoid it… The importance of this pattern lies partly in the social atmosphere it creates in the room. Rooms lit on two sides, with natural light, create less glare around people and objects; this lets us see things more intricately; and most important, it allows us to read in detail the minute expressions that flash across people’s faces, the motion of their hands … and thereby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the meaning they are after. The light on two sides allows peopl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Source: A Pattern Language -#whisper 说一个可能找骂的事吧: 虽然在日常交往中的作用区别很大,但在在归因这件事上,因为偏见而产生的错误与因为政治正确而产生的错误,其实都一样是confirmation bias,并没有谁比谁更好。而又因为我们太过依赖本来就无法证明因果关系的数据,使得大量数据都可以随意被解读。「数据不重要,对数据的解读才重要」这句话本身没错,只是如何解读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领域。 因果关系是当代Agnosticism的核心问题。 比如,如果一项数据显示监狱中的黑人数量比白人更多,那么究竟是因为黑人的犯罪率更高,还是因为司法系统对黑人不公,单纯靠上述这个数据是根本不可能推导出有效结论的。 再比如,单纯以「各大电影节入围的女性导演人数很少」作为理由来批评「评审不公」是否真的有效?如果我们可以同意,电影节的评审主要是看作品质量的话,那么我们实际要问的是,女性入围者少是因为作品不行,还是因为她们被不公正地对待了?是不是去做 未公开上映 且 制作规模没有大到人尽皆知 的作品的双盲评审,会比较能实现我们想要的「公正」?而不是只引用一个数字就认为结论「不言自明」? 可问题还有更深一层,上述的「不行」与「不公正」也很可能是因为评审的审美已经定型,就是无法理解女性艺术家的某些独特的价值,或者认为这些价值不够重要,那么即使评审本着一颗「公正」的心,却仍然会作出偏颇的判断。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男性身上也出现在女性身上,那么即使是「双盲」可能结果还是偏颇的。但是反过来只要求「数量」的结果也只会造成评审为了「看似公正」作出虚伪的评判。一个佐证就是关于女性作品的讨论和解读还远远落后,很多点评真的就只是一种「客气」。 说到这里我已经把自己绕晕了,但估计你能感觉到我的纠结与无力。作为一个不仅在感情上认同,还想要在事实层面予以论证的人来说,这道题可能真的无解。这可如何是好?
资讯摘要✂:
「shenzhilong001: 6.9日,缅甸教育部发布消息: 我国向中国收购的36.5万辆废弃共享单车已经全部在仰光维修完毕,将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生活贫困的缅甸学生。 长久以来,大批共享单车在中国遭人为损坏或丢弃。缅甸政府看在眼里,想到了国内数十万贫困学生缺乏交通工具,于去年底以每辆35元的价格向中国收购 https://bit.ly/3hhbWKO 」
微博@旧常识:前几天读了上野千鹤子《厌女》,语言平实甚至口语化,全无术语通俗易懂,通篇以案例贯穿几乎都是在分析或解释一个个的故事和文本,两百页不到三小时就可读完。但这不是一本肤浅的杂书,贯穿诸多案例的道理是清楚明确的:
男性的诸价值(金钱、地位、才华、受男人欢迎度、受女人欢迎度、性)是由一套单向的自洽的体系评价的,这些价值是彼此正相关的,或至少是不冲突的。上野并未说这种自洽的体系就是 “对” 的,“应当如此” 的。而女性的诸价值(以上同一套 + 生育)却由于被男权评价,被割裂为很多个彼此冲突的价值:例如生育的性(母亲)和欢愉的性(娼妓),理性发达的女人和受男人欢迎的女人,受男人欢迎的女人和受女人欢迎的女人,位高权重的女人和有女人味的女人,作为抽象一般的效益创造者的员工和被默认服务男同事的女员工,等等。 读完此书更能想象她会写出那篇前一阵子很红的演讲,还有我之前转的那个她说儒学的正负作用 “相互抵消”的段子,毫无违和!上野教授的书火药味十足,但应该是很有意思一个人吧。
https://sspai.com/post/60588
对Roam Research的解读
https://www.army.mil/article/236157/a_message_to_the_army_community_about_civil_unrest
美国军方三名长官的公开信,表达了他们「捍卫宪法,保护人民」的决心。虽然听上去像是官话,但放在川普目前指挥方式的具体语境里,就能看出这样的表态是多么珍贵。 即使是军方,是不是也能有自己的声音?还是完全要成为国家机器?如果声音多了,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割裂?
http://www-personal.umich.edu/~cellis/antagonym.html
还记得之前有个文字笑话,「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中国队赢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还是中国队赢了。这是两个看似相反的词有着相同的意思。而在英语中,有一类被称作Antagonyms(不用查了,是个生造的词)的词,它们是同一个词却可以表达两种相反的意思,也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反义词。 比如:Apparent可以表示「显而易见」,也可以表示「未必真实」。Bad 可以表示「坏」也可以表示「好」。Clip可以表示「贴上去」也可以表示「剪下来」。fast可以表示「移动很快」也可以表示「固定住」。left可以表示「留下」也可以表示「走了」。Last可以表示「最近」也可以表示「最后」, so my last example will be the last example. lol
微博@光头怪博士: 英国的DeepMind是Google旗下的著名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以AlphaGo,AlphaZero等一系列让世人眼前一亮的机器学习突破闻名。DeepMind和UCL大学联合搞了一系列深度学习的讲座,公开在油管上:http://t.cn/A62p6EsK 看计划一共会有12讲,目前上传了6讲。
网上关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能的讲座,课件多如牛毛,虽然我并没有开始认真在这方面补课,但没事听几个也有助于了解基本概念。一个重要的感觉是,大概是因为有在业界推广的需要,以及面对的受众背景不同,水平不同,这些专业机器学习企业的培训材料或者讲座往往可视化做得都非常细心。我从前三讲里随手截了几张:可以看到这些报告都非常重视用可视化语言帮助你去理解算法中的基本概念。即便有公式出现,也往往是和对应的卡通图一起,或者采取对公式进行不同颜色的高亮,帮助你理解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觉得基础科学的教学和报告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纵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适合这些,都不用说数学,我猜理论物理啥的估计很难这么讲。。但起码像偏实验,偏观测的领域,其实都可以很好的利用用心设计的可视化元素达到直观展示,促进理解的目的。
不是那种艺术——阅读当代艺术的一种角度 [by 宽治]
微博@光头怪博士 : 疫情当中,北美这边很多会议和暑期学校都变成了线上的,反而增多了学习的机会。今年的密歇根大学宇宙学暑期学校就全部在线了:http://t.cn/A62j4lSB 报告的幻灯片文件和视频都有。视频在油管上,国内观看要想办法。
内容覆盖得比较广,从基本的大尺度结构研究,到宇宙学参数模型限制,数值模拟,21cm宇宙学,暗物质直接探测等等。而且介绍的内容由浅入深,比较适合入门。讲师里既有Dragan Huterer,Will Percival这样成名已久的宇宙学家,也有在现在的宇宙学巡天中做重要一线工作的Tim Eifler,Tesla Jeltema (都在暗能量巡天DES中的扮演重要角色),还有一些非常厉害和活跃的青年学者,李辉是MIT的哈勃学者,数值模拟专家;爱丁堡大学的Joe Zuntz和OSU的Amy Choi都是弱引力透镜宇宙学研究的专家,而且是对科学和技术都很在行那种,Adrian Liu是McGill大学做21cm宇宙学的年轻教授,参与了包括HERA在内的重要21cm宇宙学项目。
还在说「双标」感觉有点落伍,唯一的且一以贯之的标准难道不是「利己」么?价值观之争是给理想主义者的,现在好像只有利益的现实吧
「在一個沒有聽者的世界,說還是不說,就不是問題了,不是嗎?還有什麼好說的呢?為什麼還要說?說了又能怎樣?不是說,說了也觸碰不到聽眾,不會有傳播,更甭提被理解。說了也是白說,這種時候說還是不說又有什麼分別?非得要說,不過是自言自語。唯一聽者,就是自己,自己說,自己聽。」——陳冠中
https://cn.nytimes.com/usa/20200602/george-floyd-investigation/
「5月25日,明尼阿波利斯警方逮捕了46岁的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此前,一名熟食店的雇员打电话报警,指控弗洛伊德用一张20美元的假钞购买香烟。在第一辆警车抵达现场的17分钟后,弗洛伊德被三名警官按倒在地,陷入昏迷,失去生命迹象。 通过整合路人拍摄的视频、监控录像以及审阅官方文件和咨询专家,《纽约时报》详细重现了弗洛伊德去世前的几分钟。我们的视频显示,即便弗洛伊德和周围的人都在大声呼救,警察仍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致使弗洛伊德无法呼吸,这些行动违反了明尼阿波利斯警察局的政策,且导致了致命的后果。」 (另外,这视频也有点「法政建筑」的意思,却是不一样的感觉)
面对孩子,我们需要回应的其中一个挑战就是:既要告诉Ta们自由是个人的权利,Ta们有权作出自己的选择、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告诉Ta们可以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所有选项都是平等的。有些选择或者观点就是要比另一些要好。
更进一步来说,如果逼迫甚至只是鼓励Ta们选择更好的,是不是侵犯了自由? (实话实说,我们自己也不一定搞清楚了这些问题。)
https://www.cnbc.com/2019/09/06/university-discovers-solution-to-drop-in-chinese-students-insurance.html
不得不说,美国人的风险意识很强。如果你对某个东西的依赖太强,也许也会需要对冲风险的一些方法。
「不要在网上看到什么都相信,尤其是名人名言。」
——亚伯拉罕·林肯 -#whisper PaperClip出了关于民法典的一期视频,但这期视频却可能也是他们做的最差的一期。(当然,对他们因为要表忠求存或是要恰饭而这么做,我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也再次证明,思考和跑步的区别就在于:跑步的时候,不管跑道在哪,都可以跑得很快,而思考如果有了「跑道」,就无法思考也不需要思考了。
维舟:这是一个权宜主义的国度,人们很少有固定不变的信念,一旦苗头不对,哪怕是信誓旦旦说过多少回的惯例,也是说变就变。“宁可吃亏也要尊重规则”这种事,以前被嘲讽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现在则被看作是“精日”。如果说早先还有道德作为制约,那么现在这也不怎么有人在乎了,至于说“打脸”,反正此一时彼一时,情况一变,舆论风向也变了,过后谁还较真纠缠?
