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头发越来越长,大部分人还是什么都没有。约翰·列侬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嬉皮士运动的一种讽刺性的解读。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经济猛进,但二战结束后的创伤体尚在,民权运动又伴着冷战和越战接踵而来。早期的嬉皮士们怀揣着真诚纯洁的理想主义,敌视美国那种僵化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他们追求无政府主义,四处游行表达自己的美好心声和和平愿景。而等到嬉皮士文化末期,他们的形象开始与「异装怪相」「软硬毒品」「性解放」「新式音乐」「群居村」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他们任由非理性、魔鬼理论和失败感知摆布。作为一股与社会传统相对立的文化潮流,嬉皮士文化润物细无声般改变了很多事物,在美国多元文化的持久影响和意涵补充层面上,就像一场革命。现在,「嬉皮士」的意涵无疑异常宽泛,你可以 Google 一下「嬉皮士」,也许会弹出很多关于波西米亚风格时装的网页,还有,人们说你有「嬉皮士倾向」,可能是在调侃你「会玩」。本期指南旨在在很短的时间为了你呈现有关嬉皮士的一些极其鲜明的行为与特性,并附上实物和技能供你用更多时间去贴近这个词,甚至,贴近他们。
有人调侃说:喝这个很有当年嬉皮士尝百草的样子。
嬉皮士们虽更多时候以放纵感官享受的方式寄托自我,但他们也经常成群结队去山林旷野,在自然乐趣中寻求心灵依托。到了 70 年代,很多新西兰的中产阶级孩子和美国青年一样,也不愿像父辈们在大城市中置业和成家,他们提出的 Go Bush!(到丛林中去!)是他们发明的地方特色的「回归土地」口号。
嬉皮士们曾试图从印第安医药中找到治愈之道,老头掌(真身像极现在流行的多肉植物的一种无刺仙人掌)作为迷幻植物的代表让他们成功致幻催欲,除了服用,嬉皮士们还用过含羞草的叶汁涂手,以涂抹的方式进入植物幻境。
哲学家 Alan Watts 欣赏嬉皮士的自给自足行为,他说:我们整个教育系统一无是处,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学会怎么去建房子以及其他生活中非常本质的东西。
对艺术和社会都有强烈兴趣的生物学家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创办于1968 年的《全球概览》,对当时的嬉皮士文化运动来说,可以说是「圣经」一般的存在。这本目录主要推介各种产品例如衣服、书籍、工具、机械、植物种子等,涉及社会和自然系统的学习、土地使用、住宅和园艺、工业和手工艺、社会交流、社区建筑、流浪装备、自我教育等领域,帮助读者们自己动手去发展富于创意并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人生活。
「Summer of love」 正是指那个夏天在旧金山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嬉皮聚会。那时的旧金山街头到处都是即时性的街头剧、无政府主义游行和各种艺术表演,当然还有性、毒品和摇滚乐。这部一个小时长的 BBC 纪录片没有中文字幕,加之频繁切换的模糊实景镜头,观看过程中你可能会丧失耐心,但观看真实的影像的确是最能窥见嬉皮士们生活的一个办法。其实,该纪录片之所以能成为本期 bonus,是因为它体现了「花一小时了解嬉皮士」而非「花一分钟了解嬉皮士」理念,轻松地与其他 items 区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