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活在问题中

NOTE

下沉年代,保持乐观积极还有什么用?

2023-07-26 18:42:22

NOTE

困难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这种行为本身就蕴含了抗拒、反对和不甘。在动荡的年头,这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即便它会延宕人的痛苦,但至少我们不再对痛苦的根源视而不见。

2023-07-26 23:51:34

NOTE

一段时间之前,死亡是一种事件、一种突然出现,而在这种名义之下,它动员人、激励人、使人紧张、使人活跃、使人骤变。而后来,有一天,它不再是一种事件,而是另一种延续——一种呆滞的、无意蕴的、不被叙述的、沉闷的、无援的延续。

2023-07-26 23:52:41

锺叔河 真理有可能早过时代,但是寻找真理与时代无关

戴锦华 火焰与黑洞——媒介的变化,如何改变我们

景凯旋 在人性残缺的时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NOTE

在算法时代,似乎我们所有的行为举动都可以成为大数据的素材,我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都可以被提炼成关键词,投入流量池里,重组成塑造我们生活方式的模板

2023-07-31 21:09:10

NOTE

当世界进入到一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新纪元,当相对主义变成多元化的孪生姊妹,当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同时陷入两难境地,人的内心的完整感正在被某些东西吞噬。而文学,也许只剩下文学,想要捍卫人的完整感,保护人之内在的自由,让人不再因为惧怕孤独而走入某种洪流。

2023-07-31 21:09:30

NOTE

在经验和超验之间,究竟该怎样度过人生?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在《捍卫热情》中写到:我们永远不可能在超验的领域真正一劳永逸……我们也总会要返回日常平凡的琐事里:在经历启示后,在写一首诗后,我们要去厨房,决定吃点什么;然后,拿着电话费账单,拆开信封。我们不断地,从受到神灵启示的柏拉图,转向明智的亚里士多德……而这,也是应该的,因为如若不然,在上面等待我们的是疯狂,在下面等待我们的就是厌倦。

2023-07-31 21:11:38

NOTE

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内的,主要来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有意思的是,当时国内采用“异化”概念是为了批判具有前现代特征的压制人性,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现代化”进程。

2023-08-01 00:13:04

NOTE

这与西方知识界采用这个概念的现代性语境不同

2023-08-01 00:13:17

NOTE

这一切都在现代社会瓦解了,价值不再是一个事实。在现代科技和商业垄断一切的时代,人成为物理的人、工具的人、单向度的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实际上,“异化”问题就是一个意义的问题,所以捷克思想家帕托什卡(Jan Patočka,1907—1977)才说,现代最大的危机就是意义的危机

2023-08-01 00:15:37

NOTE

存在着两种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二者是对立的关系,前者是经验世界的,后者是精神世界的,批判社会现代性导致的人的异化一直都是西方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主题,文学方面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荷尔德林,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20世纪初的康拉德,他们的作品其实都可以说是对异化的批判,当然,对异化问题批判得最为突出的还是表现主义的卡夫卡,存在主义的萨特、加缪和荒诞派的贝克特、尤内斯库(Eugène Ionesco)以及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等

2023-08-01 00:16:35

NOTE

异化的极致就是荒诞。

2023-08-01 00:16:41

NOTE

在我看来,西方的衰落首先是精神上的,自20世纪下半叶至现在,没有出现划时代的伟大作家。作家们依旧在讲故事,而且有些还是很不错的故事,但这些故事与我们的生命体验已经不产生任何联系。

2023-08-01 00:17:30

NOTE

考证、注疏的正宗学问,整天跟人炫耀知识,其实却貌似深沉,毫无人生见解。作者把他写得迂腐可笑,毫无情趣。

2023-08-01 00:18:16

NOTE

我的人生毕竟是经过思考的,并把这种思考传递给了他人。我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喜欢我写的东西,对此我已经很感谢命运的赐予了。

2023-08-01 00:18:56

NOTE

世界将不会再回到过去的全球化时期,即和平和发展的时期。

2023-08-01 00:19:53

NOTE

这个时代结束了,我们又将迎来一个大时代,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2023-08-01 00:21:18