https://mp.weixin.qq.com/s/sTmf3IBQe4SeHZO61tv9eg -#resource 差点忘了:youtube电影节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Mc3c7Xvv6ol1Zv47Ja39A
几个有意思的哲学剃刀:
格莱斯剃刀:作为一种简约原则,对于语言解释而言,会话含义优于语义语境。 汉隆剃刀:如果可以充分解释为愚蠢,就永远不要归咎于恶意。 希钦斯剃刀:无证据的论证过程可以被无证据地否定。 哲学剃刀(Philosophical razor)指的是能指导人们排除(剃掉)一个现象中不太可能的解释或避免不必要行动的一个原则或经验法则 。 -#whisper 自我介绍用第三人称还是有道理的,真的很难想象用第一人称说出“美女学霸”、“区块链第一人”的人内心是啥感觉。
https://words.hk/
https://mp.weixin.qq.com/s/0KK08_5E9ErvbVKVx_JLZg
从一个合适的距离用一个点来撬动文章,well done点点
https://www.eventbrite.com/e/lockdown-in-the-data-colony-tracking-the-long-term-costs-of-connection-tickets-106151156968
event 数据殖民主义
精神分析视角的自闭症
https://mp.weixin.qq.com/s/5oJsdyVYlsrDUD5FihWQPA
https://www.thecut.com/2020/05/dancers-drive-through-strip-club-coronavirus.html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coronavirus-usa-dancers/food-2-go-go-oregon-strip-club-brings-burlesque-to-coronavirus-carry-out-idUSKCN22A1EF 美国奥勒冈州的一家脱衣舞俱乐部因为居家令而被迫关门,后来老板把俱乐部的厨房改造成了外卖厨房并加上了自己的老本行:让顾客在取餐同时,观看脱衣舞表演。 The Cut 采访了俱乐部里的4位表演者。而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是这些gig workers无法拿到政府救济的现实。他们也是essential workers,但受到的保护却更少。 Lucky Devil的另一位舞者Elle Stanger 也写了另一篇文章,讲述疫情下性产业工作者的境况。(PS. Elle的介绍好厉害:Elle Stanger is a sex worker, parent, certified sex educator and producer of the Strange Bedfellows podcast. )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porn-making-covid-19_n_5ea0731dc5b69150246c4ba3 #report#opinion
作者前两篇讲述了自己的性别位置以及她怎样离开父母所欲的。在最后这篇,实现了大翻转,被当作无的女性,怎样被切割了,又怎样自己建立自己的权力。
https://mp.weixin.qq.com/s/8b2c3rypzI6GpyUaSt39Lg -#tool https://github.com/CopyTranslator/CopyTranslator 复制即翻译的外文辅助阅读翻译解决方案
试比较如下两个句子在表意上的区别:
-#resource 上山下乡资料库 https://www.dartmouth.edu/~library/digital/collections/manuscripts/rusticated-youth/index.html -#resource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e411s7mM 最近奥地利驻华使馆文化处也开通了b站账户,上传的第一部作品是Anna & Jan Groos兄妹创作的系列网络剧《末日 The End of Time》。第一季共七集,每集15至20分钟。 剧中的主角丹尼尔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和艺术家,他发现自己陷入了无名艺术家的常见窘境。由于厌倦了艺术业刻意掩盖其商业性质,他做了一个决定,通过向惜命的中产阶级贩卖救生包,把自己从一个波西米亚风格的艺术家转变为一个商人。毕竟,对死亡的恐惧是一个不停成长的消费市场。他的创业很成功,但丹尼尔很快意识到,赚钱并不能满足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report 瘟疫中的保姆与超高净值人士的生活,其中既有人性的闪光时刻,也有令人震惊的“轻松”。 “There’s lots of specific items that they have become accustomed to and that they can’t go without. Just like the people. We are like items to them; they can’t go without us.” “If you have money, you have no fear. You’re not afraid of anything.” https://www.thecut.com/amp/2020/04/nannies-working-during-coronavirus.html
是时候重新考虑social encryption (or better, secret sharing)了!Shamir’s Secret Sharing 是一种私密分享算法,简单来说就是把某个秘密划分成数个独立的部分,只有所有部分聚齐,才能打开秘密。
(一则轶事:MIT的几个学生几年前在学校拍了一部毛片,又把片子拷贝到了好几个移动硬盘上,然后用Shamir的算法来加密,只有四个或以上的原始参与者到场才能看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hamir’s_Secret_Sharing
微博@游识猷:【一个曾经允许商业代孕的大国里,发生过什么事】
读了Sheela Saravanan写的一本关于代孕的书。
作者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人类学系南亚研究所,教授关于生殖技术伦理和法律的课程。20092010年间,她在印度研究代孕,访谈了多个代孕妈妈、预定家长( intended parents,也就是客户)、以及代孕诊所。
商业代孕在印度一度是合法的。在20022015年间,印度一度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代孕旅游目的地”,因为当时①商业代孕合法,法律规定宽松;②有医疗设备,有会说英语的熟练医生;③费用便宜,④有大量从事代孕的妇女。
到2015年印度禁止商业代孕时,印度的代孕产业规模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在每年28亿,80%以上的客户来自国外。
Sheela Saravanan研究的是,在合法化的日子里,印度的代孕产业到底是什么样的?
👶选择代孕妈妈的标准——贫穷而顺从。
在Sheela Saravanan的研究里,没有一个代孕妈妈学历超过高中,这让她们收入微薄,也难以议价谈判。
代孕诊所往往去寻找那些已经在卖卵或参与有偿药物试验的女性,这些人足够贫穷,也足够习惯出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如此,那些看起来更坚定更有主见的候选人还是会被淘汰掉。
代孕妈妈的一切都会被定价——她的外貌、种姓、宗教信仰、肤色深浅、此前的工资、母乳状况、此前生育/代孕过几个孩子、孩子的性别如何状况如何……一般来说,高种姓白皮肤的代孕妈妈可以要求更高的报酬。第一次代孕的价格低,第二次以后因为“曾经有过合作”价格会略涨。
👶代孕期间,人身自由、健康权等都会受侵犯。
许多代孕诊所要求代孕妈妈一直留在指定的集体宿舍内,从胚胎移植到孩子交给客户,大概一年左右。理由是①代孕妈妈继续和伴侣发生关系,可能将疾病传染给胎儿,或者怀上伴侣的孩子;②代孕妈妈原本的环境与伙食较差,可能危害胎儿健康。
但这样的要求,就意味着代孕妈妈一年内必须远离自己的家人孩子,不能做别的工作,也无法自由活动。
集体宿舍的环境类似青年旅社,一个屋子里满满的都是床,没有娱乐,没有电视电脑报纸收音机,连放餐桌的地方都没有。有研究者评论说,“ 即使监狱也有放风的庭院,但这些代孕的集体宿舍甚至连在房间里走动的空间都不足。”
代孕妈妈们在头三个月被要求卧床,以降低流产风险。伙食一般,但分量很大。因为最后会按照出生体重来给孩子“计价”,所以代孕妈妈被要求尽量多吃,不准进行任何锻炼(以避免流产)——尽管这样会增加她们孕期和分娩时的风险。
代孕的成功率并不高,有研究显示,活产率为15.8%,也就是说代孕妈妈往往要经历好几次痛苦才能生下孩子并拿到报酬。
分娩强制剖腹产,不允许顺产。因为这样胎儿的风险最小。
另外,法律规定最多放3个胚胎,但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成功率,诊所常常会给代孕妈妈放5个胚胎,这就导致可能怀上3个或以上,以至于需要做减胎手术。
👶 商业代孕合法化后,拿走酬劳大头的是诊所中介。
在印度,代孕妈妈只能拿到总报酬的1525%。即使在美国,代孕妈妈也只是拿到总报酬的35%。
曾经有个代孕妈妈做代孕为家里盖房子,客户在孩子出生后非常感激,而且知道了这次代孕费不够盖房子,想多给代孕妈妈钱,被诊所拦下了。诊所告诉客户,代孕妈妈们都是潜在的敲诈勒索者,多给钱会滋长对方的贪心,另外,多给钱也会让其他代孕妈妈变得“贪心”“被宠坏”。
实际上,诊所的目的是让那个代孕妈妈再多代孕几次,为诊所创造更多的利润。
👶印度的代孕妈妈并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
国外客户很多就是冲着“低成本”“低人权优势”来的。在允许代孕的发达国家比如英美,代孕妈妈有保险、失业补偿、心理支持,可以选择要不要和孩子联系,如果生下孩子后反悔了想保留孩子监护权,也有很大机会能成功。
而在印度,代孕妈妈几乎没什么关于代孕过程和孩子的权利。她们需要事先签合同,放弃对孩子的一切权利,需要放弃对自身的医疗决策权(默认的潜规则是,假如有意外状况,优先救治胎儿,而不是代孕妈妈优先),流产拿不到钱(哪怕是因为胚胎放多了要减胎而引发的流产),生下的孩子“不合格”拿不到钱或者只能拿到一小部分钱,而且还拿不到合同的副本。
不仅如此,在整个代孕过程里,临床记录、医疗账单、出生证明……几乎都是以假名或者客户名字登记的。代孕妈妈的名字,只出现在她拿不到副本的代孕合同里。
假如发生纠纷,没有合同、缺乏证据,代孕妈妈很难提起法律诉讼。即使想诉讼,财力和家庭也很可能不支持她,再说,她也基本不可能赢。
👶代孕妈妈只是为了钱吗?不,她们会对代孕的孩子产生感情,这对她们可能产生情感创伤。
在生下孩子后,代孕妈妈如果有机会继续照顾孩子一段时间,那么多半会给孩子唱歌、安抚、母乳喂养、起名字、拍照留念。
代孕妈妈都希望能和孩子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近况,看看孩子的照片。
但现实是,代孕妈妈多半无法再联系客户与孩子,有时客户甚至完全对代孕者匿名。
许多代孕妈妈因无法联系孩子而沮丧痛苦。有个代孕妈妈保留了旧手机号7年,希望客户能打电话给她告知孩子的近况。
她从未接到过电话。
👶即使代孕合法化,也依然有庞大的非法黑市存在。
以卖淫为例,卖淫在印度是合法的,但非法交易依然在增加——许多被人口贩卖的妇女和儿童被迫卖淫。而印度被贩卖的妇女儿童人数在逐年增长,比如2016年就比前一年增长了25%。即使在荷兰和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卖淫合法化后,研究显示非法市场的规模依然是合法市场的45倍。
还有一个观点是,“印度这么大的国家是很难完全禁止代孕的,发布禁令反而会推动代孕转入地下。”
Sheela Saravanan的回应是,“这就好像在说,因为我们没法制止所有对印度妇女的暴力行为,所以不应将其定为刑事犯罪。”
👶一些代孕或取卵造成的死亡案例——
2009年,23岁的代孕妈妈Easwari死于产后大出血。她的丈夫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代孕广告,于是要她去代孕。
2012年,30岁的代孕妈妈Premila Vaghela在孕期突发抽搐并心脏停跳,紧急剖腹产后婴儿活下来了,她没有。她的家庭拿到了100万卢比的赔偿(约10万人民币)。
2010年,17岁的 Sushma Pandey在取卵后死亡,她靠卖卵可以挣448美元,挣的钱用于帮助家庭。
2014年,23岁的 Yuma Sherpa 死于取卵造成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
除了这些死亡案例,还有许多濒死案例、造成终身的健康问题或心理问题的案例。
👶代孕是自由选择吗?
