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nblogs.com/LittleHann/p/15708682.html)

三个道理

  • 决定你跟金钱的关系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的智力和知识
    • 豪泽尔认为,根本原因在于,
    • 个人的金钱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跟心理学有关系
    • 你的理财决定应该只跟你的现在和未来有关:你现在有多少可以调用的钱,当前有什么投资选项,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这些都跟你的过去没关系,对吧?
    • 实际并非如此。
    • 投资行为跟人的过去经历很有关系,这是因为过去的经历能影响人的心理。
  • 年轻时的经历会决定一个人对金钱的认识
    • 一个人最重要的认识和理念,往往是在年轻时候形成的。这里面有窗口期。
    • 德里克·汤普森的《引爆流行》里提到,人对食物的偏好是在童年形成的。小时候妈妈做的饭菜口味是你最喜欢的口味。哪怕你后来出国了,哪怕在国外生活几十年,你还是最喜欢家乡的味道。一个人对音乐的偏好是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之间形成的,你在高中和大学喜欢什么音乐,你一辈子都喜欢那种音乐。而一个人的政治倾向是在二三十岁形成的。
    • 萨波斯基在《行为》这本书里也说,一个人童年时候家庭所在的阶层,决定了他感受到的生物学压力,而且这个压力对他一生的性格、行为都有影响。
    • 这个报告发现,人在投资方面的行为,跟他年轻时代的经历非常有关系。这种行为倾向呈现出一种代际特征
    • 如果你是 1960 年出生的,在你的青年时代,美元贬值了 3 倍。你的直观感受是物价一直都在飞涨,你会认为把钱留在手里、存银行、包括买低风险但是低利率的债券,都是最愚蠢的行
    • 可如果你是 1990 年出生的,你青年时代的通货膨胀率就很低。你根本没见过什么物价飞涨,你印象中钱很保值,你会认为买债券是个很好的选择。
    • 那你说不对啊,这几代人只要看一看对方的数据不就知道了吗?但是那没用。这个道理是你非得亲身经历才能建立深刻的认识。这就好像你很难说服爱听戏曲的爷爷奶奶改听嘻哈一样。
    • 美国人大多都不富裕,有 40% 的人拿不出来 400 美元多余的钱。那么收入最低的人,平均每户每年买彩票花多少钱呢?412 美元。
    • 换作是你,难道你不想让生活有个希望吗?你没有经历过人家的生活,就不要轻易评价别人的行为。
    • 这种代际之间的心里变化,会深刻地影响到他们今后人生的投资组合和决策。
  • 人难以迅速适应一个新事物。
    • 1960 年代以前的美国人几乎就没有退休的概念,绝大多数六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得继续工作。社保给的钱一开始是非常微薄的,一直到 1980 年代才给到按今天标准是 1000 美元的水平,这点钱根本不够花。真正让一个年过 65 岁的人能靠退休金生活,那是非常近期的事情。
    • 那为什么人们不惜代价,宁可背负高额债务也要去上大学呢?
    • 因为大学普及是很晚才发生的事情。人们的认知之中只知道大学生厉害,不知道大学生这个身份已经贬值了。这一代人的父辈们可没有还大学贷款的经历。
    • 人们没有过切肤之痛

用买卖股票的方法致富

  • 炒股致富只有两条路
    • 一个是靠风险
    • 二个是靠“复利”
  • 巴菲特真正的成功秘密,是他一直活着
  • swellhead: 膨胀了
  • 豪泽尔列举了几件巴菲特“不做”的事情,
    • 巴菲特不会大规模借债。
    • 巴菲特经历了 14 次经济衰退,但没有一次让他惊慌失措地卖出股票。
    • 巴菲特从来不玷污自己的商业声誉。
    • 巴菲特从来不依附一种战略、一个世界观或者一种趋势,他总是在不停地学习,他不会一根筋走到底。
    • 巴菲特不依靠别人的钱治理公司。
    • 巴菲特没有把自己累死,没有辞职,也没有退休。
  • 巴菲特反复强调所谓“安全边际”。他的策略要求哪怕在大牛市的时候,你的手里也得时刻掌握着一些现金。别人都满仓了,别人在拿 9% 的回报率,你的那些现金只能给你 1% 的回报率。这种感觉很难受,但你必须得忍住这个难受,才能保证在熊市的时候,自己手里仍然有钱,而不至于被迫卖出股票。
  • 你就必须学会面对失败。你对失败的恐惧必须远远大于对成功的渴望。这意味着你得像巴菲特一样有耐心
  • 豪泽尔说,这个原则必须是偏执而又乐观。
    • 对短期,你要非常偏执地避免危险,要非常谨慎小心,像偏执狂一样害怕才行。
    • 对长期,你又要非常乐观。你得相信自己到了 50 岁以后才能比较有钱,从 65 岁以后才能很有钱,得到七八十岁以后才能有钱到出名的程度。正因为你有这样的目标,你才能忍受住短期的偏执。
  • 长期要乐观,短期要悲观,这很像中国人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寻宝者思维

