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厌恶「接地气」的说法。
「接地气」这个词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大约相当于「通俗」的含义,那么我无所谓好恶褒贬,顶多就是不使用它。我们也可以给它按照词典规范下准确定义,到这个时候为止,它都还是中性的意思。
但这个词很快被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给征用了,它的含义就变成了商业化的媚俗,经常用来指盲目迎合消费者的低级趣味。那么在这个时候,我和「接地气」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再然后,「接地气」这个词被政治接管了,官方宣传机构和高规格的文艺工作会议频频使用「接地气」的说法,我们不至于天真地认为它不具备特定的政治含义吧?这时,它基本等同于在回答毛泽东延安座谈会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答案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以及第二个问题「如何去服务」,即在「普及和提高」中侧重于「普及」,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中侧重于下里巴人。官方随着时代发展更新政治语汇库,给旧酒换个新瓶子,这种做法难道我们陌生吗?
到了这个时候,我还能不厌恶「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