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的想像中,盗版音乐文件的交换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全球性行为。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出于单纯的分享动机,在一个个 p2p 网络上夜以继日地交换着文件。这也是 Witt 最初的想法。但经过了长达五年的调查与采访,他发现了完全违反直觉(但或许符合「二八定律」)的真相:大部分的盗版 MP3 都出自少数几个盗版音乐分享组织,而曾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宝丽金 CD 工厂工作的 Doll Glover 和名叫「Rabid Neurosis (RNS)」的线上盗版音乐分享团体就是其中的最重要节点

《How Music Got Free》是一次怀旧的借口,但也是对个人历史的梳理。但这本书还有更加普世的价值

在没有历史观的技术主义者看来,技术的演化是一个线性的过程。(的确,她们更爱使用「进化」这个带有错误暗示的译名。)但任何东西的演化路径上都少不了回头路和死胡同,停滞不前也是常态。看过 Witt 的叙述就知道,尽管 MP3 发明人之一 Brandenburg 的导师在几十年前就认定音乐文件压缩算法在未来一定是用于流播,而非文件存储,但 MP3 在当年的标准争夺战中败给了 MP2。它后来的流行,却是阴差阳错地和网上的盗版音乐共享小组有关。技术产品发明人的意图总是好的,但结果却会被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左右。「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发明未来」是一种修辞上的胜利,但未来从来就不是在实验室里被发明出来的

这不禁令人想到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人工选歌,还是算法推荐?Apple Music 及其前身 Beats Music 都把人工选歌作为最大卖点。但业内人士都知道,任何公司都是两条腿走路,算法与人工同时进行。Morris 从 1960 年代就开始抓数据,但唱片公司的星探部门并没有因此取消。只有除了编程什么都不懂的人才会抱怨人工选歌「unscalable」,因为真正试图卖过内容的人都明白一个真理:内容永远就是 unscalable 的。Pandora 的背后有活人音乐专家为歌曲打上的千奇百怪的标签,Facebook 时间线上由算法推荐内容也在反复经由一个数百人的团队手工核查与调整。内容的「发现」和人的情绪、心理、所在地、机缘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人依然是个变量而非常量,要在内容的发现上完全取消活人干涉就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