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焦虑是焦虑者的通行证

NOTE

标题病了,它看起来就很焦虑。

2024-11-05 18:05:22

NOTE

以前这样的句子常见于网络世界,现在它们也登堂入室,逐渐成为印刷品。

2024-11-05 18:05:41

NOTE

它们共享一种庸俗的格律,尽管各自携带的内容倒不一定庸俗。

2024-11-05 18:05:52

NOTE

一方面我们看到戏谑、放纵、娱乐性前所未有地释放出来,另一方面,道德、审美判断上的无所适从,又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虚无感。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到快乐,投入并享受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他们时不时抬头望见疾行的阴影,体会到技术带来的恐惧、未知和某种来自本体论的不安全。

2024-11-05 18:06:29

NOTE

奥登的诗作中充满了具体的时代意象,战争、灾难、工人阶级、法西斯主义、西班牙与中国,还有自身的欲望。“他很反感自己的早年成名,因为他看到了藏在自己公共道德形象背后的复杂动机,以及被崇拜和偶像化之后油然而生的满足感。”(胡桑译)

2024-11-05 18:07:45

NOTE

惶惶不可终日的小镇青年们,至今试图通过地理空间的位移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有《速度与激情》这一类的电影,在科技和资本的爆炸中成为宠儿,叫嚣着在续集中永生。这些内容构成了这一期的《单读》。

2024-11-05 18:08:28

NOTE

提供疗愈——所有像样的文化产品都不能也不应该提供这些像答案一样确凿的东西

2024-11-05 18:10:39

NOTE

。“欲罢不能”,这是那些屡遭嘲笑却畅销无阻的心灵鸡汤和励志成功学的逻辑思维,我们痛恨这个词,但又想不出更好地与这个时代相互袒露的方式。于是转而寻找其他时代的切片,进入焦虑的内部。其中一个发现是,我们大可不必过度沉溺于对自我病症的叙事,此时此刻的作家、诗人、建筑师、纪录片导演与他们的前辈分享着相似的情绪。

2024-11-05 18:11:07

NOTE

诗人的语言最难被时代捕获。

2024-11-05 18:11:27

NOTE

在头痛和焦虑的时刻,生活浑噩地渗漏而光。

2024-11-05 18:11:46

话题

失衡

速度与激情

小镇青年威廉·夏伊勒

NOTE

人人都希望能在股票里赚取大把的资财,房地产飙升得令人瞠目结舌……夏伊勒认为,那个时代的美国被资产阶级的废话所主导,整个社会充斥着夸夸其谈的盛世美学和陈词滥调的市侩作风,刘易斯、门肯、德莱赛、舍伍德·安德森、卡尔·桑德堡纷纷对那个愚蠢庸俗的年代口诛笔伐。在菲茨杰拉德看来,那是个“荒唐的年代”。

2024-11-05 18:15:05

NOTE

芝加哥称之为“过度发展的愚昧乡村”

2024-11-05 18:16:13

NOTE

一步步滋生了逃离小镇的念头

2024-11-05 18:17:37

NOTE

拥护这种封闭的社会文化,并不足以令生活变得体面,也寻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最可怕的是,身处乏味生活的人们不曾意识到自身所缺乏的东西。

2024-11-05 18:18:29

NOTE

在夏伊勒看来,在那所大学里遇到一两位能够激发自身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教授已是足够幸运,正是他们让他学会了批判精神:“不拘一格的真理和不受约束的自由可以挽救那些被真理固化的一切。”

2024-11-12 22:31:24

NOTE

这个社会被庸众、原教旨主义、清教主义和柯立芝总统的幼稚所控制,这不是年轻人希望回到并开始生活的地方,过那种没得选择的生活。

2024-11-12 22:32:05

NOTE

他想去巴黎,但他又想留在美国,希望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改变这个无聊透顶的社会。在逃离与驻留的纠结下,他像其他学生一样,先到芝加哥、华盛顿和纽约进行一场毕业旅行。 力劝女友一起前往而不得后,他选择了分手,独自踏上了走出小镇的旅行。

2024-11-12 22:33:03

NOTE

文明的创造被商业的热潮所取代,如同我们这一代人无缘得见80年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状态。当年泥沙俱下的芝加哥城市建设如今终于彻底被疯狂的工业建设和商业冒险所取代,商人依靠财富夺取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成为公众意见和社会品味的判决者,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牧师在芝加哥已经沦为多余的人。人们沉浸于虚幻的“柯立芝繁荣”。