NOTE

其特征都是求同,只有文学是求异

2023-08-01 00:21:34

NOTE

文学教给我们的是人之存在的孤独性,在艺术走过的地方,在诗被阅读的地方,人们会发现异议取代了期待中的赞同。当其他学科都要求有一个统一结论的时候,文学是个体维护其独立性的最后的堡垒。

2023-08-01 00:21:53

NOTE

诗比历史更真实

2023-08-01 00:22:27

NOTE

无论有多少史家记录和描述这段历史,都远不及杜甫的“三吏三别”、《北征》《羌村》给后人留下的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和人性表现。

2023-08-01 00:22:50

NOTE

大人物属于历史,小人物属于文学

2023-08-01 00:23:04

NOTE

历史记得一将功成,文学记得万骨枯

2023-08-01 00:23:18

NOTE

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一个世俗人文主义者。

2023-08-01 00:24:19

NOTE

世俗英雄主义取代了诸神,以代表人的精神世界,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到浮士德、鲁滨逊,正是这一世俗英雄主义的最初体现。

2023-08-01 00:25:09

NOTE

现代人只有靠文学艺术来拯救人的心灵,康德、席勒、谢林、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人都提出文学艺术赋予人生意义的作用,于是我们看到,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于连、拉斯蒂涅、毕巧林、洛根丁、里厄、巴达缪、考尔菲德等,无论主人公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是寻求意义的“当代英雄”。

2023-08-01 00:25:46

NOTE

20世纪的暴力正是启蒙主义的滥用的实现。

2023-08-01 00:26:04

NOTE

现代人已经没有了任何敬畏,世俗人文主义者彻底摆脱了绝对者之后,却发现自己孤独地面对世界,无所依傍,所谓艺术的拯救,所谓世俗英雄主义,都如罗马尼亚哲学家布拉加(Lucian Blaga,1895—1961)所说,是将自己的影子当作依靠的支柱

2023-08-01 00:05:35

NOTE

这就是现代的“人的境况”,人只能将“行动”本身当作意义的根源。海德格尔强调的是这个,加缪强调的也是这个。世俗人文主义的终极困境就在于,当现代人摆脱了自然时间,进入历史时间而获得解放后,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最终仍将发现,自己依旧走不出自然时间——每个人独自面对的命运。

2023-08-01 00:06:10

NOTE

自忖学问之事,不在谋生,而在追求人生价值

2023-08-01 00:28:21

NOTE

现代性的问题

2023-08-01 00:29:00

NOTE

西方的自由主义早在20世纪末就已经变种,走向价值相对主义,失去了它的浮士德-普罗米修斯精神

2023-08-01 00:29:30

NOTE

上穷碧落下黄泉

2023-08-01 00:30:24

NOTE

西方诗歌在审美观上倾向崇高,中国诗歌倾向优美,西方文学在自由观上多呈现人的孤独,中国文学更多地呈现人的寂寞

2023-08-01 00:32:11

NOTE

中国文化强调群体性,但中国诗歌反而更多表现的是个体性、主观性,西方人能对自然保持客观的观察,想要超越它,中国人总是将自然与个人融合为一体,想要成为它,这使得中国文化缺乏科学精神,但另一方面却也成就了中国诗歌的特色,诗人用“自然”将个体包裹起来,因而没有撕裂的大痛苦。

2023-08-01 00:33:00

NOTE

柳宗元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被压制的孤独感。

2023-08-01 00:34:06

NOTE

中国人普遍喜欢李白,恰恰是因为在自己身上缺乏李白的那种自由精神。

2023-08-01 00:34:22

NOTE

什么是唐诗的真精神呢?是它的自由性、独立性和人类性,是诗人对社会的关心,对自然的沉思,对个体生命的思考,这些都是人性的体现,发自诗人内心的需求,情感像赤子一般真挚,而真挚的情感、美好的情感是现代人越来越欠缺的东西

2023-08-01 00:35:23

NOTE

如果历史没有目的,那么历史意识对于未来就是无意义的,于是留给我们的选择似乎只有“活在当下”

2023-08-01 00:36:13

NOTE

在中国文化中,“活在当下”是有特定含义的,即把活着本身当作最高目的,没有生命的过程感和意义感。海德格尔说过,人向死而在,所以人有世界,动物没有世界。由此看来,“活在当下”其实是一个人没有世界的表现。

