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Keyboard, tutorial

created: 2023-07-19

机械键盘入坑指南 - 少数派 (sspai.com)

  • 你需要的是一把机械键盘吗?

    • 「我想买把机械键盘,你有什么推荐吗?」
    • 作为沉迷输出工具却没什么输出的键盘与文具爱好者,我常常被同样对这些工具感兴趣,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朋友问到这样的问题。
    • 而在大部分时间里,我的这些朋友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一把机械键盘。在我听过的咨询中,大多时候,是他们离开了宿舍逼仄的环境和教室紧凑的桌面,来到自己的房间、专属的书桌,或是一人一格的宽敞工位。笔记本十几寸的屏幕离眼睛越来越远,接着换上了大到二三十寸的显示器,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台式机——这时,必须要有一把单独存在的键盘,才适合这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 而在这些年的宣传中,「机械键盘」的概念和「外接键盘」发生了严重的混淆。很多人的需求其实一把「外接键盘」就能解决了,盲目地选择机械键盘,反而可能因为不适应手感导致对一类产品的误解(以及金钱的浪费,这点更重要)。
    •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从我个人进键盘坑的经历中,提取一些对新手来说比较困扰的问题,尽可能把它们讲清。
    • 什么才是「机械键盘」?

      • 在讨论购买机械键盘这件事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另一件事情。
      • 前文中提到过,现在机械键盘和外接键盘的概念在宣传中发生了严重的混淆。机械键盘并不一定是外接键盘,同样地,外接键盘也不一定是机械键盘,两个概念来自完全不同的分类标准。
      • 与「外接键盘」相对的,是我们熟悉的无法拆卸的笔记本键盘,以及集成在系统里的屏幕虚拟键盘。之所以说机械键盘不一定是外接键盘,是因为已经有 Alienware 的笔记本电脑搭载了 Cherry 开发的超薄机械轴,完成了内置机械键盘的操作。至于大部分笔记本的集成键盘,本质上仍然是薄膜键盘。
      • 反过来,外接键盘这个范畴就非常宽泛了,iPad Pro 配的妙控键盘也可以算是一种外接键盘,不过一般我们就把这种为单个设备优化的键盘排除在外了——这类特别优化的键盘的整体体验一定好过通用的键盘。如果你是一个特别注重系统整体体验连贯性的人,为设备特别优化的键盘基本是唯一选择,就比如刚刚提到的妙控键盘,还有诸多为多形态笔记本设计的专属接口外接键盘。只要有这样的需求,那基本就没有挑选余地,你的机械键盘梦可以暂时打住,要不然买了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功能没有快捷键适配而头疼。
      • 罗技 Combo Touch iPad 键盘保护壳配套设计的触点接口
      • 作为主要服务于手部的产品,「手感」是选择键盘时非常关键的因素。问题在于,「手感」并不是一个能靠描述解决的东西,它需要使用者先对键盘的手感有一定的体会,建立起自己对键盘手感的感知体系,然后才能根据其他人的描述进一步推断自己是否适合那些从没见过的型号。
      • 至于键盘手感的好坏,和它是不是机械键盘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 刚刚我们说了,「外接键盘」这个概念是基于键盘是不是在机器内自带,它和机械键盘来自不同的分类方式。决定「机械键盘」这一概念的,是键盘按键的「触发结构」。
      • 这并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术语。我们平常使用键盘,按下每个键,设备做出反应(比如显示相应的字符)的这个过程,叫做「键盘触发」。各种不同种类键盘的差别就是通过不同的触发方式来区分的。我把每个按键下这个进行「触发」的结构,简单地称作触发结构。
      • 我们平常说到的所谓「机械键盘」「薄膜键盘」,它们的差别就是触发结构的不同。
      • 对于更常见的薄膜键盘来说,触发结构是每一个按键下的橡胶碗(rubber dome,常称为胶碗)以及胶碗下的两张薄膜电路。手指按压键帽后,键帽压迫胶碗直至触底,这时由于压迫,两张薄膜电路在这一位点接触,于是接通。胶碗提供了弹力,让手指松开之后按键得以复位。至于「火山口」「剪刀脚」等薄膜键盘的差别,则是在胶碗上方的键帽和稳定装置的差别。当然,市面上的薄膜键盘还有其他的触发结构,比如在薄膜电路的上方放置一个类似机械轴体的装置,用于提供手感,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少类似的薄膜电路上轴体设计。不过无论怎么变化,它们影响的都是「手感」,不影响薄膜键盘使用薄膜电路触发的本质。
      • 左:整张胶碗(Fujitsu FKB4700-152);右:薄膜电路与附着的分离式胶碗(Apple Design Keyboard NMB Version)左右两图图源:Daniel Beardsmore from Deskthority Wiki “Rubber dome”
      • 而对于机械键盘来说,触发结构是一个一个单独的「轴体」,或者说,机械开关(mechanical switch)。这些轴体触发的原理是内部的动静片结构在推杆活动的过程中(按键的过程中)发生了接触,轴体触发。一般情况下,轴体的内部有一个弹簧提供弹力,供轴体复位。这篇文章中,我们会有一节着重讲述轴体。
      • 常常在购物网站或者「程序员交流」中听到的「静电容键盘」,也有完全不同的触发结构。静电容键盘是「静电电容键盘」的简称,品牌比较少,主要是 Niz、HHKB 与 Realforce。它的触发原理是每个按键下方,由「锥形弹簧 - 空气 - 电路板」中的极板组成的电容器,随着按键按下,电容器的电容发生变化,当电容跨过某个阈值,按键触发。和薄膜键盘类似,这个触发结构的复位弹力是由一个罩在锥形弹簧上方的胶碗提供,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薄膜键盘与静电容键盘手感类似的说法。但事实上,静电容键盘的胶碗用料、做工、寿命等等都比一般的薄膜键盘更好,实际的打击感也会有所差异;如果长期使用,静电容键盘可以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不发生手感退化,而普通的薄膜键盘很难做到这一点。我在 这篇文章 中主要介绍了静电容键盘,在本文中也会有少量提及。此外,阿米洛也在生产静电容键盘,但它们是自行开发的标准,采用了静电电容的原理,沿用了机械轴体的外形结构,以期模拟机械轴体的一些手感——但这并不代表它能完整继承两者的优点,具体产品由于我没有接触过,此处不再讨论。
      • 其他还有光轴键盘、磁轴键盘等等,它们大多是沿用了机械轴体的外形,但在触发的方式上做出变化。光轴是把影响触发与否的部件从动静片换成了二极管和传感器,轴体只负责提供手感,触发要看电路板上轴体下的传感器有没有随着轴体的按下接收到同组的二极管发出的光。磁轴则是使用霍尔效应,整个触发装置就是一个霍尔元件。这两类还是依靠弹簧提供手感,对于打算买一把键盘一直用的人来说,具体的触发原理影响并不大。
      • 光轴机械键盘电路板上只有两个固定柱孔和一个光源 - 接收器开孔,轴体按下时有一节塑料伸出改变光路通断
    • 如何确定自己需要的就是「机械键盘」?

      • 入坑机械键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是你是喜欢它的按键声,也许是钟意它的造型。但如果你并没有先入为主的偏好,只是考虑选择一把使用的键盘,或许「机械键盘」不一定你选购时的必要条件。我在这里说几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你的选择标准在以下几条中,那么恭喜你,你需要的并不一定是「机械键盘」,可以立马下单别的键盘了。
      • 如果你怀念的是小时候微机课上,那种按键方方正正,或是低低矮矮,按到底有一点软,整体还算轻盈的键盘,那你要找的大概率不是机械键盘。学校微机室配备的大部分是火山口结构的薄膜键盘,不管键帽是高是低,它们的手感都是来自键盘配备的胶碗——这牵扯到薄膜键盘的触发原理。按下键帽的时候,键帽下部的推杆挤压下方的胶碗,胶碗变形压到底,会让下方铺放的薄膜电路接通。而火山口结构,指的是定位板上,每个按键上方用来固定键帽的是一个方形卡口,卡口有一定高度,为键帽上下滑动提供一个限位轨道,形似火山口。
      • 上盖(upper case)上每一个键帽插槽都是一个「火山口」,图源:Daniel Beardsmore from Deskthority “Membrane keyboard”
      • 虽然整体键盘的厚薄(和键帽的高矮)可能影响键程长短,但它们手感都由键盘配备的那张胶碗提供。大致说来,都是前期稍稍用力,然后压力突然减小一些,压到最底下时感觉有些柔软。如果你特别喜欢这样的键盘手感,或许薄膜键盘会更符合你的需求。
      • 如果真的想买一把与这个手感相近的「高级键盘」,或许你可以尝试一下静电容键盘,虽然略有不同,但同为胶碗结构带来手感,可能熟悉得比较快。二者的手感差别主要在于静电容键盘触发不需要按到底,长时间打字后疲劳感更轻,压力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也能保持稳定一致。
      • 我非常喜欢的联想 SK8825,经典的半高键帽火山口薄膜键盘
      • 如果你只是想要一把键盘,能接在你的台式机上用,而且「想和之前的笔记本手感差不多,安静但按着干脆」,那你需要的就是一把剪刀脚结构的薄膜键盘。这样的键盘一般有着悬浮式的按键,每个按键都是一样的高度,跟大部分笔记本的键盘差不多,有人管它叫「孤岛式」,也有人管它叫「巧克力式」,这些都是描述悬浮按键的排列方式。常常被提及的剪刀脚薄膜键盘包括 Apple Magic Keyboard、联想的 M120K,以及罗技很火热的蓝牙键盘 K380/K480 等。
      • 剪刀脚键盘虽然也是薄膜键盘,但由于整体体积比较小,厚度较薄,提供手感的胶碗也又小又薄,基本感觉不到火山口薄膜键盘那样触底时的「软」,也感觉不太到按压过程中的压力变化,而是更接近于「哒」地一下经过了胶碗按压过程中的压力变化阶段。
      • 至于它叫剪刀脚的原因,也是指胶碗上方,键帽通过两个卡子固定在 X 形(或者张开的剪刀形)支架上,按压的过程中,X 被压扁,进一步按动胶碗。这样的结构非常适用于笔记本这样对厚度要求很严格的设备。比如 MacBook 在蝶式键盘改动之前/之后就是采用的剪刀脚结构,而蝶式键盘本质上也是一种改良的薄膜键盘,此处我们就不再讨论了。
      • 左图:微软 Sculpt 人体工学键盘的剪刀脚;右图:剪刀脚示意图,右图图源:Daniel Beardsmore from Deskthority “Scissor switch”
      • 最后,如果你希望自己的键盘能够有一种「电竞感」——RGB 背光、噼里啪啦激情作响的按键、超级酷炫的外观设计等等,而对击键的具体手感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你也不一定要购买机械键盘。薄膜键盘同样可以通过加装发声零件达到按压发出响亮触发音的效果,有一些甚至背光和声音比常见的机械键盘更加夸张。而且并非所有机械键盘的手感都是「咔咔咔」的清脆,具体的手感差别我会在后面轴体的章节讲述。
      • 一般情况下,在购物网站搜索到的「电竞键盘」、「机械手感键盘」都是做得花花绿绿的火山口薄膜键盘。一些注重电竞领域产品的大品牌也在出产这些种类的键盘,采用电竞线统一的外观设计风格,将火山口薄膜键盘加上背光同步、发声装置,组成产品线中价格最低的部分。
      • 雷蛇给出的 Razer Ornata 雨林狼蛛使用的「轻机械技术」示意图,其本质仍是薄膜键盘,但声音清脆,段落手感也更明显。图源:Razer Ornata 雷蛇雨林狼蛛 - 轻机械键盘
      • 需要特别声明的是,这些键盘手感并不一定不好,只是由于薄膜键盘触底才能触发的特性,在打游戏或长时间打字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手指不必要的疲劳,长键程的火山口键盘尤甚。
      • 而如果上面的三个需求都不符合你的情况,或者说,在试了一圈键盘后,你确定薄膜键盘不能满足你的需求,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机械键盘的世界了。
    • 「机械键盘」的组成

      • 想要理解机械键盘,第一步是弄明白机械键盘究竟由哪些部分组成。了解各个组分的差异以及它们的功能,才能进一步地理解在哪一方面做调整,或是在哪里做取舍,可以用更好的价格买到更适合自己的键盘。
      • 拿起一把键盘,你在正面能看见的应该有两或三部分:外壳、键帽,以及可有可无的键盘连接线,在购买键盘时,能够决定是否满足你外观喜好的,就是这几部分。接下来,我们会将一把完整的机械键盘一步步拆散。
      • 首先是键帽(keycap)。我们在使用键盘时,并不是用手指直接击打在触发结构上,而是在触发结构上覆盖了一块塑料。它的外部弧度会接触手指,下部(或者说内部)直接固定在影响触发结构的部件上,或者固定在专门的定位板上。键帽可以由各种材质制成,不同材质也会有不同的触感和观感,这也是你最容易更换的部件,具体内容在后面会有一篇详细介绍。
      • 少数派 sspai x Keychron K3 键帽
      • 键盘的数据线可能直接从键盘内部伸出来,也有可能键盘外壳上只有一个数据线接口,你需要一根额外的线将它与电脑连接。如果数据线与键盘本体能直接分开,我们通常称作键线分离设计。接下来卸下键帽,拆开卡扣或螺丝固定的外壳,外壳也会在后面的章节进一步讲解。
      • 剩余的部分统一称作键盘的内胆。
      • 固定在底壳上的键盘内胆(带键帽),包括轴体、定位板、电路板及其他配件(示例键盘:NCR-80 R1 套件)
      • 一块内胆由很多部分组成。通常情况下机械键盘的内胆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电路板(PCB),二是轴体(switch),有多少个键就有多少个轴体,这是机械键盘的触发结构。轴体固定在电路板上,针脚可以通过焊接,也可以通过插入热插拔轴座等方式进行连接。在空格这样的键位上,你还能看见一些在两侧的稳定装置,称作平衡结构,我们也会在后面有单独的章节介绍。
      • 电路板上的主控是键盘的核心,它以及其搭载的固件决定了键盘拥有的功能,比如 RGB 支持、宏支持等等,但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这部分是完全由商家决定的,只有少数深度爱好者有定制电路板、自己写固件烧主控的能力和劲头。所以在本文中我们不做过多介绍,只在最后一节简单聊聊可能用得上的特殊功能。
      • 大部分机械键盘的内胆还包括一块定位板(mounting plate)。这是一张用来固定触发结构(对于机械键盘来说就是轴体)的板子。有定位板的限制,轴体就不会在焊接时晃来晃去,导致轴体出现歪扭。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件,它的有无取决于键盘的种类和结构。对大部分机械键盘来说,因为触发装置(轴体)焊接在了电路板上,其实可以没有定位板,比如 Cherry 经典的 G80-3000 系列。但基于组装的难易程度、轴体厂商的供应类型等等原因,大多数量产键盘还是带有定位板的。
      • 对于薄膜键盘来说,定位板功能常常由上壳(上盖/upper case)的一部分提供,比如火山口薄膜键盘,按键通过集成在上壳的火山口进行限位。
      • 左:GANSS HS87T 采用的钢定位板(量产键盘,白色喷漆);右:客制化键盘套件采用的 PC 定位板(透明,下方为黑色夹心棉)
      • 有一部分键盘还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各种物件,用来提升键盘的整体手感,比如在定位板与电路板之间加装一块消音棉或硅胶垫,也有可能在底壳内与电路板之间铺设一层缓冲棉。但这些都不会影响内胆的整体构造。这些内容会在最后与特殊功能一同简单介绍。
      • 以上这些部件构成了你的键盘,我们的整组文章也会围绕这些点展开。接下来,让我们从决定机械键盘是机械键盘的地方讲起,把决定机械键盘手感最重要的部分——轴体——一点点讲清楚。
  • 轴体——手感的秘密

