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阵子正在看纪录片《人间世》,看到这个问题很有感触,有几番话堵在心口很久,正好和你们讲一讲。

大概这三年来,我始终生活在强烈的焦虑之中。拼命赚钱,拼命存钱,想各种办法进行投资和理财,为自己手里的存款进行保值,绝大多数我身边的朋友,都很不理解我的心态。

因为在他们看来,无论从个人能力、积蓄保障还是日常的现金流,我都理应算得上很有安全感的那一种,他们不理解,我的不安和焦虑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我这几年的人生故事,断断续续的在知乎上给你们讲过一些,今天借着这个话题,我大致性的再梳理一遍。

2014 年,我奶奶因癌症去世。

2016 年,我大姨患直肠癌。

2017 年,我母亲被误诊为肿瘤,后确认为误诊,无恙。

2018 年,我太太家里表哥心梗去世,36 岁。

2018 年,我的最近的老友的妹妹,意外去世。

在我读书时,包括二十几岁在职场肆意奔腾的那些年月,我的人生是没有重量的,父母处在壮年,家里的老人也大多无恙,这让我可以无论想做什么,都可以放手一搏。但当我人生中年缓缓开场,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负重前行。

《人间世》这部纪录片,我几乎看每一集都会掉眼泪,有些场景甚至会跟着片中病人无力的家属一起痛哭嚎啕,一方面是对病人的不忍,一方面是对病人家属心情的感同身受。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生简直太苦了。

这个问题中说,普通家庭如何应对毁灭性的打击,我说几件事情好了。

我有一个朋友,父亲患了重病,她一直在左右照顾,父亲治病需要的靶向药差不多 5 万块一瓶,能吃一个月。

一个月 5 万块,这几乎是一个可以压垮绝大部分中国家庭的数字了吧。

她家里的故事其实就是另一个《我不是药神》,找到了仿制药,价格便宜很多很多,身后那条每个月张口吃掉 5 万块的猛虎不再穷追不舍,但我的这个朋友却依然拼了命的挣钱,她是我见过的为了挣钱最不要命的人,你如果问她为什么,她会告诉你,靶向药随时都可能产生耐药性,换药之后,谁也不能保证还能不能买到仿制药。

那头猛虎,随时都有可能加速杀过来。

她和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心里很难过,因为这个感觉,我是明白的。

2017 年我母亲被误诊为肿瘤的故事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细节不重复了我只说一个细节。

那时从去医院发现问题,到我带着母亲在肿瘤医院做各种排查的那差不多一个月,实际上我真正慌乱的时间大概只有最开始的几个瞬间。

接下来我的内心无比冷静,一瞬间我已经将打算做到了最坏,心底的沟壑不知道转了多少,只是几分钟的时间,我已经盘算好了今后所有的事情。如果确定病情,那么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之后的手术和恢复,手里的积蓄或许会很快耗尽,那么我应该如何在照顾母亲的同时,依然维持赚钱的强度,保证全家不会被拖垮。

这都是一个个虽然沉重,但必须亲自负重的现实。

而不堪重量的家庭怎么办呢?

在纪录片的镜头下,有无数个凄风苦雨的家庭,在一次次病重通知和医院的催款单的反复绞杀之下,最终支离破碎。

《我不是药神》里的那个老太太对周一围饰演的警察说,房子被我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不吃药我就得死,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

在之前我带母亲看病的时候,在哈尔滨的医大三院,我见过了太多的病人和病人家属,从他们手里拎着的装报告的袋子封面上,可以看到他们的故乡,伊春、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

有一个铁力来的中年男人,看起来是乡镇里甚至在乡下,要么务农要么跑个小车的老实人,半辈子没有什么本事,穿着一件洗的透亮泛黄的白衬衫,衣角掖进裤腰里。

手里攥着一支至少六七厘米厚的劣质皮革钱夹,估计里面塞了至少 5 万块血红的救命钱,领着自己的老母亲。静静的等在一角。

我俩前后脚去上厕所,他上厕所的时候不放心,就那么把钱夹放在小便池上。

在他的脸上,有被生活打趴下的疲倦和无力。

在他的眼里,有血丝也有不甘。

《人间世》里,有这样两个段落。

老人的儿子患了尘肺病,换肺手术大概需要 60 万。他沿着村里的小路,挨家挨户的借钱,5000 块、3000 块、5000 块,就这么一点点,和乡里乡亲凑起来了 50 万。后来在医院的收费窗口,由于一点点差池,导致他以为钱款出了问题,那一瞬间他的声音有了哭腔。

