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献词
自序 一个青年变革者
NOTE
但边缘赋予他们特别的勇气,令他们成为既有秩序的挑战者。这也是历史迷人之处,即使人人都受制于自身环境,自由意志仍催促一些人脱颖而出,成为异端与反叛者。
2024-09-19 12:40:48
NOTE
19世纪末的政治与文化转型
2024-09-19 12:40:46
引言 逃亡
NOTE
伊藤要林权助救助梁启超,“让他逃往日本。到了日本以后我来帮助他”,“梁启超这个年轻人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奢侈的灵魂”。
2024-09-19 12:49:12
第一章 茶坑村
NOTE
,陆秀夫背着九岁的赵昺从江中一块巨石上纵身一跃。这充满象征的一跃,不仅是一个朝代的谢幕,在后世很多人看来也是某种文明形态的结束。
2024-09-19 16:54:28
第二章 学海堂
NOTE
广州也见证了中华帝国由盛至衰、由封闭至开放的过程。它是18世纪唯一的通商口岸,那些渴望中国丝绸、茶叶、瓷器的外来商人生活在珠江旁一个狭窄的地段,与指定的中国行商进行交易。他们不能与当地人交往,不能进城,不能学习中文,甚至连携带女眷都被视作异常行为,派往中国的使节更是被傲慢地拒绝。这一模式被称作“广州体系”(Canton System),象征了中华帝国沉溺于自我中心,对外部世界不屑一顾。
2024-09-19 19:05:52
NOTE
他所受的所有训练,都是如何像古人一样思考、表达,而不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
2024-09-19 19:10:02
NOTE
这是一种惊人的知识停滞,记者发现中国的士人“反对电报、铁路以及一切新鲜的东西。他们阅读的经典著作是孔夫子时代创作的,世界历史或人类思想、智慧的发展史,以及所有事物发展和学问来源之一切最本质的东西,就在那个时刻停顿下来”,而“人的心智就像大清国女人的小脚一样被挤压而萎缩”。[插图]另一位路过广州的旅行者则发现,“中国的学者把精力浪费在维护知识的一成不变之上”,他接触到那些久负盛名的教师,“他们对地理、历史和物理一窍不通”,“那些强大的脑力,若环境适宜,本可掌握最尖端的课题,从事最崇高的探索……却被浪费在一种幼稚而荒诞的体系中”。
2024-09-20 23:19:00
NOTE
直到1733年,雍正帝才再度允许创办书院,这位勤勉、着迷思想控制的皇帝只许官方创办书院,而且只准教授八股文,不能公开讲学。书院成了驯化士人的重要手段。
2024-09-19 19:16:53
第三章 春闱
第四章 狂生
NOTE
铁路能够打破封闭、守旧的习俗,令人“耳目一新,故见廓清,人人有海若望洋之思”。
2024-09-20 08:26:03
NOTE
有权势与威望的老一代“因循观望”,年轻一代有志向却无权力,“坐论莫展一筹”
2024-09-20 08:26:01
第五章 战争
NOTE
名士是指重新聚拢起来的清流派,产生于咸同年间,当帝国面临内忧外患时,这一派保守主义者笃信,最佳的政治、社会秩序早已蕴含于古代典籍中,只需要遵从原则就行。
2024-09-20 08:47:46
NOTE
他们用道德眼光来看待世事,重视礼法,崇尚内在修养,厌恶贪污、鄙俗。
2024-09-20 08:47:44
第六章 上书
NOTE
这已经是中国派出的第三个议和使团了,此前不管是德国人崔德琳领衔的使团,还是张荫桓、邵友濂使团,都因缺乏足够权威被日本人拒绝。在日本人心中,唯有恭亲王与李鸿章符合谈判的资格。这是一次注定被唾骂的出使,朝廷不可能让皇胄宗室陷于这样的窘境,耻辱必须由汉人大臣来承担。
2024-09-20 09:15:09
NOTE
慈禧以干政、卖官的名义,贬斥了光绪最宠爱的珍妃,这也引发了“帝党”与“后党”之间新的冲突
2024-09-21 09:04:13
NOTE
。他们出于集体的狂热情绪在上面签了名,实际上很少有人有兴趣与耐心读完这封上书,也无心分辨它与其他上书的不同,甚至不知道康有为是何许人也。刘大鹏就从未在日记中提到过康有为的名字,在他眼中,上书更像是举人们的自发行为,是一场没有领导者的运动。
2024-09-20 12:41:21
第七章 改革俱乐部
NOTE
光绪在等待地方大员们的回复,他的革新愿望很容易就被迟缓的官僚系统所消耗,而权力中枢的翁同龢则困于自己的无能与胆怯,李鸿章批评他“硕画太多,担当不起,竟是一事不办”。[插图]
2024-09-20 12:59:32
NOTE
读书人的性格缺陷立刻暴露无遗,他们缺乏公共生活的经验,不知如何缔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随时陷入彼此的攻击、猜忌;满口仁义公理,却往往只在乎个人私利。
2024-09-23 08:32:10
第八章 时务报馆
NOTE
相互切磋。他们还考虑到政治危险,直接评论中国的时政令人不安,转译则安全得多。邹代钧在信中强调,要少发关于时政的议论,“必有忌之者”。[插图]
2024-09-23 08:55:36
第九章 主笔
NOTE
他倡导男女平权,女性之觉醒,女子接受教育不仅能释放自己的能量,还能养育出更有活力的子女。他相信这也是强国的基础,美国的女学最盛,所以国最强,其次是英国、法国、德国与日本,而在印度、波斯、土耳其,“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废除缠足是兴女学的前提,“缠足一日不变,则女学一日不立”。[插图]为了营造更广泛的影响,第二十六期《时务报》刊登了来自英国的立德夫人(栗德
2024-09-23 09: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