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为什么有开发者要从苹果以外的管道下载 Xcode?因为中国的网速慢得像狗。」

「因为中国的网速慢得像狗」被加了链接,这通常被视为网页写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在「呈现完整信息」的名义下,作者不用自己的话概括延伸信息,而是给出「原文链接」,供感兴趣的读者自行点击阅读

中国的网速并不慢,但中国的网速确实慢得像狗。

很多人认为是 GFW 从根源上促成了 XcodeGhost,这个逻辑没错:GFW 令中国大陆以内的人访问中国大陆以外的网站极度困难,有恶意的人便可利用这一点引诱中国人到中国大陆以内的网站下载被植入了后门的软件。但我们必须向前一步,追问 GFW 为什么会诞生。和任何权力机构或人物所施加的限制一样,GFW 是恐惧的结果。当家里的猫连续咬坏了我两台笔记本的电源线后,我就会出于恐惧把猫限制在接触不到笔记本电源线的地方。当公权力认为自由接触信息有可能危害到自己时,就会限制信息的流动。

尽管的确存在速度和服务品质令人抓狂的运营商,但把枪口指向具体的任何一家都是弄错了方向。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的糟糕之处不在于某家具体的运营商,甚至也不在于精密复杂的网络审查系统。问题的核心是对「他者」以及陌生事物的恐惧。这体现在只有某些「涉外」小区或酒店才能收到「境外电视台」的事实,也体现在之前 Twitter 上关于「归国华侨可以凭护照申请无 GFW 网络」的传闻。它体现在现代中文汉语中「国人使用习惯」一词的流行,体现在「为什么我国现代医德的代表人物是一个外国人白求恩」这类的知乎问题上。是的,这种恐惧不仅存在于公权力内部,也普遍存在于民众心中。最终,它体现在过去几周我感受到的令人极度沮丧的事实:

无论网络状况多么恶劣,有一个服务永远高速、稳定和坚挺。它就是微信。

作为商业公司的腾讯有充分的动机把用户尽量多的线上甚至线下活动锁死在微信软件之内,「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曾经的广告语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当对外的管道几乎全被封死或是投入了老鼠尸体和粪便时,微信成为信息饥渴症患者唯一的「救赎」。

在堂皇的「实用主义哲学」下,创业者、消费者和用户都没有选择地接受了这点。偏爱较为本地化的产品原本在世界各国都是常态。但当中国用户多少是被迫寻找着本国「替代品」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 GFW 上的一块砖。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题为《Another Brick in the Great Firewall》的短文。时至今日,国内的通讯以及内容产品需要自我审查已经是创业者的常识

微信就是今天的中央电视台和「八个样板戏」

技术上的确没有什么阻止我把 Maciej Cegłowski 的《What Happens Next will Amaze You》发在微信朋友圈,但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会因为那个小写的 L 上的神秘一撇而皱着眉头斥之为「什么鬼」而直接略过,或是即便点开但发现版式不适合手机阅读而关闭的人,其比例高到了我认为不值得那么做。认为微信是中性平台的人,请告诉我妳没有被公众号的剽窃行为或是养生文章恶心过。

中国的网速并不慢,但中国的网速确实慢得像狗。只要妳充分抑制对外部世界以及「异己」的好奇心,就可以快乐地生活在微信和网盘构筑的虚拟空间里,免除我在过去数周里经历的一切焦虑。有人说微信已经是事实上的操作系统,对我而言,它已经是事实上的局域网。

讨论任意的某个人在任意的某个时间和中国大陆的任意某个地点能否通畅地看到任意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