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如果不彻底撕掉自己的标签,进行一次心灵越狱,就很难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认为小镇做题家是一种自嘲的称呼,所以一般都是自称,而不能随便用来称呼别人,而自称的人给小镇做题家的定义就是,只会闷头做题,不会其他的很多事情。
如果再延伸一下,其实就是沉迷于中学时期养成的线性思维的世界里,不想走出这个舒适区。
虽然这个舒适区经常会让自己感到很不舒适,但让自己感到不舒适的只是线性思维造成的结果的反应,而拒绝撕掉自己做题家的标签,不想进行心灵越狱才是不想逃离舒适区的主要原因,因为改变自己的底层思维往往是最痛苦的,很多时候思考了半天,最后就还是觉得,留在原地挺舒服的。
但每当留在原地带来的各种不适折磨自己的时候,就又开始短暂性自我反思,告诉自己一定要找到出路,可是等改变带来的思想痛苦大过了留在原地折磨带来的痛苦之后,就又马上回到了原点。
为什么我说小镇做题家不进行心灵越狱,摆脱导致自己成为做题家的思维模式就没办法真正找到有效的出路呢?
你看小镇做题家们聚在一起,要群策群力想自救出路的方式都很**“小镇做题家”**。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都希望最后能拱出来一个“标准答案”,然后大家只要照着这个标准答案去做,最后就一定能走出来。
你看把上面这句话简化一下就变成了什么?
就变成了:线性地认为只要做到 A,就一定能得到 B。或者是 坚定地认为一定存在一个只要做到了条件 A 就肯定能得到结果 B 的解决方案[1]。
熟不熟悉,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一点都不意外,因为:
疯狂就是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却期待能有不同的结果。
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2]。
这时候就会有人反驳说,明明就有人走出来了啊,比如半路转行当码农,进大厂,拿 P7,年薪百万美滋滋。或者出国读博转 CS master,刷题,进亚麻年薪 20 万刀美滋滋。
但是,这种方案正在变得越来越难走,而且越来越不适合大部分小镇做题家,即使把小镇做题家的标准拔高到本科 985 水准,每年都有十几万的 985 大学生毕业,而社会上每年又能提供多少这些美滋滋岗位给应届生呢?再加上海外名校,211 强校和硕博们的挤压,这条路正在变得空前拥挤不堪[3]。
这就是为什么小镇做题家解决问题的思路行不通的根本原因,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并不相同,并不存在一个人人适用的标准答案,即使存在一个大家公认可行的方案,那这个方案介绍的路,一旦被一批人摸索后,宣告此路可行,那很快这条路就会变得拥挤不堪,最后用小镇做题家的思路,就又变成了内卷灾难,最能内卷,最能做题拿高分的那个解题高手拿到出路。
因为小镇做题家就是这么出来的,好大学的名额就那么多,最后谁能上呢?当然是最能解题,得分最高的拿下呗!
自此之后,小镇做题家的每一个狂喜时刻就是又发现了一条只需要闷头干就完了的道路,这样自己就可以闷头朝着目标努力了,只要做到了 A,就一定能得到 B,兄弟们,冲啊,加油奥利给!
而小镇做题家的每一个失落时刻就是,发现自己做到了 A,却没能得到 B 的时候。
每当失落之情涌上心头,就开始深夜怀疑人生,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努力,却什么也没得到,都怪自己是个小镇做题家!
最后反思的结果就是,此刻的自己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案,让自己只要做到了 C,就能得到 D 呢?
这简直就是一个做题家循环,如果不跳出这个循环,就永远无解,要么成为内卷之王,要么成为内卷之王的养料。
而跳出这种循环的方法,就是逃出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心灵越狱,找到自己的钥匙,打开门,走出去,那就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出路。
弗兰克扬:你为什么不去找钥匙?1301 赞同 · 61 评论文章
如何评价观视频【金融南局】观点:应试教育是真正的通识教育?504 赞同 · 57 评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