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世界一直混淆互联网(internet)和万维网(web)。人们念兹在兹的「互联网开放精神」,实乃万维网的开放精神。万维网的开放主要就体现在一点:任何万维网上的文章之间都可以通过网址随意互相链接。如果我想在文章里介绍 UbuWeb 这个网站,我就可以直接在 UbuWeb 这六个字母上添加它的网址 ubu.com
换言之,我们可以说微信公众号在事实上封杀了万维网。微信的产品设计者希望微信公众号的读者只看微信生态圈里的内容。一个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甚至唯一阅读来源的人,是看不到万维网上的大部分内容的。看不到 economist.com 看不到 nytimes.com 看不到 wsj.com 看不到 wikipedia.org。哪怕生活在国外也看不到,因为文章的作者并没有在文章里链接到外部网站的权力。
如果微信不允许任何外部链接,那么何来传播?整份《规范》的意义何在?
我们当然都知道每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底部有一个可点按的「阅读原文」,那就是《规范》里所指的外部链接。那四个字的确可以加任意链接——不管是微信公众平台链接还是外部链接。但无论是每篇文章只能有一个「阅读原文」链接的这种产品设计,以及「阅读原文」这一措辞,都和上面提到的万维网自由链接毫无关系。什么是原文?这篇文章是译文?如果不是,为什么我要看原文,这不是刚刚把原文看完吗?为什么只有一条「阅读原文」链接?如果我的文章里提到了两篇别人的文章呢?(比如一篇《南方周末》的,一篇《新京报》的。)很明显,微信的产品设计思路是任何「别人」都不敢不来开微信公众号,所以这个问题是「伪问题」。或许中国的媒体的确不敢,但外国媒体究竟有什么必要开微信公众号——尤其是当 The Verge 意识到自己在文章里没法链接到同一集团旗下的 Vox 的时候——实在令人挠头。再往后推,思路似乎就变成了中国人没必要读外国媒体,要读直接搬(dào)运(qìe)到微信公众号就好了。
这才是微信的恶质封闭性所在,而不是《规范》里对谣言、虚假活动、骚扰信息的禁止。这句话写出来都觉得好笑:禁止谣言 = 封闭?而目前的讨论真的就被带上了邪路:先树立一个荒诞的、以模糊不清的「互联网开放精神」的名义批评微信《规范》的靶子,然后向它射击,得出「禁止骚扰和诱导类信息是一个负责任的内容平台应该做的」这一结论。微信的封闭是深刻地种在了产品层面,而非规范执行层面的。它先通过产品设计在大部分人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在事实上封杀了万维网,然后再对自己平台内部的内容施以《规范》。这种手段,中国人是熟悉的。
微信是商业逻辑下的 GFW。GFW 是行政逻辑下的微信。GFW 尚且可以用技术手段跨越,但最强大的程序员也没法让妳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字样上添加 gov.cn 这个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