  • 生活和工作中,会常常遇到两种思维模式,也可以叫两种心态
    • 只想做“对”的事儿,可以称之为“优等生心态”
    • 不断尝试各种事物,其中有“对”的事儿,也有“当初看起来不那么对”的事儿。
  • 优等生心态其实是职员思维。你做的事儿都是安排好必须做的。那如果现在不知道该做哪件事儿,不知道每一件事的后果会怎样。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投资人或者领导者,你得从一大堆可能有好处的事儿中挑选几件,这个职员思维就不行了
  • 做投资的人都知道,投资组合都有强烈的尾部效应。往往你投的项目大部分都不成功,但是有少数会是极端的成功,而你几乎所有的收益,都来自那些极端成功的项目。这个效应是投资中的“80/20 法则”。而且这个“投资”是广义的,并不限于股票交易
  • 寻宝者思维的关键就是要广撒网。你估计这一片矿山中可能有宝石,那你能说我只探索其中有宝石的那个地方吗?你能说我只买有宝石的那个坑吗?你必须把这一大片都控制起来才行。足球学校、明星经纪、版权代理、IP 改编,全都是这个思路
  • 我们这是一个“好东西”分布非常不均匀的世界
    • 在你的一生之中,对你影响最深的可能就几本书。
    • 决定你前途的可能就是一两项技能。
    • 改变你命运的可能就那么几件事。
    • 对你最重要的也许只有几个人。
  • 错过他们,是你不可接受的损失;可是你非常容易错过他们。那你怎么办呢?
  • 一方面当然你要提高判断力和把事做好的能力。你首先得能选择那些潜在的好东西,并且要努力去做好。为了提高平均成功率,你需要学习和模仿,需要请高手给你推荐。但是这些都是有限的。
  • 你是独一无二的,只能自己选择。
  • 百货业之父约翰·沃纳梅克有句名言:「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套用这句话,我们大约可以说,在你面对的所有选择之中,也许只有 1% 是最好最适合你的,但是你不知道是哪 1%。
  • 所以你必须放量。别指望奇迹,没有量就没有一切
  • 我的感慨是我们常常搜索好东西的主动性太低。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把人驯服得太老实了。你不能等着好东西来找你,你得主动去找它们才行。就好像打游戏一样,到任何地方都要先搜索一番,看看有没有宝物!

