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一个老铁在讨论出国的问题上谈论了“融入”,且很多人提到了融入的困难。作为一个融入相当好的海外移居者,我也来随意提一提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吧。

我是 21 岁自己一个人去海外的,现在 28 了。新西兰居住了七年。个人身边的经验是,在无干预的情况下,以移居海外且开始独立自主掌握社交的年龄起计算:

  • 15 岁以前出国的可以和本地人一样
  • 16-20 岁出国的可以谈笑风生
  • 21-25 岁以前的可以交到很多真心外国朋友
  • 26-30 岁可以混亚裔圈子
  • 30 岁以后再出去的就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了

有一些父母一直都带着自己的子女同住,且严格控制子女的社交,这会导致年幼的子女亦无法融入者居多。

定义

关于融入,这个词在我看来是一直自发的认同。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西方背景下的安慰是否能提供心理满足?或者人生需要做重要抉择时,能否接纳从根基上不同的海外行事方法?

这有些时候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心态,也取决于绿卡 /资本等等。所有人都知道新西兰的竞争远远小于国内,如果一直没有绿卡,思路上就会倾向于非常卷,为时刻可能发生的“不得不回国”做准备。一旦有了绿卡,明确知道自己可以一辈子住在海外时,思想也会松弛很多。

当然,外界的判断标准也有。西方人会不会和你 gossip ?有没有被华人以外的姑娘追求?外国人会不会在 ta 的人生节点上征求你的意见?等等

语言

语言是融入的根基,非常非常重要。我开始被洋人社团接纳时英文词汇量大概 25000 左右 (雅思大概八分)。当语言能力不会在任何非专业领域卡壳时,对方才会视你为自己人。口音也需要额外训练。印度人虽然会和洋人无障碍聊天,但洋人和印度人也是泾渭分明。语言是个硬实力,只能自己练。

文化

这个是大多数海外华侨 /华人疏忽的地方。我们从小的教育其实没怎么教哲学,宗教。甚至我们学的历史都和西方人学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我在这里不讨论两方历史观的对错问题,只是推荐想要尝试融入西方的朋友们去用心学习一下哲学 (例如西方人推崇的 Stoicism ,Epicureanism ,西方一些近代有影响力的 Extentialism 等等),宗教 (英语里就能看出宗教有多巨大的影响,不是说去信教,而是去了解一下各个宗教是怎么来的,教派间有啥区别)。历史部分就不提了,推荐随意看看。

娱乐也是。自己的娱乐也需要逐渐替换到海外的娱乐。去看一些海外人尽皆知的国民娱乐作品。这样才能在交流中及时 get 他人的幽默风趣。自己也会慢慢能够说出让他人会心一笑的一面。

其它

融入并不是指抛掉中国的一切当一个外国人。我个人是个三语者 (中英日)。很多外语很好的朋友都能感觉到,同样的人说不同的外语会有不同的性格。文化融入也是在训练多重可以自由切换的大脑。洋人和我聊天时会觉得我是本地出生的亚裔,刚来海外的华人也能看出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日本人也会常常觉得我一定在日本住过很久。这不是在违背意志去接纳另一种价值观,而是一种有趣的人生体验。当对某一种文化足够熟悉时,就能从文化底层反推为什么西方人当朋友容易当密友难,为什么日本人距离感这么强烈。你不再会视这些价值观为“冲突”。

当生活在海外时,融入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事。不管是社交还是职场,融入好的人都有无比巨大的优势。实际上洋人社交参与多了后,反而会发现洋人圈子里高度融入的华人并不多。洋人也会对中国文化有初步好奇,但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可随心交流的中国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自己也可以当一个中国文化的展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