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观念的反映。在中国人几千年的观念中,婚姻关系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男买女卖,所以在语言里就有「娶」和「嫁」的分别。
要改变语言习惯是很难的,首先需要现实层面的改变。你觉得当下中国的现实,已经摆脱了旧式婚姻观念和制度的影响么?远远没有。甚至可以说那一套的影响还非常根深蒂固。《婆婆就是妈》这种歌登上央视舞台,已经说明了很多。
其次,即使有很多人意识到语言层面的不合理,也无法自行纠正过来。这还需要全社会形成「政治正确」的标准,先从思想上认识到不合理,再通过隐形制度的安排,纠正所有人的习惯。按照「政治正确」的标准来纠正语言习惯的最突出例子当然是在美国了,以至于很多人觉得美国人矫枉过正,产生逆反心理。中国恰恰相反,不信奉很多现代文明中约定俗成的原则,也没有「政治正确」的约束,所以日常用语中各种有歧视含义的话横飞。
再次,语言的含义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演进,消除旧的意义,获得新的意义。以往表示不平等的用语,可能在未来会消除它的不平等含义,如果在所有人的观念里已经做到了平等,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很可能也已经平等了。所以真到了那时候,可能也就没必要更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