    • 即使不怎么了解机械键盘的人,刷购物网站的时候应该也见过「黑红茶青」四大轴体的说法。但如果你不了解轴体,就只能用这四种颜色模糊地「对应」某一种手感,一旦换了个颜色(比如逐渐大火的金粉轴、银轴等等)或是厂商用上了点营销策略(比如把红轴称为「静音顺滑」),就失去了判断能力,很容易掉入厂商的营销圈套中。
    • 因此,我们这一篇的目的,就是要把「轴体」一点点讲明白,从是什么、干什么,到由什么组成,最终让你明白不同轴体不同的手感究竟由何而来。
    • 从机械键盘重回市场的原因讲起

      •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机械键盘其实比薄膜键盘更古老。
      • 薄膜键盘因为造价低廉、轻巧便携,一度占领市场。众多机械键盘轴厂纷纷转型,只剩(当时并不算最优秀的)Cherry 仍然生产着机械键盘。直到人们开始注意到机械键盘的一些优点是薄膜键盘无法比拟的,这个有些年头的设备才被从淘汰边缘拽回来。
      • 机械键盘在近些年被人重新提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薄膜键盘在长时间使用之后,手感会发生非常严重的退化——薄膜键盘因为造价比较低廉,并不像现代静电容键盘能使用用料上乘的胶碗,薄膜键盘的胶碗通常在几个月的连续使用之后就会开始逐渐老化。此时,薄膜键盘的手感会慢慢「发黏」,按下的过程不顺畅,或者回弹的过程缓慢笨重;再加上长时间使用,火山口附近积满了灰尘,使得击键过程更加阻塞。
      • 对于一般使用者来说,这样的手感变化是逐渐发生的。如果你的日常输入量不是很大,很可能在几年之后才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键盘和最初相比已经非常难用,然后才去更换键盘。但对于每日需要大量输入,比如电竞选手和办公室族群等击键量巨大的使用者来说,这种手感的退化可以变得非常迅速,有一些「骨灰级」击键者甚至两个月就能把廉价的薄膜键盘按得发黏。所以,在早期的电竞赛场上还时常看到薄膜键盘的身影(比如星际争霸赛场上闻名遐迩的 QSENN DT-35),到了现在,已经很难在职业选手的设备当中发现薄膜键盘了。
      • 而相比之下,机械键盘由于使用弹簧提供回弹力,不止老化的速度会大大减缓,轴体老化之后,对手感的影响也变得比较轻微。对青轴这类二段式轴体以外的机械轴体来说,老化的表现就不是手感上的变化,而是动静片组失去了以往的弹性,或是触点接触不良,按压后不触发或双击、多击。青轴因为内部轴心比较特殊,寿命比其他类型的轴体更短,而且在长时间使用老化之后轴体的声音和手感会逐渐减弱,这种现象被机械键盘玩家称为「臭轴」,具体表现为滑块与上半轴心无法正常分离,失去了独特的清脆声音和段落手感——别急,接下来我会给你讲清楚,这些名词究竟指的是什么。
      • 目前主流轴体厂商的寿命标称都达到了百万级或千万级触发,Cherry 作为最主流的轴厂,最新产品线 Hyperglide 系列的标称寿命已经达到了上亿次。
      • 机械键盘由于轴体手感变化多样,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它的可玩性也远远高于更加便宜的薄膜键盘。而近些年随着 Cherry 轴体专利过期,国内轴体厂商的生产质量逐渐提高,Cherry 轴已经不再是机械键盘用户唯一的选择。TTC、佳达隆、凯华、康腾特、精微科等轴厂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它们也带来了一系列广受玩家好评的新轴体。
      • 从左到右依次为:TTC 金粉轴聚光镜版,佳达隆红轴,凯华 BOX 红轴,康腾特白菜豆腐轴,精微科 FFF 轴
      • 此外,机械键盘由于每个按键是由单独的开关控制,当某一个特定的按键出现问题或手感发生差异的时候,你可以只更换单个轴体来进行修复。而如果你使用的是薄膜键盘,在单个按键发生手感退化之后,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将键盘换掉。
      • 对于想把一把键盘用很久的人来说,机械键盘是更合理的选择,也是长久看来更经济的选择。
    • 轴体的基本结构

      • 机械键盘轴体可以大致分为 4 个大部分,轴盖、底座、轴心、弹簧。在前一篇,我讲过机械轴体的触发原理,其中提及的推杆就是轴心,它的形状决定了轴体的基本手感;弹簧决定了轴体的轻重(压力克数);动静片两个金属片就嵌在底座上,用镊子也可以拔下来。
      • 左:TTC 月白轴、TTC 静音茶轴 V2 Pro 拆解,右:轴底壳插着动静两簧片
      • 我们目前能接触到的机械轴体,外壳与轴心顶部的尺寸都围绕着 Cherry 的 MX 系列轴体作为标准。但如果严格划分,其实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种是与 Cherry 设计相近的类 MX 轴体,另一种是凯华的 BOX 轴体。两者在触发原理上没有区别,大小尺寸也基本没区别,所以在使用时可以互换。它们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内部结构。
      • Cherry MX 轴体是一类以十字轴心为代表特征的机械键盘轴体,而所谓类 MX 轴体就是其他厂商模仿 MX 轴体的结构以及尺寸制作出的轴体。之所以称其为类 MX 而非类 Cherry 轴体,是因为 Cherry 作为轴厂,在产的轴体并不只有 MX 一种,除去此前已经停产或产量极低的 ML、MY 等系列,还有诸如 Viola (MV) 等其他规格的机械键盘轴体仍然处在量产阶段。目前市面上能够购买到的机械键盘轴体大多遵循 MX 系列的设计标准,无论是轴心尺寸还是外壳尺寸等,以获得更好的适配性。
      • MX 系列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轴心顶部为十字柱,底座插入动片与静片两片金属片,轴盖开口呈长方形,轴盖与底座通过轴盖上的 4 个小爪紧扣连接,也有部分轴厂选择通过轴盖上的两个大块卡扣与底座连接,例如后文提到的凯华 BOX 轴采用的就是两个大卡扣。轴盖和底座的连接方式并不能决定它们的稳定性。如果不是拼接轴体的玩家,具体的固定方式也不需要在意,只考虑手感即可。
      • 左:类 BOX 的大卡扣;右:类 MX 的小爪
      • 当然我说大部分遵循这一标准,是因为目前仍有少量机械轴体采用的是几十年前风光无两的 Alps 口字形轴心结构。而目前原生搭载类 Alps 轴的键盘厂商仅剩下 Matias 一家,如果不是特别想尝试类 Alps 轴体,或者不是特别喜欢 Matias 的设计,没有必要优先选择这一类型的轴体。
      • 凯华 BOX 轴则是在 MX 轴体的标准上进行了小幅度更改,他们将轴体触点结构,也就是动静片部分,放在了一个单独存在的小盒子中,通过一个额外的横向推杆部件(下图底座中绿色的小部件)与上下运动的轴心发生间接接触,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屏蔽外界进入的灰尘,从而达到延长轴体使用寿命的效果。
      • 同时,在 LED 灯位一侧设置了拨簧的卡槽,可以通过加装拨簧为轴体提供额外的清脆响声,也就是说,BOX 轴的发声和手感可以互不关联,厂商可以通过添加拨簧或者改变轴心底部形状来改变轴体的声音和手感。相比之下,类 MX 轴体的声音和手感则基本是一体的,完全由轴心形状控制。
      • BOX 红轴的底壳、打开的 BOX 盖子、弹簧、轴心、轴盖
      • 由于 BOX 轴采用了独家设计,它的四部分和类 MX 轴主要部件都不通用。但我要再次强调:在使用时上,这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因为二者外壳和轴心十字柱整体尺寸一致,可以在定位板和键帽上互相兼容。对于一部分喜欢自行改造拼接轴体的爱好者来说,BOX 轴并不太友好。但随着凯华产品线的增加,也逐渐出现了拼接 BOX 轴的玩法。如果遇到搭载了 BOX 轴的键盘,无需担心,只考虑它符不符合你的需求即可。
    • 轴体的手感与声音差异

      •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挑选轴体时最让人头疼的地方:手感与声音。
      • 在上面我说过,轴体的手感是根据轴心的形状和弹簧来决定的。那么,想要搞明白各种手感究竟有何差异,就要从这两个部件的差异下手。轴体的声音除了这两个因素之外,还有轴内配置会影响轴体的声音。这一小节,我们就围绕轴体的手感和声音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
      • 如何从压力曲线「看」轴体手感分类

        • 压力曲线很好理解,就像你物理课学过的速度图像,压力曲线图像的横坐标是轴心的位移距离,图像结束于轴心某一位置触底时,该完整长度称为键程(key travel),是横坐标的最大值;纵坐标是按轴体的手指需要的压力(force,单位是 cN 厘牛或 gF 克力,两者等同)。
        • 键程是按键的一个指标,指的是按键触底的距离。比如桌面激光投影键盘的键程就是 0,常见的笔记本键盘键程一般在 1.5 mm 以下,一般的机械键盘轴体键程标准长度是 4 mm。
        • 从完全放松,到完全触底,这个距离就是键程(图例为 Cherry MX Red,键程 4 mm)压力曲线与轴体示意,图源:cherrymx.de 压力曲线上的每一个点就是在当前距离时,手指需要的按压力度。一般压力曲线上会有两条线,一条是按压曲线(上图红线),一条是回弹曲线(上图黑线)。通过观察压力曲线,你就可以弄明白它反映出的轴体手感究竟是怎样的。
        • 我们先抛出一个结论,根据压力曲线的走势不同,机械键盘轴体的手感主要可以分成三类:有声段落轴(Clicky)、段落轴(Tactile)和线性轴(Linear)。通过这样的基本分类判断,基本就能确定这个轴体大概的声音特性和手感特性。
        • 这三类手感并没有准确的中文翻译。目前大家习惯的解释方法是有声段落轴专指按下时有清脆响声,设置了专门发声结构的轴体,所以常常被叫做「类青轴」。段落轴,或称无声段落轴,则是按压时有顿挫感,轴体上没有设置发声设计的轴体,常常称作「类茶轴」。线性轴则是手感从上至下顺滑,无明显起伏的轴体,一般被叫成「类红轴」,常说的所谓黑红茶青之中,黑轴本质上也是一种类红轴。
        • 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手感究竟有怎样的特点。
        • 有声段落轴

          • 有声段落轴,或称两段式段落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樱桃青轴 Cherry MX Blue,以及一众樱桃青轴的仿制品。几乎所有的轴厂都会有一款类青轴产品。它的手感特点是按压时手部感觉明显的压力突增突降,如同经过一个陡峭的山坡(见下图红线),同时轴体发出咔嗒的明显响声。我们常常看到的所谓机械键盘手感,指的就是模仿青轴。而由于青轴的发声特性,它也是大众喜恶最两极分化的轴体。
          • 有不少人购买机械键盘,奔着的就是青轴的手感和声音体验,而另一部分人对青轴唯恐避之不及,生怕自己身边的同事同学有人使用青轴键盘。除了声音外,由于青轴的轴心分成了两个块,在按下与回弹的过程中,下方的轴心块(滑动圈)会随着压力的变化突然下滑或突然上抬。因此,在按下与松解的过程中,都能感觉到明显的段落式手感变化,压力突增又突降,它也因此被一部分玩家称为两段式段落轴。
          • 这类轴体的压力曲线,在按下和回弹的过程中,轴体的两条压力曲线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差异。按下的压力曲线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上升与回落,这是轴心上半部分推送下半部分的滑块,使其突然通过动片凸起部分的情况。在回弹时则正好相反,松开到一定距离,你可以观察到一个迅速的压力下降,此时下半滑块被动片的凸起卡住。
          • 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之前提到的类青轴特有的,失去段落手感的「臭轴」现象。当弹片逐渐老化,或者滑块逐渐磨损,二者的摩擦力不足以将滑块固定在动片的凸起处时,滑块就会在按下和抬起的时候随着轴心一同滑动,这时,类青轴特有的滑块打击带来的声音和手感都会消失,它会变成手感不稳定的段落轴——也就是下面我们要提到的类别。
        • 段落轴

