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看不下去,知乎上还好一些,网络上其他地方充斥着类似想当然的胡扯:

《芳华》拿过龙标,撤档是因为预售不佳,是因为档期竞争激烈,要炒作,所以这是「逃档」。

甚至还有人扯去年的《潘金莲》,说那是冯小刚「逃档」的先例。

我的天,这么想的人,不仅对基本事实一无所知,对电影发行运作一无所知,对我国的审查体制也是一无所知。

有的人大概认为,审查通过就是发你一龙标后,你就永远安全了?

可惜并不是这样,反例举都举不完。

我有个朋友刚才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评论,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说:现在很多电影创作者,以为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审查边界,加上逆来顺受的忍耐,就可以达到所谓创作和审查的平衡,从此在审查制度中游刃有余。

包括冯小刚本人,似乎以前也讲过要一点一滴去拓宽审查边界的观点。

可惜都是错觉。

根本不存在一个理性可以探知的、确认的审查边界——这才是唯一确定的。

这不以创作者自己主观努力适应而转移,也不以个别开明管理者的存在而转移。

法无定法,仍然是此间最真实的法。

这个规则,并不仅仅体现在电影审查这件事上而已。

永远不要幻想审查制度可以和自己相安无事,不管你是拍哪一类的电影。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审查出现问题就是总局的锅?真不是,很多时候都不是。总局(电影局)只是一个执行机构,而有权对一部电影的生死 say no 的机构和人有太多,有时电影局甚至帮创作者起到了缓冲垫的作用。

至于《芳华》被卡的真实原因,在它已经拿到龙标的前提下,你可以推知,即使某些地方略微敏感,也不会敏感到哪里去,事实上已经比严歌苓小说缓和多了(电影和小说一直是两套尺度)。但此时此地没问题,不意味着彼时彼地也没问题。之前没问题,可能只是没被更多人知道。也并没有那么多白纸黑字给你做依据,这就是法无定法的精髓。

最后,我还是期望《芳华》能以尽可能完整的面貌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