当一个人贫困到过不上体面的生活时,ta被经济驱动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
许多印度女性缺乏足够的食物、能源、住房、饮用水、卫生设施、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保障……她们被迫在贫困和代孕间选择一个“相对不那么糟糕”的。
当一个人的基本权利都无法保证时,ta的“自愿”并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
在印度农村妇女里,能为自己做医疗决策的不到一半(44.4%)。很多印度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决定自己何时结婚、跟谁结婚的权利。印度女性从小就被教导,家庭的需求高于她们的个人需求。
在研究里,第一次代孕时,诊所会着重说服丈夫代孕是“贞洁”的。一旦丈夫接受了这点,就不会反对妻子代孕。没有任何丈夫反对妻子二次代孕。家庭往往会给代孕妈妈制定一个“赚钱目标”,达到这个目标才停止代孕。甚至有一个女性的丈夫不工作,以此来逼她多次代孕。她足足代孕了三次,实在受不了,和丈夫说她不能再做了,然后丈夫才继续回去卖菜。(P.S. 她三次代孕的钱用来给家里盖了房子) 她们的“自愿代孕”,真的是自由选择吗? Sheela Saravanan采访过的代孕妈妈,有的家人重病,有的有严重残疾的孩子,有的丈夫需要治心脏病,有的丈夫是酒鬼花掉了大部分收入买酒,有的想为孩子的教育存钱,有的想要钱来买或盖个自己的小房子,因为大部分收入都花在房租上了,所有生女孩的人都想为女儿存嫁妆。 成功代孕一次能拿到的钱差不多是2~3万人民币,相当于她们打工五年的纯收入——当她们打工时,她们的收入基本上全花在日常开支上,存不下钱。做代孕是为了“终于能存下点钱,改变一点生活”。 当一个人需要出卖血肉来扶养家庭脱离赤贫时,应该救助她们,而不是帮她们更容易地出卖血肉。 Sheela Saravanan采访过的每一个代孕妈妈,都表示了①如果不是因为赤贫,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自己肯定不会做代孕;②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接受足够的教育,以后不必做代孕。 👶即使不是商业代孕,即使是利他代孕,其实也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平等。 那些“自愿”为亲友代孕的女性,往往是经济较差或者需要依赖亲友的人。结果类似于无报酬的家务劳动。 而且在利他代孕里,也会存在利益交换。英国此前的研究显示,利他代孕里往往有以“医疗费用”为名的多次大额转账。 👶代孕之所以被合理化,一部分原因在于现在的社会认为没有后代是残疾与耻辱。 没有后代者会长期感到社会耻辱、心理伤害、以及一种残缺感。 这样的痛苦的确存在,也似乎给了寻求代孕一种“合理性”。 然而,代孕本身,其实是让最贫困脆弱的一群女性经历更大的痛苦,侵犯她们的身心与权利。 代孕技术为富人提供了多一种生育选项选项,却以贫穷女性的健康、自由甚至生命为代价。 所谓的“生育权”,应该是“有权决定自己何时生育、生育几个、生育间隔,并有权获得相关信息、避孕、堕胎和安全的分娩。” 需要侵犯他人才能达成的东西,不是天赋人权。 Saravanan, S. (2018). A transnational feminist view of surrogacy biomarkets in India. Singapore: Springer.
https://mp.weixin.qq.com/s/h1QjSbmy2T9W6SD6IGOmUQ
您再写一篇《疫情下扩大口罩销量100招》吧
这条微博里,po主了一个肖战粉想让她“同情”肖战的方式。仔细看看,非常残忍。但这样残忍的、无同理心的行为,广泛地存在着。足以让我们看到,现在人的起点比起十年前,是要低得多的。不仅说理变得十分困难了,讲出自己的故事,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变得困难了。
https://weibointl.api.weibo.cn/share/144795964.html?weibo_id=4501339373673353
今天发现,又一个很不错的找书网站被关闭了,曾经存下的电子书网站,都被关闭得差不多了。实际上大家可以试试把一些电子书上传到 libgen.is 上,全世界共享。
上传方法在: https://forum.mhut.org/viewtopic.php?p=9000/
微博@周玄毅:斯诺登在他的自传里,先知般地预见到网络时代的根本问题:由于没多少人有能力和意愿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个人站点,所以最后赢家肯定是垄断性的平台,而这跟最初人们幻想的互联网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而平台力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投喂权”。优秀的内容创作者之所以不得不被压榨,都不需要“封杀”这么极端的威胁,人家只要不推你就行了,你开账号你开呗,咱们是自由的平台嘛,但是我不给你流量,那你存在和不存在有啥两样? 所以这个时候,真的只能指望用户稍微勤快一点,喜欢的作品多安利多打赏,在平台上多用搜索功能,而不是人家首页上给你推什么你就看什么。你是人,你不是流量;你是平台的使用者,你不是平台的产品。人生苦短,多看好东西,被“投喂”,其实是很对不起自己的。
今晚又经历了一次考验,说话真难啊~ 太多潜在的刺,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到处都是,寸步难行。
一个词是A这个意思,但社会上普遍把它理解为B这个意思。甲听到乙说到这个词,就以为他是B这个意思,但乙其实知道这个词的真正意思是A。但乙以为甲知道自己用的就是A这个意思(毕竟对乙来说,这一点是清晰的),所以认为甲对自己的看法是偏见,故而予以回应。甲接受到回应,进而更认为乙是在说B这个意思了。 如此迭代几次,是哪里出了问题,矛盾出现在哪里?
https://www.hk01.com/%E5%93%B2%E5%AD%B8/162969/%E4%BC%8A%E7%91%9E%E8%91%9B%E4%BE%86-%E4%BB%A5%E5%85%A7%E8%A6%96%E9%8F%A1%E9%87%8D%E7%9C%8B-%E5%A5%B3%E4%BA%BA%E6%98%AF%E7%94%9A%E9%BA%BC
转自 OTWComms:
昨天,我们介绍了如何将你的同人研究论文上传至值得信赖的、非盈利的学术网站。在完成这第一步之后,你可以着手第二步:将你的论文添加至OTW同人学术研究文献列表中。 当你把论文安全地上传到了互联网之后,下一步便是确保他人能够找到你的论文。通过把论文添加至OTW同人学术研究文献列表 http://t.cn/A6AVQhhP , 你可以让其他从事同人研究的人方便地找到它。我们的文献列表从不缺少本科论文的位置!如果你想要添加你的论文,请填写这个联系表格 http://t.cn/A6AVQhhP 并附上你的论文链接。正如文献列表页面所说,你也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Zotero账户,加入同人研究文献列表的小组并添加你的研究成果。 请注意,Zotero是一个为专业学术设计的软件。如果你之前没有使用过,可能会感到困惑。如果你不想从头学起一整套文献管理方式,请不要大意地用联系表格把链接发给我们!我们完全乐意帮他人添加文献。(但如果你正需要一个文献管理工具,Zotero是非常有用的。它不但免费、开源,而且非常专业。)
转自OTWComms:
不知大家在读大学期间有没有过以同人圈为研究对象撰写论文的念头、并付诸实践过呢?如果有的话,你想没想过让其他的同人爱好者和学者了解你的研究成果?这个五一假期,我们会与大家分享OTW再创作组织的Fanhackers(同人学术信息分享)项目介绍的线上分享同人研究本科论文的方式。 今天,我们将介绍第一步:将论文上传至值得信赖的、非盈利的学术网站。 有许多网站都欢迎本科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等研究支持专家通常会建议把你的研究上传到一个广为人知的、非盈利的研究平台,例如: Zenodo: http://t.cn/RvA5PYm 和 figshare: http://t.cn/RVzVxPx 它们相当于学术界的AO3。只要创立一个免费账户,就可以上传并分享你的研究成果了,并且Zenodo和figshare都不需要用户在学术机构就读或就职。这些平台会根据你的版权声明:http://t.cn/RqI3iZ0 永久免费保存你的研究成果。你不仅可以分享论文,还可以分享数据库、演讲报告等各类研究材料。 请注意,网络上同样有一些 academia.edu 这样的盈利平台拥有很多用户。把研究材料放在这样的平台上很可能有更高的阅读量。然而,我们强烈建议您在选择将盈利平台作为您研究成果的唯一发布平台前谨慎考虑。学术出版存在许多盈利机构试图剥削研究者的免费劳动的问题。真的,其实和同人圈也有几分相似!长话短说,研究支持专家目前通常会更加支持使用非盈利的平台。
一些精神分析入门文章的写作、翻译 专栏。有好几个作者,不常更新,有的已经注销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wxydz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Fd_x34WXM
talkvideo 「端对端」第二期 項飆、郭晶、覃里雯、王丹妮、苗碩 -#opinion 「狄更斯說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在這個世界被通用了一百多年後,到底在今天還是過時了。我們今天所處的歷史和現實,如果能用好與壞——智慧與愚昧、信仰與懷疑、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絕望這兩端對稱的尺度,去衡量現實的寬窄與重緩,那也許還是一種幸運和清晰。然而誰人能想到,人類百年征戰、爭論、理析出來的對錯與是非,在這疫劫到來的百日間,被混沌的大鍋刀切水煮得沒有黑白之分、曲直之說了。 真理就是一顆糖和一張嘴。 常識變得複雜到沒有人能說清一加一為什麼它會等於二,必須等於二,為什麼不能等於三或者等於零?病毒的疫源在哪兒,科學家追溯的聲音微如雨泡破滅般。而政治家和高貴看客的推斷與猜測,言之鑿鑿的有力和準確,一如數學家沒有算出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卻算出了科學家的生命必死於政治家的聖言樣。一個人推特的短文,居然可以對抗數百年世界媒體建立的威望之大廈;一個外交官可以用自己不負責任的口水,去引導洪水滔天的世界大輿論;幾十篇疫情中的日記,可以成為十幾億人口誰為正教、誰為邪教的分水嶺;一場為世界疫情組織的線上慈善公益演唱會,傳入人口最多國家的麥克風,卻被悄然關閉了。沒有人能再用人類以鮮血和生命換來並確立的普世之尺度,去衡量黑暗的深重和光明之強弱。一個靈魂的失去,就是三月一朵柳絮的飄飛;一片生命的消失,竟可以從中看到春風吹又生的詩意。人類在如此黑暗深淵中的掙扎,那個終將遠超於十萬、百萬、二百萬的亡者和感染者,換來的卻是數字一日一新的更替和精心之算計。」 原文:《閻連科:在如此交雜、倒錯的天地間》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428-mainland-yanlianke-upside-down/
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lodesst/r0955bqtn3v.html?
由一部黑卡拍摄,瘟疫期间的口罩生意及其背后的故事。 当片中的主人公林栋说出「希望大家接受,在新的秩序下,一种个体存在的方式」时,我感觉到他身上近乎本能的适应能力。 当许多人还在抱怨出不了门的时候,有些人已经开始重新规划自己赚钱的方式了。 但这究竟「好」「不好」,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导演花总的直播分享。 #document#film -#resource 个人资料管理系统
- 所有电子书籍都用Hazel自动关联calibre进行管理,再在云端同步。
- 所有需要随时访问的、研究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在线资料)以及文字工作都用Notion管理。
- 所有本地个人文件都用DevonThink管理。 目前笔记是在roamresearch上写的,还没有想到特别好的整合方式。
https://art42.net/
AIArt AI生成艺术作品合集
https://github.com/dictionaryphile/all_dictionaries
resourcetool 在线词典合集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germany-security-facebook-idUSKBN2090MA
Zuckerberg认为网站应该和电话一样,不需要为通过其传播的内容负责。 well, start acting like a telco then.
https://nesslabs.com/interstitial-journaling
恩,要修正一下之前的评价,因为最近确实感觉到一点所谓Interstitial journaling的好处。
尖椒部落与王小嗨劳动仲裁的后续结果
https://mp.weixin.qq.com/s/qT31_aJCSEsdfRj0kk2-Vg
https://howafrica.com/open-letter-from-african-intellectuals-to-leaders-over-covid-19/
非洲知识分子写给非洲领导人的公开信,要求非洲的「二次独立」,重新想象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跟随北方已经走过的路。
https://roamresearch.com/
有人把Roam列为文本复兴四大利器之一,用了几天,感觉就是dynalist的一个(略有升级的)表亲呀。 是我打开方式不对么?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sh_networking
Mesh Network——无需主干网的自组织通讯网络。虽然在今天看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是仍然有人还在坚持这种更有弹性、更可靠、拓展能力更强的网络模式。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7411N77f
「中國是同性戀最多的國家」 「要是問你,你這個謠言是哪裏聽來的,你就說,是在廁所裏聽來的。」
https://nac-cna.ca/en/canadaperforms/apply
CanadaPerforms is a 1,000 and their online performance will be broadcast on the NAC’s Facebook page.”
https://coughvid.epfl.ch/
“With the ne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Coughvid app, developed by five researchers at EPFL’s Embedded Systems Laboratory (ESL), you can record your cough on a smartphone and find out whether you might have COVID-19.” 錄一下咳嗽聲,通過ai判斷是否有可能得了新冠肺炎。很喜歡這個思路。
https://perspectiva.app/covid
爲你的「瘟疫日記」提供一些思路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50645955
如果吸毒違法,那麼爲了避免傳播艾滋病去領用乾淨針頭的吸毒者是否應該被抓捕?
如何报道性侵案件?
