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少女的暴走指南
——关于《系统破坏者》
我曾在幼儿园遇到过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他年龄偏大,本该上小学的年纪却还留在大班,以为是由于他太调皮,才多上一年幼儿园,但是接触了几天觉得他憨厚老实,还算可爱。
直到某天我被他涨红了脸哭着冲老师飙脏话的画面惊到。
后来老师道出原因:这孩子在性格上有极大的问题,平时不声不响,可一旦“发病”,谁都拦不住,以至于还在幼儿园待着,没有其他孩子愿意跟他玩,上课也是单独一个座位。
这件事后我才明白,不是所有大吵大闹熊孩子都是被熊父母惯的,还有一类孩子,想让他们控制情绪,简直比登天还难。
《系统破坏者》里的女主角本尼很明显就是这类孩子。她年仅九岁,别以为一个九岁的小屁孩掀不起什么波浪,如同电影名字一样,她是个十足的破坏者。
发出高分贝的尖叫对她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仅在电影的前十分钟,本尼就展现出惊人的破坏力:爆粗口、挑衅老师、拿东西砸玻璃、明抢、和其他孩子打群架。
**在本尼身上,看不出任何一丁点美好的痕迹,她简直就是恶魔转世。**没有一个学校肯收她,连母亲都对她无可奈何,只好把她送进了暂时的庇护所— —儿童机构。
本尼到底为何会变成这样?要知道孩子生来就是恶魔的概率大概在亿万分之一,而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宛如一张白纸,只不过在他们出生后,被大人们用水彩笔涂抹了不同的颜色,而本尼这张白纸上的颜色,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黑。
**她患有严重的C-PTSD,即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会呈现出“人际关系障碍”、“负面自我概念”、“情绪调节困难”及“人际敏感度过高”等。这比普通的 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更复杂痛苦。
患有这种精神疾病的人,通常经历过长时间的巨大创伤,诸如因打小受到家庭暴力而带来的童年阴影。**本尼的阴影来源于,在她还是婴儿的时候被尿布蒙过头。**然而,从本尼的暴力程度来看,她童年阴影的来源绝不仅仅是被尿布蒙头这么简单。她一定还遭受了更多虐待。
这样看,**本尼既是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这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不曾被爱过,便不知道爱为何物,**就会更容易把痛苦施加给他人。
除了母亲外,任何人都不能碰到本尼的脸,不然就会引起一场腥风血雨,被她砸破头的同学就是血淋林的惨例。
是的,只有母亲能碰,这足以说明母亲在本尼心中的分量。只要听到母亲的声音她就会瞬间安静,被母亲抱着的她就像一只小鹿,乖巧极了。
母亲就是治疗本尼最好的灵丹妙药。
**母亲也同样爱着本尼,**但她却总带着一脸歉疚登场,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对不起”。因为,**这个母亲****过于懦弱,又极其的不称职。**除了本尼外,她还有两个孩子,但她却没有工作,总是依赖别人才能正常生活,就连在怀孕的时候都是小本尼给她做饭。
母亲到底会做什么呢?她只会哭。她把两个孩子单独放在家里,任由男友和本尼扭打在一起,她也自责,却总是无力改变现状。
母亲其实也有过一丝想负责任的念头,再度分手后,她想带着孩子们重新开始,她在餐厅里买了薯条,开心地告诉本尼,只要找到份工作,就可以把本尼接到自己身边。
不过,这丝念头很快就被她本身的懦弱淹没了。面对本尼热切的期待、渴望,她最终只是碎碎念的“还没准备好”,便匆匆便逃走,甚至连当面和本尼告别的勇气都没有。
**被抛弃仿佛是本尼的宿命,就连寄宿家庭都不敢收留她太久。**明明有家人,本尼却像个孤儿一样流浪于各个城市。
好在还有一个人没放弃本尼,那就是米查,他专门负责陪在本尼身边,以便在她发病的时候及时控制住她。
他提议带本尼去森林三个星期,进行一对一护理。
或许是因为米查在年轻时也有过愤怒管理障碍,所以他更懂得如何跟本尼相处。森林里的小木屋没电没网络,却能够让本尼放松下来。住在森林的日子里,两人一起嬉笑打闹,好不热闹,就算是本尼偶尔发病,米查也能很快地让她冷静下来。
在本尼的世界里,米查可能是第一个对她如此有耐心的人,这份爱可是连母亲都做不到的。她无疑要依赖这份爱,来弥补自己那极度缺乏的安全感**,**所以她整日黏着米查,要求也越来越得寸进尺:先是缠着米查去他家,抱着米查的孩子不放手让夫妻俩精神紧绷,后来,她甚至想杀掉米查的妻儿…
从小吃苦的孩子,只要尝到一点甜,便撒手不放。
但这又造成了另一个难题:当失去了专业距离,看护该如何处理和患者之间的关系?
**工作人员虽然善良,却始终不敢越界,**他们只会在本尼发病时将她绑到病床上,再给她打镇定剂,从不多问原因。
每次,本尼伤人后,儿童机构的一位女士只是告诉她,被伤害的孩子没事,并且还要在之后立马转移话题,好分散本尼的注意力。
这样的做法长期反复下去,实际上只能让本尼病情的危险程度越来越高,就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最后雪崩,结局是无一人幸免。
倘若说本尼不懂爱,那么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就是不敢爱。
本尼的存在对他们而言就是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的炸弹,就算倾注全部的耐心也无济于事,因为不知道何时就会触碰到她的爆发点。这或许也是米查最终为何会放弃本尼的原因。所有人,包括母亲,对于本尼的感情都是怕多于爱的。
电影采取了半开放式结局,本尼被送往非洲接受治疗,却在机场奋力挣脱,再一次逃跑。她纵身一跃,画面便停到这里。
有关问题儿童成长的电影,当然不止这一部。
早年是枝裕和执导的《无人知晓》也讲到了被抛弃这一点。《无人知晓》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中,五个被遗弃的孩子死了两个。
到了《系统破坏者》这里,我想本尼要是在上个世纪出生,她的下场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其实就算是现在,如何正确地和本尼这样的孩子相处,似乎仍是个无解题。
本尼所有的歇斯底里都来自于被抛弃,因为没人保护得了她,所以她只能采取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自我保护。
《系统破坏者》的导演诺拉曾发声:
对我来说儿童暴力是一种呼喊。
我拍这部电影的动机是让人们对像本尼这样的孩子更加管制,因此电影主要是从她的角度来讲述的。与此同时,本尼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狂野、不确定、充满幻想的世界,一个孩子在为自己的存在感而奋斗。
她并不想通过本片试图做什么表态,而只是希望能用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去揭示德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当然,这也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
每一个拥有悲剧人生的本尼背后,必然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也必然映射出现实社会的畸形影像。
老话说,生而不养,断指可还。意思是对于只生不养的父母,断掉一根手指就足以报答了。还有一句老话是:生而不养,不如鸟兽。养而不教,愧为父母。在我看来,生而不养,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恶,也是对生命最可悲的亵渎。
本尼不该是恶魔的,她也有天使的一面。她会安慰老师,照顾婴儿,还有要当教养员的想法。如果在她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能被爱和关怀包裹着,而不是总面临着被抛弃和无尽的冷漠,她也可以是个正常人。
如果非要一个结局的话,我宁愿让本尼在母亲的怀中沉沉的睡去,醒来后没有尖叫,不会悲伤,一切都走向了正轨。
这要是真的,该多好啊。
《系统破坏者》可搜索网络资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