          • 段落轴,或一段式段落轴,这类轴体也被称作类茶轴,因为段落轴中最著名的产品就是 Cherry MX Brown 樱桃茶轴。有人会把这种轴体称作「无声段落轴」,但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任何一种机械轴在实际使用时都会发出响声,即使是静音轴,也无法完全抹去轴体摩擦的声音。之所以将其称为无声段落轴,主要是为了与青轴形成对比,二者无论是轴心设计还是段落感的生成方式都有所不同。这类轴体没有特殊的发声设计,因此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键程中通过凸起时发出的声响,以及轴心触底/触顶、定位板共振产生的响声。当快速打字时,使用者只能在按下时通过压力突然变化感觉到段落的存在,而回弹过程当中这一段落变得不再显著,因此被一部分玩家称为一段式段落轴。
          • 观察这类轴体的压力曲线,你会发现它按下与回复的压力曲线起伏基本一致,二者的形状没有很大差别,而且这些起伏的变化都比较平滑,可以与轴体小脚的位置与高度进行直接的对应。
        • 线性轴

          • 线性轴则是看起来最为平庸的一类轴体。从开始按下到触底的过程中,压力是均匀上升的,与按键行程成正相关。但正因为它的手感直上直下,在使用的过程中出问题的概率也最小。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搭载了线性轴的键盘并不代表不会发出声音,因为键盘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只看单个轴体的声音状况。尤其是常见的使用了不锈钢定位板的公模机械键盘,击打线性轴的声音也不容忽视。具有代表性的轴体就是 Cherry MX Red 樱桃红轴与 Cherry MX Black 樱桃黑轴。对于一般的出厂状态线性轴来说,二者的手感差异主要在于弹簧的力度大小、长度、匝数等等这些中学物理学过的内容。
          • 观察压力曲线,你可以发现线性轴的压力曲线非常平滑,按下时就是按在弹簧上的手感,回弹时也只是在接触动片之后有一个小段的变化,其余的斜率基本一致。这就是线性轴,按下去就是压力线性增加的过程。
        • 特殊的 BOX 扭簧轴

          •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类轴体在爱好者群体中,它的分类常常遭到质疑。它就是凯华出品的 BOX 扭簧轴,比如 BOX 白轴。由于发声方式与常见的有声段落轴不同,它并不通过按动时两块轴心互相碰撞发声,而是轴心上的小脚拨动置于轴体内部的一根扭簧进行发声。手感的来源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拨动拨簧的段落感,一部分是轴心小脚接触滑块的段落感。
          • BOX 白轴示意图,来自凯华 BOX 白轴(CPG1511F01S110)规格书。图中 10 即为扭簧位置,上方轴心(斜线阴影)凸起拨动扭簧发声,轴心右侧推动 8 滑杆,压迫动静片连通轴体。右图为 BOX 白轴的压力曲线
          • 你去观察它的压力曲线就会发现,由于同时有拨簧和轴心小脚的存在,而拨簧本身就有弹性,它的回复过程压力曲线也更加圆滑,这也导致一部分人认为 BOX 白轴的手感并没有明显的段落感,更倾向于称其为「有声线性轴」。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这类 BOX 扭簧轴应该仍然属于有声段落轴的范畴,尽管扭簧带来的段落感不如分块轴心的碰撞明显(毕竟拨簧本身比轴心滑块更稳定也更柔和),长时间使用的话,还是能明显感受到这种段落手感的。
      • 轴心形状与触发和手感的关系

        • 聊了几种主要的分类,你可能已经发现了——除去结构本身就特殊的 BOX 轴,其他轴体的手感基本分类只和轴心的形状有关。接下来,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这个关联性产生的过程。
        • 我们去拆开一个机械轴体拿出轴心,你会发现轴心面对弹片的部分会伸出两个凸起的小脚,在所有类 MX 轴体当中,你都会看到这样的两个小脚。它有可能是直线的,看起来像是一架梯子;它也有可能是 S 形,你会看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山丘样突起;它也有可能是两部分,把两部分合起来时,看起来和 S 形的那种基本一致。这就是不同种类的轴体手感的来源。
        • 从上到下:凯华 BOX Cream(线性轴),Cherry MX Brown(段落轴),康腾特白菜豆腐轴(线性轴);可以看到茶轴上一个明显的小山包,另外两轴的小脚则是直线 在完全松解的状态下,动片跟静片处于分离状态。当使用者施力将轴心向下按动时,动片沿轴心小脚滑行,直到行程中段的某处动片与静片接触,此处即为触发点,继续向下按动,动静片继续接触,直到轴心底柱触底或轴心两侧的限位块触底。
        • 对于线性轴来说,这一过程期间按动的压力只与弹簧压缩的长度有关,整体力度呈线性变化。轴心小脚由于是平滑的,并不会额外提供突然增大的压力。在按动轴体的过程中也比较顺畅,没有阻塞感。
        • 对于段落轴来说,轴心小脚上有一轻微凸起。当动片经过此处突起时,按动的压力会突然上升,而越过最高峰时,压力又突然回落,这一压力的突然变化就构成了手感上的段落感。当凸起比较大时,段落感就比较明显,当凸起比较小时,段落感就比较弱。我们熟悉的樱桃茶轴属于段落轴中段落较小的一类,因此也有人戏称樱桃茶轴的段落感几乎不存在,将其称为过于沙涩的线性轴。而目前,在机械键盘圈较为火热的一种轴体,提前大段落轴,或类圣熊猫轴,其实也属于这一类段落轴,它选用比较大的起伏,且将凸起的位置挪得靠近小脚的尾部,造成刚刚按下就出现段落感的效果,而且这个段落感较为明显。对于很多喜欢这种一段式回馈手感,但认为茶轴的段落感不够明显,打字回馈力度不够的人来说,提前大段落轴无疑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 提前大段落轴(雷创天空圣熊猫),轴心小脚上的突起更加明显,轴心也更长 而对于青轴这样的有声段落轴来说,轴心小脚上除了出现凸起之外,还直接分成了两半。上半部分与键帽连接,下半部分则承托在弹簧上。当手指按下键帽,上半部分压动下半部分向下滑动。当动片的凸起越过轴心小脚上的凸起时,整个下半部分直接向下滑落,此时轴体触发。而当手指对上半部分的力松解,下半部分又突然上滑。在下落时,轴心下半部分突然下滑触底,发出「咔」的声音;在上抬时,轴心下半部分归位,发出「嗒」的声音。同时手上会感觉到相应的两次打击感,比段落轴带来的打击感更加明显。
        • Cherry MX Blue / MX White 轴心,图源:Daniel Beardsmore from Deskthority “Cherry MX Blue” BOX 白轴这样的有声段落轴则完全不同。BOX 白的触发结构与发声装置是分开的。在 BOX 白轴的轴心上伸出两个独立的小脚,一个负责与动静片的盒子上伸出的绿色小触点接触,推动小触点压迫触发轴体;另一个则负责与扭簧接触,通过拨动扭簧完成发声。而所谓圆珠笔一样的声音与手感,就是因为 BOX 白轴的扭簧发声与圆珠笔内部齿轮超过最高点弹回的「啪」声接近,整体声音与手感都比两段式轴心的有声段落轴更加干脆。但这样的手感过于新颖,所以并未完全被消费者接受。但整体来讲,如果你此前没有用过青轴的键盘,不是明确想选择与樱桃青轴类似的手感,只是想选择一个有清脆声音回馈的键盘,BOX 白轴确实值得一试。
        • 如此,你在市面上能够找到的所有机械轴体,都能按照这样的方法套在基本类型上。而不同轴体手感的差距就来自于各项参数的调整,比如弹簧的长度、匝数、力度,以及轴心的顺滑程度、轴心底柱的长度,甚至轴体外壳组装的严丝合缝程度等等。同为段落轴,只需要调整轴心小脚上凸起所在的位置与高度,就能带来不一样的手感。所以有不少轴体玩家,选择采用其他克数或长度的弹簧替换原厂弹簧,或对轴体的轴心进行润滑、在轴壳中间添加轴间纸减少晃动等,以获取更加顺畅或更合手的打击体验。
        • 想要能够完全体会到这些差别以及寻找到你最心仪的手感,就需要大量的尝试,以及通过对比已经尝试过的轴体参数与目标轴体的参数,来推断它的大致按压体验。
      • 决定轴体声音的两个因素

        • 至于轴体声音,其实刚才在描述手感分类的过程中,我就提到了不少。我们再来重新梳理一遍,顺便聊聊声音到底由什么影响因素决定。
        • 其实就像手感一样,轴心对声音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我们听到的轴体声音,最大的来源就是轴心在轴体内的碰撞。
        • 对于有声段落轴来说,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咔咔咔」,就是轴心下半部分(滑块)快速通过动片凸起处后触底发出的声音。类青轴的特点就是这种特殊的声音和手感,它组成了这类轴体整个键盘体验的一大部分。至于同属有声段落轴的 BOX 扭簧轴系列,它的声音主要来自轴心小脚拨动扭簧产生的弹簧音,听感上非常接近按动圆珠笔,扭簧的粗细和软硬会影响声音的高低。
        • 对于段落轴来说,因为没有滑块的扰动,轴体发出的声音就是来源于轴心在轴壳内的碰撞,可能是轴心触底、小脚通过动片、动片弹动、回弹时轴心撞击顶盖等多种声音的组合,因为一次击键的时间太短,这些声音共同作用,形成了轴体的整体声音。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你按动和回收的速度够慢,轴体的声音是几乎可以消除的。所以这些声音中的大部分其实来自轴心触底和回弹撞击顶盖的声音。小脚通过动片时的段落感会决定你在按下轴心的过程中手指压力会有多大的落差,落差越大,触底撞击的声音就倾向于越响亮。
        • 对于线性轴来说,它的声音就几乎全部来自轴心触底和回弹触顶的声音。如果放置在有金属定位板的键盘上,这种声音会更加响亮。
        •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市场上一些静音轴的设计理念了:想要让轴体静音,最重要的是把轴心触底和触顶的声音消除。达成这样的效果有两个方法,要么是在轴心滑轨的上下两端添加缓冲物,要么就是在轴壳的底部和顶盖添加缓冲物。大多数静音轴体会二者兼收,在滑轨上下加硅胶缓冲,并在轴壳的最底部加硅胶。也有少量轴体只静音触底不静音触顶(比如 TTC 月白轴和雷蛇 TTC 定制静音黄轴),静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样地,你也可以预想到,添加缓冲会对轴体的触底的手感造成一定影响,键程也会少量缩短。
        • 最后,除去轴体本身设计对声音的影响之外,轴壳的材质对轴体最终的声音表现也会带来一定影响,但并不如轴体设计那样强烈,目前经常采用的轴壳材质包括尼龙、PC、POM 等。此外轴壳上盖与底座严丝合缝的程度也会影响轴体的声音表现,轴壳太松时,声音就会显得松散无力,轴壳紧时,声音则更加集中。当然这一部分并不是选择成品键盘时需要考虑的范畴。如果你已经长期使用一把键盘,打算用电烙铁自己做改装换轴时,或许就需要考虑这方面的影响了。
    • 矮轴:对便携的需求回到机械键盘身上

      • 还记得我在说薄膜键盘的时候提到,薄膜键盘的一大优点是可以做得很薄。在机械键盘重新获得大众青睐之后,机械键盘长久以来的问题又一次凸显了——尽管手感有了更好的保障,但机械轴体本身的高度就已经可以超过剪刀脚结构的薄膜键盘,对于那些想带着键盘一起外出工作,或是有频繁搬动键盘的需求的人来说,一把全高的机械键盘显然会带来不少的麻烦。
      • 在这种情况下,矮轴应运而生。
      • 矮轴本质上没什么特别,它只是将元器件尽可能压缩,摆放的位置与排布和一般的全高轴体有些差别,但触发原理仍然是依靠动静片的机械结构。其实早在几十年前,Cherry 就出产过类似的产品。Cherry ML 轴就是一款高度显著低于正常轴体的产品。它的键盘到现在也很容易买得到,在二手交易市场,以低于 100 元的价格,就能收获一台搭载 ML 轴的机械键盘。问题是当时受到工艺与模具精度的限制,ML 轴自身设计的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它的整体体验水平不尽人意。ML 轴的整体出货量并不算高,它在市场上从未形成主流,只有少量键盘仍在某些特殊按键上采用 ML 轴。但是它的猪鼻子卡孔设计给后来的矮轴产品提供了不小的灵感。
      • Cherry ML 轴(键盘:Cherry G84-4100) 国内厂商凯华和佳达隆的首代矮轴产品都采用了类似 ML 轴的设计,他们的轴心键帽接口设计成了类似的猪鼻子造型,这样的设计好处是可以将轴体做得非常薄;坏处也很明显,在模具精度不够的情况下,如果在轴体的边角按下轴体,需要的力度会比正常力度大上很多,这是因为侧壁会发生大面积的剐蹭。在这种键程很短的矮轴产品中,这种剐蹭带来的问题更加严重,因为键帽也不能做得很厚,在套上键帽之后,轴体行程中发生的变化会更加诚实地反馈给手指。
      • 于是在后来的矮轴产品中,各大厂商包括 Cherry 在内都抛弃了猪鼻子造型。新一批的矮轴维持了十字轴心柱的设计,在理论上可以兼容全高轴体的键帽(,虽然只能兼容非常薄的款式)。常见的矮轴高度往往只有全高轴体的 60% 左右,这使得机械键盘能够做得更薄,更轻,更便携。比如通常情况下,全高轴体的键程在 4 毫米左右,而矮轴的键程大约在 2.75 毫米左右。也就是说当矮轴触底时,全高轴才刚刚触发。
      • 矮轴键盘整体高度仅仅略高于全高轴体(键盘:sspai x Keychron K3) 由于键程缩短,矮轴中,矮线性轴与矮段落轴基本原理和全高轴保持一致,但几乎所有的矮有声段落轴都放弃了两段式轴心结构,转而选择了扭簧发声,手感和缩短的 BOX 白轴基本一致。
      • 目前常见的矮轴主要来自于 TTC、凯华和佳达隆三家国产厂商,而首批带来 MX 十字轴心矮轴的 Cherry,则由于体验不佳,目前少有键盘搭载。
      • 那么,什么样的人需要矮轴键盘呢?
      • 矮轴键盘是一个非常细分的利基市场,选择矮轴机械键盘意味着购买者需要足够的便携度,需要超短的键程,还需要良好的稳定的打字体验。
      • 考虑到目前在售的矮轴键盘大多是蓝牙双模,假如说你已经用惯了机械键盘,想要寻找一把能让所有设备共享、随便带到何处都能用的键盘,那矮轴键盘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与常见的蓝牙剪刀脚薄膜键盘相比,矮轴机械键盘的压力克数是要稍大的。这点需要注意,因为一般的全高轴体(如 Cherry 红轴与茶轴)触发压力是要小于火山口薄膜键盘的触底压力(也就是触发压力)的,如果你之前没有接触过其他机械键盘,它可能会让你误解所有机械键盘的手感。
    • 挑选轴体的三个步骤