之 如何取证 弦子在微博上提出,“我不知道接触到星星的社工和律师出来接受采访是不是违背了作为社工和律师的伦理……星星母亲的相关信息,是星星出于对你们的信任,将自己最深最痛的伤疤揭给你们看,将这样的事情暴露给记者,是你们把女孩子架在火上烤。”并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对一个女孩的恶意。 而在另一边,在第十一届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与会者之一Cecile Andrzejewski认为,“受害人即便不去报案,通常也会向其他人员与机构寻求帮助,例如医院、心理治疗师或类似于受害者互助会等 NGO。基于此,她建议记者积极地向当事人争取医院的病历,或心理治疗师的诊疗记录,甚至是 NGO 组织的活动参与记录。这些文件可以确认故事的真实性,也可以成为性犯罪行为发生的证据。” 这个问题显然不能一概而论,这两种看似冲突的说法也并不一定是互斥的。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针对具体的情境给出优先顺序,比如是保密协议更重要,还是揭发事实更重要?这种优先顺序也许永远无法实现普遍共识,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的是在具体的排序上,保持透明和负责。 -#whisper 甲:为什么A会发生? 乙:你怎么知道A发生了? 甲:那你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认为A没有发生么? 乙:我没有说A没有发生。 甲:那A发生了么? 乙:我为什么要告诉你? 甲:我想知道。 乙:我不会告诉你,但你有一天会知道的。 每天每天都是这样的对话,真是…… -#tool#resource https://github.com/clab-cetm/DIY-Thermometer-Using-Microbit -#whisper 我也是最近才意识到,不是每个朋友在大学期间都经历过旁听的人多到几乎要坐到老师脚边的课的。
Android Police 因为在评测文章中表示「没有谷歌 app 的 P40 Pro 几乎不可用」,被华为要求退还之前送测的所有评测机。No surprise.
https://twitter.com/rdrv3/status/1250056021550088192 Android Police 的 P40 Pro 评测: https://www.androidpolice.com/2020/04/09/sorry-huawei-the-p40-pro-without-google-apps-is-just-too-broken-to-live-with/ -#opinion#whisper https://www.forbes.com/sites/avivahwittenbergcox/2020/04/13/what-do-countries-with-the-best-coronavirus-reponses-have-in-common-women-leaders/ 不太能理解这种反向操作,这种报道会有助于性别平等么?不是反向在让某些属性”性别化“么? 要是有个报道写了“世界顶级厨师的秘密,都是男性”,我会很不满的。 我们是应该在某些事情上“去性别化”,还是强调“女性优势”? This just feels like a cherry-picking report. -#opinion https://archive.is/P42Ll 不能说「北京有点热」 基本上啥也不能说 不是因为审查 不是因为智商 不是因为亲疏 好累
https://github.com/SaekiRaku/vscode-rainbow-fart
在家也能拥有自己的程序员鼓励师……有爱的拓展
如果输入了 fuck 或者 shit,竟然会说「怎么了,是不是产品经理又改需求了」~ 会不会哭啊
按照国际法惯例,某国在别国设立的大使馆所在的物理空间属于该国领土;未来是不是也要算上虚拟空间呢?(我可能就是好奇,这七国声明还能在微信上存在多久)
https://youtu.be/t32QvpfOHqw
因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会带动空气震动,导致房间里的灯泡随之发生微小的震动。通过捕捉这些微小的灯光变化,研究人员可以复原房间里的对话。 (结合之前提到的,用手机里的陀螺仪来监听的技术,越来越多曾经无用的微信息现在正在被利用,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信息可能蕴含什么内容。)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619-technology-escape-from-wechat/
我会希望本频道也能为tg社群提供一些alternative contents
不可能的协商
A:B错了,我们同意友好协商来解决这个问题。 B:A错了,我们同意友好协商来解决这个问题。 体面人的公共困境 (在电视或任何公开场合上) A:太阳是方的,地球是平的,我觉得…… B:快别说了,你说的都是错的。 A:你能不能不要打断我,让我说完,你再说话。 B:在你公开发表错误观点的时候,打断你是很重要的。 A:你这个没礼貌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JL2cvmeeQ&list=PLS7Ix7BP1Vuoi3Hl46nUnDHukb52xQWx2 小朋友的 Roam Research 教程,so cute!
-#tool#resource (曾经以及现在)微信公众号文章转 RSS 的方法 https://www.zmonster.me/2020/04/17/wechat-articles-rss-solution.html -#whisper 你在百度网盘上的文件,根本不属于你,因为百度可以单方面认定某些文件「不合适」存在并单方面禁止你从自己的网盘空间下载该文件。 如果这个关系换成银行的话,你可以想象么?
女性的境遇之复杂,那些作者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写下了很多无意识中认同或反抗的东西,尤其是对难以察觉的、内化于身体的权力结构的书写,真就如周琰所说,亚文化是主流的镜面。
https://mp.weixin.qq.com/s/x73ftTgKK5QrD5XOYR90WA
【推薦】關於中國女權運動的歷史,推薦文章:米米亞娜:中国青年女权运动简史:https://matters.news/@Nikko/%E4%B8%AD%E5%9B%BD%E9%9D%92%E5%B9%B4%E5%A5%B3%E6%9D%83%E8%BF%90%E5%8A%A8%E7%AE%80%E5%8F%B2-%E4%B8%8A%E9%83%A82012-2013-zdpuB2bxo3PuMTGWSwQxVQSGv71AXsXwhrTkwSLHZF4WmdkXM
【推薦】ppt上提到的黃雪琴寫的《中国Me Too一周年:历程、成绩与限制》:https://matters.news/@sophia/%E4%B8%AD%E5%9B%BDme-too%E4%B8%80%E5%91%A8%E5%B9%B4-%E5%8E%86%E7%A8%8B-%E6%88%90%E7%BB%A9%E4%B8%8E%E9%99%90%E5%88%B6-zdpuAxhottnL3PGvLVYw2FDEdrAHRas9ommFcAucixpVJ65gn
https://blog.appsignal.com/2020/04/09/ride-down-the-javascript-dependency-hell.html
作为一个everything on the Web 的支持者,javascript的依赖地狱真的是一个让人头大的问题。
以「一键下单」知名的亚马逊开始改造其网站,希望能让消费者减少购买。
视频|每天700亿存款涌向银行:人们在”报复性存钱” | 每经网
-#archive#opinion The Future of the American Idea November 2007 Atlantic Monthly by David Foster Wallace Are some things still worth dying for? Is the American idea* one such thing? Are you up for a thought experiment? What if we chose to regard the 2,973 innocents killed in the atrocities of 9/11 not as victims but as democratic martyrs, “sacrifices on the altar of freedom”?* In other words, what if we decided that a certain baseline vulnerability to terrorism is part of the price of the American idea? And, thus, that ours is a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called to make great sacrifices in order to preserve our democratic way of life—sacrifices not just of our soldiers and money but of our personal safety and comfort? In still other words, what if we chose to accept the fact that every few years, despite all reasonable precautions, some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us may die in the sort of ghastly terrorist attack that a democratic republic cannot 100-percent protect itself from without subverting the very principles that make it worth protecting? Is this thought experiment monstrous? Would it be monstrous to refer to the 40,000-plus domestic highway deaths we accept each year because the mobility and autonomy of the car are evidently worth that high price? Is monstrousness why no serious public figure now will speak of the delusory trade-off of liberty for safety that Ben Franklin warned about more than 200 years ago? What exactly has changed between Franklin’s time and ours? Why now can we not have a serious national conversation about sacrifice, the inevitability of sacrifice—either of (a) some portion of safety or (b) some portion of the rights and protections that make the American idea so incalculably precious? In the absence of such a conversation, can we trust our elected leaders to value and protect the American idea as they act to secure the homeland? What are the effects on the American idea of Guantánamo, Abu Ghraib, Patriot Acts I and II, warrantless surveillance, Executive Order 13233, corporate contractors performing military functions, the Military Commissions Act, NSPD 51, etc., etc.? Assume for a moment that some of these measures really have helped make our persons and property safer—are they worth it? Where and when was the public debate on whether they’re worth it? Was there no such debate because we’re not capable of having or demanding one? Why not? Have we actually become so selfish and scared that we don’t even want to consider whether some things trump safety? What kind of future does that augur? FOOTNOTES:
- Given the strict Gramm-Rudmanewque space limit here, let’s just please all agree that we generally know what this term connotes—an open society,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enumerated powers, Federalist 10, pluralism, due process, transparency … the whole democratic roil.
- (This phrase is Lincoln’s, more or less)
一篇自述,酷儿如何形成。https://mp.weixin.qq.com/s/guIghP6v1o5hqgyaI3nAWQ
-#whisper#opinion 最近偶然看到Homeschooler翁君的故事,联想到之前很多公众号分享的某某回到乡下爆改住房的报道。这些报道都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他们那种生活的表面细节:去了多少国家,养了几条狗,种了多少蔬菜,当然少不了房子长什么样等等;但是却没有谈到(或者仅是一笔带过)前因后果和支撑这种生活的基础:他们家庭、教育背景,做了什么努力甚至牺牲,他们的工作等等是什么样的。 因此,sadly,这些文字只能算是porn。
当年我成绩差和老妈讲的时候,一见老妈生气我赶紧安慰:班里面有人成绩低的更加离谱,这样能淡淡地给自己营造出一种安全感,老妈就骂我没出息,怎么就和最差的比,怎么不去看看最高的考了多少,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我说出这样安慰的话来惹得她又不高兴😫,就这样后知后觉地活了快半辈子,看到作者 naive bloke 的批评,才意识到母亲只是想指正我的比烂心态,因为压根没有什么建设性,这样虚无的安全感并不能让你更好,但那时候我才一二年级,我根本听不出来母亲话中的哲学
https://mp.weixin.qq.com/s/Sfdspuu2UfpfsOTNuWX9Fw
https://observers.france24.com/en/20200409-how-chinese-vendors-make-money-videos-african-children
Seriously, this is so embarrassing and downright rude. -#tool https://github.com/coolwanglu/pdf2htmlEX/ 把pdf文件转成html网页,实用库。效果是这样。
https://new.shuge.org/zan_ting_zhi_chi_bai_du_wang_pan/
优秀的古籍分享网站「书格」也被百度网盘封禁。
https://www.eff.org/cases/bernstein-v-us-dept-justice
软件代码是言论自由么? #opinion#whisper
不把清零當成進步,就不會擔心退步。非線性的視角也許可以救你一“面”。
https://www.reddit.com/r/changemyview/
参加一个活动上有人提到的一个网站,然后bbc的介绍说“Change A View: One Scottish man’s idea to fix the broken world of online deba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sh_networking
Mesh Network——无需主干网的自组织通讯网络。虽然在今天看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是仍然有人还在坚持这种更有弹性、更可靠、拓展能力更强的网络模式。
尖椒部落与王小嗨劳动仲裁的后续结果
https://mp.weixin.qq.com/s/qT31_aJCSEsdfRj0kk2-Vg
https://roamresearch.com/
有人把Roam列为文本复兴四大利器之一,用了几天,感觉就是dynalist的一个(略有升级的)表亲呀。 是我打开方式不对么?
https://nesslabs.com/interstitial-journaling
恩,要修正一下之前的评价,因为最近确实感觉到一点所谓Interstitial journaling的好处。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germany-security-facebook-idUSKBN2090MA
Zuckerberg认为网站应该和电话一样,不需要为通过其传播的内容负责。 well, start acting like a telco then.