2023-08-01 00:36:38

NOTE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2023-08-01 00:37:17

NOTE

三纲六纪并非元凶,而是出于“当下即是”

2023-08-01 00:37:48

NOTE

普通人当然不会知道这个词语,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态度就是如此,只要活着就好,其他都不重要,这也是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善于忍耐的原因

2023-08-01 00:38:39

罗新 太多人滥用历史,历史学家应该监督对历史的叙述

项飙 迈克尔·桑德尔 走出对成功的崇拜——从精英的傲慢看优绩主义陷阱

NOTE

这就是优绩主义(meritocracy)教导我们的。

2023-08-06 23:32:59

NOTE

优绩怎么会成为一种暴政(tyranny)呢?

2023-09-11 20:18:00

NOTE

这种输赢划分与收入及财富差距的扩大有关。但不仅如此,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人们对待成功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那些成功人士开始相信他们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是因为他们的优绩,并且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市场给予赢家的所有好处。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他们开始相信那些在底层挣扎的人也一定是罪有应得

2023-09-11 20:18:20

NOTE

以至于忘记了那些成功路上的运气和助力——家庭、老师、社群、国家和时代。

2023-09-11 20:18:36

NOTE

事实上,根据才能和品德、是否胸怀天下,只有极少数人会被选出来。他们被选为百姓的守护者来管理公共利益,也就是社会财富。他们并不一定是有钱人,但他们受到尊敬,是文化上的精英。而我们知道,在儒家思想里,商人、会赚钱的人是被瞧不起的。也就是说,在艺术、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对优绩主义的认识还是有区分。

2023-09-11 20:19:45

NOTE

身处顶层的是一小部分被选中的人,而其余的人并不参与竞争。

2023-09-12 12:36:57

NOTE

它几乎成为对每个个体进行分类、排名的普遍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竞争中,去提高社会阶层。所以,随着现代性的到来,这种社会是天然不平等的、需要被分化的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优绩主义不再是像宇宙秩序一样的东西,而是一种个人化的评价体系,更多地关于个人的成败。

2023-09-12 12:37:38

NOTE

优绩主义是一个自我包含、自我参照的话语体系,它变成了一种绝对的东西。

2023-09-12 22:47:18

NOTE

我们常在作为准则和作为现实的优绩主义之间往返:它是一种我们想要努力达到的准则,还是一种可以被合理化的现实——我们所得到的就是我们应得的吗?这种往返在古典思想里并不存在,因为优绩主义在那时是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不是个人的成功体验。

2023-09-13 00:09:06

NOTE

主张治理国家的人需要一些品性,一种对美德和公共利益的追求。这与所谓的“技术专家”相去甚远,我们今天却常把它与“由最优秀的人来治理国家”混淆。

2023-09-13 00:10:12

NOTE

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都这么认为,中国的情况是否类似就由项飙教授来谈谈。我们面对的是一种市场优绩主义(market meritocracy),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贡献以及应得的回报是由市场决定的。

2023-09-13 00:11:02

吕植 人应当有取舍,保护环境应当讲公平

劳东燕 法律的核心问题是,良好的社会秩序如何可能

崔庆龙 下沉年代,我们该如何保持乐观

NOTE

心理学正在成为一门显学

2023-08-03 00:04:44

NOTE

这里需要再提一下性格型抑郁,这种抑郁无论情绪多么痛苦,无论表达多少次自杀,实际上都不会有真正的自杀行动。

2023-08-03 00:06:37

NOTE

抑郁症这个词本质上是症状学术语,它是一种外省性的观察,并不能很好地描述一个人的内部世界

2023-08-03 00:06:49

NOTE

当人与人之间趋向于更强的界限感的时候,这首先反映的是人们下意识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而这种情绪是社会整体传递过来的

2023-08-03 00:07:32

NOTE

这个社会对于竞争的强调更加激烈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一种相对友善的、可以亲近的、粘连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需要戒备、需要竞争的关系。

