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导论
场景Ⅰ 从《潘晓来信》到《奇葩说》,青年人究竟在困惑些什么:情感结构与媒介建构
场景Ⅱ 身处媒体空间里的我们被“看人下菜碟”了吗:把关人、信息茧房与圈层的形成
场景Ⅲ 线上线下我们用什么在交流:语言与心灵的关系
场景Ⅳ 与陌生人做爱、向枕边人撒谎、同最爱的人失之交臂:亲密关系的新自由主义与技术的双重变革
NOTE
一时间,多年的情侣、好友和夫妻的完美关系随着这场游戏的持续进行,相继暴露出脆弱真相。
2024-08-08 09:30:47
NOTE
行为心理学家通过主流媒体或社交媒体的自媒体账号经常劝导大众,不可随意向朋友或者爱人露怯,脆弱一面的展示无疑把自己置于有可能被对方随意伤害和利用的境况里
2024-08-08 09:32:42
NOTE
恋爱脑或“舔狗”看似在向对方无条件地奉献真我,本质上不也怀抱着感动对方、希望对方以类似方式予以回报的心态吗?
2024-08-08 09:33:10
NOTE
“浪漫爱”之所以受到吉登斯的批评,原因在于“浪漫爱”不断提示女性“如何读懂一个男人”,背后隐藏着女性气质可以“征服”男性气质的可能性(好像有点助长女性的玛丽苏情结?)。
2024-08-08 10:30:27
NOTE
大众对此类题材影视剧的趋之若鹜,到底表明人类的亲密关系尚未升级到纯粹的“融汇爱”阶段,还是暗示“融汇爱”模型本身压根就无法实现呢?
2024-08-08 10:37:24
NOTE
跨越经济差异或政见隔阂产生情爱,估计只能在偶像剧里完成。
2024-08-08 10:40:43
NOTE
至少,农村妇女的情感诉求完全被排斥在上述产品之外。
2024-08-08 10:46:10
NOTE
女性都去谈虚拟恋爱,还会不会或还需不需要现实生活的恋爱与社交呢?
2024-08-08 10:46:56
场景Ⅴ “在一起孤独”的抗疫:社交媒体由谣言机器向情感机器的转变
NOTE
六度空间理论
2024-08-08 08:17:38
NOTE
在朋友圈或抖音账号上传内容,打卡美食、旅游和剧场或演出,配上精修的自拍,我们做这些究竟是为了给自己留下回忆,还是借助于微信和抖音设置的点赞和评论,获得舒适感和满足感的精神循环?社交媒体到底让我们在虚拟世界里贴合得更近,还是在现实世界中离得越来越远?
2024-08-08 08:17:58
NOTE
他人导向的社会性格植根于“无处不在的焦虑”(现在不少社交媒体以贩卖焦虑为机制吸引流量)。个体虽然具有强烈的自我和个人主义意识,但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过于看重同侪群体或大众传媒代理人的示范效应,而难以发展出自主性格。如果他人导向型的性格缺少自主性,里斯曼担心社会成员极有可能效仿新的文化或价值权威,由此失去自由或自律,最终在喧嚣陆离的媒体世界中深陷于孤独困境。
2024-08-08 08:20:58
NOTE
英文版原名为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当年优酷视频的开屏标语就是这个。不明白中文版为何要取这个名字
2024-08-08 08:23:17
NOTE
特克尔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人类与机器越来越近而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远的新世界,一个机器越来越像人而人也越来越像机器的新世界
2024-08-08 08:27:59
NOTE
青少年只有分离方可成长
2024-08-08 08:32:15
NOTE
需求或被选择或被捏造出来,通过对应的渠道向特定的用户发布后,转变成小道故事、秘密情报和谣言。说新浪微博扮演“谣言机器”的角色毫不为过
2024-08-08 08:35:28
场景Ⅵ 粉丝及其“不满”:重新理解饭圈与青年日常生活实践
NOTE
我们无须正襟危坐,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就能够成为“迷群”的一分子。加入“迷群”在一定程度上能加持工人的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不再局限于工人获得必要劳动时间的报酬,即领取工资后购买满足其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需求的行为。
2024-08-08 08:38:12
NOTE
迷群”和亚文化等理论武器。
2024-08-08 08:44:20
NOTE
这十种重写方式包括背景重设(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其他故事,比如穿越小说)、扩展原文本时间段(有点类似于前传、后续类)、重新聚焦(把原来文本中作者没有花费太多笔墨的人物角色视作新的同人小说主角)、道德重置(新的同人小说为原文本中的恶棍、反派等角色“洗白”)以及情色化(耽美故事),等等。
2024-08-08 08:53:18
NOTE
把培养偶像的成本甩给粉丝。公司充分利用女性粉丝的“母职”天性,邀请粉丝积极加入培育偶像的生产过程中。培育偶像意味着粉丝与“三小只”的成长之间产生“同时性”联结
2024-08-08 08:56:50
NOTE
黑青年”实施大规模的言语“反击”。粉丝在墙外的社交媒体上呼唤“我们都有一个爱豆,名字叫阿中”
2024-08-08 08:59:33
场景Ⅶ 在密室里狂奔,与鬼怪相遇:游戏、沉浸模式与素朴的正义感
场景Ⅷ 我们为什么要看综艺节目:窥私欲、大众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可能
场景Ⅸ 换个古装马甲继续偶像般地恋爱:CP文化遇上男女平等意识
场景Ⅹ 我们怎么如此痴迷抖音:短视频的事件性与趣味社会学
NOTE
然而,在快手发展初期这个由4亿人集中于此的虚拟乐园里,那些被小红书、B站,甚至抖音用户颇为不齿或受其排斥的社会群体却能找到可以展现自我的平台。
2024-08-08 09:11:37
NOTE
创伤主体的大批量存在,意味着愉悦感的精神诉求将成规模地出现。短视频这种直观而短暂的媒介与社交网络结合后,对于有创伤的个体而言,极有可能具有自我修复和疗愈的功能。
2024-08-08 09:20:19
NOTE
外国人“夸夸片
2024-08-08 09:23:51
NOTE
资本的政治嗅觉非常敏锐,能够迅速捕捉到大他者所需,帮助制造和迎合欲望的同时,通过强迫性的重复机制进行推广与动员,将这种欲望转变成某种集体无意识。唯有如此,抖音短视频的事件性效应才能产生。
2024-08-08 09:23:47
NOTE
古典音乐的神性在于它对基督降世或救赎的颂扬,所以它拒绝音乐好听悦耳。一旦悦耳,作曲家便犯下满足世俗“欲乐”的禁忌。
2024-08-08 09:24:51
NOTE
本质上,抖音神曲及其命名,事关审美和趣味,更关乎社会与阶级。
2024-08-08 09: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