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于频繁的努力呢?就是学到的什么知识都想快速验证试一试。所以我们陷入在过多的单点中,缺少了系统性思考,如果单点的反馈效果特别快的话,系统性崩坏也就会加速。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价格战、降价促销;先做规模销售额,日后盈利。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和商业模式理论,比健身理论饮食理论又要多上一千万倍。这类东西积累的越多越杂,也就是我们大部分人,越努力越平庸的原因。也是很多公司,会开的越多,死的越快的原因。
所以我现在发现,当你能停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下,其实少惹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个世界,早晚会回到降内卷的时代。我现在越来越确信。只要系统化思维逻辑战胜了低效的单点搅局者,那低水平的会议,低水平的补习和加班,都会逐渐消失的。
关于 Web3 的现状:我们该 All in 了么?
- 虽然 Web3 比较强调「去中心化」,但是实际上现在大多数热门服务还是一个中心化的服务,比如许多用来展示 NFT 藏品的服务(例子),背后并不直接和以太坊的链上数据交互,而是直接调用了 Opensea 的 API 接口 ——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想看下自己 N 个库房中的藏品时,管家并没有直接去库房帮你清点统计内容,而是拿出来了自己以前统计过的清单说,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
- 多数时候我们可以信任这个管家,因为这样效率最高。但当我们往仓库中增加新的藏品时,假如这个管家也只是看了下图片,没有去亲自核验,那么他的清单中就有可能出现和事实不符的藏品,这就让「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这两个区块链神话跌下了神坛。
- 那么我们不依赖于管家如何呢?答案是,可以,但成本太高。本周正好测试了下,相比于在 Opensea 上面点几下就能制作出 NFT 挂牌售卖,如果自己搭建这套体系,虽然能遵循原教旨主义,但是其复杂度高了一个数量级 —— 一个用 PS 画画的人,多数时候并不在乎 PS 是如何构建出来的,是绿色版本还是官方版本。
- 另一个原因是,以太坊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对等网络。由于是对等网络,如果我们希望在手机上访问其内容,必须下载所有的账本内容到本地是不现实的。所以现在手机上的 App 多数要依赖于和第三方服务进行交互。比如 MetaMask 钱包,是通过 etherscan 进行 API 调用来显示最近的交易,从根本上来看和 Web2 的应用并无任何区别,以豆瓣为例:我们使用豆瓣的时候,不会把豆瓣整个服务器的数据放到本地,那么一定会大到无法访问;而我们用豆瓣 App 的时候,也是和豆瓣服务器进行通讯,服务器去豆瓣的数据库中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返回给客户端。
- 这意味着,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多数 Web3 服务,其实还是和 Web2 一样,只不过最终这些服务「理论上」会和以太坊(区块链)进行交互而已。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已经让渡了一部分权利给这些服务,以即刻为例,所展示的 NFT 藏品,并非是我个人在区块链上的所有藏品,而是基于交易额(来自 Opensea 的统计)和白名单,而飞哥送给我的 NFT 就无法展示在其中 —— 虽然能在我的区块链钱包中看到,但显然不能挂在即刻上,对我来讲「炫耀」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 这看起来很不 Web3,但如果将 Web3 的概念从现在的项目中剥离,那么还有几个人会来关注呢?
- 所以去中心化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 淘金热背后的 Maker 有多少
- 由于区块链本身通过牺牲效率来得到价值的认可,所以链上的数据异常昂贵。我们不可能将 MP4 或者 PDF 存储上去,那么配得上这么昂贵的成本的信息,只有资产(或者说账本)。
- 所以在 Messari 的年度报告中能看到,大概四分之三的内容和金融投资有关;而当下热门的 NFT,核心也不在于对藏品价值的认可,而核心更像是画廊对藏品的「运营」。
-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 Opensea 剥离了 NFT 的概念,那么根本不会起飞;而今日如此火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抱着「淘金」的心态来赚钱,而非真正认可了其价值 —— 他们只关心钱在哪里,如何低买高抛而已,至于是不是不可篡改的非同质化代币,和接盘者相比并不重要。
- 有一个数据可以参考,就是整个区块链市场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如果资金大量流入少量流出,则说明这个市场会持续循环增长 —— 大家不着急把钱撤出来;但如果频繁大量流出,则说明这依旧是个投机市场 —— 自去年 11 月以来,有 1 万亿美元从「加密货币泡沫」中流出,但整个市场还有 2 万亿美元留下。
- 另一个角度是来看开发者的数量,因为投机者无法真正推动行业前进,根本还需要开发者不断地创造。Electric Capital 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截止 2021 年底,大约有 18000 位开发者活跃于加密世界。(JavaScript 开发者为 1640w),每月至少花 10 天开发 Web3 的不到 5000 人。
- 配套设施如何?
- 如果区块链本身很贵,那么数据存储在别的地方是否可行?比如 Mirror.xyz 和 Matters.news 这些声称自己是 web3 的平台,都是把数据存储在 IPFS 等去中心化服务上,然后再把 link 嵌入到区块链中,来确保数据「永续」。
- 这里引用建硕的一段关于 IPFS 的研究介绍,可以作为参考:
- IPFS 是一种很早很早就开始运行分布式的存储系统,据说《硅谷》美剧的 Piped Piper 的原型就是类似于 IPFS 的系统。
- 我其实非常着迷于 IPFS 这样的设计,对于一个文件产生一个哈希值,可以用这个哈希值访问到这个文件。不过,到现在已经 7 年了,似乎依然没有什么非常惊艳的应用,最主要是速度在毫秒级的反应的世界里面,依然是十几秒获得一个文件,没有达到可用的地步。 如下是研究 IPFS 三天以后的总结:
- 所以,IPFS 应该一定有更好的应用,或者更好的优点,但那是什么呢?
