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华为员工来答,不过我知乎资料里写的是「坂田交换机代工厂」。这两年对于我司的舆论关注多了,最近某些事件又给我司加了一些悲壮的色彩。感觉有些回答有一丝丝捧杀的意味(特别是相比前几年我司在网络上的风评),比如那几个说用「HUAWEI」是自信的回答。
1
我司用「HUAWEI」而没有另取个英文名,真跟自信不自信没什么关系。就是老板 (们) 挺实用主义的,觉得用个拼音就行了,没花这方面的心思(老 logo 也谈不上怎么美观)。毕竟我司的产品早期都是面对企业市场,交换机、企业级路由器、电信设备,后面做手机也是先做了七八年贴牌机,所以华为长期不打广告,因为打广告也没用,而且为了防止造成公关问题,华为员工长期不准接触媒体,要接受采访还要写报告、写电子流申请。
后来成立了消费者 BG,开始做自主品牌的手机、平板等消费级产品,才开始重视公关和媒体,各种媒体吹风会、分析师大会开起来,体验店开起来,广告打起来。当然,这个时候华为的名号已经很响亮了,不需要再改名字——据说也做个对比研究,发现中途改名并不划算,再次用实用主义思路决定不改。我在华为的那两年刚好就是这个转折期,而且我在中央研发部 - 用户技术部 - 翻译中心做口笔译,经常接触这些事情,所以比较了解。
反过来假设,如果华为一开始就是做消费级产品,需要在八九十年代那样比现在崇洋媚外得多的年代里打开消费级市场,说不定也会取一个「波司登」「美特斯邦威」这样的名字——这也没什么错,还是实用主义,既然「洋气」的名号在既定的大环境下有用,那就用呗,哪个企业会跟钱过不去呢?
至于外国人对于「HUAWEI」的发音,有没有困难?应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并非不可克服。「wa-way」「wah-way」「wah-wai」各种奇怪的发音都有,这在我们翻译中心都成一个梗了,没事拿来笑一下,但是名字本来就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只要双方都知道讲的是什么,发得偏了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华为厉害了,产品质量好,外国人接触越来越多,慢慢地也就学会了「HUAWEI」的发音。所以还是产品质量、实力才是王道。往大了说,整个国家、文化也是如此。没有实力,处处强调自己与众不同,认为外国的玩意儿都是奇技淫巧,外国的文化(包括语言)都是腐化堕落,可能是「自信」过头,可能才是真不自信。这有点类似韩国现代的那个广告,「It’s Hyundai, Like Sunday」,里面有一句台词:
We won a little award, and suddenly everyone gets your name right.
2
我再以语言专业的知识来杠一下所谓的自信问题。已经有多位答主说华为用「HUAWEI」是自信,是文化自信;还联系到自己在国外用汉语拼音而不是取外文名,以此来说明自己也是自信的,暗搓搓地把用外文名的人贬低了一通。我觉得这真的有点想多了,如果用这样的逻辑,纯中国的才是最自信的,那么:
- 如果用拼音就是自信,拼音加上声调符号更自信,「Huá Wéi」;
但是拼音还是罗马化的,不如用注音符号更自信,「ㄏㄨㄚ ㄨㄟ」;
注音符号还是有罗马化的痕迹,不如用反切法更自信,「户花切—薳支切」;
都到这一步了,为什么还给外国人注音呢?让他丫的全学中文,干脆用汉字算了,「华为」「華為」!
做一个从不自信到自信的数轴:
不自信——ChinaManu*——HUAWEI——Huá Wéi——ㄏㄨㄚ ㄨㄟ——户花切—薳支切——华为——華為——>自信
* 注:「ChinaManu」是我根据「华为」的意思取的,China 自然是「华」「中国」的前缀(本来要用 Sino 的但是已经真的有公司用了);Manu 是 manufacture 的一部分,这里截短表示「制造」好了,「manu」本身是「手」的意思,其实用 SinoFacture 也可以,就是有点长。
另外,那些自信的答主们,即便在国外是用自己名字的拼音,大概率发音也会弱化音调特征,不会字正腔圆地用汉语的发音方法来读自己的名字。比如「王小伟」,大概率会读「汪消喂」吧。按照他们自己的逻辑,这是不是还是不够自信呢?
综上所述,用「HUAWEI」就是个实用的选择,甚至很大程度上带有偶然性。谁也不能回到 1987 年任正非的脑子里面,看看他内心有没有进行过「我是中国人,我怎么能取外文名?不,我要用汉语拼音展现我中国企业的自信」这样的对话。如果非要诛心,说这是潜意识层面的自信,反过来用外文名的就是潜意识层面的不自信,那我也只能说你心理学学的挺好的,不过我不能证伪,你也不能证明啊。按此理论,阿里巴巴怕是非常不自信的一个企业,它的名字根本就是外国来的,中文名反而是翻译,我估计马云不会接受这种指责。
其实,越是自信的,越是善于兼容并蓄,把他人的东西化为己用。反而是真的不自信的,才要处处分个你我,坚决不肯放弃自己的,绝对不肯借鉴别人的。外文名这个事情,没这么敏感,也谈不上自信不自信。我个人,有中文名、字,有英文名「Ernest」,有日文名「李誠」,有藏文名「那瓦勇布」(西藏是中国的,但是藏文不同于汉语),我没觉得我自己崇洋媚外、不自信啊。外国人取中文名的也多得很,汉学家几乎人人都有一个中文名,比如曾德昭;在中国生活过的名人也很多有中文名,比如诺贝尔奖得主赛珍珠,比如艺人大山;连普通外教都有中文名,比如我当年的老师叫忠诚;现在在孔子学院学中文的外国孩子也很多也会取个中文名。不能说外国人是取中文名是热爱中国文化,中国人取外文名就是不自信吧。当然,如果有人说外文名比中文名好,或者只能用外文名,那我才同意是走向不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