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AI会不会让人过早老年痴呆? - Λ-Reading
Λ-Reading
Pledge your support
依赖AI会不会让人过早老年痴呆?
No.180 关键词:AI、教育、学习、生物学
Mar 4
朋友们,周末好!
🍃
Λ - Reading ^
让我们正视我们面临的时代。 ———莎士比亚《辛白林》
上期说好了不再讲什么AI的话题,我也好喘口气——不再想读什么论文了,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说一下我最近的一些困惑、忧虑或者思考。本期内容可能没有什么硬核内容,纯粹是个人漫谈,有些观点可能与您相左——这是好事,权当与各位聊天。或许对你也有些启发吧。
周四下午我在TL频道上随手发了一则信息,“身边好多人开通了 ChatGP 收费版。想一想我还是算了,不想过度依赖于它。依赖 AI 会不会让人提前老年痴呆?”虽然有点调侃之意,但确是我的真实感受。最近 OpenAI 越来越好用了,几乎每天我都在使用,从搜索、对话到翻译和处理一些简单的代码,用起来越来越节能和顺手。从周一开始我尝试使用 OpenAi 对长文进行阅读和总结,丢给它一个文章链接,它会给你一段限制字数之内的总结。不得不承认,除了少许文章它完全是胡说八道之外(多是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它给出的总结确实不错,结构严谨,行文规范、语句中规中矩。处理一篇文章时间不超过2分钟,这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然而就在周四下午我开始写本周内容的时候,重新检视了一遍我准备分享的几篇文章,我发现对这几篇文章的介绍行文几乎一模一样,更重要的是我根本不了解这些内容,不知道任何文章的细节——更别说内容的瑕疵和不足——AI 不会对一篇文章进行坏篇。而之前我准备内容的习惯是,首先读感兴趣的文章,一篇一篇地读,如果遇到值得在 Λ-Reading 分享的,就用自己的语言做一个简要介绍,并摘抄文中重要的或者引人入胜的句子,以资读者参考。然而现在的状态让我意识到许多事情开始不对劲起来,甚至有点忧虑、惶恐和不安。我在干什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我看这些文章学到了什么?如果长期以往这样阅读还有什么意义?那不是很早就进入老年痴呆症状态了吗?所以就在了TL频道上感叹了一番,引起了一些朋友们在TL群里面讨论,但绝大多数人还处在对 AI 的兴奋和带来的紧迫感状态,“人不会被 AI 取代,但会被会用 AI 的人取代。”
是这样的吗?
“有人(许多)说不用 Ai 人容易被淘汰。具体是淘汰什么?那么,用了 Ai 你会失去什么?长远来看,失去的多还是得到的多?”
我又在TL上发了一则消息,引来了更多的讨论。前面部分很容易理解,AI 确实会替代一些工种,淘汰一些人。昨天我看到心动公司CEO黄一孟在Tw上说,“最近和两个游戏团队聊天,团队一把原画外包公司给砍了,团队二把翻译外包公司给砍了。AI已经实际开始影响到很多人的工作岗位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被淘汰是其工作极易被替代性,其实并不是因为 AI。然而我更想知道和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i 所带来的对个人智识上的“伤害”。万物皆俱两面性,威力越大伤害必然越大,AI 也不例外。那么,如上我意识到的切身感受,AI 对智力的损伤到底有哪些?对Ai 的依赖性后遗症是什么?西班牙哲学家 Miguel de Unamuno 说,“书读的越少,你读过的书对你的伤害越大。”那么不久将来的孩子们如何抵御 AI 的“侵蚀”?
留言中许多人爱以“汽车与马车”、“微信与短信”或“蒸汽革命”为例说明 AI 带来的势不可挡。这样说明问题的方式没错,只是其忽视了之前那些变革和此次AI带来的冲击性质殊异,一个是方式方法的改变,一个是对智识的冲击;一个是升级,一个是替代。如果以此顺势思维来形容 AI ,可能会把诸多问题概括性简化掉。我再举一个亲自感受的例子。由于长期阅读英文文章,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严重依赖翻译软件,其确节省了不少时间,但一段时间下来,我想顺便提高英文水平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反而放弃了全文翻译阅读,长期坚持原文阅读,阅读效率也并不比之前差。这两天我看到许多朋友对OpenAI 翻译也是趋之若鹜,不仅想到自己的经历。如果这样,全程全文依靠AI翻译和输出,学习英语还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我说的,有些并不像短信到微信沟通方式的升级带来的同一属性下行为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而是一种破坏性替代——AI 翻译并不会帮助你学习英语,长期还会造成此种能力的减弱和消失。
我喜欢一位朋友在讨论时的留言,“如果你的同桌是个学霸,你可以一直抄他的作业,考试他也帮你作弊,在高考前,你都可以不用学习,而且每次都是满分,这样是不是很完美?可是人生没有高考,你(怎么)可以骗自己一辈子。”
目前绝大部分人还处在 Ai 带来的兴奋状态,没有意识其潜在的侵蚀和破坏性。那些言之“不会用AI将被淘汰”的言论尚属过早和冲动,“让我们正视我们面临的时代”,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怎么使用Ai?”
现在回头再看我前三周“如何与AI共舞”系列观点是绝无差池,如上周最后我言:“教育和学习应该更需多样性和自主能力。”本期最后需要对这句话再做个补充:“教育和学习应该更需多样性和自主能力,尤其是强化学习的自主能力!”