> 我觉得,“好像怎么怎么”这种语言的流行,不仅仅是单纯的流行语的问题,而是和思考能力的退化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以前坐船要花好几个月才能到达欧洲,现在只要花几万块钱买张特价机票,半天就能飞到了。只要使用手机,就能和住在地球另一头的人通上话。只要连上互联网,就能把几万册大百科全书里的知识一网打尽。
因此呢,我们现代人就认为自己是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可是,这完全是个误解。为什么那么大的一块铁能够飞上天?为什么用手机可以和身在远方的人通话?能把这些问题解释清楚的人,我估计十个人里连一个都没有。即便说有人能解释,你让那人画一张飞机或手机的设计图出来看看,他画得出来吗?这些由文明衍生出来的便捷工具,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只是魔术师用的道具箱,只是不可思议的黑匣子。我们大脑里的内容,和数千年前的古人也没多大区别。促成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不过是一小撮天才而已。不管怎么说,就是数学系毕业的大学生,估计你找一百个人来也不会有一个能把高斯法则说清楚。顺便说句,高斯是活在1700年到1800年间的数学家,也就是说,三百年前的人无法理解高斯,而我们今天也一样无法理解。所以呢,你不要以为自己用着多么高级的机器,就觉得自己的脑子有多聪明。我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把北京猿人的孩子找来培养,就可以培养出和现代人同样智力水平的人来。所以嘛,最好牢记这一点:现代人的大脑与原始人相比,几乎没有任何进步。 不对,实际上甚至可以说是更加退步了。因为,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便捷的工具造成了人类能力的退化。实际上,别说什么做电视节目了,就连打铁种菜,哪怕是做一根小小的火柴,单靠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做不出来的。而我们的古人呢,他们会摩擦木片取火,如此说来,古人要比我们现代人聪明多了。 ——《北野武的小酒馆》
https://harpers.org/a-letter-on-justice-and-open-debate/
自由与正义并不是二选一的局面。面对一个可能错误的观点,我们需要的是展露、争辩与说服,而不是噤声或驱逐。 「This stifling atmosphere will ultimately harm the most vital causes of our time. The restriction of debate, whether by a repressive government or an intolerant society, invariably hurts those who lack power and makes everyone less capable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The way to defeat bad ideas is by exposure, argument, and persuasion, not by trying to silence or wish them away. We refuse any false choice between justice and freedom, which cannot exist without each other. As writers we need a culture that leaves us room for experimentation, risk taking, and even mistakes. We need to preserve the possibility of good-faith disagreement without dire professional consequences. If we won’t defend the very thing on which our work depends, we shouldn’t expect the public or the state to defend it for us.」
> 思考能力成了一团糨糊,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越来越幼稚。因为对于是否把自己的真实意思传递给了对方缺乏自信,所以就喜欢用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
比如,“好像蛮甜的”这个说法,其实也并没有把甜到什么程度表达清楚。是微微有点甜呢,还是像糖精那样特别甜呢?各种程度的甜,都用一句“好像蛮甜的”来打发掉,不做细致入微的表达。不去仔细推敲那些难以表达的内容,只是模模糊糊地说个大致,这种虚假的表达在如今的社会里已泛滥成灾。 从根本上来说,文学也好,绘画也好,只要是艺术,那就是对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部分进行具体表现的一种手段。 女学生用“就像血红的夕阳”一句话来打发掉的夕阳的色彩,画家们会费尽心思去把它表现出来。将自己体会的“好像怎么怎么的感觉”具体地表达出来,就是艺术的使命。如果用“好像怎么怎么”能够打发掉一切的话,那就不需要三岛由纪夫这样的作家了。对于“好像怎么怎么”的部分,三岛先生会连篇累牍地进行描写和渲染。从无论什么都用“好像怎么怎么”来打发掉的那种感觉里,是产生不出优秀的艺术来的。不要说“好像有问题”,应该将自己感受到的问题的程度具体地写出来。 志生先生说的落语里,用“就像给黑夜披上萼片的茄子”来比喻大茄子,我觉得先生的想象力实在是惊人。给黑夜披上萼片,太绝了。要是在现在的东京,那即便是给黑夜披好了萼片,由于四面八方到处都是闪烁的霓虹灯,你也不会看出那是茄子。我第一次听到这段落语的时候,仿佛亲眼看见了江户之夜的漆黑。 还有这样的一段。 “你这种家伙,就像衬衫上的倒数第二粒纽扣。” “什么意思啊?” “有没有都无所谓。” 木匠的老婆跑到工头那里去告她老公的状。 “这次无论如何我都要和那个家伙说拜拜。” “你不停地说你老公的坏话,那你当初干吗要和这种人走到一起呢?”工头这样问。 木匠老婆回答说:“说是这么说,但一个人不觉得冷吗?” 这句话里的味道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这句话说得那么洒脱,那么俏皮,还带着几分色情。 过去的语言里,就有这种游戏的成分。在那时,语言还是一种鲜活的东西。而现在的语言呢,已在奄奄一息地垂死挣扎。语言的死亡,也就是思考的死亡。 听听现在的流行歌曲里的那些唱词,简直令我不寒而栗。 什么“因为有我在,所以请你放心”、什么“你不用再害怕”、什么“我会保护你的”,等等等等。大受欢迎的基本都是这种无聊至极的歌词。写这种歌词的,难道以前都是做居委会干部的吗? 而且呢,实际做出来的那些事也真叫无聊。被女友甩掉后,为了泄愤,就每天给她打一百次不发声音的骚扰电话。因为讨厌自己的父母,就每天喂他们吃一点毒药,让他们慢性中毒。这个世界哦,我已经看不懂了。 你还要唱“我的世界里只有你”吗? ——《北野武的小酒馆》
https://mp.weixin.qq.com/s/5ReoIRRYOggFbKlOfBL_Ww
这个题目节选的不好,内容主要不是说这个的。而且这个辩解也很无力,但是其他内容还是说的挺好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SihUZWGIzU
每每看港台的真人秀,都觉得这个社会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却不至于绝望。人和人还愿意沟通和相互理解,同时,在如此小的地方,不管是权贵还是乞丐,物理的距离都没可能太远。这种距离、这种浓缩的丰富性,让很多接触成为可能,也让开放成为必然的选择。
https://m.cmx.im/@linanxin1983/109856651819244481
weibo@游识猷:英国的中世纪童谣有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英国亚瑟王遇到了一个难题,只有一个极丑的女巫能解。女巫提出,解答的代价,是她要与亚瑟王的外甥高文爵士结婚。
高文爵士答应迎娶女巫。难题解决,到了新婚之夜。高文爵士惊喜地发现,丑陋的女巫居然变成了一个绝世美人。女巫说,她可以白天丑陋,而晚上与他独处时做美人;也可以晚上丑陋,白天大庭广众之下做美人。白天还是晚上?任他选择。 高文爵士想了又想,最后决定他的意愿不重要,应该让女巫自己选择。 女巫听后笑着说,女人最想要的,就是能自己做决定,因此她选择,白天晚上都做美人。 这个故事当然也有个“从此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美好结局。但读过这个故事的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去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提出“女人最想要的,就是能自己做决定”的人,是一个女巫?
女人到底想要什么? 当梅琳达·盖茨开始做慈善时,她以为自己知道答案。 一开始,梅琳达和盖茨基金会的关注点放在了公共卫生和母婴健康上。 当她们想用科学让世界变得更好些时,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最能提升人的平均寿命的办法之一,就是建立有专业助产士和医疗设备的诊所,让产妇去那里分娩。同时用疫苗和卫生措施,来降低婴幼儿死亡率。 有一次,梅琳达去印度走访了一个刚在这样的新诊所分娩的产妇米娜。米娜很喜欢诊所,觉得她和新生儿在这里安全有保障。 双方相谈甚欢,直到梅琳达问了个问题,“你还打算再生孩子吗?” 米娜突然怔住了,她盯了一阵地板,说:“老实说,我不想再生孩子了。我们实在太穷了。就连这个孩子,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养活。如果我早知道避孕就好了,你们来得太晚了。” 然后她问梅琳达,你能把这个新生儿带回去吗?还有这个两岁的孩子,把他也带上吧。 梅琳达无言以对,米娜虽然度过了分娩的危险阶段,但在未来的人生里依然面对如此多的苦痛折磨,以至于她宁愿和自己的骨肉分离,也不愿他们陷在永远贫困的境地里。 对米娜来说,卫生安全的分娩诊所固然重要,但能“自主计划生育”甚至更重要。许多发达地区的女性之所以能好好上学,能事业有成,能在自己觉得“可以了”的时间生儿育女,其实离不开现代避孕手段的帮助。 然而,对于米娜这样处在偏远地区的贫困女性,“自己想什么时候生就什么时候生,想生几个就生几个”,完全是一种奢望。有些女性压根不知道怎么避孕,有的女性知道但买不到,有的女性即使得到了避孕手段,也无法使用。 在非洲马拉维,梅琳达遇到过步行二十公里去打长效避孕针的女性。当地女性喜欢打醋酸甲羟孕酮,因为她们已经生不起更多的孩子了,而打一针就可以避孕三个月。更因为如果她们带安全套回家,丈夫也会拒绝使用,甚至会打她们,安全套好像暗示着“女性认为丈夫有艾滋病”,或者“女性自己出轨而染上了艾滋病”。对这些女性而言,安全套用处不大,长效避孕针才是刚需。 然而,长效避孕针却常常缺货,许多女性花一整天时间来到诊所,却失望而归。她们告诉梅琳达,一旦意外怀孕,对她们的生活、她们已有的孩子将是毁灭性打击。 这些直言不讳的女性教会了梅琳达,能由女性自己主导的计划生育很重要。
又有一次,盖茨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加里,去印度一个贫困村调研自主计划生育。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索纳从垃圾堆里捡了块材料,做成鸟的形状,然后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加里。 加里表示感谢。而索纳盯着他说:“我想要个老师。” 加里不知所措,他是来讨论自主计划生育的,于是他转而与其他女性谈起原定主题——她们很喜欢自主计划生育项目,觉得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座谈进行了三小时,一切顺利。唯一的意外是索纳,她一直站在旁边,见缝插针地说,“我想要个老师,您可以帮我。”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她至少说了50次。 座谈结束后,加里和其他母亲打听索纳与她的要求。母亲告诉加里,索纳说得对,老师很重要。自主计划生育确实很有用,但主要是针对“不再增加孩子”,而她们已生下的孩子如果不能读书,长大后就只能和父母一样贫穷而没有出路。 希望孩子去上学,是这些母亲们共同的心声。她们虽然没有像索纳一样把“想要个老师”说出口,但她们也一直任由索纳站在那里,一次又一次地提出“非分的要求”。 加里与当地的合作伙伴于是去找对策。索纳无法上学,因为她家没有取得政府认可的居住权。在加里等人的协助下,索纳一家以及她的邻居们在当地政府完成了注册,成为合法居民,从而有资格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 索纳去上学了,她村里的其他所有孩子也都去上学了。一个来自拾荒家庭的低种姓小女孩,送给陌生人一份礼物,并不断地告诉他:“我想要个老师。”正是这样的声音让盖茨基金会意识到,扶贫和女童教育,是值得支持的方向。
2006年,梅琳达和比尔·盖茨已经不仅做卫生保健项目,也做削减贫困项目。 极度的贫困,可以完全剥夺一个人的未来。资源太少积累太少的情况下,无论ta多努力,都无法爬出极端贫困的陷阱。这种时候,就需要外来的资源帮ta一把。 怎么帮到最贫困的人呢?世界上最贫困人口中,70%人的收入和食物来自耕种小片土地。梅琳达和比尔很自然地想,可以用技术来帮助这群人提高产量,获得更多收入和食物。具体做法就是资助科研人员,根据这些贫困农民的需要,培育出抗旱抗虫的新种子,开发出便宜实用的新肥料。 在筹备农业项目时,梅琳达和盖茨遇到了曾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任职的凯瑟琳。凯瑟琳个性直言不讳,她说,“如果您和您的同事不去正视农业生产中的性别差异,那么你们所做的一切将与前人无异,注定是虚掷金钱。唯一的不同,只是你们会损失得更多、更快。” 比尔不同意,他觉得在这时候强调性别问题,会拖慢效率和进度,偏离“提高粮食产量”的目标。 凯瑟琳解释说,想满足农民的需求,提升农民的工作效率,就得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农民是谁? 在非洲,在亚洲,在贫困的地方,去地里看看,都是谁在干活?种地的几乎都是女人。如果只是去当地召开个农民座谈会,只能收集到男人的想法,因为男人才有权利有时间出来开会。但无法弄清女人的需求,而女人,才是承担大多数农业劳动的人。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个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女性农民的收成比男性低20%到30%。然而,这个差距的原因并不在于什么“女性的天生缺陷”。女性农民产量较低,是因为她们在获取资源与信息时会遇到男性不会遇到的阻碍。如果她们能得到针对她们需求培育的种子、农业技术培训、属于她们支配的土地、小额贷款……她们的粮食就会和男性的一样丰收。 梅琳达和比尔听进去了。 在加纳,盖茨基金会开始帮助女性农民种植番茄。加纳女性农民喜欢番茄,因为它好种,好卖,卖不出去也能给家人增加各种营养。 不过,女性农民不会读写,家里大多没有电视,怎样才能帮到她们呢? 盖茨基金会决定,制作一个大覆盖范围的广播节目。收音机相对便宜,大多数家庭都有。而且他们还特意调研了男性不在家的时间,在那个时段,女性才能自主决定她要听收音机的哪个台。 在印度,盖茨基金会支持了一个女性农业互助小组的项目。 在印度的一些贫困村里,女性没有资源,没有银行账户,没有钱,也无法贷款,她们甚至不能随心出门,必须先得到丈夫许可才行。 工作人员去挨家挨户说服丈夫让妻子参与农业互助小组,理由是“这样能增加你家的收入”。丈夫同意了。于是女人们开始定期会面,交流筛选种子、耕种储备的知识技术,她们还一起攒钱,共同向商业银行求助,攒下的钱和银行贷款,就可以帮助需要资金周转的小组成员。 在加入互助小组前,这些女人没有一个能种出足够家庭吃用的粮食。加入小组后,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余粮。 而这一切,始于凯瑟琳的直言不讳——不要忘记女人,不要忽略农业生产中的性别问题。 拯救世界,要让女性发声。 在《女性的时刻》里,梅琳达写下了许多这样的故事——敢于提出“非分要求”的女性,“非分要求”得到支持的女性,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女性…… 一开始,梅琳达和比尔盖茨只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但在执行的过程里,充满细节的现实把她们带上了女权主义的道路。她们最终发现,“如果不能系统地介入性别不平等问题,满足项目所在国女性和女孩的具体需求,我们就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赋权女性、提升女性,这件事有多重要?在故事之外,让我们看一些数据—— • 过去十年间,全球每年有超过1400万桩童婚。 • 全球仍有1.