把自己当做变量

  • 从理论和临床实验上来说,能不能学好一项技能的确并不依赖于你是否热爱这个技能。你只要方法正确,刻意练习,投入足够多的汗水和时间,只要坚持下来就能达到高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明明不喜欢学习也能考上好大学。
  • 但是你不能常年这么干。明明不喜欢,还要坚持不懈常年去做,这不反人性吗?
  • 诚然,了不起的成就都有一些反人性的成分,以前唱戏的说“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是有道理的,有志向的人是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但是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什么事儿都得适度才好。你的模型不应该把人生设计成泾渭分明的前后两部分,说我前半生专门奋斗,后半生才能享受:那都是想象,没有人真是那样生活的。
  • 当你考虑奋斗模型的时候,你应该把自己也当作其中的一个变量。你不能假设自己是个没有人性的人。你不可能在战略上违反自己的本性
  • “人性”的重要性
  • 我这个一半一半的投资法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让我的遗憾和懊悔最小化。
  • 幸福并不是把资产最大化。幸福还包括不做让自己强烈感觉不舒服的事情,包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包括尽量避免后悔、对得起良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活有掌控感
  •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你只能赚你认知范围内的钱”。重要的不是你每天的富盈有多少,而是每天不管波动多少,你都能安心睡个好觉。
  • 用豪泽尔的说法,用退烧药不是完全“理性(rational)”的,但是是“合乎情理(reasonable)”的。
  • 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合乎情理的事,因为不合乎情理的事你坚持不下来
  • 像投资这种事情,能长期坚持一个策略,比具体用的是哪个策略还重要
  • 宁可使用一个有瑕疵但是能坚持的策略,也不要选择绝对理性但是无法坚持的策略
  • 2008 年,耶鲁大学的两个研究者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出了一个比较极端的投资策略。他们的指导思想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勇于冒险,等到慢慢变老再慢慢减少冒险,越来越稳健。这个思想没问题。问题是,你年轻的时候应该有多冒险呢?
  • 报告的建议是你要按照 2:1 的比例,融资买股票。也就是说如果你自己能拿出来 1 块钱,你就应该找机构借 2 块钱,总共投入 3 块钱。
  • 这个杠杆是个什么概念呢?只要市场上升 1/3,你的净资产就翻倍了;但是只要市场下跌 1/3,你就血本无归。
  • 只要你把自己也作为一个变量,考虑到自己不是一台自动机器,你的金钱模型就需要心理学
  • 坚持需要忍耐,忍耐需要热爱。
  • 有了热爱,你才能在它表现不好的时候坚持下来。
  • 人不应该为了所谓“理性”而丧失人性。情感和爱好都是我们的重要立场,是我们科学思考的出发点,而不是科学思考应该回避的东西。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让金钱收益最大化,我们活着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快乐,要满足自己的喜好。

历史总在重演吗

  • 我们谈论投资是为了琢磨一些更一般、更通用的道理。拿投资说事儿的好处是数据充分,可以讲一些过硬的道理。
  • 如何看待历史。
  • 历史,是由意外事件决定的
  • 研究历史你得抓住根源性事件,而根源性事件都是意外事件
  • 这些事儿不跟以前的任何事情押韵,你不但无法预测,而且连想象都没有那个想象力。历史的确不是一点规律都没有,但是历史有三个规律,恰恰决定了历史不会重演。
    • 第一个规律是时代会有结构性的进步。
      • 不但是科技,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包括人的性格,也都一直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 。你读一读约瑟夫·亨里奇的《西方怪人》,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是历经千年演变出来的。你读一读张宏杰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史》,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做事的风格在过去两三千年一直都在变化。战国的经验并不适用于汉朝,唐朝的经验不能指导明朝。大清官场规则跟新中国其实并不一样,曾国藩不适合当现代人的励志偶像。
    • 人其实可以吸取历史的教训,而正因为人吸取了历史教训,历史才不会重演。
      • 经济周期为什么变了呢?难道说资本主义没有矛盾和缺陷了吗?
      • 豪泽尔说,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结构的改变。过去美国是以制造业为主,容易发生产能过剩,而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是产能过剩导致的。但现在美国是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不太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事儿。但是这个说法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没发生过经济危机。
      • 也许另一个原因的作用更大,那就是人们总结了历史教训,学会了避免、或者至少是推迟经济衰退,学会了如何快速从经济衰退之中复苏。
      • 人们发明了“中央银行”这个东西,最早的中央银行就是美联储。中央银行可以用货币政策,政府可以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这两招都是干预经济的看得见的手。而历史证明用这些方法调节经济周期是好使的。
      • 所以人不是不能从历史中学习,人只是不能“总”从一段历史中学习:这拨人学会了,下一段历史就不是那样的了。
    • 历史具有连锁反应的效应,所以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
      • 产生剧烈影响的历史大事件总会有些正反馈过程,包括从大萧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一个正反馈。但是正反馈是脆弱的。中间只要有一个环节因为种种原因没发生,最后的局面就会完全不一样
      • 人们不容易找到工作,就都去上大学。上大学的需求增加,学生贷款大量增加。而学生贷款现在已经是美国经济的一个严重问题。
      • 历史有结构性的进步,每个时代都是新的。人们吸取了历史教训之后就会改变历史,而使得之前的那个教训就不管用了。历史事件的链条充满偶然性
      • 那种相信历史有个必然的方向,有各种必然发生的规律的“历史主义”,是错误的历史观。
      • 历史其实是一系列意外事件的集合
      • 2017 年,丹尼尔·卡尼曼曾经有一次讲话。他说人们习惯于在遇到一个意外事件、没办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检讨说自己犯错误了,说我要吸取教训,下次不再犯错……这个态度其实是不对的。这件事纯属意外,你何谈下次改正呢?卡尼曼说你真正应该学到的其实是「这个世界是很难预测的,它总是令人惊讶的。」
      • 那段话出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他的原话是,
      •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都具有一种个别的情况,使它的举动行事,不得不全由自己来考虑、自己来决定。当重大事变纷乘交迫的时候,一般的笼统的法则,毫无裨益。回忆过去的同样情形,也是徒劳无功。一个灰色的回忆不能抗衡“现在”的生动和自由。」

