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邀。

以前,觉得文笔好,就是下笔惊人。比如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在我们的那个年龄,写出了我们写不出来的东西,把文字玩出了花。读起来舒畅,一弹再三叹,就是好文章。那时,文笔即修辞。

后来,读得多了,又渐渐觉得,同样是修辞,有人写出来就是绣口锦心、满口生香,有人虽也目迷五色,却总是有种底气不足的心虚。于是,慢慢感到,其实文笔依附于文章的眼界,文章本身缺少一种精气神,是再好的文笔也无法撑起来的。同样的一句借喻,有的人写出来就是无根之本,有的人写出来就是如临高山。有的人写上海的五光十色,眼里就真的只有五光十色。有的人也写,却能透过浮华,看到背后的沧桑、空虚、荒诞,这大概就是差别所在。

那时,文笔即气度

再后来,又觉得,气度也好,文辞也好,能成为大家的,这些都不会缺,而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是成就了自己特有的文风。对于许多作家来说,他们的文字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用词、节奏感,无论是宏伟壮丽,还是厚重深邃,在他们都是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刻意的痕迹,乃至鲜明到看到一段话就知道是谁的手笔。这种文风与作者性格的契合性和多样性,把文笔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那时,文笔则风格

再后来,随着年齿增长,觉得,平淡方为大不易,而文笔,还是重在返璞归真,回到「恬静冲淡」四个字。不加修饰,得法自然,用最凝练的词语,表达最复杂的思想,这个杠杆,就是文笔的精髓。而一切风格,归根结底都是殊途同归,总归要回到自然、从容、平淡一路,亦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关键的地方在于,倘若没有前面的积累,没有对修辞和结构得心应手的应用,没有对风格的挥洒自如,则不成平淡,而是平庸。因此,有些人早早就往平淡的路上走,二十多岁,故作老成,就难免显得苍白无力。平淡是一种境界,不是努力就能达到的。而文笔,即是对这种「平淡」的控制力。我称为「自然」。

那时,文笔即自然

现在,我的感觉是,其实文笔远没有这么玄乎。

文笔是什么?说白了,是遣词用句的能力。构成一篇文章的因素,有结构,有想象力,有情感,文笔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亦是将其他种种统一协调起来,呈现给读者的部分。**文笔好比是盐,使一切有情得尝成味,而不见盐体,才是文笔的意义。**读一篇文章,如果惊叹于文笔,其实是一叶障目了。

从这个角度讲,文笔的精髓,应该在于**「得宜」**两个字。

华丽的文辞也好,恢弘的气度也好,恬静冲淡的境界也好,这一切都应该是这么一个核心:结合作者的背景,文章的内涵,上下文气氛和节奏感的铺垫,等等,在这个地方,这样写,是最合适的

譬如说围棋。

知乎上有个答案,提到过,成为优秀棋手的重要条件,是,时时刻刻都要抱着「找出全局最优秀的一手棋」的决心。我很赞同。

围棋有没有最佳的一手?我觉得是有的。有的棋手大开大合,有的小心谨慎,有的天马行空,面对一个情况,他们的应对都会不同,但始终存在这么一手棋:在对手穷尽所有可能的应对的情况下,这样下收益是最高的

文笔也是如此。

每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呼吸的节奏,都存在「最佳」。而好的文笔,就是能敏感地把握这个「最佳」的状态,尽可能地去接近它。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要想找出每一手的最佳下法,别说人脑,计算机也做不到,写作也一样。只是,凭借着对文字的敏感和控制力,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它。

所以,优秀的文笔,在于,一方面能够把握文章的大局,一方面能够结合作者的特点,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令你感到「这个地方读起来流畅无比,毫不炫目,但想换个说法,却找不到更好的选择」。

好的文笔,不是一味追求华丽,也不是一味追求平淡,而是在作者的境界和文章的格局中找到一个支点。能做到「不以词害意」,就已经极为不易,若能通过文笔把文意拔高,就是极高的境界了。

大概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