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语言风格可以有三种选项:
-
用最正常的方式,但若想显得特别,还可:
-
更精炼;或
-
更冗余
精炼或冗余,在这里都是中性的选择,不带好或坏的价值判断。
鲁迅现在想描述「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一个事实,上述这句话已经是描述这个事实的天然正常选择,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写,但现在他想显得特别一点,那么是不是可以把这句话精炼一下?好像很难,「园外有二枣树」?似乎不甚高明。那么使它冗余呢?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当然和「有两株枣树」是不一样的。我们都知道一句格言:故事本身并不重要,怎么讲才更重要。所以有两株枣树这个事实并不重要,怎么来告诉读者有两株枣树比较重要。
如何读解这句被冗余化后的句子有太多的思路,我们不用考虑作者下笔时怎么想的,我们只需要研究它对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即可。其余答案说的镜头感、空间感都很有启发,我自己比较看重这句话中两个
分句
之间的节奏感,和因为信息延宕带来的悬念。
有两株树,原来其中一株是枣树呀,那另一株呢?尽管这里只是一个逗号造成的短暂停顿,但在读者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期待,欲知道下一株是什么吗?接着往下读,哦,原来还是枣树。没有惊喜,心情平复。
一个逗号,在读者心理上引发一个起落。这个起落,让读者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平庸的后园哪,你期待的任何意外都不存在!这种平庸和平凡的感觉,是直接描述有两株枣树所不能得到的。
所以,这笔冗余的写法,岂不是极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