      • 讲完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来谈一谈比较实际的问题。我一直强调挑选机械键盘,或者说挑选机械键盘轴体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多试,形成一套自己对手感的概念,这样才能选择到真正最适合自己的键盘。
      • 但问题是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使用的都是薄膜键盘,或是你能接触到的机械键盘都属于同一种轴体,而你又不太满意时,应该如何选择?
      • 我的建议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来真正认清自己的需求。
      • 是否想要有声段落轴键盘
        • 有声段落轴的喜恶差距是最大的。如果你喜欢青轴或 BOX 白轴独特的触发音,你能选的就是这类有声段落轴。去一趟网吧,或者去找几个键盘音的视频听听,看看你到底喜不喜欢它们那种独特而响亮的声音。
        • 你几乎不用查看其他轴体,因为如果你觉得如此响亮的声音反馈和特殊的手感反馈是你的需求,那么不管你选了其他的什么轴体,最终一定会回到青轴的怀抱。我个人不喜欢有声段落轴,但我还是有一把雷蛇绿轴的键盘备着,只因为那种清脆的触发声音确实独一无二。
      • 是否想要段落轴
        • 我们通常认为段落轴与线性轴都是万金油。无论你是打游戏还是打字办公,段落轴和线性轴都能满足你的需求,它不会过分突兀,但也能给予你足够的触觉回馈。
        • 两者之间也各有利弊。段落轴附带更加清晰的触觉反馈。对于喜欢打字有节奏感的人来说,这种触觉反馈即使像樱桃茶轴那样微弱,在长时间的输出后也会变得明显。而线性轴由于整体没有突兀的压力变化,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做到蜻蜓点水,即手指压过触发点之后便抬起,打字速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且避免轴体触底,可以有效减少手指的疲劳。要知道对于一般的全高轴体来说,触底需要按下 4 毫米的键程,但触发只有 2 毫米。
      • 确定压力克数
        • 如果选定了线性轴体,还会涉及到所谓的红轴与黑轴的选择。
        • 常见轴体中红轴与黑轴同属线性轴,它们两者的差别只在于内部弹簧的压力克数不同(作为参考,薄膜键盘的压力克数一般在 42-70 g 之间,各厂商有所差异)。红轴的触发压力一般为 45 gF,而触底压力约为 60 gF;黑轴的触发压力就达到了 60 gF,而触底压力高达 80 gF。
        • 过去流传的说法中认为,黑轴适合打游戏,红轴适合打字,茶轴干什么都行,青轴适合被舍友胖揍。主要的原因是,黑轴因为压力克数大,在松开时反弹的力会更大,也就是说它会给予一个更有力的回馈,表现上「更跟手」,适合打游戏这种需要快速操作的场景。
        • 现在随着轴体类型的增加,我们已经不再限于 Cherry 这一个品牌了,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很多高回弹,但压力克数低的轴体产品,比如 TTC 的加长弹簧系列,金粉轴、快银轴等都属于压力克数不高、但回弹非常迅速的轴体类型。热衷于游戏高速触发的群体也有了快触发低压力的银轴可选。如果你只是希望获得更好的回弹,希望打字时更加跟手,那么可以选择加长弹簧或双段弹簧的加强回弹的轴体,这类轴体在详情页面中一般都会有标注,因为它是目前比较明确的卖点之一。如果用惯了普通红轴的人用上加长弹簧的轴体,可能会觉得这款轴体的回弹更加迅速,更加跟手;如果使用了加长轴心的轴体,可能会觉得打字更加实诚,轴体触发更快等等。至于黑轴,如果你对自己的指力比较自信,或是之前确实长时间使用黑轴感觉非常适合,否则不要轻易盲选。
    • 怎么判断新型轴体的手感?

      • 随着市场上竞争逐渐激烈,各家厂商都会试图通过推出的新型轴体,来吸引用户的注意,毕竟消费者总有「新的比旧的好」的潜在意识。然而,许多所谓的新型轴体,其实是基于前文讨论的几种常见轴体,在某些部件的参数上做了调整。
      • 那么,我们要如何通过厂家提供的资料,去判断这些新型轴体的手感呢?
      • 其实与前文所讲分析轴体手感的方法大同小异,用上之前我提过的关于轴体参数和压力曲线的查看方法,就能估计出估计这个轴体的手感与压力如何变化。
      • 一般这类新兴轴体都会在详情中给出较为详细的压力克数、触底克数、键程、触发键程,甚至轴体的压力曲线图。比如,一颗轴体的参数标记 1.8 mm 触发,3.4 mm 键程,你就可以和标准轴体的 2 mm 与 4 mm 对比,发现这颗轴体的参数都要更小,这就说明该轴体触发更快、更早,可能轴心有所加长,会提前触底,也可能是为游戏开发的轴体,轴心上的小脚更短。再比如,同样是 60 g 触底的线性轴,有一颗压力曲线的斜率明显更小,也就是说想要按下去更费劲,但一旦按下去,不用加多少力就触底了,这种轴体一般就是高回弹的轴体,可能使用了加长弹簧或者双段弹簧。
      • 通过查看轴体参数和压力曲线,就能屏蔽厂家的营销术语,从原理出发作出准确的判断。
  • 键帽与外壳——颜值即正义

    • 挑选合适的、耐久的外观设计,是我们购买键盘时非常重要的参考内容。

    • 好看才是硬道理,当一把键盘的外观做到配色和谐,用料合理的时候,单凭外表就能吸引到一系列顾客。
    • 对于初次购买机械键盘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人来说,即便我前面说了那么多轴体的重要性,等到下单的时候,往往影响最大的还是第一眼看到的外观印象。毫不避讳的说,我本人也还是一个颜控。尽管已经购买过几十把机械键盘,遇到好看的键盘时总会想着把它加入购物车或收藏夹。因为外接键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桌面摆件的作用,当你不使用它时,一把好看的键盘就能为你的桌面设置增光添彩。
    • 而一把键盘好看与否,主要看的就是它的外壳与键帽设计。很少有人会在第一眼时就看到这个键盘的内部配置如何如何高级,他们只会看到这把键盘配色真漂亮键帽真好看。
    • 所以如何挑选合适的、耐久的外观设计,也会成为我们购买键盘时非常重要的参考内容。
    • 键帽

      • 原装键帽一般与外壳有颜色上的搭配,或是配合功能,有一定的字符透光效果等。现在也有一部分键盘厂商在出厂时就为整体键盘设计好了主题,键盘和键帽共同形成一个画面。
      • 不过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键帽的凹槽可能逐渐变松。键帽表面由于字符工艺的不同,也可能发生或多或少的磨损。在键帽的磨损到达一定程度后,键盘整体的颜值就会大打折扣。
      • 但只要你愿意花点时间,换一套新的键帽就能帮键盘恢复生机。
      • 如果你选择了类 MX 轴体的键盘,由于在市面上的绝对霸主地位,十字轴心的键帽随处可见。如果你觉得原装键帽不好看,有非常方便的途径可以购买到替换键帽。
      • 而且对大多数厂商来说,只要原装键帽仍然保持完好,也就是你在拔键帽的过程中没有造成损伤,更换键帽使用是不会造成保修丢失的。这就给了不少希望让自己键盘变得更加个性的人,很大的定制空间。
      • 换键帽的操作也非常容易掌握。键帽固定在轴心上,靠的是摩擦力。键帽底部的十字凹槽(「菊花」)竖直对准轴心的十字柱,向下按压就能把键帽安装上。类似地,拔键帽只需要将键帽竖直向上提。由于手指不容易伸入键帽间的缝隙,有专门的拔键器可以辅助键帽的拔除。
      • 当你下定决心换键帽时,就会发现一块小小的键帽,也会海量的选择。接下来我就从键帽高度、字符工艺和键帽材质三个方面,逐一讲解其中的特性,以便你能自己挑选出一套心仪的键帽。
      • 键帽高度

        •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把键盘,就会发现不同行的键帽高度是有所差异的。这是因为键盘在设计时为了考虑人手的实际状况,往往会把靠近上面的行做高,定位行(标准指法中,手指停留的 F 和 J 那一排,也叫 home row)最低,底行再微微升高,每一行的倾斜角度也有所不同,最终形成一个接近弧形的横截面。这样在使用键盘时能够做到手指尽可能移动较少的距离。这样的一组特定的键帽高度变化称作一个 Profile,习惯称作「高度」或「高」。
        • 常见几种键帽高度的对比,这也是推广私有高度时厂商都会做的对比。图源:MelGeek 淘宝 比如量产键盘中常见的高度有两种,一种是 OEM 高度(OEM Profile),一种是原厂高度(Cherry Profile)。这两者相比,原厂高度较 OEM 高度更低,对于不使用手托的用户就比较友好。
        • 键帽高度多种多样,目前能够买到的键帽常见高度,除了原厂与 OEM 之外,还包括 SA、MDA、MG、DSA、XDA 等等。他们各有特点,比如 SA 高度来源于比较古董的键盘,整体键帽高度更高,形成的键帽弧度也更大,在键盘上观感极佳。但如果不配备手托或悬空使用,使用时可能会因为手腕过于屈曲,造成额外的疲劳。 DSA 与 XDA 的所有行则是都统一成一种高度,有人称这种键帽为「平胸键帽」。这种键帽高度的好处是可以适配更多特殊配列的键盘,因为行高有落差的键帽,如果出现特殊长度的按键,则很难买到适配的增补键,在使用时会因为行内高度不一致产生小小的不适感。但这类高度的坏处,同样是由于各行等高,没有针对人体工学的弧度设计,误触几率可能变大。手指移动的距离也会加长。
        • MDA 与 MG 等则是键帽厂商的自定义键帽高度。这两款高度来自 MelGeek,一个国内的设计师键帽公司。类似的自有键帽高度还有很多,它们大多也带有来自厂商或合作设计师的原创设计。相应地,这类键帽的售价可能较高,因为需要平衡开模与设计的成本。但为了设计付钱,只要喜欢还是值得的。这类高度可能在网上能够查到的信息较少,所以一般在商品详情页面有比较显著的和其他常见高度的对比图,你可以通过对比图判断自己是否可以适应。
        • 如果你购买的键盘没有声明他们的键帽高度,那大概率是 OEM 高度。因为这类高度对键盘轴体的兼容性更好,对灯珠的兼容性也更好,厂商不需要做更多的优化。我个人最喜欢的键帽高度则是原厂高度,因为它相对较低,且带有人体工学弧度,特殊长度的增补键帽也比较好买。
      • 字符工艺

        • 要让键帽上显示对应的字符,其使用的工艺也五花八门,不同的工艺带来的呈现效果以及耐磨程度也大有不同。具体的工艺选择和键帽的材质、键盘的价格定位等等都有关系,每种工艺的优缺点也有所不同。
        • | 工艺 | 优点 | 缺点 | | 镂空印字 | 透光,造价低廉 | 易磨损,油墨易脱落 | | 激光蚀刻 | 字符较为持久,适用硬质材料 | 只能单色 | | 丝网印刷 | 字符相对耐磨 | 观感廉价,多用于薄膜键盘 | | 热升华 | 抗打磨能力好,设计多样 | 深色表现差,受代工厂能力影响大 | | 双色注塑 | 耐磨,颜色饱满,字符细腻 | 需要单独开模与特殊机器,造价高 | | 二次成型 | 耐磨,颜色饱满,造价略低 | 字符观感与手感粗糙 |
        • 接下来我将简单讲解最常见的几种字符工艺,你可以对应着查看你打算购买的键盘采用了什么技术。
        • 镂空印字

          • 如果你购买的键盘拥有背光,那么它配备的键帽可能会有字符透光的设计。像是很多打着电竞手感旗号的薄膜键盘上面的透光键帽就是很常见的 ABS 透光键帽。 MacBook 笔记本上的键帽使用的也是 ABS 材质,通过印刷油墨镂空字母的方式达到字符透光的效果。
          • 这类工艺的键帽很容易发生磨损,因为随着使用增多,表层喷涂的油墨逐渐剥落,透光面积会逐渐增大,字符也就磨掉了。
        • 激光蚀刻

          • 如果你购买的键盘型号较老,你可能在白色的键帽上见到过黑灰色的字符,它看起来像是烧进了塑料里一样,这种字符就是由激光蚀刻而成。它最典型的例子是 Cherry 的经典型号,G80-3000 系列中白色版本的键帽字符。
          • 但激光蚀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由于是用激光在塑料表面烧蚀字符,它只能呈现出一种颜色。当然也有进一步的改进工艺,将蚀刻好的字符内填满油墨,进一步加深字符或更改颜色。不少入门键盘出厂自带的键帽使用的就是激光蚀刻工艺。
        • 丝网印刷

          • 你能见到一种字符上似乎覆盖了一层塑料膜的情况,这种字符就是由丝网印刷制作。它是将空白键帽上覆盖一张带有镂空字母的丝网,将油墨填充其中,印上字符,随后再附上一层特殊的橡胶防护层,等待干燥后就能形成一层字符保护层。它耐磨性比单独的油墨印刷要好上一些。在机械键盘中也有一部分产品采用了丝网印刷的键帽,尽管它更常见于办公薄膜键盘。
        • 热升华

          • 诸多厂商在设计个性主题键帽时都采用热升华工艺。热升华是一项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工艺,此前由于制作成本较高,它仅出现在高端键盘当中。随着生产成本的下降,有越来越多的厂商能够制作热升华键帽。热升华键帽是依靠固态油墨加热升华,以气态形式渗入键帽表面,这项技术给了键帽设计很大的自由度,因为它不再受限于填料的颜色,而是可以自由地采用设计图案。如果将热升华键帽切开,会发现油墨已经与塑料几乎成为一体,渗入较深。这样的键帽相比之前的印刷工艺抗打磨能力要好很多。
        • 双色注塑 与 二次成型

