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于公众号。欢迎来公众号“惊云小屋”(jingyunxiaowu) 这里改变了数十万人的人生。每周只发一篇,每周让十万人失眠一次,让你在这个社会里活的更明白,少浪费十年的焦虑时光。
上周接连爆出了当年高考被人顶替上学的事件。
苟晶,陈春秀等等。甚至对苟晶来说,还是连续两次被顶替。
这真是一个让人难过的事情。
当年善良无知,家里又没有任何关系的农村女孩,一路努力勤奋克服种种困难和经济压力考上大学,
结果竟然是被其他人顶替名额上学,而自己则被蒙在鼓里,不甘心的接受自己失败的所谓“命运”。
多年来自己无法释怀,家人无法释怀,心中永远都有一个死结,因为这种被强行夺走的机会,这些无辜的底层出身的孩子走上了更艰辛的人生轨迹。
不知道这些年过去后,当她们发现当初是被其他人顶替了好大学的机会时,心中这个结会不会一下子让心脏疼痛不堪。
心中这个结到死都不会打开。
人生越往后走,对阶级的感受越明显。
小时候尚未理解商业社会,会觉得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只要考上高分,去到好学校,就算是成功。
慢慢进入社会后,各种各样的标准和规矩消失了。世界不再是非黑即白,资源驱动下的高墙让人越来越喘不过气。而后,那些没有资源的孩子则会慢慢感受到阶级,慢慢和世界妥协。
慢慢理解到原来你和父母所拥有的资源,也是社会体系里的评价标准之一。也理解了原来很多差距很多事情不是一代人能够解决的,更不是一个“分数”能解决的。
而后,才会慢慢发现,原来读书的好处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给自己一个未来能“积累资源”的机会,而并不是当下就把资源给你。
人生越往后走,越会学会和生活和解。
但在所有人的年轻时光中,读书和教育,却是一个人年轻时候唯一的评价标准,也是一个人唯一能够靠自己能力实现改变和突破的东西。
特别是对底层人来说,这几乎是重重资源壁垒之下,唯一的希望了。
之前和去支教的朋友,聊起底层教育的艰辛。
她当时去的乡村,需要到县城之后再做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不仅仅是教育环境的恶劣,当地小孩子和孩子父母的对于“教育”的意义几乎是缺失的。
有一次她发现一个孩子没来上学,去拜访发现,孩子正在帮父母照看摊位。
“我妈说今天摊位没人管,让我别去上学先管着摊位。”
而一个更让人担忧的事实是,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时间和有手机去看各种各样的娱乐视频。对乡村来说,巨大 DAU 的快手早就比教育更先一步的渗入到基层里。
教育需要环境,需要落地,更需要思维和家庭教育。而流媒体,只需要一个几百元的手机,仅此而已。
支教多了,我这位富二代朋友说,最开始她并不了解,自己带课程、黑板和各种文具,自掏腰包的去做基层支教,
可能到当地还要面对和当地村委会各种报备和沟通,不被所有人理解,甚至还不被孩子的父母理解,有时候,孩子本身都不理解你。上课读书,对他们来说和刷快手看抖音、回家看店面是一样的事情。
意义在哪里?
后来一位前辈和她这么讲:
“社会在固化,但总有底层的孩子是有一颗上进想爬出底层的心的,哪怕一百个孩子不理解你,但这其中如果有几个孩子,听了你的课,在心中种下了种子,一路能努力爬出来,真的开始重视了读书,这就是支教的意义。”
哪怕能够几个人能够爬出来,能够将希望变成现实,就有意义了。
教育,是底层唯一的希望。
我曾经见过一个人,真的是从乡村里靠着自己的能力爬出来,然后专升本,然后去了省会大学读研,然后申请美国公费读研,然后博士,博士后,花了前前后后二十年,终于爬了出来,做到了肿瘤治疗领域里的专家。
可能别人毕业后就能获得的东西,他一路走来花费了二十年,整整二十年的勤奋和信念。
所以很多具备资源的人,根本无法理解,高考替上,还是这种代替了农家善良肯学女孩的机会的替上,是有多残忍,是有多狠毒。
本来在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里,就没有学习环境,在这样又有经济压力,又有环境压力的乡村中,能坚持靠读书改变命运而努力学习的底层孩子,万里挑一。
而正因为这样万里挑一的孩子考到了好大学,才会被那些有心人替代,多么残忍的一个事实:
你越是万里挑一,越是不容易,越是扛着经济压力,越勤奋,越善良,你越容易成为被高考替代的牺牲品。
这真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不是么?这真是一种对社会的羞辱。
当代世界,很多东西都是固化的,都是资源驱动的,我们都必须理解这一点。
但是教育,特别是高考,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这是公平的底线。
任何破坏教育公平,甚至专门掐灭底层万里挑一希望的恶行,其恶毒和严重性已经远超商业社会里的其他不公平竞争,这是在毁灭社会底层的信心。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把原本属于别人的东西,靠自己的资源和人脉拿过来这么简单。
教育、医疗、养老、法律,要对这些领域抱有敬畏之心。
在这些领域靠资源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来获取利益,对社会的影响都将是根深蒂固毁灭性的。
且不说教育行业这么多年,早就已经有很多口子给到了资源不对称了,再爆出这种顶替农村善良努力女孩的现象,真的不能再继续视而不见了。
去年,备受争议的自主招生终于换成了强基计划
这些年,绕过高考出国的越来越多,按照资源不对称,确实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有钱有能力送出国,也花了不少钱,那确实得认。没问题。
但把孩子送出国回来国际生进清北,这就有点靠资源不对称碾压底层的意思了。
高考移民也越来越多,自主招生背后的猫腻也越来越多,甚至到后面,留给底层孩子的机会越来越少,空气越来越稀薄,开始触碰到了底线。
当今社会阶级资源固化愈加严重下,教育本就已经在大范围上逐渐丧失公平性,我们更不能容忍过往突破底线的事情逐渐淡化、逐渐被遗忘,逐渐被忘记。
教育必须保证大范围的公平。对教育公平的侵蚀,便是对社会根基的侵蚀。
保证教育一定大范围程度上的“公平”,不仅仅是对底层人负责,也是对未来整个大市场和整个社会的负责。
在大范围的公平里,允许一小部分不影响底层希望的“不公平”,分层而治,给予每个阶层应有的教育机会和合理环境,这是底线。
恍惚间想到,当代大城市里的小学生,已经在各种出国游学、各种体验到社会上最好最先进的技术,体会到“现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看未来更多的景色”。
而那些支教乡村里的那为数不多万里挑一的几个善良的孩子,在周围人都在耍快手抖音的时候,在家里要借钱读书的时候,还要努力抬起头,闪亮着眼睛,告诉自己“年少时读书不努力,将用一生的职场辛苦和生活窘迫来偿还”,然后奋力前行。
而当高考替考者通过一系列操作,把这种孩子的道路堵死的时候。
做出这种世上少有的残忍的事儿,你还想着要风平浪静,还想着私了。
你们良心真的过得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