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现在有两个特别无聊的倾向。
一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国外」,通常是用各种亲身经历,佐证国外(发达国家)并非天堂,其实和国内一样差(或差多了)。当然我相信每个人叙述的见闻都是真实的,但很多叙述者的语气非常不善,他们常常默认别人不知道「国外真相」(假使存在这么一个真相的话),或是对国外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你怎么知道别人说的又不是他的亲身经历呢?大部分人,即使长期在某个地方生活,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也没有条件,更没有数据,对该地的民风民情做一个宏观且客观的概括,说来说去,顶多是用一种个人偏见反对另一种偏见罢了。我对任何人说出自己的「偏见」没什么意见,但一部分人在表述时的不友善和居高临下让人看了不快。
二是把上知乎当成做逻辑改错题,好像时刻准备着发现题主在措辞和提问方式上的漏洞,等待一击得手的机会,然后深藏功与名。知乎上太多的提问不严谨,如果把题主当成假想敌的话,那真的是天天战不过来。这种对抗性的心态很无聊唉,我不禁要问,你战赢了题主又有什么益处?这好像不是大家上知乎的主要目的吧?一般人总是因为不了解才来提问,所以问题表述上不专业、有漏洞乃是常态。我还是提倡一种更有建设性和同理心的方式,试着从提问者的角度来理解一下,他希望了解什么?或者,我从哪些角度回答,能给题主和旁观者带来更丰富的信息?至于他的问题中是否存在逻辑漏洞,是最重要的吗?
说回本题目,题主的问法当然是不太严谨。但我至少能感受到,他是希望探讨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跟个人素质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现在很多答案变成了罗列本地治安有多么糟糕,这就算回答好了吗?
至少我认为过于关注治安在本题目下是偏题的。因为治安的好坏同样和人的素质有关,我用很不严谨的数字来举例好了。一个城市有 100 个人,其中有 10 个犯罪分子,90 个好人,即使那 90 个好人个个都是温良有序的善长人翁,但那 10 个犯罪分子的存在都会让你感觉治安受到严重威胁。另一个城市只有 5 个坏人,其余 95 个人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所以你生活在第二个城市可能会觉得治安更好,但整体舒适度一定好过第一个城市吗?
这个例子的意思是,一个城市的人口构成是立体和多样化的,无论什么样的个案都总是存在,要单纯比治安,还真不如上警方犯罪率数据呢。
下面我也说一些个人经验好了。
【本文部分内容暂时隐藏。】
以上拉拉杂杂,说的也都是个人管见,我并不是要证明哪里的人更守规矩,哪里的人素质低。这我没法证明。我只是不喜欢本题中某些答案体现的那种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态度(天下乌鸦一般黑,所以你跟我谈黑白毫无意义),我觉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富裕程度跟基本公共素质多少还是有关系的,但并不构成充分或必要的条件,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变量在发挥作用。最后,我也希望看到有人能用真正有说服力的社会学调查态度及详尽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