          • 但如果热升华的深度不够,比如时间不长,油墨量不足等,使用时间足够长之后,热升华的油墨照样会磨损。而如果想经过磨损之后,字符仍然能显现,就需要双色注塑或二次成型工艺。
          • 这两种工艺本不相同,但最终形成的结果都是字符与空白区域是两种不同的原料。双色注塑是在同一模具中同时注入两种原料,需要专门的机器。而二次成型则是先完成一部分,再将已经注塑完成的部分放入另一模具中,继续成型,不需要专门的注塑机。二次成型的成本较低,能设计出的字符效果有限;双色注塑则成本较高,同时呈现出的键帽成品效果也更好,字符可以更细更精致。
          • 现在如果你去市面上寻找那些有独特设计的键帽,它们基本上都是依靠热升华或双色注塑或者二色成型这三种工艺制作的。其中热升华的成本较低,因为无需开模。所以有大量便宜好看的热升华键帽。但热升华想要做得好,还是需要对生产厂商的技术和机器状态提出要求,因此字符清晰,设计独特的热升华键帽也不会过于便宜。比如即使在静电容键盘中也是最贵的 Realforce 就采用了热升华工艺键帽,字符边缘清晰无晕染,这是高品质的热升华键帽应当有的表现。好在随着技术成熟,已经有越来越多键帽厂商愿意在热升华键帽上打价格战。消费者可以以越来越低的价格买到制作优良的热升华键帽了。
          • 而二次成型制作的键帽平均售价可能最低,主要是因为它们大部分都采用基本配色,比如常见的布丁透光键帽或各种字符透光键帽。这也是一些量产键盘厂商在声明自己的键帽是二色键帽时实际采用的工艺。虽然同样能达到字符不磨损的效果,但比起真实的双色注塑,键帽的品质还是有一定差别。但就实用程度来说,二次成型制作的键帽已经足以满足字符不磨损的要求。
          • 至于双色注塑制作的键帽平均售价是三者最高的。因为它在器械上要求了特殊的双料注塑机,而且每次开模的成本其实不小。包括模具试错等过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得到的成品效果是优于另外两种的。双色注塑键帽表面通常很平整,字符边缘清晰,键帽背面能看到非常明显的条纹状或网点状注塑口。较为高端的量产键盘,有一部分就采用了双色注塑工艺,其中 Leopold 的双色注塑键帽,因为品质稳定,注塑工艺好,颜色鲜艳,在二手市场非常受欢迎,一套拆机键帽能挂出不低的价格。在老键盘上,你偶尔还可以见到三色注塑工艺的键帽,由于成本和良率的问题,即使现在也没有几个厂家能制作这种键帽。
      • 键帽材质

        • 在介绍字符工艺时,已经开始提到 ABS、POM 等名词,它们指的是键帽所用的材质。市面常见的键帽材质主要有 3 种:ABS、PBT、POM。也有一部分键盘采用其他材质,如 PC 等制作的键帽。有一些单独发售的键帽还会采用陶瓷、金属、木头等特殊材质。
        • 这最常见的三种虽然都是塑料,但 ABS、PBT、POM 三种不一样的键帽材质,分别适合的就是不一样的字符工艺,键帽成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材质在触感、耐磨度、易塑性、染色难易等等一系列方面都有差别,因此键帽材质没有所谓「最优选」,不要相信所谓「PBT 绝对好过 ABS」这样的话,只有试过之后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
        • | 材质 | 优点 | 缺点 | | POM | 耐磨损性好 | 打油之后手感滑腻 | | ABS | 可塑性强,彩色表现好 | 白色料氧化发黄,耐磨损性差 | | PBT | 耐磨损性好 | 彩色表现较差,收缩率高,大键易上翘 |
        • POM 本身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它是轴心的常用材料,而且 POM 在用久了之后会产生一种类似「自润滑」的效果,适合在这种环境中长时间使用。但 POM 也是因为这一特性,尽管第一触感非常硬脆,而且在较长时间内都可以耐磨损,但在磨损发生后(也就是「打油」后),手感会变得非常滑腻。
        • 使用多年的 POM 键帽,字符涂料变脏,键帽表面反光不均一,Backspace 明显镜面化,这就是打油的表现 所谓的键帽打油并不是键帽沾染了手指上的油脂,而是指随着使用键帽的时间增长,键帽表面的塑料颗粒被手指触摸,磨损,接触面逐渐变得光滑的过程。因为在磨损过后,表面会如同上了一层油一样,变得反光,触感也变得滑腻。但这并不是真的油脂,擦洗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使用键帽时间过长后。而真正的油脂等脏污积存在键帽表面是可以用清洁工具洗刷干净的。
        • 说完了打油,就来说一说打油重灾区——ABS 材质。ABS 塑料有极其良好的可塑性,而且颜色表现会非常鲜亮,收缩率也不高,所以它成为了国际较为知名的键帽厂商,以及在过去几十年内机械键盘默认键帽的首选材质。
        • 而 ABS 材质的缺点同样明显。首先它不耐氧化,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尤其是在日晒较为明显的地方,会发现白色的 ABS 料出现发黄的迹象。如果你在意看过一些老键盘的照片,就会发现他们的空格键和外壳常常发黄比字母键更厉害,这是因为字母键选取的材料通常不是纯的 ABS,而空格键因为过于长,其他收缩率更高的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不好控制,因此选择了 ABS 浓度较高的材料,这就导致了日后发黄比字母区更快,外壳同理。包括一些老旧电器的白色外壳更容易发黄,也是这个道理。
        • 其次它的耐磨损性差。ABS 是这三种常见键帽材料中最容易磨损打油的。很多人提 ABS 色变就是因为 ABS 键帽保持最初手感的时间并不理想。在高强度使用的情况下,ABS 键帽可以在几个月内出现明显的打油痕迹,这对于无法忍受光滑触感的人来说无疑是不可接受的。而且由于我们使用每个字母的频率不同,ABS 键帽打油后,键盘表面常常斑斑驳驳地出现小块反光,拉低了整体颜值。
        • 严重打油的 ABS 键帽,图源:Daniel Beardsmore from Deskthority “keycap wear” 那么为什么 ABS 材质仍然受到生产商的广泛欢迎呢?一方面是 ABS 材料非常容易上色,而且色彩非常鲜亮,它比较利于还原设计师对于键帽的设计。另一方面是由于 ABS 材料可塑性好,在生产过程当中不会产生过多的有害物质,对环境较为有利,而且收缩率小,易于控制生产过程,良品率高。因此 ABS 材质常被用于双色注塑和二次成型两种键帽工艺的生产中;又由于价格低廉,出货量更大的丝网印刷类和镂空印字类经常选用 ABS 键帽作为底料。
        • 第三种就是目前键盘厂商逐渐开始采用的 PBT 材质。PBT 塑料收缩率比较高,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为了更好控制 PBT,在 PBT 原料中混入一定比例的其他材料,使其可塑性上升提高良品率,当然这样的更改会使得 PBT 本身耐磨的特性遭到一定损伤。
        • 所以,选择 PBT 不代表不会打油,它只会减缓打油的速度。只要有使用就有磨损,最终就会打油,不要对键帽的寿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 常见的 PBT 键帽表面常常是粗糙的,摸起来较为干爽,比较符合人们对于不会打油的键帽的理念。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 表面处理方式。如果需要的话,PBT 键帽也可以做得非常光滑。此外由于 PBT 的特点,它常常成为热升华键帽的基料。也有二色成型或双色注塑工艺的 PBT 键帽,颜色常常不如 ABS 键帽鲜亮,但耐磨性有一定的提升。
        • Leopold 原装的 PBT 双色注塑键帽称得上业界标杆。粉红猫爪是我单独插上的个性键帽(树脂/橡胶材质) 但无论你想购买的键盘,使用的究竟是哪种材质的键帽,我都建议你好好体验之后,再决定是否做更换。因为键帽的手感喜好确实因人而异,无论是表面处理工艺的差距还是键帽制作工艺的差距,都可能导致同一材质的键帽手感大相径庭。如果是为了好看,就不要在乎 ABS 易打油的性质;如果是为了耐磨,就不要在乎 PBT 的颜色可能较为暗淡。三种材质各有利弊,只要好看好用,都是好键帽。
    • 外壳

      • 除了键帽,外壳也是决定键盘颜值的关键因此。目前量产键盘采用的外壳大致分为几种材质,塑料,金属以及木质。
      • 最常见的则是塑料材质。和其他材质的外壳相比,虽然塑料本身并没有那样高大上,但经过调色,塑料外壳可以由内而外地呈现出非常鲜亮的颜色,这是大批量量产金属外壳与木质外壳都很难达成的。想让金属外壳附上鲜亮的颜色,工艺成本本身攀升的同时,良品率也会飞速下降,且一旦磕碰,露出金属胎的底色,观感将大打折扣。因此,大部分量产键盘的金属外壳都采用灰色或银色等接近金属本色的色彩。
      • 想在量产键盘中选择跳脱的颜色用于搭配桌面,塑料外壳键盘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做工好的塑料外壳,无论手感还是观感都不会弱于售价低廉的量产金属外壳。所以在购买量产键盘时,除非特别喜欢金属材质,否则没必要为了单纯追求材质「更好」而选择金属外壳的键盘。
      • 近几年金属外壳量产键盘也逐渐增多。大部分金属外壳选取的都是铝合金,因为重量轻巧,易于塑形。当然也有少部分厂商选择了不锈钢,比如长得像把菜刀,重量也像凶器的 Filco 30 周年纪念款。
      • 铝合金外壳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像「铝厂」iQunix 选择的铝板材拼接外壳,另一种则是 CNC 一体成型的外壳。通常认为 CNC 一体成型的外壳加工良品率更低,但整体效果更好,事实上还是得具体型号具体分析。这与工厂的加工能力、质量控制和选用的铝材都有关系,未必选择了金属外壳的键盘就能达成你理想中的效果。
      • 此外,在静电多的季节,你是有可能被金属外壳打一下的。键盘大小也是个电子设备,遭受静电有一定几率击穿电路板,导致报废。如果你本身非常害怕静电的话,最好谨慎选择金属外壳,我在这一个月里已经吃尽了金属外壳的亏。
      • 由于采用拼接设计,iQunix 的键盘非常容易做外壳撞色,它们确实也是这样设计产品的。图源:2000 块钱,在广州租下并鼓捣一个可以装进梦想的家丨上,作者 宛潼 同样,部分热销型号也会有爱好者制作或小型工作室制作的替换金属外壳售卖,如果你的键盘过保了,想换个风格,可以寻找是否有相关的替换件。
      • 但是,如果你挑选的是金属外壳的彩色量产键盘(指黑白灰银之外的颜色),请记住一定要看买家秀。量产键盘的金属上色不会采用太昂贵的工艺,显色程度也不太比得上同色系的塑料键盘,如果盲买非常可能买到不合心意的调色。
      • 木质键盘就最少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少部分玩花板子的厂商会把竹制键盘当做一种噱头,不过这类大部分都是薄膜键盘,你在拼多多上兴许就能看到一大堆。机械键盘采用木质外壳发售的,大多是工作室性质的厂商,他们的产量较小,售价也较高。
      • 当然由于木质键盘本身有其独特的魅力——比如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外壳颜色会发生改变,可以上木质油对外壳本身进行保养等——也有不少专门的木质外壳销售,这类木制外壳一般是针对销量较大,结构简单的机械键盘开发的,只要拧拧螺丝,把键盘内胆整个拆出就能换上。这样可以让并不完全熟悉客制化领域的玩家,也体会到定制键盘的乐趣。同样这样的操作也会导致保修丢失,请谨慎选择。
      • 同样,木质键盘外壳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如果木头处理不好,在湿度不合适的地方可能发生严重的变形,影响日常使用等等。但木质手感非常温润,是塑料和金属都不可比拟的,如果你真的有些心动,不如先买个木质腕托过过瘾。
      • 至于外壳的固定方式无非两种,螺丝固定与卡扣固定。市面上可购买的量产键盘,大多采用全卡扣固定或有螺丝辅助的卡扣固定。近些年来也有部分量产键盘借鉴客制化键盘中提出的诸如胶圈固定等特殊固定方式,为量产键盘带来比原先更加丰富的手感变化。但由于成本限制,被称为「天地盖」结构的上盖包下盖卡扣固定模式加定位板限位槽仍是主流。
      • 最后,如果的目标就是选择一款量产键盘好好用,那么大可以不考虑键盘外壳的材质。当然也有一部分 MOD 玩家会对外壳进行拆分、重组或喷涂,这样做的风险就是会失去保修,所以即使是这类玩家,大部分也是选用二手键盘、过保键盘或是淘来的老键盘进行改装,尽享改装的乐趣。
  • 提升体验的键盘组件

    • 如果我们把市场向前推几年,运用前三篇文章介绍的键盘组件相关知识,就已经足够你挑选到适合自己的键盘。但随着机械键盘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以前不被重视的键盘组成、模块或功能被搬上台面,包括大键平衡装置的调校、无线模块的配置、轴体固定方式的选择等等。这些模块或功能在近几年逐渐被生产商与消费者重视,成为了挑选键盘时不可忽视的因素。想要键盘迈过「刚好能用」的坎儿,进入「趁手兵器」的层次,就需要在这些方面再进一步。
    • 大键平衡装置