2024-11-12 22:38:04

NOTE

人类文明的中心

2024-11-12 22:38:54

NOTE

曼彻斯特

2024-11-12 22:38:50

NOTE

却发现这座壮观的帝国之都,无论是贵族还是富翁,无论是政客还是大众,人们都心安理得地接受森严的社会等级,这严重地伤了他的心。

2024-11-12 22:39:17

NOTE

当他在布鲁姆斯伯里这个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聚集地住下后,分明地感到这里的名人对圈子外的人类毫无兴趣,甚至对乔治·奥威尔、萧伯纳这样的名家都置之不理,极其势利的文化氛围让他提前结束了在那里的游荡。 在美国人看来,巴黎是天堂,是人类文明的灯塔。

2024-11-12 22:39:53

NOTE

大批的美国青年响应了他的号召,踏上船板,离开了美洲大陆,来到英伦和巴黎,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

2024-11-12 22:40:13

NOTE

巴黎似乎在这里等待已久,夏伊勒终于穿梭在塞纳河畔,这城市令他陶醉:“这是黄金一般的年华,在这个美丽、文明的城市,人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全然不顾清教徒、资产阶级的顾忌,这些顾忌在美国使青年窒息。

2024-11-12 22:42:50

NOTE

我有了时间和心情做一些思考,大量阅读、尽情交谈、大啖美食……这里空气清新,可以看街景,读报纸或读书,和新交的朋友天南海北地闲聊,和姑娘调笑,畅饮或浅酌,随心所欲。”

2024-11-12 22:43:03

NOTE

与外国姑娘相恋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方式。他在巴黎得到《芝加哥论坛报》的晚班编辑职务,开始了对20世纪的见证。

2024-11-12 22:41:59

NOTE

试想,当希特勒在纽伦堡大游行上嘶喊口号时,你在现场;当张伯伦在慕尼黑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时,你在现场;当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实现德奥合并时,你在现场;当纳粹闪电袭击波兰、发动世界战争时,你在现场;当甘地在印度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你在现场……他不仅利用记者身份记录了这些影响20世纪的世界大事,还将20世纪的文学、艺术、政治、社会乃至因战争而革新的技术等一一记述。夏伊勒的传奇经历,已让他成为一部“21世纪的百科全书”。

2024-11-12 22:45:11

NOTE

在乡愁的袭击下,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从未在欧洲深入扎下根基。夏伊勒不想自己成为祖国的陌生人,他拒绝了欧洲职务的诱惑前景,告别了毫无定数的欧洲生活。像其他朋友一样,落叶归根般回到了美国。

2024-11-12 22:46:13

NOTE

具备我这样经历和背景的播音员,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纽约找不到第二人,其他播音员没有一个人直接感受过纳粹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2024-11-12 22:47:39

NOTE

他还在期待全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对他的垂青,迟迟不来的聘请使他更加失落。

2024-11-12 22:48:03

NOTE

他认为这是他最好的小说,肯定能在好莱坞卖个好价钱,事实似乎在故意嘲讽,他实在被现实逼得想钱想疯了。

2024-11-12 22:50:16

NOTE

中译本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因为书中对“美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讳莫如深,未作揭露”,并对斯大林“进行了恶毒的歪曲和诬蔑”,出版社将之长期列入“内部发行”,多次再版,流传极广,印数极大。在那个精神饥馑的年代里,这本书在中国产生了极巨的影响,相较于美国本土围绕这本书所产生的毁誉参半,在中国大陆读书人的心目中却获誉极高。想必,夏伊勒若对中国的阅读状况有所了解的话,他必定在自己厚重的回忆录中,像写法国对此书的欢迎程度那般大书一笔。

2024-11-12 22:51:51

NOTE

我的国家没有让我成为公众人物,好在那不是我追求的,也不是我想要的。正如我的生活,我的命运,伴随我的神祇,一切都恰到好处,这些已经足够了。”这句欲盖弥彰的话语,较之于自负的夏伊勒来说,更多的是自我期许与现实境遇之间的无奈之辞罢了。

2024-11-12 22:52:40

访谈

影像

关于自我的狡黠

看,这些标本

报道

诗歌

随笔

图书馆之死

书评

全球书情

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