2023-08-03 00:07:42

NOTE

个人根本掌控不了这种转变,自我意识的改变一定反映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全感,需要一个人以更强的边界优先去保护自己的担忧、恐惧、不确定、不踏实,代价就是人与人之间多了一层隔阂,多了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

2023-08-03 00:08:51

NOTE

其实他们也在努力地参与、分享,去跟随这个时代,但好像做不到。我觉得他们的状态有一些落寞、寂寥,因为子女都不在身边,邻里之间包括亲戚之间的往来频率也下降了很多,我完全可以想象他们平时在家可能也会看看手机,看一些他们关注的内容,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情感、想法分享出去,只能变成一个链接、一个转发,但是转发出去之后又没有回应。

2023-08-03 00:09:35

NOTE

这是一个挺孤独的场景,我都可以想象,但是更早以前,他们可能身边有孩子,家人之间相距也不那么远,还会聚在一起打打麻将,或者有一些亲戚之间的往来。我能感受到他们其实也比从前更孤独、或者说更低落,同时他们确实也没有词汇去表达这

2023-08-03 00:10:21

NOTE

但在另一些时候,我们却对身边发生的很多事视而不见,甚至对同类抱持着一种深深的疏离感和戒备。

2024-08-02 08:14:14

NOTE

人们的情绪被裹藏起来,一旦有分享的渠道,或能聚集这些情绪的地方,比如一篇热门文章的评论区、一条微博、一个热搜,大家那一刻就愿意去分享,很快把情绪集中释放,让很多人看到。但回归到真正的现实生活中,你却感受不到这些情绪,觉得网络和现实是两个世界

2023-08-03 00:15:03

NOTE

对于环境参数的变化,心理学只能回应,而不能回答

2023-08-03 00:15:26

NOTE

它甚至不能算一种解释,仅仅是一种理解

2023-08-03 00:15:40

NOTE

当一个社会出现问题、人们普遍被某种消极情绪影响的时候,可能需要更多的社会学家或者人类学家,在架构设计的层面对它重新优化

2023-08-03 00:16:44

NOTE

有时候来访者提出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实际上他想要的可能并不是那个东西,而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确认

2023-08-03 00:23:05

NOTE

你真的要感受到给你提供基本照料、养育的那个人是带着情感、带着祝福的,看见、回应和参与你这个生命,这样你才能够健康、不抑郁,才能够活得有热情、有动力,感到温暖和安全

2023-08-03 00:23:56

NOTE

现在人已经到了必须掌握一些什么、知道一些什么,才能够相对没有风险地活下去的这么一个阶段

2023-08-03 00:24:24

NOTE

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出路

2023-08-03 00:25:03

NOTE

系统原有的评价标准已经和大多数人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产生了巨大的分离

2023-08-03 00:25:12

NOTE

当追求这样的生活的代价,会把一个人实际的生命力过度透支的时候,它就会激发一个人的厌恶动机,这时候人们就会产生对于家庭、婚姻、奋斗等方面的厌倦心理,会把它视作自己幸福感的

2023-08-03 00:25:45

NOTE

不是说年轻人不够努力,或者他们不能吃苦,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被动适应,也就是说,和那个价值体系脱离开来,反而能够保证基本的心理健康

2023-08-03 00:25:58

NOTE

人类以前过于乐观、理想化了,认定社会能够并且必须一直持续向前发展,现实是世界是复杂的,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变量在其中,它可能会停滞,甚至有可能会回退,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

2023-08-03 00:26:21

NOTE

从一种统一的、被大多数人所定义的应该怎么活的期待中解放出来,去完成自己对于自己生存意义的重新评估,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我们需要有一种额外的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智慧,才能更好地在这个时代去安顿自己

2023-08-03 00:26:49

NOTE

产生的这种认知的谬误、幻视和盲视,会让他们觉得如果没有在那个框架下安排生活,就好像没有去一个应该去的地方,充满悔恨和遗憾。

2023-08-03 00:27:53

NOTE

西西弗斯式的心理状态。我们必须要让自己处在一个愿意做功的状态,这样我们才会把自己的生存体验为可以掌控和可以改变的,这种心理感觉很重要。

2023-08-03 00:28:05

思想史万有引力 我就想追求一些纯粹的无用之学

放画之半自由

放画之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