      •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把键盘,就会发现,除了字母数字和方向键等等之外,还有一些键,长度超过了一个字母键。比如 Tab、大写锁定、退格键、回车键、Shift 等等。
      • 这些按键的长度在标准键盘中都是受到控制的,比如我们把单个数字键或字母键的大小设为一个单位(1u)。那么,Tab 键的长度是 1.5u,Caps Lock 的长度是 1.75u,下方的 Ctrl Windows Alt 都是 1.25u。除此之外,有大量按键长度超过了两个单位,包括 Shift、回车、退格和巨大的空格键,它们的长度分别是 2.25u 或 2.75u,2.25u,2u 和 6.25u,一般被称作「大键」。
      • 不同于字母数字键,这些「大键」因为它们的长度,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按键手感。
      • 如果你从左到右轻轻按压 Tab 键、Caps 键这种两个单位以下的按键,会发现键帽会发生轻微的歪斜。那是因为它只有正中心直接接触了轴心,在按压侧边时,轴体的公差使得按键发生了倾斜;这种倾斜就会影响按压时的力度,因为轴心更多地压迫了轴体侧壁,压力会微微增大,但并不会到影响你使用的状况,晃动幅度也与一单位的字母按键接近。
      • 雷蛇黑寡妇幻彩 V2 的大写锁定键歪斜,倾斜幅度与键帽高度、轴体稳定性等因素有关
      • 而当这个长度超过两个单位时,情况又变得不一样了。由于大部分类 MX 轴体轴心顶部仅有十字柱,在按下时晃动会明显增加,这种倾斜传递到越长的键帽,倾斜量就越多。甚至按住按键的一头,另一头可能翘起来,只有按住按键中间时,它才能安安稳稳地向下滑动触发,这就是所谓的「跷跷板」现象。尤其当你的键帽发生松动无法扣紧时,跷跷板现象就非常常见。
      • 为了解决跷跷板现象,就需要在这些键位安装所谓的「大键平衡」装置。
      • 如果你将键帽拆下来,就会发现在大键轴体的两侧分别有一个特殊的装置,长度大约 0.5u。它们事实上是一组,通过一根钢丝相连。在每一个长度大于或等于两个单位的大键下方都会有这样一组平衡装置,他们的作用是保证大键位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垂直,并且避免大键位一头键帽翘起。
      • 这样的平衡装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平衡杆,一种是卫星轴。
      • 平衡杆(Costar stabilizer)

        • 平衡杆由一根钢丝、一组龙船(下图固定着钢丝的一组船形塑料块)和龙豆(下图键帽菊花上卡着的黑色塑料块)组成。钢丝边缘勾在龙豆的沟槽内,卡在龙船的固定口上,龙豆在龙船限定的范围内上下活动。精度良好的龙船龙豆能够有效保证按键按动时保持水平。并且,由于平衡杆的结构中龙船与龙豆接触与摩擦的面积更小,不需要过多润滑脂的参与,平衡杆的手感可以非常干脆。可以说,如果出厂时不做特殊调整,平衡杆是保证大键手感的最优选择。
        • 平衡杆系统直接拔键帽后即可取出
        • 而且由于平衡杆是在定位板上开槽固定,且钢丝在定位板上方。当手感出现异常或钢丝脱落时,只需拔下键帽就可拆下平衡杆,不需要将轴体解焊、拔除或将键盘完全拆解,调整改造都非常方便。
        • 但目前采用平衡杆的键盘厂商已经比较少了。具体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平衡杆更换键帽较为困难。由于目前很多机械键盘的买家都对自行更换键帽有需求,采用平衡杆可能会导致返修率的增加。观察图片你就可以发现,平衡杆达成平衡的方式,是将龙豆与键帽融为一体,钢丝和轴体限制了键帽的抬起距离,在这个距离内,龙豆可以自然地保持在龙船的轨道内。但如果你想拔键帽,龙豆就会勾着钢丝卡住,如果硬拔可能把龙船的卡扣拔断,或是让钢丝形变,不再平衡。其二,是平衡杆的连接钢丝在定位板上方,在使用原厂高度(Cherry Profile)键帽时,平衡杆可能与键帽内壁发生冲突,导致异响、卡顿、无法正常按下或回弹等问题,同样会带来售后的麻烦。
        • 雷蛇的平衡杆龙豆用胶水固定在键帽里增加稳定性,比较难拆卸
        • 在市面上能够买到采用平衡杆的成品键盘,基本集中在 Filco、雷蛇与 iQunix 三家;机械键盘之外,还有宁芝的静电容键盘也采用了平衡杆设计。但在最近的产品中,雷蛇已开始逐渐转用卫星轴体系。
        • 还有一种特殊的平衡杆,称作简易平衡杆,在雷蛇的部分光轴键盘以及少部分廉价机械键盘中也有使用。简易平衡杆是将两侧的龙豆替换成了键帽内部的卡口。平衡杆的钢丝两侧弯头替换成直头,将键帽按下,直头钢丝直接卡入卡口,达到平衡杆的效果。
        • 这种设计的坏处在于难以进一步调整以及难以更换键帽,但可以用较为低廉的价格换来相对稳定的手感。不少矮轴键盘也在采用这种方式做大键平衡,因为矮轴的键程过短,一般大于 1.75u 的按键就会安装。
        • Cherry G84-4100 上采用的类似薄膜键盘的平衡结构就可以被视为一种简易平衡杆
        • 对于使用平衡杆的键盘,在更换键帽时需要注意替换键帽与龙豆的适配性。部分龙豆的参数与常规轴心有差异,可能需要直接更换第三方平衡杆。此外,强行拔出使用平衡杆的键帽可能导致钢丝脱落变形或龙豆断裂。
        • 因此,我建议各位在更换键帽之前查看视频教程,一步步跟着来。个人推荐外设天下制作的 机械键盘清洗与平衡杆换键帽视频。讲解非常清晰。
      • 卫星轴(Cherry stabilizer)

        • 目前在量产机械键盘上主要使用的是卫星轴系统,卫星轴由两侧的假轴与一根钢丝组成。假轴类似一般轴体,由轴心和轴壳组成,轴心套在轴壳内部。钢丝两侧由卡扣固定,弯折的部分插入假轴内部。钢丝负责运动的传动,保证两侧假轴与轴体的运动幅度一致,整体键帽呈水平,与平衡杆的原理一致。根据固定位置的不同,卫星轴分为 PCB 卫星轴和定位板卫星轴两种。 PCB 卫星轴是由卡扣或螺丝固定在电路板上,定位板卫星轴则是完全通过卡扣固定。
        • 量产键盘大部分采用定位板卫星轴(或称钢板卫星轴),PCB 卫星轴则大多被客制化键盘采用,也有少数无定位板型号,如 Cherry G80-3000 系列也是采用了 PCB 卡扣卫星轴。
        • 上为定位板卫星轴,下为 PCB 螺丝卫星轴(拆解),除固定方式外,二者组件基本一致
        • 与平衡杆相比,卫星轴的优点与缺点都更加明显。
        • 首先,卫星轴比平衡杆更加耐用,而且在拔起键帽时,更难造成平衡装置的脱落。对于逐渐倾向于自己更换键帽的消费者来说,卫星轴显然更友好。但缺点上,卫星轴想要做到手感干脆,需要厂商模具精度更高、假轴与钢丝之间空余量更小,同时还需要保证足够润滑。而且在传统的设计上,为了保证卫星轴手感稳定且触底时不会产生巨大噪音,常常在假轴轴心下方设计两个弯折的小脚作为缓冲。这种设计在本质上没有问题,但与目前流行的干脆、直接的手感喜好有差异,现在也有不少厂商在开模时直接去掉了缓冲脚。
        • 此外,由于卫星轴的钢丝固定在定位板下方,想要对卫星轴进行调整,至少需要将其所在的轴体解焊或拔出。而如果键盘采用了 PCB 卫星轴,则需要将整个内胆拆除,移除定位板才能调整卫星轴,对于有调整手感需求或需要复位脱落钢丝的用户非常不友好。如果卫星轴的精度太差或是键帽的菊花太紧,甚至可能将卫星轴的假轴轴心直接拔出,修复成本比起平衡杆要高出太多。
        • 仅拆下键帽,卫星轴整体不在定位板上方,无法直接取出
        • 但相比之下,如果卫星轴的质量正常,更换键帽时,只需要用拔键器勾住大键帽两侧,稍稍晃动上抬,即可方便地取下键帽。比起在正常情况下拔键帽就会造成麻烦的平衡杆,对量产键盘来说,这显然是减少返修。更加合理和更加经济的做法。
        • 精度不好的卫星轴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噪声,是因为钢丝与假轴轴心内部孔道、假轴轴心与轴壳之间的空余过大,或是假轴轴心触底击打 PCB 声音过大。想消除噪声就需要处理掉多余的空档。爱好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钢丝上粘贴一小层胶带或刷一层电路板绿油、在卫星轴轴心底处 PCB 上粘贴特氟龙胶带、在假轴内壁和钢丝上刷润滑脂等。部分量产键盘厂商已经开始借鉴这样的做法,在出厂时附带底部硅胶减震垫,在假轴处涂装润滑脂,并提高模具精度减少空余量。需要再次提醒,自行解焊轴体调整卫星轴,同样可能丢失质保。
    • 无线连接:2.4G 与蓝牙

      • 你可能觉得自己的桌面上总是散着一条一米多的线实在是太难看了,哪怕是绑起来,或者换上更贵更好看的定制数据线,桌面都觉得乱糟糟的;或者你的桌面地方真的很小,比起一直摆在桌上,你偶尔还要把键盘挪到地上、床上、大腿上,好腾出地方给别的东西。对于这两类人来说,键盘能支持无线连接就非常必要了。
      • 键盘上常见的无线连接就分为蓝牙和 2.4G 两种,不过本质上,这两者都属于 2.4 GHz 无线技术。
      • 2.4G 只能进行一对一的传输,并且需要一个专用的接收器。但对于游戏玩家来说,延迟更低稳定度更好的 2.4G 连接是更好的选择。目前也有比较大的外设厂商在开发自己的 2.4G 标准,其中比较出名的包括罗技的 LIGHTSPEED 技术以及雷蛇的 HyperSpeed 技术,在稳定度和输入延迟上可以媲美有线键盘,即使对延迟有极高要求的电竞选手也逐渐开始采用这类无线键盘。
      • 蓝牙是一种特殊规格的 2.4 GHz 连接。它与一般的 2.4G 最大的区别就是蓝牙可以进行一对多的传输,但需要进行事先配对。配备蓝牙的键盘可以同时与多个设备配对,不需要单独连接接收器,对于有移动设备外接键盘需求的用户来说非常合适。
      • 所以,对于桌面无线需求较强的用户来说,选择 2.4G 连接的键盘能够有较好的体验。而如果要选择蓝牙连接的键盘,就需要注意它支持的蓝牙协议。目前仍有少量量产键盘采用了规格较老的蓝牙 3.0 模式,在输入过程当中可能出现反应迟缓,连接不稳定等等一系列问题。想要保证基础的运行顺畅,蓝牙 4.0 应当是最低需求。也有大量键盘已经搭载了支持蓝牙 5.0 的芯片。这类蓝牙键盘在体验上就比几年前的产品有了质的飞跃。
      •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支持蓝牙 5.0 且调校得当的无线键盘在输入体验上和有线相差无几,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锂电池充电频率问题,你可能需要选择性的舍弃灯光等其他特性。
    • 背光:RGB 就是力量

      • 提到背光,可能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网吧键盘那种五彩斑斓的旋转的灯光,对这个特性没有太多好感。其实,一个良好的背光能够帮助你在较暗的环境当中辅助定位,而且并不一定背光就是 RGB,一个柔和的均匀白色背光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如果你真的讨厌背光也不必担心,因为大部分背光键盘都是可以手动关灯的。
      • 在我看来,背光这个特性属于「我可以不用,但你必须得有」。因为你也不知道自己的输入环境在什么时候会发生变化,只有有这个功能才能应付上状况。而且对于希望设计自己桌面景观的使用者来说,一把好的背光键盘能为桌面布景增光添彩。
      • 背光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在电路板的正面或背面安置了灯珠,而每个按键上并没有单独的按键灯。这种打出来的是氛围光,会从键盘的壳体以及按键缝隙渗出,一般搭配的键盘壳体会呈半透明,或在背板上有图案镂空等设计。
      • 第二种设计是插入 LED 灯珠。LED 灯珠分为两脚单色和四脚 RGB 两种,一般在轴体标明品牌的对侧,会看到一个较薄的没有任何结构的部分,那一部分即是为灯珠预留的空间,在下方底壳上,会有 4 个孔或一个大通孔供针脚穿出。采用这种设计的坏处是无法随意更换轴体。因为灯珠一般骑跨在轴体上方,除非采用透镜灯位轴体设计才可以将灯珠置于轴体下。每拆焊一个轴体就需要多拆 2~4 个针脚,非常麻烦。
      •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相对较为便宜,在部分低价的出厂不带灯珠的产品上,可以通过自行加焊灯珠的方式,使键盘支持背光。但这样的键盘已经逐渐减少了,在几年前这是较为流行的玩法。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键帽高度可能不兼容这样的插件灯,如果你购买了这样的键帽,更好键帽时最好避开比较低矮的原厂高度(Cherry Profile)。
      • 量产键盘其实有不少还采用这种方式,比如雷蛇
      • 第三种设计就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贴片灯设计。贴片灯也分正贴灯和反贴灯两种,正贴灯灯珠在 PCB 正面,与轴体同侧;反贴灯是指灯珠焊在 PCB 背面。
      • 反贴灯的好处是,在电路板正面,PCB 可以与灯珠齐平,这样无论轴体是否提供了灯位的空档,都可以安装在键盘上。而正贴灯则需要预留了大通孔的轴体才能兼容。对于目前热插拔逐渐兴起的键盘市场来说,反贴灯是更好的选择,它的缺点在于一般消费者自行修灯更加困难。
      • 反贴 RGB 灯
      • 如果你在购买键盘之后,想要自行解焊或者热插拔更换轴体,就需要格外留意灯珠的固定方式,因为他会限制了可更换轴体的范畴。比如有一部分热插拔键盘,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灯位,于是预留了灯孔,支持 LED 灯珠。但如果先插轴再焊灯,就会导致热插拔失效;如果先插灯再装轴,就限制了轴的使用范围。还有一部分热插拔键盘,原生自带正贴灯。这也让部分轴体无法在该热插拔键盘上兼容。在购买时可以查看商品详情内是否有相关描述。
    • 轴体热插拔:快捷更换轴体

