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任本身意味着冒险,但我们无法通过控制别人来规避风险。手脚可捆住,心却无法用强硬手段捕获,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向往自由的,他们会告诉你:“如果我不想干什么事,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包括爱你。”

人际关系的破裂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我们每个人都会想要极力避免,但错误的捆绑方式只会加速关系的破裂。对人际关系感到很紧张却又无能为力的人有一部分会变成控制狂魔,不断通过牺牲自我去讨好别人,这些牺牲最终会变成一根道德之鞭,去抽打那些想要离开自己的人。而另一些人则会变成嫉妒狂魔,不断去限制身边人的成长,不断去仇恨出现在自己朋友身边的新朋友。当然,最可怕的还是以上两种狂魔的结合体,比如一个控制狂魔式的母亲,她会一边不断牺牲自己,一边贬低孩子,并告诉孩子:“我的婚姻不幸福,但我为了你选择留下。你这么糟糕,没有了我给你出主意你该怎么生存?你应该永远感激我,依赖我,顺从我,关注我。”事实上这样的母亲最后得到的只有孩子的厌恶和怨恨。

既然如此,就我们就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人际吸引从来都不是靠的完美,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如果我们需要或喜欢对方身上的某个特质,我们就愿意忍受其他的缺陷和对方在一起。

因此要想维护关系的稳定,我们就必须清晰地知道:“对方到底喜欢我/需要我哪一点?而我又需要/喜欢对方哪一点呢?”

维持人际最好的互动莫过于肯定,所谓物以类聚,人类总是会喜欢和价值观一致的人维持良好的关系,因为这可以带来良好的互动。比如有相同爱好的人就容易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因为我们一旦在爱好上取得了一点成绩,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是懂这一行的人的肯定。这种肯定所产生的价值会给人以极大的信心,让人感觉到“我对他们这么有价值,他们不会抛弃我的!”

但对人际不信任的人,在建立关系的时候并不是看的这些具体的价值,他们只是很笼统地希望用人际关系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比如觉得没有朋友会很孤独,或者没有人能照顾自己等等。也就是说,在建立关系的初期,这种“不挑食,来者不拒”的姿态就已经为自己的不信任埋下了伏笔。在随后的交往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很难获得双方的认可,就会越交往越害怕,本能地把一切预期都调到负面,用全面防御的姿态来排除一些会威胁到关系的因素。不信任者堆积自己价值的唯一手段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无原则的付出,这种价值除了自己觉得很沉重以外,没有人会真的觉得有多重要。就像一个总是帮寝室里的室友打开水、做清洁的“乖孩子”,最后往往会落得连生日都没人记得的地步,因为这些付出对别人来说实在是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

所以要如何克服对别人的不信任?关键点是要找到自己对别人到底有什么用。不要去发明别人的需求,用倾听、观察去了解别人,发现别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如果自己觉得去满足别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比如要强迫自己去跟别人玩自己不想玩的游戏,那最好不要急着去建立这样的关系,因为这种巨大的牺牲对别人来说也是负担。既然你不认可别人的价值,那干嘛硬要凑上去呢?别指望你牺牲了尊严就会有人来照顾你,你的尊严对不需要它的人来说一文不值。