8. 俄罗斯:娜拉走了有多远?
在所有的转型国家中,俄罗斯可能格外引人瞩目。毕竟,俄罗斯是前苏联遗产的主要继承国,而苏联是冷战两大霸主之一。当年,正是苏联的崩溃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因此,从苏联的废墟之上能够生长出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民主,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直接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战场上讲“擒贼先擒王”,其实做社会科学研究也差不多,抓住一些最重量级的国家,观察它的变化轨迹,分析它的发展逻辑,或许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政治浪潮的走势和机制。 俄罗斯失败的民主转型:不自由的民主 遗憾的是,如果我们把政治转型理解为从峡谷的一边跨越到另一边,30年过去了,俄罗斯并没有完成这种跨越。相反,它似乎是掉到峡谷中间去了,并且干脆在峡谷里面安营扎寨了,一副“我就在这里待下去了,哪也不去”的架势。对于普京政府及其支持者来说,这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民主道路。 但是,对于很多期待俄罗斯成为“自由式民主”的人来说,俄罗斯的民主转型则是失败了。失败的标志之一,就是普京自2000年上台之后,就神奇地成为俄罗斯政坛的不倒翁。本来2024年他的任期终于要结束了,但是最近俄罗斯修改宪法,意味着普京有可能还要连任,一直连任到2036年。所以,对于很多俄罗斯人来说,真的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事实上,在很多观察者看来,俄罗斯的转型不但失败了,而且失败得非常经典。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俄罗斯的民主转型失败不是一个偶然的、孤立的、暂时的失败,而是代表了一个类型,这个类型,被很多人称为“不自由的民主”。 不自由的民主:民主在崛起,自由却没有与之同步 什么叫“不自由的民主”?这个概念,最早由一个记者Zakaria(法里德·扎卡利亚)开始普及。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在新兴民主中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些明明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政治家,却挣脱权力的制约机制,打压反对派的言论和行动空间,以此实现权力的巩固。 1997年,Zakaria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名字就叫“不自由民主的崛起”。在这篇文章里,他这样写道:“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西方,民主意味着自由式民主,其特征不仅仅是自由公正的选举,而且是自由主义,也就是法治、分权、言论自由、宗教自由、财产保护等等;今天,自由式民主的这两股力量,曾在西方政治传统中合二为一,却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一分为二。民主在崛起,宪政自由主义却没有与之同步。”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Zakaria提出“不自由的民主”这个概念,是因为他发现,民主的发展和自由的发展未必同步。我们常常假定,民主必然带来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市场自由,但是Zakaria发现,在新兴民主中,民主的出现未必伴随着这些自由的出现。所以,“不自由的民主”是“一条腿走路”的民主。一方面,它具有民主的外壳——也就是说,它往往有周期性的选举,甚至选举也有一定的竞争性,这是它与传统的威权体制不同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通过选举产生的执政者又限制政治自由,以民主的名义打压反对派,使下一轮的政治竞争在不公平的起跑线上展开,以此实现权力稳固。 如果用唱歌比赛来比喻,传统的威权政体根本就没有比赛可言,内定一个冠军,比赛还没有开始就直接结束了。但是“不自由的民主”不是这样,它有比赛,有观众投票,但是它让选手A大展歌喉,灯光、舞台、演唱时间,样样都给足,而选手B、选手C、选手D……唱了两句就被夺走麦克风了,或者唱着唱着灯光黑了,或者干脆在他们唱歌的时候播放各种噪音,以至于虽然最后的确有观众投票,但是观众很难对选手A之外的任何选手留下美好印象,选手A自然成了赢家。这就是“不自由的民主”,它并不取消民主,只是扭曲它而已。 “不自由民主”的俄罗斯:威权与政治暗杀 当代俄罗斯被很多学者视为“不自由民主”的典型。一方面,它的确拥有民主的外壳。今天的俄罗斯不同于前苏联或者沙皇体制,它有周期性的多党选举,而且它的选举不完全是花瓶式的,有一定的竞争性,比如,2018年的总统选举中,尽管普京的得票率高达77%,但是这个数字也意味着,有近1/4的选民并没有投票给他,而是投给了其它小党。 但是,另一方面,无可否认的是,俄罗斯的政治自由是大打折扣的,甚至是稳步倒退的。比如,2013年,纳瓦利内(俄语:Алексе́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Нава́льный),一个比较有政治号召力的反对党人士,还参选了莫斯科的市长选举,甚至赢得了27%的选票,但是,2019年,当局就吸取教训,不让他参选了,甚至几度把他给抓起来。 因为此类的限制,俄罗斯政坛上虽然有反对党,但是这些反对党基本上是“劣胜优汰”的,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像样的反对党不会给你留下,留下的都是“歪瓜裂枣”式的。用一个批评者的话来说,这些所谓的反对党的候选人往往如此之不堪,以至于他作为异议人士都会迫不及待地想给普京投票。 那么,不能参加选举,和平集会可以吗?那得看政府的心情。反对派集会需要政府批准,而政府多半不会批准。如果一定要聚众,那就只能抓你了,抓了之后,你就有了犯罪记录,而根据法律规定,有犯罪记录的人是不能参选的。所以,这套逻辑可以说是环环相扣、行云流水。 那么,不集会游行,办个独立媒体可以吗?那就看你有没有误解“独立”的意思。过去20年,俄罗斯政府以收购、起诉、吊销执照、抓捕投资人等等方式将自由派的媒体几乎是一网打尽。有一份报纸不服,叫《俄罗斯新报》(Novaya Gazeta),因为一直“执迷不悟”,从2001年至今,已经有6个记者被神秘谋杀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06年被杀害的女记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娅(俄语:Анна Степановна Политковская)。 一位女士献花缅怀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图片来源https://mashable.com/2015/03/09/nemtsov-murder-nonsensical-russia/ 这个人可能大家听说过。这位勇敢的女记者曾经追踪报道车臣战争,激烈地批评过政府的车臣政策,但她的结局是被枪杀在自家的公寓楼里。关于这个《俄罗斯新报》,我看到的一个最新报道,是说它的主编收到一个礼物,打开一看,里面是六只康乃馨和一个刚刚被割下的羊头。 办报纸也危险,那做公民组织呢?不是不可以,但是显然你不能从事“极端主义”活动,至于什么叫“极端主义”,则模糊不清。而且,如果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里有国际资助,哪怕只是一个研究机构,也要登记为“外国代理”。“外国代理”听起来是不是很难听?难听,就是他们要的效果。 既然办报纸、搞组织都太难了,那个体言论呢?同样得小心掂量,尤其如果你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的话。俄罗斯的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俄语:Михаи́л Бори́сович Ходорко́вский),一个石油大亨,因为公开批评普京被各种调查,反正偷税漏税、欺诈、盗窃、腐败,总有一款适合你。最后他被关了10年,被放出来后就逃亡到瑞士去了。 或许,对俄罗斯政治自由状况最鲜明的注脚,就是频繁的政治刺杀。刚才我们讲到记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神秘死亡,其实,她的死不是偶发事件,暗杀几乎是俄罗斯政治的一个传统。大家想想,1934年苏联中央委员基洛夫(俄语: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 Ки́ров)被神秘刺杀,成为苏联大清洗的序幕;再想想苏联的开国之父之一托洛茨基(俄语: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和斯大林交恶之后,哪怕逃到了墨西哥,也没有逃过被暗杀的命运,真的是“虽远必诛”。 在这个背景下,俄罗斯当代的政治暗杀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最近一次的著名暗杀是针对反对派政治家涅姆佐夫(俄语:Борис Ефимович Немцов),这个人曾经在叶利钦时代担任过副总理,但在普京时代一直批评政府,曾数度入狱。2015年,就在克里姆林宫附近的一座大桥上,他女朋友的旁边,身中四枪,当场死亡。 对于异议人士,“虽远必诛”的传统也保留至今。大家可能也或多或少从媒体上读到过,俄罗斯知名反对派人士在异国他乡常常被暗杀,而且死法也经常是神秘诡异,有放射性物质中毒的、有神经中毒死亡的、有在公寓被勒死的、有在大街上被枪杀的、有自杀或者被自杀的……这些神秘死亡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最后查无真相——要么是追查不了了之,要么是追踪到一个环节线索就断了,似乎所有此类的政治刺杀都有一个信息熔断机制,一旦触及到某个点,信息就会自动黑屏。 “不自由民主”的核心:魅力型领袖成为观念的化身 所以,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来,俄罗斯有选举,但是少自由,这两个元素相互组合,就构成了“不自由的民主”。在这个组合当中,一个枢纽性的元素,就是魅力型的领袖:普京。事实上,魅力型领袖,不仅是当代俄罗斯政治的特色,也是几乎所有“不自由民主”政体的特点。 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要成为选举当中的“常胜将军”,必须具有个人魅力。大家在媒体上可能也看到,普京一会儿赤裸着上身骑马,一会儿弹钢琴,一会儿冬泳,一会儿柔道,为了赢得民心,也是蛮拼的。 普京骑马图 这和苏联政权后期那些令人昏昏欲睡的领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有一项民调甚至显示,有1/5的俄罗斯女性想嫁给普京,这个受欢迎程度,全世界估计也就只有乔治·克鲁尼能跟他比一比了。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俄罗斯民众会听任政府打压政治自由?总统骑骑马、弹弹琴就能赢得这么多选票吗?当然不是。俄罗斯人肯定没有那么幼稚。普京的号召力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善于凹造型,而是因为他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系列价值的代言人。什么价值?经济发展、打击豪强,以及最重要的——民族复兴。