      • 对于大多数键盘来说,如果遇到单个轴体发生问题,或是厌烦了原先的手感,想要更换整把键盘的轴体,需要使用电烙铁将原先的轴体解焊拔除,然后再安装新的轴体。这一过程当中如果对电烙铁使用不够熟练,就可能导致操作不当烫伤电路板,带来更多的麻烦;或是在安装时未能将轴体对齐、没有将轴体卡紧在定位板上,导致按键歪斜。
      • 热插拔轴座解决的就是焊接难度高的问题。
      • 在热插拔轴座出现之前,有一部分轴体厂商已经开始着手设计热插拔的工作,它们的解决方法是在轴体的针脚外面套上套筒,这样焊接过后,套筒和电路板直接相连,轴体本体就可以拔出来,代表厂商是高特(Outemu)。这种套筒热插拔的设计会导致轴体的针脚和一般的轴体相比稍微细了一些,其他品牌的轴体就无法配套使用在套筒上。因此这样的设计大多出现在网吧键盘,因为网吧需要的是单价更低、修复简单的轴体,而一颗高特的套筒轴批发价可以低至 0.3 元。
      • 热插拔轴座就是将套筒的可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所有的主流轴体(除了套筒轴)基本都可以适配。热插拔轴座是一个 Z 形或 L 形的塑料块,轴体针脚由簧片夹紧。主流的热插拔轴座厂商有狼派(CIY)、凯华、佳达隆、TTC,在功能性和寿命上没有太大差别,原理也一致。
      • 我曾经拥有的一把亚克力外壳键盘,底部有消音棉,热插拔轴座,以及氛围灯设计
      • 热插拔轴座还带来了一个附加的优点:大键卫星轴的调整变得更加简单,量产键盘常用的钢板卫星轴可以在拔出轴体后直接拨动卡扣取下。
    • 宏:快捷操作

      • 有一些机械键盘提供了键盘宏的支持。和你见到的其他宏命令一样,键盘宏可以让你一键完成一连串操作,对于办公中经常需要重复输入或是重复操作的人来说非常方便,也有一部分人使用键盘宏来完成游戏中的特殊操作。
      • 有一些键盘可以借助键盘驱动在电脑上设置宏,有一些则是可以在键盘上通过按键免驱完成设置。
      • 机械键盘提供宏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使用自定义组合键(比如与 Fn 或特定的宏键 + 其他按键绑定组合键),另一种是直接提供宏按键。
      • 比如罗技经常在自家的游戏产品线中添加 G 开头的专用宏按键
      • 虽然理论上,宏按键可以给你的带来一些便利,但实际上,由于键盘的标准键位大部分已经有个肌肉记忆,在使用组合键,尤其是 Shift/Ctrl 以及 Esc 等功能键时,常常是直接伸手摸的。宏按键如果出现在键盘左侧,就很有可能造成误触。有
      • 趣的是,目前市面上单独提供宏按键的键盘大多把它们安排在了键盘左侧。在购买时请再三考虑自己的操作习惯,或者将最上以及最下的宏按键直接设置为 Esc 与 Ctrl 来绕过一些误触的问题。
    • 消音措施与减震措施

      • 机械键盘的流行趋势年年变换,最近几年,对键盘内空腔音以及卫星轴杂音的关注越来越多。量产键盘也在逐渐吸取客制化键盘以及玩家调整键盘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已经有不少键盘出厂时为大键打润滑脂,或是将卫星轴重新开模使晃动更轻微、按压更顺滑。同时也有一部分厂商开始为键盘开模硅胶垫片或 Poron 泡棉等吸音材料垫片,包括底座与 PCB 之间的底棉、PCB 与定位板之间的夹心棉等。这类材质可以填充内部空腔,减少或吸收回声,使得键盘整体声音更加低沉或更加干脆。
      • 也有一部分量产键盘吸收了客制化键盘采用的各种内胆组装方式,比如在内胆四周增加弹性垫片,使得内胆在底壳内受力更加均匀,按压内胆边角与中间手感差距更小。不过由于量产键盘组装方式与定制程度更高的客制化键盘有所不同,这种措施所带来的手感差距微乎其微,对大部分人来说意义不大。
      • 这类措施都是非必要的。键盘手感与声音的喜好因人而异,不必盲目追求流行趋势,更好的选择是多尝试,多听、多玩儿、多按,才能感觉到自己喜欢的键盘究竟是哪个方向。
  • 你应该入坑客制化键盘吗?

    • 经过前面几篇文章,一把量产机械键盘各方面的入门知识基本已经介绍到了,希望利用这些知识,你能够挑选到一把适合自己的键盘。
    • 而在上一篇中,提到了一些入门级客制化键盘可能需要的配件。客制化键盘来自于英文中的 customized keyboard,客制化最早是台湾地区的翻译。键盘客制化的范畴非常广泛,可以对已有的量产键盘进行自我改装,比如外壳喷涂、PCB 更换、轴体更换等等。也可以是通过设计师委托厂商设计制造,结构、用料、设计等各方面都与量产键盘不同的键盘套件。
    • 相比之前介绍的量产机械键盘,客制化键盘价格高,配件多,可玩性高,因此能博得核心玩家的心,只要你喜欢上折腾机械键盘,要不要入客制化的坑,是一道必答题。
    • 同时,我也观察到小众的客制化键盘似乎正在走向大众。之前专门做客制化的小厂或新品牌开始尝试做量产成品键盘,之前专门做量产成品键盘的大厂也开始尝试做客制化键盘。热插拔、Gasket Mount 这些以前只属于小众玩家圈子的名词,逐渐变成了营销词,被厂商作为新键盘产品的主打卖点,被平台作为吸引点击停留的关键词,它们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消费者的视野里。
    • 这些趋势的背后,是行业和厂商的发展,也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本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来讨论客制化键盘的优点和局限,梳理行业的发展方向,希望为还在犹豫是否要入坑客制化键盘的你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 从我入坑的经历,来看客制化键盘的价格争议

      • 近几年我用过不少量产机械键盘。有罗技、雷蛇、ROG、HyperX 这些游戏外设厂商的,也有阿米洛、IQUNIX、杜伽这些新兴品牌的。虽然早在五年前,我买第一把机械键盘「Filco 圣手二代」的时候,就知道了「客制化键盘」这个概念,但一直以来,因为没有迫切的实际需求,也就缺乏入坑的动力。
      • 直到 2021 年中,因为需要研究 PC 游戏外设,前前后后买了十来把游戏机械键盘,和玩家群体讨论很多非游戏机械键盘之后,对各种轴体产生了兴趣,进而想有一把「稍微好一点」的键盘,能让我长期稳定使用,这样我可以基于当下流行的键盘「热插拔」,来自行更换不同轴体,体验到更多不同的手感。
      • 又在一次机缘巧合的时机,结识了 MelGeek 的两位创始人 layne 和 muni。他们和我分享了非常多关于键盘、关于客制化的东西,虽说那会儿听得一知半解,但也确确实实改变了我对客制化的一些固有印象,决定试试看他们口中的好产品。
      • 于是我本来一千出头的预算,想着配一把入门级的客制化键盘的计划,最终变成花了两千多配了一把 MelGeek 的 MOJO65。
      • 和其他爱好者一样,入坑之后的我便开始尝试更多不同的配件组合。下图我 1 月份组装的一把客制化机械键盘。它由 2250 元的客制化套件、1349 元的键帽和 294 元的轴体组成。再算上我额外选配的 300 元零部件(定位板),总共花费 4193 元。
      • 这个价格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一定会被吓到——「什么键盘要花四千块?!」这种对客制化键盘价格的质疑也常见于网络。大家都会好奇,客制化键盘真的对得起它的价格吗?
      • 首先,客制化里确实有不少量产键盘上不太可能会有的设计,比如各种造型配色、用料做工精细的键盘,比如风格多变、个性多样的键帽,这对于喜欢尝鲜、喜欢为好设计买单的我来说,相当有吸引力。
      • 其次,客制化键盘通常技术创新上会更积极。量产键盘的许多进步都是由客制化键盘发扬光大的,比如热插拔轴座在使用之初,仅仅出现在网吧键盘上,也未被其他厂商化用。而在经过客制化玩家对轴体更换的需求洗礼之后,热插拔轴座逐渐在量产键盘也铺开销路,它为试图体验不同轴体的普通消费者提供了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的解决方案。此外,包括对键盘结构的探索,对手感一致性的把控等等,都是先从机械键盘客制化圈子流行起来的。
      • 有了客制化玩家在细枝末节的吹毛求疵,才有量产键盘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否则大部分厂商都会像 Cherry、Filco 这种老牌厂商一样固步自封。现在机械键盘市场的百花齐放,和客制化键盘圈子的火热脱不开关系,而量产键盘对某项特性的广泛采用,反过来又会拉低客制化键盘的定制价格。
      • 最后,虽然键盘在本质上是一个输入工具。但任何一个工具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逐渐带有玩物的性质。玩家针对工具的各方各面进行精益求精的追逐,最终产物一定会出现改进点边际收益减小的情况。愿意对某项工具投入更大金钱的人,势必在最终模糊玩物与工具的差距。对于客制化键盘更是如此,想要完成一把键盘的功能,只需要几十块钱就能搞定,但想要一把键盘在外观设计、结构装配、用料选材、喷涂工艺、加工精度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一流,花费就要上千甚至上万。
      • 如果你理解了这三点,相信就能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客制化键盘的价格。无论是哪种键盘的使用者,都不必因为对方花费了更多或更少的金钱去互相嘲笑或敌视。工具爱好者本身就是小众圈子,无论你是买一把还是买几十把,厂商工艺的进步对每个人有利无害,对未来的消费者也有更长远的好处。
    • 小圈子的局限,让新人难以入坑的消费体验

      • 虽然前文肯定了客制化键盘的价值,但是作为一种目标用户群体极为垂直的商品,它的商业模式也有很明显的局限性。

      • 客制化键盘是个非常小众的玩家圈子。这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当你想开始体验客制化键盘的美好之时,你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 信息闭塞,不知道客制化键盘厂家的发售渠道;
        1. 期货和黄牛的现象严重,在价格比量产键盘可以贵出一倍到数倍的情况下,大多客制化键盘还都不是能直接买的现货。
      • 很多客制化的键盘、键帽、轴或配件,你可能能在 zFrontier 社区(国内有名的客制化社区)看到预告介绍、团购发售的帖子,能了解到购买渠道和购买方式。但还有一些你可能在网上所有公开渠道都压根看不到开售信息,有些工作室会选择直接在自己的 QQ 群里用石墨文档开团,并且可能开完一次团就绝版,或者得等一年或更长时间开第二次团购。

      • 多数时候,新入坑的玩家肯定是会错过各种开团发车,那么错过的人只能后续去闲鱼蹲别人的二手加价转卖,而这也直接导致了炒价格的「黄牛」有利可图,让真正想买键盘的玩家更难买到自己喜欢的产品。

      • 在客制化圈子里比较有名的 Matrix Lab,他们一直以非公开的方式——只通过自己的 QQ 群开团发车新产品,不会公开宣传预告。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他们通过多年积累了一批相当忠实且基数不小的用户群,已形成自己的用户社区。面向群内忠实用户销售可以节省各种成本(包括宣传成本、售后成本等),而且对于一把两三千单价的键盘,通常都会是先付全款、等数月到一年发货的团购形式,只面向忠实用户会更容易被接受。

      • 而对于黄牛炒价问题,我参与团购的 OwLab 工作室在 Spring 键盘的预告帖里是这样说的:

      • 我们希望可以让每一位喜欢 OWLab 的玩家都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自己喜欢的套件。“倒”从来都不是我们对自己作品的愿望,因此我们准备了足够的现货数量 buff。如果不是真的需要,请慎重购买!

      • 可以看出,OwLab 工作室本身的态度是不希望自己的产品被二手市场炒高价。他们对于 Spring 这把键盘的销售方式,也确实让一部分对键盘感兴趣想买的人(比如我),只要提前加入 Q 群并按时准点提交了购买需求和付款完成,就一定能买到自己想要的款式配色,而不用担心自己买不到。有些团购是限量的,你不仅得准点到,还得拼手速或手气去抢,抢不到就只能去闲鱼这样的二手市场去加价收别人抢的——对,就像这两年抢原价显卡那样。

      • 即使你很幸运,刚好碰上了喜欢的客制化产品开团,提前加入了团购发车的 Q 群,也在约定时间根据群公告公布的购买和付款方式,比如通常需要你在规定时间内尽快选好款式下单,下单方式一般也是直接支付宝转账(有一些会走淘宝店),但关键是,你顺利买到或买完之后,可能还需要漫长的等待时间,这个时间可能从几个月到一年不等。如果是国外产品,比如在 zF 参团国外知名的 GMK 键帽团购,由于疫情影响,这两年买一套 GMK 键帽的等待时间已经需要 2 年甚至更久。

      • 如此难受的购买体验,也是让客制化键盘无法推荐给普通消费者的重要原因。对于一般用户来说,下决心花三四千块钱整一把键盘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还要告诉他们,即使掏出这么多钱之后,还要等几个月大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拿到自己买的产品,这无疑是不可接受的。

      • 明明花了比大多数人更多的钱消费,还不能立即到手开始享受,实在不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购物体验。

      • 所以,近两年开始有了「量产客制化」键盘。

    • 量产客制化,是创新还是概念营销?