我立刻就崩溃了。

那是一个坚毅到脸上的皱纹都像是刀刻斧砸的老人,但当他担心钱有可能出问题的时候,他瞬间慌乱的像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孩子。

那不是钱,那是儿子的命。

一名大学女教师换了罕见的肿瘤,国内求医无果,没办法只能去美国看病,仅仅是做了两个化验和一个病理,结果带过来的十几万就被生生吃掉了。

当他们第一次目击“钱可以像纸片一样挥洒耗尽”的时候,那一刻的苦闷、震惊、无力,足以摧毁任何一个家庭的意志。

以上我讲述的每一个人生的切片,都其实在表达这样一个事实:

“虽然这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在国力上已经长足向前,国民的整体生活质量也持续的再提到,但中国的公民目前在应对大病和意外的时候,绝大多数家庭都像是一张窗户纸,一戳就破。”

在这样的前提下,指望国家级别的扶助,包括像全民公费医疗这样的举措,是完全不现实的,那么可行的方案,要么是事后众筹模式,要么是事前预支分摊风险的模式。

很多人会说,那不就是保险么?

是的,从本质上集体分摊风险是抵御个体灾难的唯一解决途径,为家人和自己购买尽量覆盖完整的大病险、重疾险,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但这几年来,我时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

我作为一个收入体面的、在社会上有巨大资源的人,在考虑到有可能面对家里人的大病风险的时候,那种灌顶而下的无力感都是如此冰冷,更不要说在记录片里,在现实的医院重症病区里,那些来自农村的,更加无知无力的群体。”

中国的 9 亿农村人口的真正无力之处在于,对于他们很多人来说,办理保险依然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不了解、不信任和不透明是阻碍保险行业下沉的真正根源,要知道目前中国健康险的渗透率仅仅不到 10%,大量的人还仅仅是通过社保来进行医疗保障,所以说如果想从普惠的角度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低门槛和更广泛的动员能力,则是这个命题中的重中之重。

前面我提到的《人间世》中的那个儿子患尘肺病的老爷子,靠的是乡里乡亲的众筹,才筹集了 50 万的手术费用。如果能把这个效能放大 10000 倍的话,集结出 10000 这个这样共同体来共同抵御的话,那么每一家分担的风险将会降低多少倍呢?

==互联网作为这个时代的路由器,从各个平台级别的 APP 的日活数据就知道它们拥有怎样的动员能力了。同时互联网平台还具有与生俱来的,接受舆论审视的透明度,也就是说这件事只有为数不多互联网巨头可以做。==

评论区有很多人提到支付宝的相互宝。

在我的理解里,相互宝强调的更多的是普惠性和公益性,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公信力和动员能力,加上加入门槛低,才能像我所说的那样把更多的家庭集结在一起。

我刚看了下,相互宝的加入人数已经有 3500 万了,这就是平台型巨头的力量。

举一个并不恰当的例子,灾难就像是一根高压线,从理论上越多的人一起分担风险,就可以将风险值降得越低(即便加入方也同时风险的发起方,也不妨碍这个道理)。

但我必须强调一点,相互宝不是高额的保险,它并不能完全抵御重病和恶性意外对于一个家庭的损害,大家都在提到它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能够辐射的人群的广泛,这也是我想强调的,要有这么一种产品能够有这样的动员能力,把更多的家庭串联在一起。

最后。

所以,一个普通的家庭如何才能应对毁灭性打击?

答案是,把千万个普通的家庭连接在一起。

而这个回答,在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们,选择在冰期,在寒夜,在每一个野兽出没的黎明,始终抱团集结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