如何从历史中学习

  • 买股票的本质是买公司。投资是为了公司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投机。
  • 忽略市场的短期波动。市场并不能告诉你公司真正的价值,市场告诉你的只是当前公司股票的交易价格而已,而交易价格常常偏离价值。
  • 所谓“安全边际”。因为你对公司价值的估计具有不确定性,你一定要等到这家公司的股票交易价格“远远”低于,而不仅仅是“低于”它的内在价值的时候再买。
  • “能力圈”
  • 如果你在 2009 到 2019 这十年间使用格雷厄姆的标准,你能买的只有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股票。
  •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历史上的东西?价值投资这个事儿也许能带给你四个教训。
    • 人生不是算法,学东西不能机械照搬
    • 高手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他们会使用那些规律,而在于他们发现了那些规律
    • 尽管很多历史规律会变,但的确有些规律不会变。我们可以直接借鉴的是那些不变的东西
      • 读书最好是一惊一乍:啊还有这种操作!到时候能想到各种操作的 possibility 就已经很好了,完了再考虑 probability。
    • 考虑时间
      • 如果你想利用一个具体的趋势,就只能参考近期的东西。

上进的人都活在对自己的失望之中

  • 越是优秀上进的人,对自己的表现越不满意。当然这里面有谦虚的成分,我们说过“邓宁 - 克鲁格效应”,但绝对不仅仅是谦虚。其中更有悲观和失望。
  • 投资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能直接给你的决策提供反馈。特别是,投资能看出来你能不能直面真实世界
  • 真实世界充满了涨落,成绩总是起起伏伏,强行做平就等于掩盖真相,其实都是自欺欺人
  • 很多人说我不求大富大贵只求活得不累。
  • 可是真实世界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看不到波动,一定是或者有人、或者有个组织,替你屏蔽了波动。员工拿固定工资可是公司在市场上起伏。公务员职业稳定可是机构在遮风挡雨。那些安稳的日子都是虚拟现实。
  • 你但凡想要自己面对现实,就得一惊一乍、大起大落、担惊受怕。这些是做事必须承担的代价,不是用这种方式,就是用那种方式

短期主义

  • 我们以前讲过塔勒布的《利益攸关》(中文版叫《非对称风险》)那本书。塔勒布爱说的一句话叫「skin in the game」,说当你忽悠别人干什么事儿的时候,你自己也应该冒着同样的风险去干这件事儿,才算对得起道德责任。
  • 华大基因的汪健说,有「60% 的人,将 60% 的人生积蓄,用在生命的最后 28 天」
  • 患者家属想的是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但是在医生看来,却是为什么要如此对待自己的家人?医生对自己的选择是放弃治疗,尽量保证最后日子的生活质量,安静地死去
  •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医生和患者、和患者家属对“治疗”、对“死亡”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普通人的观念就是认为死亡是最可怕的,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让人活着,他们没见过医生见过的那些痛苦,医生没法说服他们。
  • 我们把自己当做变量,心理需求是重要决策依据
  • 豪泽尔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钱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你的独立性,让你不必做你不想做的事情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