      • 前文中提到过,「客制化键盘」一词其实本来就没有准确的定义,最早期它是指一些极客或程序员为了满足自己对键盘非常个性的需求,给键盘进行编程后,让键盘上的按键可以完全被他们自定义,也就是「能改键」。能改键的键盘就是客制化键盘,这是最早的狭义客制化。到了现今,客制化的概念已经完全被泛化,可能一把键盘只要有热插拔,用户能自己换轴换键帽,就能被称为客制化。
      • 因此,当作为一种亚文化的客制化键盘圈子逐渐成熟后,自然就引来各大键盘厂商,「量产客制化键盘」的概念应运而生。
      • 所谓「量产客制化键盘」,就是指原本做量产键盘的厂商将客制化键盘量产,给客制化套件出厂就标配键帽和轴,同时让键盘具有一定的 DIY 可自行拆装的属性,用户拿到手开箱就能用,且和量产键盘一样是现货不限量,能很轻易随时从官方渠道买到的。
      • 量产客制化通常会沿用或借鉴在客制化圈子里验证过的设计,牺牲一部分客制化的高度自由的可组装属性,当然也很可能有一些部分的减配,最终是让键盘对于普通用户,或者说对键盘只有初阶了解的用户更友好一些的同时,仍具备一定的可玩性。
      • 可以说,量产客制化键盘吸取了客制化键盘的优点,同时避免了期货、黄牛等问题,让原本在客制化小众圈子里的优秀设计,有可能被更广泛的用户所体验到。因此,对一些厂商来说,也是他们做出差异化产品、覆盖更多受众、提升品牌形象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 但是,每个故事都有两面性。量产客制化键盘的出现让普通消费者的选择变多,也给了一些厂商机会借着这个概念,推出一些性价比不高的产品,搅浑了量产客制化的市场。
      • 解铃还须系铃人,为了探究量产客制化键盘到底是创新还是概念营销?我走访了三家键盘厂商,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背景,以及各自不同的做量产客制化的动机。关于量产客制化键盘的本质,可以从这三个品牌篇故事中获得更清晰的了解。
      • Keychron

        • 不管是关注少数派还是机械键盘圈,一定听说过 Keychron 的大名。他们早期靠着为 Mac 适配和设计键盘起家,先在海外键盘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现在已是国内外知名的量产键盘品牌(在京东上的「京造」键盘也是 Keychron),旗下的量产键盘多是千元内、性价比不错的成品机械键盘。少数派也刚与他们联名推出了定制版 Keychron K3 。
        • Keychron 进军量产客制化键盘的原因,主要是对品牌未来的布局。
        • 据 Keychron 的联合创始人透露,Keychron 在北美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 Glorious 推出了量产客制化套件,并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因此 Keychron 认为,不论是防御还是对品牌未来的布局,都应当也可以做好量产客制化。
        • 于是 2021 年下半年,Keychron 推出了自家第一把量产客制化键盘 Q1。俗称「铝坨坨」的铝制阳极金属外壳,右上角是当下流行的旋钮(或铭牌),整个键盘和客制化套件一样可自行拆装,可换轴换键帽。
        • 对于初入门客制化的用户来说,Q1 虽然价格在一千左右(活动 900 左右),但仍属于性价比不错的入门套件,不仅能到手开箱即用,Q1 也允许想折腾、想自行调教手感的用户比较轻松地拆开来对内部进行一些改造。搜关键词「Q1 改造」,能看到不少用户的改造教程视频,毕竟改造本身也是客制化的一大乐趣。
        • 作为业内少数供应链管理成熟的 Keychron,本身也有实力做价廉物美的量产客制化键盘。据 Keychron 的联合创始人介绍,除了已经发售的 75% 配列的 Q1,此前 Keychron 也公开了 65% 配列的 Q2,后续可能还会有 Q3、Q4、Q5。
      • MelGeek

        • Keychron 属于从量产键盘进入到客制化键盘领域,而 MelGeek 所走的道路则恰恰相反。
        • 带我入门客制化的 MelGeek 两位创始人,其实都是国内最早期的客制化玩家,他们也是因为想做出好产品而走到了一起,是客制化圈内少数很早就以公司化运作的一个品牌。
        • 在 2021 年之前,MelGeek 一直都专注做客制化键盘,有优秀的 MOJO 系列键盘套件以及口碑极佳的 MG 高度键帽。而且他们也尽力避免客制化圈内常见问题,当时我第一把客制化套件选中 MOJO65,很大原因是他们是少数有淘宝店,且有现货随时能立即买到的一家。
        • 而他们开始进入量产客制化键盘领域的动机,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回归初心」。
        •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 muni 解释说,MelGeek 从创立之初就是想「让更多人用上 MelGeek 键盘」,但由于自己体量小,没有资本和资源,只能从小众且自己擅长的「客制化」先做起。就像你要做挣一百万的生意,应该先挣到十万一样。
        • 2017 年创立的 MelGeek 在前三四年时间通过自己做客制化键盘、键帽等产品,尽可能把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摸清楚,从而积累了相当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 在 2021 年下半年,MelGeek 推出了量产客制化键盘 MOJO68,受到了圈内客制化玩家好评。这个包含了 5 种配色的系列,先是在海外众筹平台上线,年底又在小米有品进行了一波众筹预热,随后在京东开了 MelGeek 旗舰店正式以现货发售。
        • 作为一把定价在 1000-1500 元的键盘,MOJO68 系列对普通用户来说肯定算贵的,但好在 MOJO68 在颜值和手感两个主要方面都相当有竞争力,说它是目前量产键盘的「颜值天花板」也不为过。此外,在一致的按键体验,稳定的大键调教,没有空腔音之类的杂音,这些都是千元级键盘手感应有的基准,再加上热插拔、三模无线、RGB、Gasket 结构等等这些现在大家选键盘会在意的东西,它一个都不少。所以第一波发售,MOJO68 的销量和口碑自然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 今天 MOJO68 看似一鸣惊人的表现,实际是 MelGeek 多年的积累换来。
        • 聊起 MOJO68 之后的计划,muni 展示了不少他们仍在设计研发中的新产品,除了 MOJO68 的更多配色,还有 96 键的新款量产客制化键盘,和 MOJO 系列完全不同的风格,但在外观和配色设计上同样相当特别。此外,muni 还表示 MelGeek 客制化产品也会继续做,并且还会帮助新兴的客制化工作室,用 MelGeek 的供应链资源和经验,为客制化圈子继续做贡献。
      • 燥极

        • 不论规模大小, Keychron 和 MelGeek 都属于是键盘圈内的老玩家。相比之下,燥极做量产客制化键盘则有点「半路出家」的意味。
        • 燥极的联合创始人之一,鸡蛋。他是一位非常年轻有想法的 90 后,以前是做国潮服装的,因为玩客制化和另一位合伙人——一家传统机械键盘代工厂的老板认识,依托这家代工厂的资源,一起做一个更注重品质的自有新品牌,而不是一味地给大厂做偏低端纯走量的键盘代工,利润率低,长期也不利于工厂的产业升级和长远发展,这才有了「燥极」。
        • 他们在 2021 年下半年才出了第一款产品,名为「太极 GG86」的入门级客制化套件。由于价格亲民,只要 499 元(后来涨价至 599 元),并配备了一个非常武侠风的精致包装——从来没有人想过一把键盘的包装可以做成这样,一下子就让很多客制化玩家认识了他们。
        • 随后在 2021 年底,燥极基于 GG86 套件推出了配有轴体和键帽的「太极 GG87」量产客制化键盘,定价也维持了亲民的 599 元,诚意十足。
        • 尽管不是圈内的老资格,但「太极」在海外非常受欢迎。春节前一阵子,鸡蛋一直在积极为燥极拓展海外市场,寻找对接世界各地的键盘代理经销商。
        • Keychron 做量产客制化键盘是基于市场和品牌策略,MelGeek 则是从键盘玩家的初心出发。而燥极能在量产客制化键盘市场中立足,则说明了消费者对量产客制化键盘的需求是十分强劲的。只要能提供足够有创新的产品,就会有人为之埋单。
        • 对于普通消费者,量产客制化键盘意味着什么?

          • 量产客制化键盘都会采用一些客制化键盘上的设计或概念,让一些以前只在客制化圈子被人讨论和熟知的概念,看起来很专业的名词,比如热插拔、轴体、PBT 材质、二色成型工艺、Gasket 结构和大键调校,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面向大众普通消费者的营销宣传。
          • 这些特性或工艺加入量产键盘,让量产键盘带有一些客制化的属性,本身一定是好事。键盘支持热插拔,能让用户自行换轴,用很低的成本用一把键盘也能获得多种完全不同的手感;PBT 材质的键帽,可以让键帽不会打油更加耐用,二色成型的键帽则可以让键帽上的字符更加清晰,不会磨损;还比如 Gasket 结构可以让按键的感觉变得软弹一些,对打字手感有一定提升;而大键调校是指厂商对键盘上的空格、回车、删除和 Shift 等大尺寸按键进行了专门的润滑调校,或选用了更好的大键卫星轴,来显著提升这些大按键的手感。
          • 但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特性,是否要「预算之内买最贵」,只看产品介绍选出「堆料之王」呢?
          • 一款键盘的好坏不应该由它拥有多少「黑科技」来决定,就像现在安卓手机厂商向普通消费者营销手机的专业名词一样(比如 DC 调光、E5、LTPO),不可否认这些新特性确实对手机体验会有一定提升,但对普通用户来说,它们的实际影响和感知可能并不明显。
          •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没有一项技术是完美的。现在很多人认为 Gasket 结构就会手感好,千元内键盘如果能采用 Gasket 结构就很划算,但 Gasket 结构只是众多键盘结构中的一种,以及她对于键盘手感的影响也并不是决定性的。它确实有其优点,无需螺丝易于组装、内胆更有弹性能提升一定手感,但 Gasket 为了让键盘内有可下压回弹的空间,它可能会让键盘前沿高度(靠近手腕一侧的键盘侧面高度)变得稍高一些,比如我手里在用的 Trio65 前沿就明显过高,导致我必须得搭配一个腕托来使用,不然打字时手腕悬空,久一点就会累。
          • 又比如 PBT 键帽确实耐用防打油,但并不是说 ABS 键帽就一定比 PBT 键帽低级。实际上在客制化圈子里,比较贵且受欢迎的键帽大都是 ABS 材质,只是说是比较贵的 ABS 材质(通常会叫 ABS 二色或多色成型),再加上 ABS 的触感更温润,表面更细腻,颜色可以更纯正,让键帽的观感能更好;而 PBT 键帽防打油带来的副作用是,触感更硬、表面颗粒感强,观感容易显得粗糙。
          • 也就是说,不管是 ABS 还是 PBT 材质都有其材料特性,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工艺水平对成品质量的影响,不应单纯的以材质来分优劣。如果仅就传统量产键盘的范畴里来说,「PBT 键帽好于 ABS 键帽」的观点是成立的,但随着现在量产客制化的流行,「PBT > ABS」这个概念就不一定是对的了。像市面上现在就已经有不少好的 ABS 二色键帽,比如国产的 Domikey、MelGeek 的二色键帽都有相当高的品质;也有细腻的 PBT 键帽,比如阿米洛部分款式键盘配备的 V-Silk PBT 键帽的细腻触感,让我印象深刻。
          • 量产客制化键盘的出现,让量产键盘借鉴融合更多的客制化元素,同时也避免的客制化键盘圈子里常见的期货和黄牛的现象。无论是对厂商还是消费者,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
          • 但是,随着这个细分领域的竞争逐渐激烈,肯定会有更多的名词概念出现,用来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我个人认为,作为普通消费者没必要一个个都搞明白,也不必盲从一些当下流行的概念,按自己的预算和喜好,选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更重要。
    • 你应该入客制化键盘的坑吗?

      • 了解完客制化键盘的优劣,知道量产客制化键盘的源起和演化之后,我们还得回答文章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你应该入客制化键盘的坑吗?
      • 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但不是必须的。
      • 「可以」的原因在于客制化键盘本身带有一定玩物的属性,如果你本身就喜欢动手折腾硬件,或者热衷于尝试新鲜的配件,那么客制化键盘就像是乐高积木或者手办一般的存在,这是量产键盘永远无法提供的体验,那么入坑客制化键盘,就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 而说「不是必须」的原因,则是因为国产键盘厂商的崛起,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工艺新、质感好且价格合适的量产键盘,足以保障键盘基础的工具属性,并且也在越来越个性化。
      • 相对其它电子产品,机械键盘的技术门槛不是特别高。比如同样是外设三大件的耳机和鼠标,耳机需要对声学有研究,鼠标需要对人体工学有研究,键盘就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术积累,这也是客制化键盘圈子会存在的原因——动手能力稍强的玩家就能自己从零造一把键盘出来。
      • 而整个键盘行业,包括国内上游的产业链,到今天已经越发成熟,不管是厂商还是代工厂,都会想逐渐摆脱且有已经能力摆脱「造廉价产品 - 赚低利润」的模式,所以,比过去传统机械键盘更好的量产键盘也好,量产客制化键盘也好,都会越来越多。
      • 客制化键盘玩家圈子在过去这些年确实「玩」出了一些东西,且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国内工作室/公司的产品。有做键盘的,如 MelGeek、OwLab、Matrix Lab、Percent Studio;有做键帽的,如 MelGeek、Domikey、JTK、EnjoyPBT;也有做轴的,像佳达隆、凯华、TTC、JWK、KTT…这里例举出的都只是一小部分,这圈子还有不少有意思的新品牌在快速成长。这些品牌里已经有小部分正常尝试做面向大众一些的量产客制化产品,这些从小众客制化做起的品牌,当进入大众键盘市场时,会更容易做出差异化明显、让人耳目一新的产品出来。
      • 同时,传统外设厂商也已经在为接下来消费升级的键盘市场做布局。比如雷蛇、ROG 这样的大厂都已经推出了自家专属的定制轴体,ROG 还推出了支持热插拔的 104 键全键盘,以及能像 Switch 手柄那样可自由分拆组装的游戏键盘;再比如曾经走低端路线的网吧外设品牌达尔优,近一年在机械键盘产品上快速迭代,推出配备自家定制轴的热插拔三模无线键盘,还出了 700 元价位的 Gasket 结构键盘;还有之前是金士顿现在被惠普收购的 HyperX 最近出了一款内置消音棉填充的入门级机械键盘,这是过去只会在客制化键盘上才会看到的东西。
      • 最后,竞争激烈的市场让键盘的价格也更加亲民。燥极的联合创始人就直言,国内键盘市场其实非常「内卷」,前文提到的「太极 GG87」的售价定在 599 元,一部分原因也是他们基于市场同类竞品的定价综合考虑,而面对当下疫情影响不断上涨的原材料成本,这样的定价势必影响利润率。但即便如此,作为一家新品牌,他们也需要牺牲利润以试图争取到更多用户。
      • 市场在快速发展,不管是传统厂商引入一些在客制化圈子得到验证过的特性元素,还是客制化新品牌想带着自己「个性」为传统大众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消费者来说都只会是好事,这些新旧品牌的竞争、设计和功能特性的多样化,必然会诞生更多好键盘。这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想买一把好看的、有个性的或者是好用的键盘,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 因此,「应该入客制化键盘的坑吗?」这个问题最后还得交回给你自己回答。希望本系列文章里提供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能让你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