- 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叙事,只要有一部分事实支撑就好,并不需要 100% 的真实。比如数据隐私问题,也是许多年后才逐步的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Web3 有关注度价值,但有没有实际价值,还需要再观察。(Talk with Mars)
- 人们依旧愿意为了效率牺牲隐私,这意味着除非成本极低,否则几乎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
什么才是该去解决的问题?— 不要对自己默默无闻
- 就像香农的解题之法中香农给其贝尔实验室同事的一份打字稿,题名为《Creative Thinking》,它我们提供了一个罕见的窗口,能够窥见这位天才科学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 今天我们介绍另一个天才科学家费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之间的通信,来看看怎么对待自己,什么才是该去解决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是那些你能真正解决或帮助解决的问题,那些你能真正做出贡献的问题。费曼在 1965 年得到诺贝尔奖后,他以前的一个学生 Koichi Mano 写信祝贺他。费曼回信问 Mano 现在做些什么研究,Mano 回复说自己的研究是“卑微”的。费曼看了,就回信说:“那些你能解决、能帮助解决、能够出力的问题,就是值得花时间研究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做些东西,这问题就不小、不琐碎。你说你名不见经传?对你妻儿来说,没有这回事。”
- 親愛的光一:
- 我非常高兴知道你的消息。也知道你在一家研究实验室里有个适宜的职位。
- 不过你信中的语句看起来很哀伤,这令我有点忧心。好像你的老师给了你一个没什么意思的想法,不太值得花很大的力气去研究。
- 其实一个问题有没有价值,并不在于问题本身的大小,而是看你是不是能真正解决它,或有助于解决它。这样,你的辛苦就有真正的贡献,不是白费的。
- 在科学界,只要是出现在我们面前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却有办法向答案推进一点,这就是伟大的问题。我倒是想建议你,先找一些更简单的,或者如你说的,更卑微的问题,让你可以轻易解决掉。不管问题多么平凡都没关系,你会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要经常协助同事,就算回答那些能力不如你的人所提的问题,都是值得做的,都会累积自己的成就感。
- 不要因为“什么问题没意思、什么问题才有价值”这种错误想法,而一直闷闷不乐,剥夺了自己对成功的喜悦。
- 我们相遇的时候,正是我生涯上的巅峰期。因此在你眼中,我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简直像神一样,好像什么都难不倒。
- 但是我当时还带另外一位博士生希布斯(Albert R. Hibbs),他的博士论文只是研究风如何把海水吹出浪花。我接受他是因为他带著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跑来找我指导。
- 我对你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我指定了一个题目给你,而不是你自己找的题目。这让你误解了题目的意义,认为有些问题是有趣的、令人欣喜的、或重要而值得的——也就是,你认为有些问题值得你花功夫去解决,有些则不然。真抱歉,请原谅我的疏忽。希望这封信能稍微有点补救效果。我自己研究过无数的问题,有很多都是你说的那种卑微的、末节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很开心,而且做得很卖力。因为我有的时候会得到部分成果。
- 我举一堆例子:
- 我研究过高度抛光表面的摩擦系数,想知道摩擦力是怎么运作的(结果失败了);
- 也研究过晶体的弹性与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有怎样的关系;
- 怎么把金属电镀到塑胶物体上(如门把);
- 中子如何扩散出铀原子;
- 电磁波如何从玻璃的薄镀膜反射;
- 爆炸的时候,震波是怎么形成的。
- 我也设计过中子计数器;
- 计算轻原子核的能阶;
- 探讨为何某些元素会捕获 L 层的电子,却不会捕捉 K 层电子。
- 我还研究了如何把纸折成某几种童玩的广义理论;
- 紊流理论(我在这上面花了好几年功夫,可惜没有结果);
- 当然还有量子理论的那些“比较伟大的”问题。
- 你说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但我要说,你对你太太和孩子而言,可不是小人物。 如果你的同事带著问题来,得到满意的答案回去,那你也不是小人物。 你对我当然也不是小人物。
- 对我来说,你不是无名之辈。
- **不要对自己保持无名状态——这是一种太悲伤的方式。 **
- **知道自己在这个世上的定位,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
- 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公正地评价自己。
- 不要根据自己年轻时幼稚想法来论断自己,也不要根据你对老师理想的错误想象来评论自己。
- 祝你好运而愉快。
- 诚挚的祝福理查.费曼
- ——————
- 与此参照,我想到另一些视角的观察。
- 张一鸣:产品经理要跑赢数据。
- Angela Jiang:Potential is when you can accelerate faster than your environment can。
- Angela Jiang 说我曾经为一个专家小组雇佣成员来处理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聘请了一位思想开放、学习意愿强烈的求职者,但与其他大多数求职者相比,他不那么注重细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职培训,他开始适应。
- 然后他开始学习如何编码。编码并不是作为专家被要求的,他只是简单地喜欢编程,并想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很快,他开始编写脚本,查询数据,并为整个团队构建有用的工具。他成了寻求帮助的第一人,几乎每个项目都用到了他写的东西。
- 不久,他开始成为团队中最有利用价值的成员。我们意识到,尽管他不是最好的表现者,但他是最有价值的人之一。我们决定扩大他的 scope,包括更多的工程和更大的组织范围。他的加速度比我们最初给他的环境要快。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是在遵循他自己设定的轨迹。
- Mor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