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引文
推荐序一 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NOTE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很多时候大家买一样东西,并不是真的需要它、会去使用它,而是渴望拥有和获得,这位女生用到“乘法”这个词,并没有夸张
2022-04-17 14:56:16
NOTE
我学习欣赏物品而不去占有,学习与他人分享而不独享,学习探寻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惧旁人的异样眼光。
2022-04-17 14:56:33
NOTE
霍金曾说:“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我与老师的缘分。
2022-04-17 14:56:56
推荐序二 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NOTE
堆积
2022-04-17 15:48:23
NOTE
面对这些困境,市面上给我们提供的策略只有“收纳术”或“整理术”,而这些策略本质上是在宣传如何把过多的物件密密实实地、见缝插针地塞满我们的生活。这种“收纳式思维”只会让我们在“浪费”“过剩”“惰性”中喘不过气来。
2022-04-17 14:59:14
NOTE
进”与“出”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2022-04-17 15:02:02
NOTE
促进生活和生命的新陈代谢,从而迎来焕然一新的人生
2022-04-17 15:02:59
什么是断舍离
第1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NOTE
我们身处“物质过剩”的世界。
2022-04-17 15:05:10
NOTE
优惠打折品”“高价品”“图方便品”“没有的话会发愁品”
2022-04-17 15:06:42
NOTE
Fasting(斋戒)detoxed(排毒)
2022-04-17 15:07:06
NOTE
不拉开壁橱、拉开抽屉,就不会在意这些杂物,所谓“眼不见为净”。
2022-04-17 15:08:01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NOTE
对于舒适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数量的估测和考量不足
2022-04-17 15:10:30
NOTE
我们依然会受到来自父母或是上个时代的价值观——“太可惜了”“不能搞浪费!”的影响,因此这属于观念上的原因
2022-04-17 15:10:39
NOTE
消费社会总是挖空心思地对我们的心理需求“挖地三尺”,直到挑起我们的“对实际不需要的产品的购买欲”,让我们觉得好像就是自己本来特别想买的一样
2022-04-17 15:11:05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NOTE
我们逐渐形成了以物质为标准的行为习惯,即“物质轴”的思维方式。
2022-04-17 15:11:53
NOTE
当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这就是“物质轴”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就导致:如果这个东西还能用(或者即使不能用),我们就在“暂且”“好不容易”的心理暗示下,把这个东西留在身边
2022-04-17 15:12:40
NOTE
“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2022-04-17 15:12:51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NOTE
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思维方式——空间轴
2022-04-17 15:21:09
NOTE
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时点,更换这些生活用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可以称为悠然有暇的美的空间
2022-04-17 15:21:47
家里家外·情绪反差的痛苦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舍”与“弃”的不同
NOTE
佛教用语中有“布施(将金钱或贵重物品捐赠给寺庙或贫苦人)”一词。其中的“施”就是“施舍”之意。也就是说,因为这些东西在我处不再起作用,而让它们在别处起作用。
2022-04-17 15:41:41
NOTE
我们应该挑选出有质量的东西,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性的量即可,这样才能找回我们曾经失去的健康美丽的空间,才能从最本真的意义上珍惜事物、热爱生活,并不是随意地、不走心地囤东西、扔东西
2022-04-17 15:42:22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第2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NOTE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2022-04-17 15:45:39
NOTE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2022-04-17 15:45:46
NOTE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2022-04-17 15:45:54
NOTE
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2022-04-17 15:46:10
NOTE
1.“三分法”2.“7·5·1法”3.“1 out 1 in法”4.“one touch法”5.“自立·自由·自在法”
2022-04-17 15:46:22
NOTE
答案就是把衣柜、壁橱、抽屉等所有的收纳容器的盖子打开,让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全部展现在眼前。
2022-04-17 15:46:37
NOTE
凌乱
2022-04-17 15:48:18
NOTE
溢出、过剩
2022-04-17 15:48:20
NOTE
因为她们把“收拾家务”直接等同于“理所当然应会的家务劳动”,简单地把家务整理分成“会收拾”和“不会收拾”,理解成能力问题
2022-04-17 15:49:19
NOTE
女性既受到了“没有收拾干净的环境”的损害,又不得不自虐地自嘲为“不会收拾家务的女人”,心理上受到的伤害也越发地深刻。
2022-04-17 15:49:28
NOTE
经济学上有个“巴莱多定律”。它指的是“公司80%销售额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80%的成果是在所花全部时间的20%中产生的”等这些现象,又简称80/20定律。在收拾整理家务的现场也同样适用这一定律。“居住空间里的东西,其中80%是忘却物,目前在使用的东西只占了20%。”更不用说平常基本上不怎么开的壁橱和抽屉,里面的忘却物比率甚至超过了80%。
2022-04-17 15:50:43
NOTE
从便利店的免费一次性筷子到和自己风格不相称的回礼品情侣杯等,很多“基本上不怎么会用的东西”你还会带回家吗
2022-04-17 16:03:27
NOTE
这三类人有一个共通点——没有活在“现在”
2022-04-17 16:03:40
NOTE
意识总是徘徊在过去或是将来,却没有脚踏实地正视眼前的问题,以至于人生的“现在”成为一个空洞
2022-04-17 16:03:46
NOTE
在这些杂物中,有些东西可能一年才用上一回,或是红白事的时候才用得上。对于这些东西,不要从频率,而要从和自己的“关联度”的视角进行判断。这种“关联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2022-04-17 16:04:03
NOTE
具体是指自问自答“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吗?是否适合我?使用起来是不是心情愉快?
2022-04-17 16:05:19
NOTE
清除忘却物,抛弃留恋物,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2022-04-17 16:07:40
NOTE
先把厨房中的所有东西分为“食材”“料理用具”“餐具”三部分。这次分类关键是三类不能交叉。餐具类放入调味料,料理用具旁边放马克杯之类的都属于范畴错误。这种错误越多越会导致找东西花时间,思维也会发生混乱
2022-04-17 16:08:20
NOTE
杂物总量压缩到收纳空间的“7成”“5成”“1成”,该法则与下一节的“1 out 1in法”统称为“总量限定法”
2022-04-17 16: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