我们知道,如果有人在街上向我们兜售一堆酸苹果,我们多半不会去买,但是,如果有人把一堆酸苹果和一堆甜樱桃放在一起,说买五斤苹果、送五斤樱桃,那我们很可能就一个箭步就冲过去买了。这叫什么?这叫“捆绑销售”。在任何国家,面对民众,恶都是很难被推销的,打压异议分子、限制政治自由是一种恶,直接推销它是很难奏效的,但是,当恶与善被捆绑销售,人们却有可能为它慷慨解囊。
在俄罗斯,很长一段时间里,普京被视为经济救星。大家可能知道,俄罗斯在90年代的转型之初,由于转型的阵痛,经济一度严重下滑,而普京上台之初,俄罗斯经济复苏,2000-2007年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尽管这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油价飙升的结果,但在很多普通的俄罗斯人看来,这是普京政府英明决策的证明。 不过,过去十年左右,普京作为经济救星的形象也陨落了。为什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际油价下跌了。过去十年,俄罗斯经济增长越来越慢。甚至,2013年以来的6年里,俄罗斯有5年真实收入下跌,2019年的真实收入比2013年下跌了10%。因此,很多分析家说俄罗斯经济遭遇了“失去的十年”。 尤其尴尬的是,这种下跌与前苏联阵营一些邻国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90年代初,俄罗斯的人均GDP与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匈牙利等中欧国家不相上下,但是到2019年,曾经的“老大”已经明显落后于这些邻国。我知道有些人信奉“政府越威权,经济越发展”,但是至少从前苏东阵营转型后的命运来说,并非如此,事实上,正好相反。波罗的海三国、中欧四国这些苏东国家,经济比俄罗斯更发展,政治也比它更民主和自由。 没有经济牌可打,没关系,普京还有第二张牌:打击豪强。从2000年上台伊始,普京就开始打击俄罗斯的“经济寡头”。大家可能知道,在叶利钦时代,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公正透明性,俄罗斯崛起了一批“经济寡头”。 普京上台后,对很多经济寡头展开调查、拘捕,一时间大量的经济寡头要么破产、要么被抓,普京因此树立了“不畏豪强、为民做主”的政治形象。当然,这个形象也不完全经得起推敲,有学者分析指出,普京其实并不是打击所有的寡头,只是打击那些“不听话的”而已。在国际透明度的腐败排名中,2019年,俄罗斯在180个国家当中排名第137位,所以,反腐实在不能算是普京政府的强项。 不过,即使经济救星和打击豪强这两张牌都站不住脚,也没有关系,普京真正的王牌是民族主义。对很多俄罗斯人来说,转型后最大的创伤不是经济的短期困难,不是腐败,而是民族自豪感的沦落。 前苏联是主导世界命运的超级大国,而在更早期的历史上,俄罗斯作为一个横跨东西的帝国,它的国土面积本身就是它战斗力的说明。然而,转型之后,俄罗斯突然坍塌成一个地区性国家,经济萎缩、文化凋敝,连周边小国都纷纷跳到欧盟这只船上去。俄罗斯人一落千丈的心情可想而知。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普京出现了。我们都知道特朗普有个口号,叫做“让美国再次伟大”,其实普京的使命感是一样的,就是“让俄罗斯再次伟大”。上台后,他发动了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2000年镇压了车臣叛乱,2008年入侵格鲁吉亚,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最近则频繁介入中东战局……这一系列的动作让俄罗斯人重新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仿佛慢慢走远的帝国背影突然转身,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大家不妨看看解说词当中配的这个图表,这是普京上台以来支持率的变化。 可以看到,普京支持率的三次高峰,恰好与他的三次军事行动吻合。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之后;第二次高峰期发生2008年左右,普京进军格鲁吉亚、支持阿布哈兹和南奥赛提分离主义之际;第三次高峰则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之后。当时,普京的支持率一路涨到90%,以至于有学者决定给这种因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而上升的政府支持率起个名字,叫做“克里米亚效应”。 所以,政治强人要建成“不自由的民主”,光靠作秀是不可能的,光靠拳头也是不够的,他必须同时成为观念的化身,而这个观念能够击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灵。在俄罗斯,这个观念的支点就是民族主义。 任何民族都需要自豪感,但是对于一个虎落平阳的民族,对自豪感的渴望就格外迫切。普京的出现,正是迎合了这样一种心理需求。所以,一个巴掌拍不响,缔造“不自由的民主”,不仅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操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 所以,我们发现,不自由的民主,本质上是一种威权-民粹主义,它的一头是威权,另一头则是民粹。一个独夫再厉害,单枪匹马也很难走远。反过来,民意也可以因为权力的魔法而被不断放大、强化、升温。本来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情绪可能只有3、40度,但是长期的受害者教育、复仇宣传给它慢慢加温,结果就是长期处于沸点状态。 结语:政治文明的变革,须等待文化的缓慢脚步 遗憾的是,“不自由的民主”绝不仅仅是一个俄罗斯现象。在新兴民主当中,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在查韦斯的委内瑞拉、埃尔多安的土耳其、欧尔班的匈牙利、亚努科维奇的乌克兰、穆加贝的津巴布韦、杜特尔特的菲律宾……相似的模式不断浮现。虽然他们兜售的观念内容各不相同,有的是“樱桃”,有的是“芒果”,有的是“西瓜”,但是他们所搭售的“酸苹果”却是相似的:一个魅力型的领袖通过选举赢得权力,再通过打压自由来赢得更多选票,下次胜利后更加严厉地打压政治自由,由此形成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民主不但没能约束权力的滥用,反而为滥用权力提供了合法性。 所以,Zakaria在这一点上是对的:民主和自由有交叉之处,但它们并非同一事物。民主是关于如何产生执政者的规则,而自由则是关于如何限制执政者的规则。 遗憾的是,学习民主可能比学习自由要容易得多,因为前者是一种制度,而后者是一种习俗。制度改写易,移风易俗难,这种不对称或许正是为什么新兴民主常常掉入“不自由民主”的陷阱。 不过,有一点Zakaria说的并不正确,在西方,正如我们之前的节目所指出的,民主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自由式民主”,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德国魏玛共和国,最后都走向了“不自由的民主”。事实上,在任何国家,当政治制度迅速变革,它都可能与既有的政治习俗脱节,只能停下来等待文化缓慢的变迁。遗憾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没有捷径,它必须穿过千千万万人的心灵。
https://telegra.ph/%E5%A4%96%E5%8D%96%E9%AA%91%E6%89%8B%E9%99%B7%E4%BA%8E%E7%AE%97%E6%B3%95%E5%9B%B0%E5%A2%83-%E7%A4%BE%E4%BC%9A%E5%AD%A6%E5%AE%B6%E9%83%91%E5%B9%BF%E6%80%80%E8%A6%81%E8%AD%A6%E6%83%95%E7%B3%BB%E7%BB%9F%E5%AF%B9%E4%BA%BA%E7%9A%84%E5%BC%82%E5%8C%96-09-11
「资本在这个链条中的基本逻辑就是风险转嫁。这种转嫁的巧妙和隐蔽性就在于:通过改进算法与程序设计,平台可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将负担与危险抛给劳动个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的运用是阶级化的,底层阶级承担了致命的风险却只能为养家糊口而奔波。 骑手在配送过程中违反交通规则来适应系统,考量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时间压缩是不是建立在一定的底线基础之上?具体地说,底线意味着时间的压缩是不是建立在一定的劳动标准之上,至于劳动标准的高低则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价值立场。 但更大的问题是,很少人觉得骑手从事的是“劳动”,更没有人觉得是剥削。以算法为核心的技术在平台资本主义时代,将剩余价值的生产掩盖地更加细密了。」 「“下载劳动”是指平台作为巨大的具备反思能力的有机体,将一套精密且动态调整的劳动控制模式“下载”到工人身上,全面塑造乃至取代工人原有的主体性。 表面上,“平台工人”只是下载了一个APP作为他们工作的辅佐,甚至把该APP作为某种生产工具。实际上,他们是“下载”了一整套塑造主体性的时空框架。平台的话语通过“下载劳动”这一形式创造了“平台工人”。这种塑造贯穿于平台工人所有时间和空间,它不需要依赖实际的车间,也不局限于劳动时间,也没有依靠具体的“塑造者”。」 「在技术不太发达的前提下,能利用的可能更多的是健壮的年轻劳动力,但在算法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任何人的意识和行为都有可能彻底地被商品化。」
https://telegra.ph/%E5%AF%BB%E6%89%BE%E8%80%B6%E7%A8%A3%E7%9A%84%E5%8C%85%E7%9A%AE-09-09
如果耶稣升天时不包括包皮,耶稣是否还算完整?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x41157RV/
「每种作品都应该有它合适的读者量,这是对作品最好的爱护」 影响大众有不同的方法。越接近大众越容易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也就越平庸。说理只能影响非常少的一群人,但这仍是重要的。 公共知识分子是阶层社会过渡到平民社会的产物,他们乐于思考大众所关心的话题。一个读书人一定是会关注所谓现实问题的,但这个现实问题不是由读书人之外的人来定义的,而是由ta自己定义的。而现在所谓 公知的问题i,正是有些人认为只有自己关心的问题是现实。 读书人最重要的品质是独立性:独立于官僚系统,独立于民众的舆论。 当下的社会,成功人士成了社会的主要范畴(目标)之后,精英人士这个概念近本就消亡了。 在对话中,陈总是会问:是不是我没说清楚?
