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观点大家应该都在别处看过,主要就是:一、巨大的市场规模导致设计建筑的人不需要有很高的水平也能赚到不少的钱。二、翻译行业在对能力的要求和经济回报上的不对等。
先说第二点。张先生签下一套和建筑有关的书,想找一位「外语好又懂建筑的专家」来翻译。然后有人说,「你可能在建筑界找不到人,没人愿意接你的活儿」。原因自然是钱。
钱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谈来很无趣。翻译稿费就是很低,短期内也没什么改变的可能。不过在我看来,某某领域的著作最好找该领域的人来翻译,是一种典型的似是而非。表面上是尊重专业性,其实恰恰是无视专业性——翻译这一行业的专业性。翻译建筑书不是一个建筑上的专业问题,是一个语言文字上的专业问题。
近年的建筑(大)师喜欢讲理论,但她们绝大多数都谈不上是合格的理论家,正如绝大多数法餐大厨都不是合格的尺八演奏家。就算往前推几十一百年,柯布西耶、赖特等现代主义大师的写作,也都更适合作为一种史料来研究。我在第十六期《一天世界》提到的 Buckminster Fuller 的文字相当啰嗦繁冗,妳需要很用力才能感受到这二流表象背后的一流实质。那实质是新鲜而刺激的,但我们不必美化大师的弱点
建筑师很爱写的一类文体是宣言。宣言与其说是分析性文本,倒不如说是美化了的营销文案,类似「Here’s to the crazy ones」那样的东西。建筑师的宣言是一种很特殊的语言,它由一个长期深入思考三维空间、比例、色彩、光线、社会功能、结构力学的人用非正统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并不以一般性的读者为对象。后面这一点决定了建筑师通常不会是很好的翻译家。即便是很多专业文献的翻译,都需要译者对一般性、公共性的语言有很好的敏感度与把握能力。专业人士互相之间的交流则不太依赖这一点。这和医生的字迹普通人看不懂,但其她医生和药剂师能看懂是一个道理。
我是这么看的:
一、任何手工艺者都理应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很重要;
二、「行活」在任何领域都是大多数,有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类型作品」;
三、手工艺者可以跨界,但并不默认要跨界。外人也不应当认为一个行业的专业性必定可以平移到另一个行业。
如果张先生对于建筑教育有些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大部分的中国建筑学生——不论毕业于何处——外语并不好。这一现象仅仅是中国的美术学生和工科学生外语不好的一个子集[1]。我们也并不应因此而责怪她们。相反,问题出在专业文字工作者身上。为什么她们会认为一本建筑书的译者要去建筑界找,而不是去文字界找?(何况这里涉及的还不是专业建筑书,而是一套「写人类伟大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书。)在我看来,这种认识本身就是空谈误国论的某种隐秘的后果。一个对文字有信心的人,会相信文字工作者可以通过文字去认知世界上的任何现象与情感。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所有行业的人也都是这么做的。文学、历史、哲学和建筑、电脑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无不是通过自然语言和文字传承与教授,区别仅仅在于前者的终点依然是文字,而后者的终点是其它符号系统(图像和形式语言)。仅仅因为文字的可复制性最高,需要的带宽最窄就对其丧失信心,不仅是一种庸俗,更是一种无知。
张先生在文中引用了一位建筑界的老师的说法,即「高歌猛进的房地产行业毁了一代建筑师」。简单来说,由于中国有太多房子要建(需求高),建筑师不需要自我提升也可以赚到钱,最终导致各种烂建筑的诞生。这一类思维表面上是在承认商业的力量,事实上依然是把商业视为一种特殊的东西,把商业和低劣画上了等号(类似「商业片都是烂片」)。照此逻辑,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城市都经历过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的时期,难道最终结果都是「对公众审美形成摧残」,并毁掉一代建筑师?
我们必须承认审美是被论述出来的。同样的结构、图像、风景,用不同的文字描述,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心理认知和情感冲击。这就是我为什么相当反感中文网络上常见的一种化骨水式的论说方式,姑且称之为「不就是」体。这种文体的爱好者喜欢把任何复杂的现象化解成简单而容易下咽的压缩饼干。「不就是形式大于内容嘛」「不就是钱没给够的问题嘛」「网页版 Apple Pay 不就是支付宝嘛」。很多时候它们或许「是」,但并不「就是」。在理性至上精神和对神秘主义的反感驱使下,人们喜欢用总结中心思想的方式把审美驯服成容易理解的样子——往往也就是某种已经被认可了的旧的样子。这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体现。
新的视觉文化必须附带着相应的论述,才有可能有效地弥散到社会肌理当中。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文字来描述前所未见的视觉形象与设计理念,决定了公众(包括建筑师和非建筑师)会怎样认知这些新的视觉文化。管 OMA 的央视总部大楼叫「大裤衩」是一种典型的京城泼皮文化的体现,当我们看到一种新的、陌生的视觉形象出现在城市空间时,第一反应就是从脑中搜寻旧世界里与之类似的物件。这和用画得像不像来评判所有绘画并无二致。
建筑师常常抱怨甲方是烂建筑的根本原因。对于建筑师面对甲方时的无力感,我们应该报以同情和理解。但究竟为什么甲方的品味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今天,能成为甲方的人恐怕并不总是没见过世面的土皇帝。但是如果与审美和设计有关的语言要么被「大气」「屄格」「简约」这类粗糙的形容词所统治,要么被甲乙双方都假装能听懂的鬼扯所包围,我们就不可能就品味和审美之事进行任何智性的沟通。
我没有解药,但我想至少有以下事情是可以做的:
一、建筑师请认真地写东西,不要带着「反正写了也没人看」或「建筑师写字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的心态写;
二、请认真读东西,没有理由地阅读;
三、请不要害怕跟妳的素人朋友谈论看上去很高深的问题。在 Lady M 吃甜品的时候谈,在日本料理店吃寿司的时候谈,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谈,在回家看父母的时候谈。语言确实属于人民,请不要放弃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