Λ - Insight
-
反应经济(The Reaction Economy):虽然我许多信息源来自 Twitter,我上周还是它删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两天把TW上我关注的列表受欢迎的信息已邮件方式发送给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过多的时间和情绪消耗在“刷”上。如果你也有此习惯,应该看看社会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 William Davies 于3月2日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这篇文章。文章分析了当代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中对于反应内容(reaction content)的需求和影响。反应内容指的是那些展示人们对于某些事物或信息的惊讶、喜悦、恐惧等情感反应的视频、图片或文字。作者认为,这种内容既满足了观众对于真实感和刺激感的渴望,也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吸引注意力和赚取收入的方式。但同时,这种内容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削弱了语言和思考的能力,增加了焦虑和不安全感,以及造成了社会分化和极端化,因为“我们的公共领域经常被称之为“反应链”的事件所主导,即反应引发反应,进而引发进一步的反应。”“我们每个人(包括名人)都变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网络中的一个接线盒,以半自动的方式实时接收、处理和发送信息。信息和情感在这些节点之间跳跃,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就像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病毒式传播的模因和笑话中所体现的那样。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单独的反应都是将一项信息扔回网络,以寻找相应的反应。”
-
英语专业的终结:《纽约客》这篇文章探讨了高校人文学科的衰落和STEM学科的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当经济好转时,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继续下降;当市场动荡时,入学人数下降得更厉害。今天,人文学科正处于过山车正在自由落体状态。””作者采访了一些教授、学生和行业人士,分析了人文学科在当今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不仅仅是美国,人文学科的衰落是世界普遍现象。
- 毕业5年后收入最高的10大大学专业:文章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一项最新报告,列出了毕业五年后收入最高的十个大学专业。其中八个都是工程类专业,化学工程排名第一,毕业后中位年薪为75000美元。计算机、航空和电气工程也位列前五。
-
疯子的世界,关于时间的精神体验:人类永远在自己有限性的时间和空间上探索着未知和无限的时间空间,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探索文章总是让人着迷。此文探讨了精神病患者如何感知和体验时间的问题。文章引用了哲学家McTaggart的时间理论,认为时间是一种错觉,没有客观的存在。而疯子是把McTaggart的理论当作现实来生活的人。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从精神病患者的经验中学习到关于时间本质的东西?之前看过一本《迷幻圣经》的书,于此研究类似,吃了迷幻药的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看到多维空间。
-
20年软件工程师生涯中我学到的20件事:读者中不少工程师,可以参考,如作者说:“软件最困难的部分是构建正确的东西;最好的代码是没有代码,或者不需要维护的代码;高级工程师和初级工程师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他们对事情应该如何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软件工程师应该定期写作……” 文末一些讨论也很有意思。
Λ - Science
-
心理学 - 你的年龄和你心理年龄之间的奇怪差距:文章探讨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主观年龄(subjective age)通常客观年龄(objective age)要小20%左右。作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主观年龄还可以影响人们的健康、幸福感、决策和行为。
-
医学 - WHO重点真菌名单,每周一都坐等美剧 The last of us (最后生还者)出来。顺手查了一下剧中的真菌,名叫偏侧蛇虫草( 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 ),是一种拟寄真菌,俗称“僵尸真菌”,会寄生在昆虫体内,吸取宿主养分。与其他具有寄生能力的疾病不同,偏侧蛇虫草能释放一种影响蚂蚁血腔的化合物,控制其行动能力,并引导宿主前往适合真菌生长的区域,吸取养分,最后破裂并释放孢子。真菌是大多数国家和全球公共卫生界普遍忽视的疾病,去年 WHO 刚刚放出了这份重点真菌名单。
-
城市 -全球100 个城市的熵:挺有趣的一篇论文,作者使用街道方向测量了全球 100 个城市的熵,您可以找到街道最有序的城市。
-
生活 - “睁大眼睛,展望未来”,100位百岁老人的100条生活小贴士:“能活到三位数的秘诀是什么?不要停留在过去,写日记……趁你还能跳舞的时候跳舞。”挺有意思的一些真诚话语。
Λ - Last week’s top link
- “它改变了我的整个世界观”,一线作家挑选了八本非小说类书籍来改变你的想法。例如史蒂文 · 平克推荐的是“一本名为《变得更好》的新书,这本书使我对历史和世界现状的看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 并启发我写下了《现代启蒙运动》。”
Λ - This week that year
-
2022:#132 蝴蝶效应和“新世界”(俄乌战争)
-
2021:#82 影响和操控的隐性炸弹:煤气灯效应 (3.8女性特刊)
Λ-End Note
如果您觉得Λ-Reading不错,请推荐给您身边的朋友!
Λ-Reading
2023.3.4
Support Λ-Reading
Read the Word,Read the World.
Pledge your support
TopNew
Jun 25, 2022
Jul 2, 2022
第124期 Λ-Reading TOP5即电子书圣诞节快乐!
Dec 24, 2021
May 28, 2020
Jul 9, 2022
🎃从系统动力学到深度思考#57 从系统动力学衍生的一种辅助思考方法
Nov 2, 2020
Mar 26, 2021
#100 Λ-Reading读者调查数据No.100 读者画像及其它
Jul 2, 2021
Jun 11, 2022
Dec 25, 2022
© 2023 Λ-Reading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writing
This 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run correctly. Please turn on JavaScript or unblock scri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