https://lar5.com/ikea/
宜家产品名词汇表
存在即合理 中的 合理 指的是 存在是有原因的/可解释的 还是指 存在是合乎情理的 ,会造成不小的误会。
https://telegra.ph/翻墙违法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浙江省仅8月份个人翻墙行政处罚达18起全年60例-09-04-5
114个 VPN 中有102个网站具有跟踪器,其中26个具有10个或更多跟踪器 —— 他们会泄露这些数据给第三方。
⚠️ 更令人担忧的是,将近四分之一的VPN网站都在使用会话重播脚本(类似于屏幕录像)来记录你的一举一动。 📌 报告《90%的VPN网站在跟踪记录你的一举一动》 https://www.iyouport.org/90%e7%9a%84vpn%e7%bd%91%e7%ab%99%e5%9c%a8%e8%b7%9f%e8%b8%aa%e8%ae%b0%e5%bd%95%e4%bd%a0%e7%9a%84%e4%b8%80%e4%b8%be%e4%b8%80%e5%8a%a8/
感觉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化的改变。比如更看重所谓「客观」与「中性」(或至少听上去要如此),才会不说「好看」而说「可读性高」,或者不说「穷」,而说「恩格尔系数高」,仿佛这只是一个客观参数,可以抽离具体的境遇。
用名词性概念替代形容词不仅是中文目前面临的问题,也不仅是翻译的问题,而是整个全球文化变迁的症候。
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例如:
n-buna:
“春をひさぐ(出售春天、卖春)是卖淫的隐语,在这里代指‘商业音乐’。 “这很悲哀啊,这比现实中的卖淫还要荒唐。我们为了生计抛弃自尊;我们挑选着吸引大众的主题、摸索着流行的旋律;我们创作出一幅幅辞藻华丽、通俗易懂的作品。 以音乐的形式将自己产出,再廉价地出售给你们。 “我把它称作卖春。”
telegra.ph/要解放而不是被解放露下体的意义由当事人决定—V太太—鸣人堂-07-29
再次体会到一句至理名言:一个人的品性,取决于他最坏的样子,而不是最好的样子。
https://restofworld.org/2020/notes-from-chinas-unemployed/
在正能量的包围下,58 同城 成了中国失业者抒发苦闷的地方。
telegra.ph/有人问抗洪时女人去哪啦她们在一线-07-17 有感于近日不少网友纷纷摆出打脸样嘲讽“老说男女平等抗洪时女人怎么不见啦?”,今日小编把关于女人在抗洪一线的报道部分整理发布。不是她们不在,而是你们不看不报道不记录。从古至今,一贯如此。 source
https://telegra.ph/%E7%88%B1%E4%BD%A0%E7%88%B1%E5%88%B0%E6%9D%80%E6%AD%BB%E5%A6%B3%E6%83%85%E6%9D%80%E8%83%8C%E5%90%8E%E5%8E%8C%E5%A5%B3%E6%83%85%E7%BB%93%E4%BD%9C%E4%B8%BA%E6%83%A9%E7%BD%9A%E6%9C%BA%E5%88%B6-07-30
五条人在「乐队的夏天」里的表现,让我看到了那些「没关系」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唱歌的「关系」就是「唱出来让别人听到」而已,其他的(灯光、字幕什么的)确实都「没关系」,但导演组的沮丧、观众的反应确实又被影响到了,这又是「有关系」的。至于我们是不是要看重这些「没关系的关系」,甚至以此为主,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野。 五条人的任性,并不是不好打交道的那种,但确实又很难符合游戏规则。如果你不愿意受到这种任性的影响甚至破坏,那你们就凑不到一起;如果你愿意,那你就也不得不「穿上拖鞋」,做好随时脱下来的准备。 #whisper
telegra.ph/熔炉出版十周年韩国的性别平等情况变好了吗丨专访熔炉作者孔枝泳-07-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YQpge1W5s
现在社会的问题就是我们很难回应和处理这个视频:你可能不喜欢Peterson,但你可能也不喜欢Lewis。我们总是基于不同的原因而认同同一个观点,或者基于相同的原因而对同一个事件产生相斥的反应。
2020-04-16 10:10:38
https://www.connect-bts.com/index.jsp
BTS和当代艺术的关系跟比约克的很不一样,似乎更像策展人/主办方 而不是 艺术家。
Published on 2020-04-16 10:10:38.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19-05-09 10:41:2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1vutd4Gnk
世纪之辩还是浪费时间?先放一个辩论完整视频,咱们晚点再聊
Published on 2019-05-09 10:41:28.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5-30 11:33:43
正式公布的民法典全文 #document
Published on 2020-05-30 11:33:43.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6-30 14:38:40
The positive lexicography is an evolving index of 'untranslatable' words related to wellbeing from across the world's languages.
https://hifisamurai.github.io/lexicography/
Published on 2020-06-30 14:38:40.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5-22 09:47:34
https://mp.weixin.qq.com/s/0KK08_5E9ErvbVKVx_JLZg
从一个合适的距离用一个点来撬动文章,well done点点
Published on 2020-05-22 09:47:34.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5-15 08:11:12
https://github.com/sparanoid/chinese-copywriting-guidelines #resource tool 中文排版指北 对我来讲主要就是空格部分和自己之前的做法有区别。虽然有空格看着确实好看一点,但是也很想知道依据是什么
Published on 2020-05-15 08:11:12.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5-04 03:25:28
在学了一些精神分析(拉康派)之后,始终对拉康讲述的女性性非常疑惑,也认为有问题。这是非常有启发的一文,概括了Luce Irigaray的一些思想,包括她大胆地提出了弑母,以回应俄狄浦斯情结不被看见的一面……
Published on 2020-05-04 03:25:28.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5-15 08:29:32
参考文件
Published on 2020-05-15 08:29:32.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5-15 10:25:35
resource 上山下乡资料库 https://www.dartmouth.edu/~library/digital/collections/manuscripts/rusticated-youth/index.html
Published on 2020-05-15 10:25:35.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9-08 22:40:26
Published on 2020-09-08 22:40:26.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5-26 22:54:33
几个有意思的哲学剃刀:
格莱斯剃刀:作为一种简约原则,对于语言解释而言,会话含义优于语义语境。 汉隆剃刀:如果可以充分解释为愚蠢,就永远不要归咎于恶意。 希钦斯剃刀:无证据的论证过程可以被无证据地否定。
哲学剃刀(Philosophical razor)指的是能指导人们排除(剃掉)一个现象中不太可能的解释或避免不必要行动的一个原则或经验法则 。
Published on 2020-05-26 22:54:33.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4-17 13:51:33
resource download https://freebooks.undercats.media/corona
给孩子的书:大家都在努力,还有很多未知,待在家里好好洗手。
(真实事迹和要传达的意思之间的不协调总还是看着略略有点别扭,但真实事迹确实有点太复杂了,孩子估计听不懂吧)
Published on 2020-04-17 13:51:33.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4-06 18:07:59
之前分享过尼日利亚为什么无法实行social distancing的文章 (https://t.me/intheflux/504) ,这里是一份用于过分拥挤环境下的隔离指南。确实是非常必要的指引。 https://reliefweb.int/report/lebanon/guidance-home-quarantine-isolation-overcrowded-settings
Published on 2020-04-06 18:07:59.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4-20 16:17:33
resource tool https://ssd.eff.org/en/module/deep-dive-end-end-encryption-how-do-public-key-encryption-systems-work
Published on 2020-04-20 16:17:33.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5-02 18:09:46
https://www.versobooks.com/books/3065-how-to-be-an-anticapitalist-in-the-twenty-first-century
《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做一个反资本主义者》电子书限免
Published on 2020-05-02 18:09:46.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5-03 01:56:42
转自 OTWComms:
昨天,我们介绍了如何将你的同人研究论文上传至值得信赖的、非盈利的学术网站。在完成这第一步之后,你可以着手第二步:将你的论文添加至OTW同人学术研究文献列表中。 当你把论文安全地上传到了互联网之后,下一步便是确保他人能够找到你的论文。通过把论文添加至OTW同人学术研究文献列表 http://t.cn/A6AVQhhP , 你可以让其他从事同人研究的人方便地找到它。我们的文献列表从不缺少本科论文的位置!如果你想要添加你的论文,请填写这个联系表格 http://t.cn/A6AVQhhP 并附上你的论文链接。正如文献列表页面所说,你也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Zotero账户,加入同人研究文献列表的小组并添加你的研究成果。 请注意,Zotero是一个为专业学术设计的软件。如果你之前没有使用过,可能会感到困惑。如果你不想从头学起一整套文献管理方式,请不要大意地用联系表格把链接发给我们!我们完全乐意帮他人添加文献。(但如果你正需要一个文献管理工具,Zotero是非常有用的。它不但免费、开源,而且非常专业。) #otw再创作组织 Fanhackers 同人学术
Published on 2020-05-03 01:56:42.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5-04 22:05:21
https://www.dau.movie/en/dau-the-empire-the-return-of-the-prodigal-son
DAU. THE EMPIRE. NOVEL ON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今晚免费!
Published on 2020-05-04 22:05:21. Saved on 2025-03-23 17:18:38
2020-09-11 10:16:04
在项飙的新书里看到这段描述,也想尝试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创造那个「嗡嗡作响」的环境。
Published on 2020-09-11 10:16:04. Saved on 2025-03-23 17:18:40
2020-05-13 08:29:44
Published on 2020-05-13 08:29:44. Saved on 2025-03-23 17:18:40
2020-04-24 19:14:14
Published on 2020-04-24 19:14:14. Saved on 2025-03-23 17:18:43
2020-04-15 21:49:28
https://twitter.com/jessica_salfia/status/1249000027198033922
《隔离期收到电子邮件的第一句话》 中文版长会长啥样?(可惜我自己的中文邮件少到凑不出几句话)
Published on 2020-04-15 21:49:28. Saved on 2025-03-23 17:18:43
2020-05-13 08:29:44
Published on 2020-05-13 08:29:44. Saved on 2025-03-23 17:18:44
2020-05-13 08:29:44
Published on 2020-05-13 08:29:44. Saved on 2025-03-23 17:18:44
2020-07-23 18:28:03
https://www.hagley.org/librarynews/history-making-toast
烤吐司的历史
Published on 2020-07-23 18:28:03. Saved on 2025-03-23 17:18:45
2020-05-13 08:29:44
Published on 2020-05-13 08:29:44. Saved on 2025-03-23 17:18:45
2020-09-07 14:48:22
经常在复制pdf文字的时候,遇到 fi fl 等字符缺失的问题(比如 influence 复制之后就会变成 in uence)。 这种现象是因为在某些字符库里,fi等连在一起的字母会被储存为一个字符,它们被称为「Orthographic ligature」。也许最早是因为活字印刷时,这些文字如果分成两个活字会显得间隔特别大,所以就被合成了一个。而这种做法显然被一些字符库继承了下来。而当我试图复制这些文字的时候,如果目标应用没有相应的字符集,就会导致无法识别。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thographic_ligature
references: https://superuser.com/questions/375449/why-does-the-text-fi-get-cut-when-i-copy-from-a-pdf-or-print-a-document https://tex.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33476/why-cant-fi-be-separated-when-being-copied-from-a-compiled-pdf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20535452/why-letter-f-oftentimes-cannot-be-copied-from-text-in-pdf-files
Published on 2020-09-07 14:48:22. Saved on 2025-03-23 17:18:45
2020-04-15 21:30:39
news https://www.imf.org/zh/News/Articles/2020/04/14/blog-weo-the-great-lockdown-worst-economic-downturn-since-the-great-depression
「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同时处于衰退之中,这种情况自“大萧条”以来第一次出现。」
Published on 2020-04-15 21:30:39. Saved on 2025-03-23 17:18:45
2020-04-12 17:56:48
whisper still breathtakingly beautiful! 好想念這些街道。
Published on 2020-04-12 17:56:48. Saved on 2025-03-23 17:18:46
2020-04-11 15:24:08
转大象公会:他们已经形成一套「非传统」的审美观,把那些畸形病态的肢体现象视为真正的雄壮美。某些健美明星因为服药而呈现身体副作用后,不以为耻,反倒大肆夸耀。如过度摄入生长激素出现的显著肢端肥大;内脏和腹部肌肉过度生长,生出像水牛一样外鼓但肌肉块垒分明的「水牛肚」。
Published on 2020-04-11 15:24:08. Saved on 2025-03-23 17:18:47
2019-06-09 13:05:54
Published on 2019-06-09 13:05:54. Saved on 2025-03-23 17:18:48
2020-05-13 08:29:43
Published on 2020-05-13 08:29:43. Saved on 2025-03-23 17:18:48
2020-05-13 08:29:43
瘟疫期间,柏林的windowflicks( http://windowflicks.de/ )组织了在社区墙面免费放映电影的活动。居民可以在网站上申请,和邻居一同观影。 Image Credit: AFP #news
Published on 2020-05-13 08:29:43. Saved on 2025-03-23 17:18:48
2020-04-22 08:39:21
Published on 2020-04-22 08:39:21. Saved on 2025-03-23 17:18:49
2020-04-22 08:39:20
https://twitter.com/RT_com/status/1252515684149575680
俄罗斯今日 批评 英国媒体双标 几个问题可以思考一下:
- 两边的疫情是否是一样的?
- 两边的应对举措是否是一样的?
- 两边一样的举措对各自的疫情与公民的影响是否是一样的?
- 批评是否可以来自内部?
最后,完美政府已经不存在了应该已经是共识了吧。当然,“说我不行,你也不咋地”这种比差心态就更没有帮助了。 #news
Published on 2020-04-22 08:39:20. Saved on 2025-03-23 17:18:49
2020-04-22 08:39:20
Published on 2020-04-22 08:39:20. Saved on 2025-03-23 17:18:49
2020-04-22 08:39:20
Published on 2020-04-22 08:39:20. Saved on 2025-03-23 17: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