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看了一下已有回答,有讨论范式的,逻辑的。有制造悖论企图反驳的,有大量摘抄引用的。不想长篇大论,所以大体概括一下:每个人所站的体系不同。

站在文学体系谈芥川龙之介的行文风格,自然与站在理性主义逻辑演绎法的非 A 则 B 的风格大相径庭。而对立的体系与评价标准所承载的信息,则很容易产生矛盾。

所以有人说怀疑主义没有问题,就是因为当所有范式都被打破,所有评价体系都值得商榷,则从根本上消除了矛盾。而消除矛盾,使人和平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并非像有人说的无法应用。相反,懂得怀疑论的人容易非常睿智,对人对事不容易专断,遇到矛盾善于找寻折衷办法。因为当体系与范式都被放弃,确实没什么东西能束缚手脚。

因此,我本人也曾一度以为怀疑主义是哲学思辨的巅峰。的确,如果哲学是关于思辨和反对专断追求真理的话。

最近通过研究哲学史,发现近代的哲学家基本不太被怀疑主义 bother 了。主流的就是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一个是什么有用,就用。不好用就放弃。看得到长远利益就用,看不到也不烦恼。所以,怀疑得有道理就接受,没道理就忽视。这个观点比较容易接受。另一个逻辑实证主义,在经典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和逻辑演绎基础上,加入了经验主义的观测。也就是通过实验的可重复性不断验证,调整公理体系。(这一大段名词其实主要是说数学,比如先定义 1+1=2,然后去做实验。如果突然有一天,咱俩站一起就变三个人了,那就从新调整公式,否则就继续沿用。)这样就避免了被怀疑论一直诟病的静态的公理体系。

虽然实用主义强调实用,但是仍可以被怀疑论攻击什么是实用。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理性联系实践,两者辩证更迭,但是实验是可重复的还是偶然相关的仍然可以被怀疑。然而大多数网友仍然是尝试从这两种时代主流体系给出答案。所以,很多基于这两种体系(实用道理和科学)给出的答案仍然是可以怀疑的。

因此,我们想,怀疑的范畴以外是什么?我们怀疑的是什么?但是,理性,真理。我们怀疑所依托的是思辨,是语言,是理性,是对真理存在的不确定和对人类渺小的谦卑。

以此发展出来的很多学派,就不再是怀疑论所能挑战的了。说白了道理想得透彻,心灵也很安宁,就是需要面包,或者就是需要真理,没道理,就是需要。这是怀疑主义解决不了的问题。怀疑主义能够否认天,却怀疑不了天老大我老二的小民!也因此我们找到了**怀疑主义的盲区:一种不依托理性,不依托范式,不依托语言,不依托对真理的追求,不依托实用目的,以及一切怀疑主义所能触及的概念 --- 非理性思潮!**代表思想有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他们大多不支持定义,不支持规范,不强调交流,突出自我。怎么看怎么有种:‘’道可道非恒道‘’的味道。然而这种思潮结合了强大的科学工具,其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比如精神现象学,生物启发科学,人工智能等等,通过各种统计工具,data-driven,渐渐把制定规则的权柄还给了自然,还给了世界本体,重新归入一种混沌状态。当人们放弃理性,放弃思辨,却也安居乐业无欲无求,也就无所谓怀疑不怀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