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指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的推迟行为。据说,无论从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U),还是中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你都找不到这名字。但我们还是坚信它是病。
心理学有个经典的「不想白熊」实验,实验要求被试者可以想任何东西,就是不要想白熊,看看他们能坚持多久。结果是当「不去想白熊」变成一种任务时,你却开始无法抑制地想念它。这是被称为「讽刺性反弹」的效应,当人们控制自己的思维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不控制自己思维时想得更多
不管你拖不拖延,Time flows. Literally.
鸡汤格言有效的原因在于,真正奏效的不是励志的方法,而是你的梦想。
其实,大脑和身体经常偷懒溜号也很正常,那么罹患拖延症的有机体们在当时会想些什么呢?脑瓜子会不会就像《伟大创意的诞生》的作者 Steven Johnson 所叙述的「液态网络」一样?那是一种介于太多规则与无规则之间的有利于创意的环境。缓缓流动的灵感可能正在你放空的那段时间悄悄得进行碰撞连接、串联整合,慢慢孕育出一个个绝妙的点子。《原创:我行我素的人如何改变世界》中也提出,我们想出的点子往往是最传统的点子,而拖延却使一个人的思维漂浮不定,从而使思考更具有创造力。拖延症也许不总是问题,它可能是一种提醒,提醒你:干脆放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