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有这样一个老头
NOTE
一个学哲学的朋友经常到我的宿舍聊天。像任何喜欢书的年轻人一样,我们的话题最后总是到达自己心目中的学术大家。有一次,他信誓旦旦地对我讲,在当代中国,只陈寅恪和钱锺书堪称大家,其余不足论。他讲完后,我小心翼翼地问,这两人后面,可不可以再加上一个呢?他毫不犹豫地说,不可能,中国再也没有这个级别的人物了。然后,我给了他一个老头的小册子,并且告诉他,我认为这个老头也堪称大家。第二天,这位朋友又到我的宿舍来了。他略显得有些疲惫,但眼睛里却充满了光芒。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他有点认同我的看法了,这个老头或许可以列到他的当代大家名单中。临走,他又从我的书架上抽去了这个老头的几本小册子。等我书架上这老头的书差不多被借完的时候,他也开始了辛苦地从各个渠道收集这老头的书的过程,跟我此前一样。不用说,这个老头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金克木。为了看到更多如那位朋友样充满光芒的眼睛,我起意编这样一本书
2022-09-09 14:54:08
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
谈读书和“格式塔”
NOTE
读书可以把书当作教师,只要取其所长,不要责其所短。
2022-09-09 14:51:54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
“古文新选”随想
世纪末读《书》
上古御前会议
谈《西伯戡黎》
兵马俑作战
《春秋》数学·线性思维
NOTE
学、问是从外界得来信息。思、辨是内在思考。修、行是付诸行动,再回到外界去,传出信息。思不孤立,有来源,有去路。
2022-09-09 14:52:58
NOTE
就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说,思维往往是线性的,达不到平面,知道线外还有点和线也置之不顾。只愿有一,不喜有二,好同恶异。
2022-09-09 14:55:31
《春秋》符号
NOTE
物质文化可以边学习边发展。精神文化必然是随语言文字渗入。
2022-09-09 14:57:16
重读“崤之战”
古书试新读
《论语》“子曰”析
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
NOTE
语言不同可以翻译,但是通过翻译的理解,由于思维习惯不同,往往会有变化。
2022-09-09 14:58:00
NOTE
哲学思想,从古到今,外国(欧洲、亚洲)的往往囿于宗教,离不开所谓存在、永恒、绝对、精神、物质等等的正反面的问题。中国的则往往囿于政治,离不开人情、人事、实用。双方思想的核心问题不同,虽有交叉重叠,但是不能互相套用公式术语。
2022-09-09 14:55:14
范蠡商鞅:两套速效经济软件——读《史记·货殖列传》
“道、理”·《列子》
《四书》显“晦”
读《大学》
NOTE
作比较文化研究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寻轨迹,究因果。二是查中介(冲突焦点或传播途径),析成败。三是列平行,判同异。
2022-09-09 14:56:11
读徐译《五十奥义书》
NOTE
等到这种直接感受一来,很快就像儿时听讲中国经书一样了。老习惯回来了,这便容易了,走上熟路了。于是结果也一样:说是不懂吧,讲的句句都懂得;说是懂了吧,并没有全懂。只能重复老师的话,不能说出自己的话。自己不会解说,那还是没有懂。
2022-09-09 14:58:55
《心经》现代一解
再阅《楞伽》
孤独的磨镜片人
NOTE
要保持精神独立就得忍受生活清苦。
2022-09-09 14:57:45
福尔摩斯·读书得间
《存在与虚无》·《逻辑哲学论》·《心经》
NOTE
《存在与虚无》·《逻辑哲学论》·《心经》
2022-09-09 14:59:54
读书得间
九方皋读书
NOTE
读书也这样。“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这才有效率。效率包含了速度。一本书里可以有无数内容,有各种层次的思想,那就只能取我所需,见我所见,择其一端,不及其余。为什么“好书不厌百回读”?就是因为读书一遍见到一些,再读又见到上次没见到的,读来读去甚至读出连作者自己也未必事先想到的。
2022-09-09 14:54:47
读书法
古今对话:读书
与书对话:《礼记》
读古诗
与诗对话:《咏怀》
与文对话:《送董邵南序》
谈《千字文》
秋菊·戴震
谈谈汉译佛教文献
怎样读汉译佛典——略介鸠摩罗什兼谈文体
甘地论
谈外语课本
奥卡姆剃刀
约伯与浮士德
读书·读人·读物
读书·读人·读物
读书——读语言世界
NOTE
我只明白了所处的是一个不能不经过解说的隐喻世界。
2022-09-09 14:58:18
闲话天文
虚字·抽象画·六法
文体四边形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
NOTE
这可以说是四种学吧。一是公羊学。二是南华学。三是法华学。四是阳明学。
2022-09-09 14: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